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張其成(二) | 要想活得健康長壽,只靠醫生是不夠的
可這中醫還有第二個敵人——中醫黑,他們總是有著奇怪的邏輯,例如「中醫如果那麼厲害,古代人的平均壽命為什麼那麼低?」,在有些人看來,醫療水平與人均壽命有著單一且絕對的線性關係。
你是否也認為沒有醫生就活不下去?那快來看本期內容——養生的四個方面!
本篇內容來源於2016年11月,紀錄片《千年國醫》攝製組拍攝採訪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院長張其成教授。
張其成
1958年10月生,安徽徽州歙縣人
出生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張一帖」醫學世家, 為我國首屆「國醫大師」李濟仁、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張舜華之長子
北京大學哲學博士,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後
現任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
現代科學與《黃帝內經》的契合
WHO說到影響人類健康和長壽有四個要素:第一,遺傳因素,第二,醫療條件,第三,環境因素,第四,生活因素。在這四個要素裡面,醫療條件才佔8%,環境因素佔17%,遺傳因素佔15%,加起來40%。這40%不是養生的內容,而是另外的60%,就是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這才是養生的內容,所以養生就是養成一種良好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具體來說是什麼呢?WHO(世界衛生組織)又說了四點,也是四個方面。第一就是飲食,叫合理膳食。第二,適量運動,第三,心理平衡,第四,戒煙限酒。這和《黃帝內經》說的四個方面基本一致。食飲有節,就是合理膳食,還有戒煙限酒被單獨分出來,在我們古代是放在飲食里的,飲裡面有飲酒,飲酒要節制。適量飲酒的人壽命是最長的,「酒者久也」,喝酒的酒就通長久的久。現代科學研究表明,不喝酒的人和酗酒的人,壽命都相對比較短,而適量飲酒的人反而壽命長,但是一定要控制,食飲要有節。
WHO(世界衛生組織)說的這四個要素裡面,合理膳食佔了25%,適量運動佔了15%,戒煙限酒佔了10%,加起來50%。而心理平衡佔了另外的50%。實際上根據新生疾病的研究,我們人的這些疾病,除了急性傳染病,絕大部分,可以說60%到95%都跟心理壓抑有關。這與《黃帝內經》所倡導的「以神為主,形與神聚」完全一致。所以精神/情志是養生的主宰,是最重要的。修心養神,而不只在於吃。我講養生,好多人追問我要吃什麼,給我逼急了,我就說一句養生最高的就是不吃,叫辟穀。適量辟穀絕對有好處,我是身體力行,每年都帶著我的弟子們辟穀,辟穀的時候是不餓的。
養生的四個方面
《黃帝內經》真正講治病的方子只有十三個。它整體的論述在我看來,更重要的是講人怎麼不得病。所以《黃帝內經》有一句大家都知道的話「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真正已經得病,那已經很晚了。所以《素問》和《靈樞》,現在的版本加起來是一百六十二篇,有一些專篇是講病的,但更多的篇幅是講生命的本質、講藏象、講經絡。
《黃帝內經》講的養生方法主要是四種,第一是飲食,食飲有節,第二種是起居,第三種是運動,第四種是精神,也叫情志。飲食在《黃帝內經》中講「食飲有節」,只說了一個字「節」,要節制。大家想一想,黃帝那個時候,那些人都吃不飽,都營養不良,甚至還要挨餓,他還說飲食要節,更何況我們現代人呢?現代人都不是餓死的,都是「撐死」的。所以一定要節制。
有句話大家都知道,但是都做不到「早晨吃得好,中午吃得飽,晚上吃得少。」結果我們生活完全倒著來,所有的宴會都安排在晚上,晚上能吃多少分飽?不止十分飽,是十五分飽、十八飽,甚至二十飽,非撐死不可。所以一定要節,尤其是晚上這一餐一定要吃得少。當然飲食也要符合「陰陽中和」這個大原則。食物也分陰陽,有偏陽性的食物,有偏陰性的食物。溫性的、熱性的食物是陽性的,寒性的涼性的食物是陰性的。人們要根據自己的體質來選擇食物。
所以自己體質也要分出五行,《靈樞》中有兩篇內容集中講了體質,一篇叫「通天」,另外一篇叫「陰陽二十五人」。把所有的人分成五類,五類體質實際就是陰陽的細分。你搞清楚自己是哪一種體質,是五行的哪一行,你就知道怎麼選擇食物,這就是在飲食上的法於陰陽。
第二條是起居有常。起居要有規律,狹義的起居就是起床睡覺,要符合陰陽變化的規律。一天當中陰陽變化的規律,十二時辰當中有四個時辰是最重要的,子午卯酉。子時是半夜的十一點到一點,這個時候叫膽經當令,陰氣到了極點,所以人要深度睡眠。也就是子時之前要入睡,這樣才能保證子時深度睡眠。然後到卯時的時候,就是上午的五點到七點,這個時候是大腸經當令,這個時候陽氣升了一半,就要起床了。嚴格地說,春夏要更早一些,秋冬要遲一點。
然後到午時是陽氣最足,也就到中午的十一點到一點,這個時候是心經當令,經過一上午的勞動工作之後,到中午容易疲倦。按照現在科學研究表明,上午到中午這段時間,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期危險期,所以中午要午睡。到下午酉時,也就是下午的五點到七點,這個時候陰氣降了一半,這個時候是腎經當令,所以要保腎,也要運動,做一些保腎的功夫。所以總體來說,豎的兩個時辰,子時跟午時要靜。
從太極圖上就可以看出來,這兩個都是陰陽交接的時候,子時是從陰到陽,午時是從陽到陰。所以這兩個時辰只有在入睡的狀態之下才能完成好這個交接。有好多人說我睡不著,或者中午我沒條件睡那怎們辦?很簡單,就做靜功,入靜。從某種意義上,說做靜功是一種更高級的更積極的睡眠。
而橫的兩個時辰,也就是上午的五點到七點和下午的五點到七點,要以動為主,要適量的運動。這個就是要形成一種規律,貴在堅持。
第三個方面是運動,《黃帝內經》就講了四個字「不妄作勞」。作勞就叫勞作,不妄是什麼意思?就是不要太過,拿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不要做無氧運動,要做有氧運動。無氧運動的運動量太大太過了,讓人氣喘吁吁、大汗淋漓、上氣不接下氣、筋疲力盡,這樣不是養生,是毀命。那麼要做什麼呢?要做有氧運動,也要有一定的運動量,一般做半個小時以上,微微出汗,呼吸加快,但是不至於筋疲力盡,就是有一點點累的感覺,但不能太過。當然中國古代就有很多這樣好的方法: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還有最好的運動在我看來就是道家的丹道功。
第四個方面是「形與神聚」。就是形體和精神要合一,形神合一。也可以說是在精神這個方面是最重要的,就是人的心態,人的精神,人的情緒,這個方面一定要平和。當然講形神合一、形與神聚就更高級一些。我經常開玩笑說西方的養生也可用四個字概括,叫「精神分裂」。什麼意思?就是形神分離,他做一切運動的時候,做一切有形事情的時候,都跟神是分開的。比如說他在跑步機上跑步,可以一面跑步一面聊天,而我們打太極拳能不能一面打太極拳一面聊天?那絕對不可能。我們是神到則氣到,氣到則意到,意到則手到,這完全是合一的。還有我們做其他事情,比如說吃飯睡覺,叫「食不言寢不語」,吃飯就該自己慢慢吃。
什麼叫學佛?「餓來即食,困來即眠」,餓了你就吃,困了你就睡。你說我不就是這樣嘛。可想一想真的是這樣嗎?有時候餓了你吃不上飯,有時候飽了還要吃。最主要的是我們多少人吃飯是為了工作,為了做生意而吃飯。困了你就能睡嗎?那不一定,有的人困了還睡不著,失眠多夢,或者晚上驚醒,白天不該睡的時候老打瞌睡。
所以養生的第四個方面是最關鍵的,養生最主要的是養神,神才是主宰。《黃帝內經》里有情志調節的方法,它把所有的情緒、情志分成五種:怒、喜、思、憂、恐,然後這五種情緒可以用另外的五種情緒來對制。這都是按照五行相生相剋來的,也就是心病還要心藥來治。所以《黃帝內經》講的養生跟現代人說的養生可以說是完全一致,而且比現在講的還要好。
古人為什麼有那麼大的智慧
我經常說一句話,人並非總是越來越聰明,應該說人的左腦越來越發達,左腦是理性思維、邏輯思維、科學思維、量化思維,這些是越來越發達,它的標誌是信息科學與生物科學。可是人的右腦越來越笨,右腦是什麼思維?悟性思維、直覺思維、靈感思維、形象思維,而這些思維的發展越來越退化。
上古之人為什麼能悟出這些東西來呢?我舉兩個例子。第一,2004年年底印度洋海嘯發生時,原住民死亡比例大大低於現代人,為什麼?當時大家以為那麼大的海嘯過後,印度洋島上的那些原住民肯定都死光了。結果後來用直升飛機去找,發現有人向直升飛機投擲長矛和射箭,說明他們還活著。第二個例子,每一次地震,我們這些所謂的高級動物都會死,那些所謂的低級動物往往都有特異反應,為什麼?因為它感覺到了。
所以我們中醫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它是在人的悟性思維最發達的時候產生的。那個時候沒有電腦、手機,不能上網,完全靠一種靈感、一種悟性的思維。所以經絡是什麼?李時珍說了一句話已經說得非常透了,「內景隧道,惟返觀者能照察之。」什麼意思?經絡是一種隧道,只有往裡看,返觀內視你才能體會到,才能「看到」經絡走向,才能發現這個秘密。
而我們現在完全是在外求,外求跟內求不完全是一回事。我們中醫的好多東西是體悟出來的,所以要打坐,只有在入靜、禪定的那種狀態之下才能體悟到氣的運行。說一千道一萬,中醫的核心在哪裡?它的本體就在於氣。我主編的全國統一的規劃教材《中醫哲學基礎》,裡面就提了一個觀點——中醫就是「元氣論」。離開了氣肯定沒有中醫。
氣跟陰陽五行有什麼關係?氣一分為二就是陰陽,一分為五就是五行,一分為八就是八卦。莊子說過一句話「通天下一氣耳」整個天下就一個氣,別的沒了。氣聚的時候就為人,氣散的時候人就死了。有人說氣是物質,有人說氣是能量,有人說氣是功能。
怎麼把握氣呢?就需要內求。在入靜的狀態之下,也就是回到上古之人的那種狀態,才能把握到氣的運行。氣是真實存在的,是切切實實。比如針灸的時候,一針紮下去覺得酸麻脹痛,會覺得有一股能量沿著經絡在走,這就叫得氣。氣在《黃帝內經》中這樣說的「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就靠著天地之氣,即陰陽之氣而產生,然後按照四時之法成,也就是春夏秋冬,靠四季之氣而成人。
氣不僅僅是連接萬事萬物的橋樑,而且是萬事萬物的本源。按照易學的說法,宇宙萬物的生成經過了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叫太易,就是無,就是空。第二個階段叫太初,就是有東西了,第一個有的就是氣,氣之始也。第三個階段叫太始,始就是形,又有形狀了。到第四個階段叫太素,那就有了質了,所以現在有一個詞叫素質。為什麼叫《黃帝內經·素問》,「素問」的意思就是對生命本質的發問,素就是素質的意思,是人的本質。
這個完全符合現在的宇宙大爆炸理論,以前是從虛無開始的。一開始有的第一個東西就是氣,氣勉強可以解釋為能量,這個東西它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它可以小到沒有內涵,它可以大到宇宙萬事萬物都充滿了氣。正因為有了氣,我們才能天人合一,否則天是天,人是人,萬物是萬物,怎麼連接起來?就是靠氣來連接。因為宇宙萬物的本源都是氣,所以它才可以連接,人和萬物才能溝通,這是最重要的。
我們中藥里講四氣五味,而不是講有效成分。寒熱溫涼,再加一個「平」,所以我說五行就是五種氣。那五臟呢?不是五種臟器,而是五大功能系統。所以我們中醫說「心主神明,心主思維」。西醫就是說中醫胡說八道,大腦才是掌管思維的。但他們不知道中醫的心包括了大腦,因為它是一個系統。思維這個「思」字怎麼寫?現代的簡體字是上面一個田下面一個心,但以前上面不是一個田,上面是個囟門的「囟」即大腦。所以我們中國人早就已經悟到了,人的思維是大腦和心共同的功能,共同作用的結果。
推薦閱讀:
※醫生必看的十個網站
※「發現女朋友用衛生棉條就要分手」,我一個直男醫生看不下去了
※【影視評論】王珞丹演砸了《急診科醫生》?國產醫療劇跳不出狗血不專業?我不同意!
※今日說法2017之要命的小手術?
※智齒拔不拔? 聽口腔科醫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