標籤:

恐嚇重於捕食

文章來源:成都生物研究所發布時間:2012-06-07【字型大小:小中大】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是我們對食物鏈的簡單認識。捕食者通過捕食獵物,降低了獵物的種群數量,從而減少了獵物對其資源的消耗,這就形成了生態學中著名的級聯效應。然而,捕食者對獵物的影響卻不僅僅體現在直接捕食上,捕食者的出現往往會改變獵物的行為,減少其取食時間或改變其取食習性。直接捕食而減少獵物密度而引起的級聯效應被稱為是密度介導的級聯效應(density-mediated cascading, DMC),捕食者不改變獵物的種群數量,而通過改變獵物的行為從而引起的級聯效應被稱為是屬性介導的級聯效應(trait-mediated cascading, TMC)。例如,已有的研究表明,就蜘蛛-蝗蟲-草構成的食物鏈而言。蜘蛛不但會減少蝗蟲對其植物的取食時間,還會使得蝗蟲轉移活動場所,改變取食習性等。沒有蜘蛛時蝗蟲更傾向於在底層活動,取食營養價值較高的雜草,而當蜘蛛存在時,蝗蟲更傾向於在上層活動,取食營養價值較低的禾草。將捕食風險所引發的TMC 引入食物網理論,對於我們全面地認識食物網有著重要的意義。有學者對捕食者的這兩種效應綜合分析後發現TMC 往往比DMC 的作用更大。一來,被捕殺的天敵的數量往往極其有限,而所有的獵物面對天敵都有做出相應的策略以逃避捕食,這往往會影響獵物對資源的獲取。以非洲草原上獅子-羚牛-草這個簡單的食物鏈為例,獅子可以直接捕殺羚牛,降低羚牛的數量進而減少羚牛對草的取食,另一方面,獅子的存在會使得羚牛不得不提高警惕,時常奔跑來躲避獅子的捕殺。每年到了羚牛遷徙的季節,塞倫蓋提大草原都會上演幾隻獅子追趕著一群羚牛瘋跑的場景,幾場追殺下來,只有少數體弱多病,或是年老體衰的羚牛會被獅子捕殺,然而獅子出現時,所有的羚牛都顧不得吃草,而要瘋狂地逃跑以保全性命。二來,捕食者的恐嚇作用往往也可以「嚇死」一部分獵物或者降低獵物的繁殖能力,最近研究表明,在水族箱中,關在籠子里而不能與獵物接觸的天敵藍鰓太陽魚(Lepomis macrochirus)和偉蜓(Anax junius)的幼蟲仍然可以顯著提高白顏蜻(Leucorrhinia intacta)幼蟲的死亡率。上一段中提到的蜘蛛-蝗蟲系統中,研究人員也發現假蜘蛛和真蜘蛛對蝗蟲的死亡率有著相同強度的影響。
推薦閱讀:

恐嚇式教育會造就怎樣的孩子?
不能打罵恐嚇孩子
男子持精神病鑒定為所欲為 多次偷竊恐嚇他人
孩子膽小怕事 或是大人恐嚇所致
志願者攔截運狗貨車續:收狗站頻收恐嚇簡訊報警

TAG:恐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