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唐朝第一才女」上官婉兒(上)
編者按:上官婉兒,這位集美貌與智慧於一身的唐朝才女,曾被很多書籍和影視作品深入刻畫。但她在歷史上到底是個什麼人,又有著怎樣的經歷?2013年8月,陝西考古人員發現的上官婉兒墓,有望解開世人的謎團。據悉,墓葬中的墓誌上題「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銘」,志文楷書,近一千字,記載上官昭容世系、生平、享年、葬地等信息,可以確定墓主人的身份。在她的真實經歷未被考古工作者完全揭曉前,今日書評君先與大家分享一篇有關她的小傳。作者是中央民族大學副教授、隋唐史研究專家,百家講壇主講人蒙曼。
↑墓葬中的墓誌上題:「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銘」。
上官婉兒
又稱上官昭容,唐代女官、詩人、皇妃。陝州陝縣(今屬河南三門峽)人,上官儀孫女,上官儀獲罪被殺後隨母鄭氏配入內庭為婢。十四歲時因聰慧善文為武則天重用,掌管宮中制誥多年,有「巾幗宰相」之名。唐中宗時,封為昭容,權勢更盛,在政壇、文壇有著顯要地位,從此以皇妃的身份掌管內廷與外朝的政令文告。曾建議擴大書館,增設學士,在此期間主持風雅,代朝廷品評天下詩文,一時詞臣多集其門,《全唐詩》收其遺詩三十二首。710年,臨淄王(即唐玄宗)起兵發動唐隆政變,與韋後同時被殺。2013年8月,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咸陽機場附近發現了上官婉兒的墓葬。
正文開始
一
上官婉兒可是唐朝第一號才女,和太平公主年紀相仿。上官婉兒的祖父是唐高宗時候的宰相上官儀,此公乃是文人型官員,不太擅長政治權謀。看到武則天專權擅政,有違儒家理想,就攛掇唐高宗廢掉這個皇后。沒想到武則天眼線眾多,上官儀剛剛把廢后詔書起草好,武則天已經從天而降,和唐高宗一番交流之後和好如初。上官儀就成了他們夫妻反目的替罪羊,被以謀反罪處決。當時,上官婉兒還在襁褓之中,就隨著母親鄭夫人一起沒入掖庭,當了宮廷小婢女。不過,是金子總要發光的,婉兒雖然在掖庭長大,但是,她繼承了爺爺上官儀的詩人基因,又有出身貴族、知書達理的母親鄭夫人教養,很快便嶄露出文學才華。據說有一首五言詩《彩書怨》是婉兒少女時代的作品,詩是這樣寫的:
葉下洞庭初,
思君萬里余。
露濃香被冷,
月落錦屏虛。
欲奏江南曲,
貪封薊北書。
書中無別意,
惟悵久離居。
這是一首情詩,表達了獨處深閨的妻子對遠方丈夫的思念。當時還是小孩子的上官婉兒當然沒有這樣的生活經驗,全憑想像進行創作,居然也寫得情真意切,確實是個天才少女,一如現在的九〇後作家。
在婉兒十四歲的時候,才名傳到了武則天那裡。武則天當面考她,結果她文不加點,簡直像早就構思好了那樣,高水平地完成了考試。武則天不是愛才嗎?她大喜過望,從此就把婉兒從掖庭里提拔出來,留在自己身邊,當了貼身秘書。
聖歷以後,武則天精力逐漸減退。而這時,上官婉兒經過多年的宮廷歷練,政治上逐漸成熟,武則天開始讓她參決群臣奏議,同時起草詔書。另外,武則天晚年不是沉迷各種風雅的享樂活動嗎?經常組織文學沙龍,比賽作詩。這賽詩會由誰來主持呢?就由上官婉兒來主持。婉兒聰慧過人,才思敏捷,優遊其中,不亦樂乎。既能陪領導工作,又能陪領導娛樂,當然堪稱女秘書的楷模啦。她和太平公主是同齡人,待在武則天身邊的時間比太平公主還長,在武則天心目中,恐怕也會漸漸對她產生一種類似於母親對女兒的感情。既然如此,那麼讓婉兒監控武則天,組織宮女裡應外合,當然也就成為最理想的選擇。我在《武則天》這個系列裡曾經講過,當時有一些宮女參與了這場軍事政變,還有好多人在戰鬥中犧牲了性命。那麼這些宮女是由誰安插的呢?恐怕婉兒功不可沒。為什麼說太平公主有可能和上官婉兒有過溝通呢?我們可以從三方面進行推測。
上官婉兒在神龍政變後未經任何政審,馬上得到了火箭式的提拔:先拜三品婕妤,以後又升為二品昭容,而且專掌詔令,受重用程度遠超過武則天時期。如果沒有在政變中為李氏兄妹立過大功,如何能夠如此這般大躍進地平步青雲?
同時,上官婉兒的身世與當時的處境也決定了她絕不會拒絕與李家合作。上官婉兒的家族毀於政治鬥爭,而她的一生也都掌握在當權者手中,她沒有其他任何的依靠,只能自己保護自己。這個時候,武則天已經氣息奄奄,威風不在,因此上官婉兒需要為自己尋找新的出路,那麼,投靠現在的太子、未來的皇帝這一派應該是順理成章的選擇。這就好比武則天當年在唐太宗的病榻前和太子李治偷情一樣,都是為了給自己找新的下家以保全自身。以婉兒敏銳的政治判斷力,她很清楚站在哪一方對自己有好處。
此外,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兒有相互聯繫的感情基礎。兩人勢力的真正崛起都是在武則天晚年,又差不多同時扮演著武則天的朋友、女兒和高參的三重角色。無論是為武則天參決朝政,還是陪武則天飲酒賦詩,基本都能看到兩人雙雙出場的身影。交往較多,感情基礎自然深厚,這就是合作的根基。此時,太平公主有在武則天身邊安插內應的需要,而上官婉兒也需要尋找一個新的下家,兩人正好一拍即合。
有了上官婉兒的暗中幫忙,太平公主在宮裡開展工作就順利多了。因為上官婉兒日夜住在宮裡,又是宮女的實際領袖,由她來負責組織發動宮女們在宮內響應,不就事半功倍了嗎?
二
唐中宗死後,韋皇后思慮再三,最後還是決定,乾脆利用一下死皇帝唐中宗,以他的名義頒布一份遺詔,讓小兒子李重茂接班,不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了嗎?畢竟皇帝的遺命是無上權威呀。另外,自己以皇太后的身份臨朝稱制,也最好寫進遺詔之中,這才名正言順,當年武則天不就是這麼乾的嗎?所以,當務之急就是給中宗炮製一份遺詔,只要遺詔一出來,一切問題都好辦了。那這個遺詔怎麼撰寫,由誰來主筆呢?韋皇后把當時的第一才女,同時也是機要秘書上官婉兒找來了。跟她如此這般地說了一通,讓她草擬一份所謂的中宗遺詔,拿這份遺詔說事兒。
朝中文人學士不少,韋皇后為什麼一定要讓婉兒來起草遺詔呢?這也是有所考慮的。首先,偽造遺詔是個陰謀,是不能拿到光天化日之下曝光的,因而最好在內宮悄悄解決,而婉兒的身份比較符合要求。其次,婉兒也是韋皇后的心腹,中宗一朝長期在後宮幫忙起草詔書,為人既老練又謹慎,韋皇后相信她能把事情辦好。
韋皇后把事情交給婉兒,這可到了婉兒一生的一個大關節上了。這個遺詔怎麼個擬法呢?婉兒開始開動腦筋了。按照韋皇后的授意,這個遺詔無論如何得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第一,讓十六歲的李重茂接班當皇帝;第二,讓韋皇后輔政,就像當年的武則天一樣,裁決軍國大事。
關於第一點,婉兒覺得沒什麼問題。既然唐中宗死了,繼承人當然要從中宗活著的兩個兒子中選擇。當時老二李重福已經被流放外地,素不得寵;身邊就這十六歲的李重茂,就算是中宗活著,也很有可能選擇李重茂接班,所以讓他當接班人,不會有太大的爭議,可以寫。可是關於第二點,讓韋皇后像當年的武則天那樣臨朝攝政,這就有點麻煩了。婉兒覺得這樣寫不行,為什麼呢?首先是韋皇后遠遠沒有武則天當年那麼大的政治影響力。武則天在當皇太后之前已經當了二十八年的皇后,臨朝參政也已經有二十三年的歷史了。在這二十三年之中,她有長遠的政治綱領,有具體的政治行為,在廣大官民之中都建立了崇高的威望,老百姓已經習慣武則天的領導了,這時候唐高宗再在遺詔中寫上一筆「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兼取天后進止」,並不讓人覺得觸目驚心。可是韋皇后就不同了,她才當了五年的皇后,這五年還磕磕絆絆,並沒有多大的政治建樹,人們對她並不熟悉,也不太認可。要是在遺詔之中也寫一筆「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兼取順天翊聖皇后進止」,實在難以服眾。
其次,李唐皇族的力量相當強大,未必容許韋皇后翻天。因為有武則天的經驗在先,所有人都明白,這個時候如果先立一個十六歲的小皇帝,再讓韋皇后臨朝攝政,那就等於默認讓韋皇后走武則天的老路了。過不了幾年,韋皇后就會把皇帝廢掉,自己稱帝。到那時,李唐皇族可就又要倒霉了。要知道,武則天稱帝後,把李唐皇族貶的貶,殺的殺,因此到中宗朝仍能倖存下來的李唐皇族,都是九死一生。好不容易翻過身來,他們對那段悲慘歷史記憶猶新。這時候再出現一個武則天第二,他們不僅心理上很難接受,恐怕在行動上也很難乖乖就範。何況在所有的李唐皇族之中,還有兩個政治強人,一個是安國相王李旦,另外一個就是鎮國太平公主。
這兩個人雖然平常是不聲不響,韜光養晦,但實際上都有很大的隱性實力,能量不可小視。先看太平公主。太子李重俊政變之後,太平公主看到韋皇后母女權勢太盛,也暗自發展勢力,在朝廷里拉幫結派,為此還和安樂公主沒少鬧糾紛。按照《資治通鑒》的說法,叫做「太平、安樂公主各樹朋黨,更相黨毀」。事情都不大,影響可不小,連唐中宗都覺得頭疼。再看相王,雖說相王身份比太平公主更敏感,平時做事也更低調,但他有五個兒子,而且個個生龍活虎,就憑這一點也讓人不敢小覷。唐中宗時代,相王的五個兒子集中居住在長安城東的隆慶坊,坊里本來有一口水井。也不知是地下水位上漲還是什麼別的原因,反正後來這井裡的水就溢出來了,越溢越多,慢慢積成一個水池。自從相王的兒子住進去之後,這水池裡的水就更大了,成了方圓幾十頃的一片湖泊。古代老百姓迷信,認為這個地方有龍氣,管這個水池叫龍池,叫來叫去就傳到了唐中宗的耳朵里。唐中宗非常鬱悶,心想,我才是真龍天子啊,相王兒子住的地方怎麼能叫龍池呢?不會是相王這一支要發旺的徵兆吧。他越想心裡越不是滋味,就在死前一個月還帶著大批人馬來到隆慶坊,在相王兒子的宅邸之前搭建彩樓飲酒,又到隆慶池裡泛舟,還拉了幾頭大象沿著湖水踩了一圈。表面上是來看親戚,其實是在搞厭勝,想壓住隆慶坊里的龍氣。從這件事我們也可以看出來,別看相王不聲不響,但是無論老百姓還是中宗,都很把他當一回事。景龍三年,中宗派金城公主和吐蕃和親,吐蕃使者送給唐朝四份厚禮,一份給中宗,一份給韋皇后,另外兩份送的就是相王和太平公主。可見這兩個人實力之強,聲威之盛,已經遠播到周邊民族那兒去了。而他們能夠容許韋皇后再次推翻李唐王朝當皇帝嗎?婉兒覺得,他們沒這麼好欺負。
第三,婉兒本身也不看好韋皇后。她不是韋皇后的心腹嗎?韋皇后不僅在政治上信用她,還在生活上關心她,別的宮廷貴婦都得老老實實待在宮裡頭,婉兒卻可以住在宮外,自由出宮入宮,這是多大的恩情啊,她怎麼會不喜歡韋皇后呢?沒錯,上官婉兒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既是唐中宗的心腹,又是韋皇后的心腹。但是,在太子李重俊政變之後,她的態度變了。發生什麼變化了呢?她聽人勸了。當初,武三思還活著的時候,婉兒在中宗皇帝和權臣武三思面前都很吃得開,對朝廷有很大的影響力。中國古人最講究「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婉兒既然發達了,也不忘拉扯親戚,就把她姨媽的兒子王昱安排到朝廷里當了左拾遺。王昱頭腦很清醒,得到提拔後並沒有沾沾自喜,反而勸說婉兒的母親鄭夫人說:「則天之後,武家已經被上天所厭棄了,不可能再當皇帝。如今,婉兒姐姐一心依附武三思,總有一天會有滅族之災,請姨媽好好想想,也勸勸姐姐吧!」鄭夫人把王昱這番話婉轉告訴婉兒,當時婉兒還不以為然,但等到太子李重俊起兵,居然打出殺死武三思和上官婉兒的旗號後,她終於開始害怕了,果然被王昱不幸言中!聰明人都會舉一反三,既然武三思作為外戚干政不討人喜歡,韋皇后干政又怎麼樣呢!婉兒覺得,他們倆半斤八兩!武三思、韋皇后這些外姓勢力這麼招人恨,又沒什麼真正的能力,自己跟他們綁在一起可不會有什麼好結果。所以重俊政變結束後,婉兒倒是有意識地疏遠韋皇后了。
既然開始疏遠韋皇后,那麼她想要親近誰呢?她想親近李唐皇室,因為婉兒覺得,既然像武則天這樣的政治強人,最後都選擇了回歸李唐,可見李唐王朝復興是大勢所趨。這是一個大是大非的問題,在這個原則問題上,自己絕不能站錯了隊。可是,在此之前她跟韋皇后走得太近了,想要親近李唐皇室也不好轉圓。現在,機會終於來了,何不利用起草遺詔這個機會,向李唐皇室伸出橄欖枝呢?可是,怎麼才能讓這份遺詔既符合韋皇后的設想,又能體現李唐皇室的利益,還能讓人明白她的功勞和用心呢?
就在這個時候,上官婉兒想起一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太平公主。當年上官婉兒和太平公主是打過交道的,在扳倒武則天的神龍政變之前,太平公主曾經找過上官婉兒做內應,兩個人關係親密,有過良好的合作。從那時候開始,上官婉兒就知道太平公主既有謀略又有膽略。現在事態既然發展到了這一地步,何不跟她商量商量呢?事關她自己的切身利益,她應該感興趣,不妨聽聽她的想法。更重要的是,有她在旁邊見證自己是一心一意為李唐皇室著想的,以後李唐皇室一旦得勢,自己這個人情才不會白做——由此也可見出,上官婉兒著實是一個極聰明的女子。就這樣,上官婉兒連夜請太平公主入宮協商。太平公主也是個足智多謀之人,而且唐朝的公主跟自己娘家的感情非同尋常也是不爭的事實,所以婉兒把事情經過一講,太平公主馬上心領神會。兩人連夜起草好了一份遺詔。遺詔重點內容一共三條。第一條:立溫王重茂為皇太子;第二條:韋皇后知政事;第三條:相王李旦參謀政事。
(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李隆基為什麼要殺唐朝第一才女上官婉兒?甚至不惜篡改歷史
※上官婉兒為何與太平公主女兒葬在一起?
※上官婉兒墓葬內部照片曝光 隨葬品清晰可見(圖)
※上官婉兒墓旁葬著武則天外孫女和太平公主次女
※上官婉兒墓葬內部照片曝光 隨葬品清晰可見(圖)//上官婉兒墓內未發現棺槨 疑古時遭「官方毀墓」(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