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界聲音】溫鐵軍:西方競爭力分析

以下為中國人民大學溫鐵軍教授(著有《八次危機:中國的真實經驗1949-2009》)的講座發言稿,發表時有刪節。

一切政治問題,都可以在經濟現象中找到根源。社會話語的表達,多是在政治層面上表達。我們每天被泛政治化的媒體所包圍。我們研究經濟問題的人,就必須將其去政治化。政治化的表達,容易出現左、右兩派的派系對立。比如大家今天談美國政治,人們很容易把美國民主黨說成左派,把共和黨說成是右派。事實果真如此?同理,當人們談論中國的問題的時候,人們會說中國有左派和右派。那左派是什麼呢?今天的左派似乎是站在政府一邊,主張政府加強宏觀調控和站在國有資本的一邊,這是中國的左派。而中國的右派就似乎是站在民眾的一邊,強調私營企業;甚至站在西方資本的一邊,強調西方應該進入中國。兩者分彆強調西方資本及國有資本,是否足以構成右派和左派的劃分?

人們似乎沒有質疑過就接受了。那就出現一個矛盾,美國的民主派如果是左派,那這個民主黨的左派和中國的左派是一樣的嗎?假如都被當作是左派,那怎樣理解中國的左派和美國的左派?假如今天中國的主流左派是站在國家資本的一邊,那就和美國的民主黨左派並不是同一個內涵。當我們用這種派性的對立意識形態來看待世界時,往往會失去自我,變成被派性話語裹挾去參與某種社會運動。

所以我想說的是,這樣複雜的問題需要深入探討。在這五節課里,我會試圖解構,為什麼一切政治問題都可以在經濟問題中找到根源。在經濟問題的分析里,我會強調,如何做到「去意識形態」和「去政治化」,如何去還原事物的本來面目。

我先講一下當前正在發生的事件-中日釣魚島之爭。這是一個典型的政治事件對嗎?加上美國的介入,中方認為美國是拉偏架,所以堅決不接受美國的表達。在美國方面來說,認為中國政府很荒唐,做法太粗暴,甚至用「愚蠢」來形容中國對釣魚島的行動。而日本安倍政府當然是堅決提出在領土上一點都不讓步,並且一上台就到訪美國去鞏固日美安全保障條約。

民主黨政權在日本被認為是左翼政權,而自民黨政權被認為是右翼政權。於是,大家又陷入「左右」的話語之中了,認為安倍上台是日本的極右翼得勢。假如我們的思考能力只局限於左右二元對立的話語之中,是不是發現思考有了局限?被這種話語控制的時候,你就會非左即右。假如你敢宣布自己不是右派,那你就會被右派的人說成是左派;反之亦然。

難道這個世界就是那麼簡單,只有二元對立嗎?這個世界本來不是多元的嗎?本來不就是紛繁複雜嗎?必須提醒大家,聽著這些泛政治化的媒體所表達的話語,我們幾乎無法理解中、美、日三國,包括中國大陸及中國台灣,在釣魚島問題上究竟各自扮演著什麼角色。

好了,我們先不談各自的表述及媒體的報道;我們談談人們不知道的內容。當然大家會聯想到美國高調重返亞太,實現美國對亞洲太平洋的控制。那是傳統地緣戰略的海權控制的理論。再深入往前多說一點,這和日本長期謀取有獨立主權及對外軍事行動能力的主權國家有關。日本是一個主權國家嗎?不是。二戰之後,儘管它是一個國家,但是客觀地看,日本的軍事能力恐怕不如在日本駐軍的美軍能力。

而軍事主權在所謂的現代國家政治框架中,是核心主權之一。如果一個國家沒有自主的軍事能力,就等於沒有國家主權,這是其一。其二,一個國家經濟主權中的核心主權是貨幣主權。一九八五年時代廣場協議,日元「被迫」升值,而且升值的幅度更是百分之一百左右,這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之所以是「被迫」,因為它沒有貨幣主權。在這兩件事上,即使你們把香港所有媒體都找遍,都不會看到關於這兩個主權問題上的分析。這個並不帶著派性的,只是提供一個客觀的分析。

日本到現在為止,無論是哪黨哪派,只要他是日本人、日本的政治家,他都會考慮什麼年代、哪一年、哪一天,才能讓國家得到完整的主權。我們總覺得,日本的國民心態很怪,很難理解;為什麼他們的表達是這樣的,總是欲言又止?我們很難以一個正常的國民心態去了解日本人的文化表達,其原因在於一九四五年戰敗以後至現在,日本都沒有形成完整的國家主權。包括這次日本要求加入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幾乎很難會被接納。任何一個政治家都覺得一個完整的國家主權也沒有的國家,怎能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呢?國家主權,無論是經濟主權或是軍事主權,日本的核心主權都被美國控制。

為什麼美國控制了?理由很簡單,因為戰敗。能不能擺脫?答案是不能。美國控制日本的方式是,稍為思考一下,假如我是日本的政治家我會非常尷尬,這是一種極端的屈辱。日本人不能向亞洲各國的民眾承認自己的戰爭罪行,一定程度上是因為,美國人不讓他們這樣做。不能只怪日本的政治家沒有勇氣承擔戰爭責任,是因為戰勝國的主導國家,即亞洲戰場上的第一戰勝國——美國。儘管我們犧牲了幾千萬的流血代價,享有戰勝國的地位,但我們這個戰勝國的地位是被賦予的。有相當多的歷史資料表明,當年的國民黨政府,除了有遠征軍在中印緬戰區,還有遠征軍在蘇聯戰區。為了表達它是一個大國,用了很多的力量,並爭取到了地位,但這地位都是別人賦予,特別是美國及蘇聯來賦予他們的地位。所以我們很難以簡單的話語來表達這複雜問題,我這個說法也有話語粗暴的傾向,所以不能這樣說,否則歷史家和意識形態專家都會很氣憤。

在這第一個層次,我們應該看到美國的地緣政治策略,如何重返亞洲,實現對亞洲進行控制。第二,日本長期以來並非一個正常國家,經濟主權和政治主權都不完整。因此,日本人和日本政治家都會感到尷尬。而怎樣才能打破始終是個問題,但這還是表面問題。這兩個層次的問題都屬於常識。媒體不會對歷史背景進行深入分析,但這不是媒體的錯,它玩的是易碎品。

接下來,東盟加一,加二還有加三。加一是中國,加二是日本,而加三是韓國。東盟完成整合之後,和東北亞進行整合,就是中日韓。東北亞自由貿易區,在中、日、韓三國之間;和東盟最大的區別是,發行亞元,即亞洲貨幣。而這件事情的主要得益者是日本,因此在亞洲貨幣一體化的進程中,日本的反應是最積極的。為什麼不是中國呢?因為中國一直有控制其本國貨幣並關閉自由兌換的貨幣政策,因此中國不會高度推進亞元成為結算貨幣。

如果亞洲一體化,特別是東盟加三達成合作並且形成亞元體系的話,結果會怎樣?那就等於宣告美元體系除了歐元這個對手之外,又增加了亞元這個對手。歐元已經從美元主導的全球金融資本控制之中分了一杯羹,如果亞元成立了,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是一個相對穩定的結構;但對美元體系來說它幾乎是一大打擊。一旦亞元問世,首先最能夠與亞元接合的是誰?歐洲。為什麼?因為歐洲是一個實業經濟和虛擬經濟各半的經濟體。在金融資本時代,美國是一個倒置的金字塔-金融經濟部分非常大,但實體經濟卻非常小。美國GDP的85%以上來源於以金融為核心的服務業。美國單單律師服務業一項的產值就能佔到GDP的30%。

美國的製造業佔GDP佔比11%左右,而中國大陸的製造業佔比是46%以上。在經濟結構上,中國大陸以實體經濟為主導,因為它的第一及第二產業加起來佔全國經濟60%,而第三產業佔40%多一點,也就是說,是沒有虛擬化的經濟體。而美國正相反,它的實體經濟很少。美國農業佔GDP多少?只有兩個百分比。如果亞元果真問世,就可以大大減少匯差。同時,比如歐盟用歐盟的紙幣來貨幣化它的實業資產,可以大大增加了收益空間。打擊的是,過去用美元來貨幣化你的資產的美元集團。

這是個非常嚴重的事件。九十年代,柯林頓說,歐洲是歐洲人的歐洲,亞洲是亞洲人的亞洲,因此決定撤出亞洲事務。美國甫一從歐洲退出,歐洲立刻成立歐元區;而美國試圖從亞洲退出,亞洲就準備搞亞元。柯林頓時代是美國唯一能夠把政府的財政債務大幅減少的時代。為什麼減少?因為亞洲是你的,歐洲是你的,而我退回美洲。不到處伸手,政府債務自然就減少了。

把政府的債務率大幅減少的是柯林頓,但是重返歐洲的亦是柯林頓。當歐元一問世,柯林頓美國就重返歐洲。一九九九年一月一日發生什麼事?就是歐元的正式發行。歐元一問世時,一個歐元換1.38 美元。接著發生的是科索沃戰爭。科索沃的衝突是美國CIA埋下的。什麼時候引爆的?歐元發行引爆的。歐元發行有什麼戰略意義?是因為歐盟在形成過程中達成了一個條約,叫做馬斯特里赫特條約(Maastricht Treaty)。條約規定所有加入歐盟的國家財政赤字不得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3%,最嚴重的只可以達到3.4%。一旦超過便屬於違法。這個條約即歐盟合法性條約。

當科索沃戰爭打起來,本來在歐洲各國的軍隊是這樣強大,(足以應付南斯拉夫的軍隊);但美國屬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它竟然把軍事裝備的百分之八十五從美國本土突然運去科索沃,這個小小的區域戰爭導致軍費開支突然增加。增加了什麼?增加了幾個歐洲主要國家的軍費,令軍費開支佔了整個財政赤字相當大的部份,結果財政赤字紛紛都突破到五以上。所以一九九九年歐盟一發行歐元,歐盟沒多久就不合法了。被誰打下來了?被科索沃戰爭打了。這就叫做一石二鳥。事實上它打掉了什麼?打掉了歐元的信用和歐盟的合法性。所以美國退出了么?沒有。它保留了介入的條件和能力。這種介入是巧實力(Smart power)的表現。所以今天當亞洲各國打算搞東北亞自貿區,準備跟東盟結合搞亞元的時候,危險同樣非常大。

所以,美國的政治家真的代表了美國大多數人的根本利益,不止是眼前的利益,更是長遠的利益,就是怎樣重返亞太和對其經濟的掌控。亞太本來就是個美元湖(dollar lake),特別是西太平洋地區(western pacific basin),其中又以中日兩國為主。中日兩國幾乎從來都是互相競爭著向美國做投資貢獻,中日兩者是美國的FDI(foreigndirect investment)的第一第二國,都持有大量的美國國債。購買了美國國債,就代表在美國市場大量注入流動性。從何而來呢?從中日兩國的出口而來。對中國而言,每年的貿易順差,以前是三千億,再發展到四千億,到未來可能是五千億,其中的三分之一都送回到美國的資本市場去。我們增加了美國資本市場的流動性,意味美國的經濟,特別是金融經濟可以得到源源不斷的外國資本投入,讓它們的泡沫經濟可以繼續維持。

一直為美國補充新鮮血液的外國資本主要是中國和日本,當然也包括韓國。之前說過,日本的金融主權不是日本獨立掌握,因此它也充當了美國金融資本的調節閥。如果美元增發多了,你也要馬上增發。為什麼?因為這樣你才能把我增發多的那部分買掉,才能維持幣值,否則我就得貶值。同理,美元增發多了,相對誰貶值?相對日元貶值。日元為防止自己大幅升值,所以它就會大量增發。所以日元及美元在貨幣關係上是互補的關係。因此,要在西太平洋這個美元湖發行亞元,就意味著整個美元湖都要受影響。在這個情況下,各種各樣的現象就出來了。

打個比方,菲律賓在南中國海上發生的矛盾。東盟很難和中國整合了,因為東盟內部發生意見的分歧,然後美國又藉機重返緬甸,在緬甸內建立起各種各樣的親美勢力。最初提出的東盟加一,條件是差不多所有的東盟國家都對中國大陸有貿易順差。東盟是順差國。中國大陸願意向他們提供優惠,甚至某種程度上先和他們形成貨幣結算的優惠,比如不用擔心人民幣發生幣值波動,可以隨時結算等等,已有很多經濟上的協議已靜悄悄地進行著。而在這個時候出現各種各樣的政治事件,這些事件某種程度上是經濟現象的表現。能不能順利的實現這種經濟關係,這對於站在金融經濟主導地位的美國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這時候中日韓三國之間的談判也在靜悄悄地進行著,而且更為要害。如果亞元發生不了,中日韓三國先形成一個協議,就是三國之間的貿易先用本國的貨幣結算,放棄美元本位。這就意味著他們大幅度減持美元。而這些國家一年的貿易量是幾萬億美元。如果都用自己的貨幣結算而不用美元,意味美元作為世界結算貨幣的地位將受到極嚴峻的影響。

難道只有中日韓三國想這麼幹嗎?對於美國而言,更為危險的事情不在於中日韓三國,而是德國。如果你們三國各自以本國貨幣結算,那我怎麼辦?德國總理默克爾訪問北京,要求中方別忘了德國,咱們都是貿易大國,而且大家都是做實體經濟和實體生產的。因此,德國也要加入。如果中日韓加德國,世界製造業的主要國家基本上都被囊括了。而這個小俱樂部排斥的是誰?就是虛擬經濟程度最高的美國。意味著,老大之下,其他的都要造反了。沒有了其他國家的支撐,老大怎樣維持這金融資本?這個金融資本幫恐怕就要解體了。因此在這情況下美國就必須使些手段。

在此,從這一個經濟背景來看,我們對於新近出現的主權矛盾和衝突,是不是可以有深入一些的探討?我不給各位下結論,我只提供一些經濟材料。各國因其自身的經濟結構,像美國85%的GDP來源於金融為中心的服務業,它不這樣做(介入其他區域,阻礙地區貨幣的統一結算),國家就麻煩了。像中國,46%的GDP來源於製造業,百分之十幾源於農業,56%是實體經濟,它不可以靠金融資本來維持它發展的道路。所以它與美國的經濟結構不同,因此也不可能讓中國採用美國的金融制度。

在亞洲中哪一個地方的經濟結構與美國最相似?香港。香港的GDP的82%以上來源於金融為中心的服務業。要理解一國兩制,必須了解中國和香港的經濟結構差別太大了。香港的經濟結構下產生的制度或文化,乃至於政治都和大陸存在很大的差異。怎樣去理解這種差異性?怎樣理解在這差異性基礎上形成的一國兩制的國家框架?這始終是一個難題。

這就是中國為什麼成為了美國的跟從者(Follower),因為美國站在資本主義經濟的高級階段上,也就是金融資本的資本主義經濟。中國大陸呢?尚處於產業資本的階段。金融資本對產業資本叫做縱向整合(vertical integration),它是自上而下的整合。從經濟角度來說,中國很難對上融合,就像處在自然經濟(natural resource economic)階段的時候,很難去整合金融經濟。除非你跟金融資本經濟緊密結合,這就比如沙特阿位伯。它是個典型的石油美元區,它用它全部的石油來支撐美元,成之為世界石油貿易的結算貨幣。除此之外,大多數都不可。

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的最高階段,是金融資本階段,下邊的階段是產業資本階段,再下一個是資源經濟階段。資源經濟包括農業經濟,為什麼農業國家這麼窮,例如以前的中國。進入產業階段,好像就發達了;真正到了金融資本階段的,比如上海,就高度發達了。因此很多地方都想搶這個金融中心地位,天冿、深圳和北京也要搞。好像搶到了,就等於在不同的金融階段上躍升了一個位次,就可以對下整合別人,賺取更多的經濟收益。美國就是站在這一個金融階段,不斷對下整合其他地方的產業資本和自然資源,這就是今日的環球經濟結構。

這個世界正在由產業資本階段的地緣戰略(Geo-politics),轉向金融資本階段的幣緣戰略。幣緣戰略該怎樣翻譯?Currency strategy 是一個比較直接的翻譯。我在想是不是有其他的選擇,可以把它翻譯得更好一點。

不用多講大家也都明白,這張圖表明,這個世界按照資本主義的發展路線,成為一個高消耗的社會。美國人自己知道,以美國現在的現代化程度,如果其他國家爭相模仿,需要五個地球的資源才可以達成。奧巴馬也說過,中國人如果想像美國這樣高水平的現代化,四個地球也不夠。

中國國內比較情緒化的人會說,憑什麼你享受了這麼高代價的現代化,不讓我們也享受一下?這當然不是一個理性的回答。我們怎能在既有的生態裡面爭相比拼?在不那麼消耗資源,但又能同樣的多角度、多層次、多領域去推動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又該如何達成?其實倒頭來,還是要說現代化。現代化本身是西方在殖民擴張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經濟模式;因它是殖民的產物而本身內含性的具有不可複製的特點。誰想實現這種現代化?誰有能力複製這個殖民制嗎?麻煩就在於,我們儘管對現代化有很多的想像,但我們再沒有能夠再一次複製殖民擴張的條件。因此,對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人甚至對於全人類而言,除了少數歐洲白人因殖民擴張而形成了金融現代化,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有色人種是很難真正進入白人這種消費水平的現代化。但它往往是一種難言之隱。

當奧巴馬說we canmake a change,其一就是要恢複本土製造業。難道製造業是美國人乾的事?美國的生產線上基本沒有白人,都是以黑人為主。農業工人同樣是幾乎沒有白人,而是以拉丁美洲人、也就是紅種人為主。美國也不是沒有車衣場等製造業工場,但那是誰在幹活?黃種人。美國內部的社會分工,不是我們想像中的市場化分工。如果我們再把美國社會的另外一層拿來再作剖析,就會發現根本不是什麼機會面前人人平等。我們比個方,反過來看,進監獄的機會人人平等么?囚犯是些什麼人?幾乎98%是有色人種。而其中百分之八十幾以上是黑人。如果把犯罪人口和它的總人口作個比較,馬上就會發現有色人種的犯罪率極高,但真實是不是這樣呢?不是。因為一層一層的看下去就可以發現,原來背後有各種各樣的複雜原因。如果我們只把媒體所報導出來的現象,當作認識問題的依據,就很難分析各種原因。

看上圖左下角的三角形。美元大量增發,製造了過剩的流動性。而這過剩的流動性並未在美國造成通貨膨脹。我們都知道當一個政府大量增發貨幣的時候往往會造成通貨膨脹,但美國現在的通脹率很低。因此美聯儲一方面在量化寬鬆三,甚至量化寬鬆四,但它同時宣布零利率。它的理由冠冕堂皇,因為美國的就業率還沒上去,因此美聯儲要維持零利率,直到美國的就業率上升,直到失業率下降到合理水平,才放棄零利率措施,這其實是找了一個reasonable reason,等於是個借口。

實際上是什麼意思?美國如果能夠維持極低的利率,大量增發的美元是什麼?是投資。也就是說,它有巨額的投資資本,這個投資資本的成本叫做零利率,也就是零成本。進了銀行再加上各項的費用(利率)也不過是一點幾。因此美國在銀行轉出來的借貸基金,可以維持利率水平在2以下。世界上哪個國家的貨幣可以把資金利率維持在2以下的?很少。美國是一個,假如還能找一個,就是跟美國差不多經濟結構的香港,它的利率同樣低。

接著,為什麼金融資本處在高層階段?是因為它可以憑藉金融資本的優勢,對下整合產業資本。因為要生產,就要購買原材料;假如原材料的價格很高,產品成本難道就能不漲上來嗎?不能。同理,吃糧食的工人,糧食價格上升,勞工價格也不是上升嗎?當勞工及原材料價格都上漲,又如何維持盈利率嗎?所以為什麼金融資本能賺產業資本的收益?不是因為教科書上講的,是因為有市場經濟,然後有不同的各種要素,可以得到社會平均收益率。教科書這樣寫,我也不能說它寫錯了,但是這個客觀世界卻是很耍賴,它就不按照書本的來。它造就了上位的金融資本,可以向下剝奪產業資本。靠什麼?靠超過百分之六十幾以上的過剩流動性,流向了能源市場、原材料市場和糧食市場。由此就發生全球性的貧困國的糧荒。

2008年華爾街金融海嘯爆發,美國第一輪量化寬鬆。當時奧巴馬宣布,緊急出台四萬億美元的救市政策,以拯救有問題的金融機構。靠的是什麼?大量增發貨幣。這一增發立刻導致全球糧食價格大幅上漲,小麥價格上漲百分之一百,以小麥為主食的糧食進口國立刻陷入饑荒。多少?全球三十八個國家。這三十八個國家的糧荒是誰造成的?我不敢下結論,但總之,它和第一輪量化寬鬆有關。這些小麥國家發生了什麼?單一食品的對外依存度過高,導致食物價格過高。單一進口小麥國,就像埃及。它大量進口小麥,它的小麥進口佔國內消費的百分之五十以上。當小麥的價格漲百分之一百的時候,這個國家的麵粉價格大幅上漲。大幅上漲的結果就是平民沒飯吃。所以就爆發了埃及的廣場政治。

當然你們大可從媒體中解讀,是因為反對穆巴拉克的獨裁政權等等。但是,早不反,晚不反,他都獨裁好多年了。這一反是誰去反了?左派就說是埃及革命,但埃及革命的工人階級在哪了?為什麼工人階級不上街?你說農民?農民也沒有上街。誰上街了?城市貧民。為什麼城市貧民上街了?沒有囊。埃及人得買麵粉做囊,價格上漲了這麼多,吃不起了。這個時候當然其他的力量一介入,街頭政治就起來了。怪誰呢?我們不下結論。我們只是說,它和那個量化寬鬆導致的美元大量增發,接著進入糧食市場導致三十八個國家糧荒,有某種關係。這個關係是否是決定性的因素,恐怕大家要再作研究。我只提供分析,你們可以自己進一步去作研究。

這樣的問題其實是大量發生的,比如說,石油價格。在美國沒有發生次貸危機之前,石油價格維持在四十美元一桶左右。在次貸危機爆發後,第一輪量化寬鬆,第二輪量化寬鬆,你們知道石油價格上漲到多少一桶了?一百四十美元。這個一桶一百美元的增量價格被誰吃了?像中國和印度等這樣大量進口石油的國家。也就是說,我們幫美國消化了它大量增發的貨幣,因為這些貨幣進入了石油期貨市場,我們得天天進口石油。石油的價格增長,你看見今天石油價格增長而不進可以嗎?不行。因為中國的石油進口佔中國的消費近百分之六十。等於是美國人製造大量的貨幣,這貨幣本來是通貨膨脹的基礎,但通貨膨脹不在他那兒發生,都跑到埃及、中國及印度等發生。於是,這些國家的原材料、能源及糧食的價格都紛紛往上走。接下來,這些國家就發生嚴重的社會不滿。

中國這一位總理溫家寶,左派對他的意見很大,但其實他是試圖搞平衡。高價的能源原材料他必須進口,不進口的話國內的製造業便不能順利運作。如果製造業滑下來的話,人民立刻就失業,我們每年有一千萬新增的就業人口。因此,中國人為什麼要將GDP維持在百分之八,是因為低於七就有超過百萬以上的人失業。這個數量是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大事。我們如果GDP低過百分之七,就意味著社會嚴重不安定。做中國的領導人難,難就難在怎樣保GDP。雖然大家都在說GDP是個很差的指標,應該要放棄,我們要追求科學發展及環保等等,但領導人首要留意的,是我們在多大的程度上才能保得住就業人口。

接著,還要平衡物價。假如你的進口品價格都上漲了,能一直任由通貨膨脹嗎?美國的量化寬鬆政策下,轉化成的進口原材料及糧食的價格上漲。這些國家是在進口通貨膨脹,所以說,我們這些年遭遇的是輸入型通貨膨漲。在這個情形下又怎麼辦?你要保證自己國內有一定的投資能力,也要保證老百姓的有一定存款;但當通貨膨漲上漲到比如說百分之五到六的時候,你的存款利率在百分之三,也就意味著,我往你的銀行存款,我每年至少丟掉三個百分點,我還想存嗎?我就不想。那我幹嘛好?什麼貨幣堅挺我就買什麼貨幣,我去買美元日元和港幣等等,總之就轉變個人的經濟行為。如果投資者的行為是一致的,那就麻煩了。

於是中國政府在幹麼?提高存款利率,同時提高貸款利率。於是,中國的資金價格就會大大高於且不說美國,比如,香港的資金價格。香港是個能以低成本製造貨幣的地區,利率可以維持在百分之二左右,他便能夠打遍廣東無敵手。內地地方政府特別歡迎海外投資。為什麼?因為海外投資十分便宜。那海外投資想不想進大陸?都想。所以大量的遊資屯在香港這個橋頭堡,同時lobby本國的政治家,指稱中國是貨幣操縱國,不開放資本市場。是匯率操縱(currency control)國家,是非市場化的經濟體,不是正常國家等。所有(評價)看似都很有道理,中國政府都在聽著的,但能放嗎?

你設身處地去想一想中國大陸的領導人,你會不會按照西方的自由化要求,放開資本市場,放開外匯管制嗎?這個不放也有麻煩了。中國大陸上有很多投資人,他的股票都拿在手裡。你的股市長期起不來,是因為沒有大量的外國投資進來。香港股市又憑什麼這麼高?請問香港的哪個經濟面表現好?香港哪個產業在世界上有競爭力?教科書說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你信嗎?我反正不敢信。

比較一下金融資本階段的香港和實體經濟階段的大陸,你就會發現,利潤率隨著原材料和勞動力價格的上升,為了控制物價,中國便要控制利率,同時不讓大量外國投資流入。那些股民都是相對而言的中層階級,於是中產階級就不幹了,中國的右派或是自由派對政府的意見很大,原因是他們背後有利益。再說了,大量的搞出口加工的民營企業,抱怨政府不放開讓外國包括香港的便宜資金,來扶我一把,只能用政府控制的高利率銀行資金,我還得跟他打交道,成本還要加。外國資金有兩個點,內部資金得有十個點,任何一個中小企業主,他坐地丟了八個點,你說他能不反嗎?他意見可大了。因此在中國大陸各種各樣的聲音,他都不說是為了利益,都說是因為你不自由,我要自由。

他是有道理。於是乎整個社會一面倒,歸咎中國大陸不自由。因此你沒有自由民主和開放等,都是很有道理。但是在這背後,隱含的真實國際利益背景是什麼?沒有人去分析。就像開頭說的釣魚島之爭,背後有著非常複雜的國際利益背景。怎麼美國的量化寬鬆就變成了中國的宏觀調控?這兩者怎麼可以是放在一塊討論的呢?

我們慢慢解釋一下。他的量化寬鬆製造通貨膨脹的基礎,但不發生在他那兒,發生在哪了?大量貨幣流入期貨市場,導致石油、原材料和糧食價格上漲,於是乎把通貨膨脹轉到其他國家。這叫巧實力。一點兒也看不見。我打你了嗎?我沒有。但是你吃了虧,還是在歡迎我的時候吃了虧。因為你對外開放了,還一個勁說生活條件改善都是改革開放帶來的。你要深度開放,你要整個的產業都開放。

現在未開放的是什麼?第一是貨幣市場未開放,第二是資本市場未開放。為什麼現在西方對中國大陸的批評比八十年代中國大陸沒怎麼開放的時候要嚴重得多?是因為在這兩個關鍵點。對香港來說,做投資的手裡拿著一大堆熱錢,就等著你開門,坐地穩賺八個點。所以現今香港的投資家們,對大陸的意見是最大的。當然我還要提一句,金融資本是短視,不要指望金融資本的投機家有長遠的眼光,否則他就不是投機家。而我們今天的商學院和金融學院,是在鼓勵學生怎樣去作金融投資。我們培養大量未來在金融市場呼風喚雨的投機家,他們都是短視的。任何一個投機家如果進行的是長線投資,那他都是個戰略家,他就不是搞短期投資炒賣。

對於中國是不是需要開放市場,或是自由不自由等問題,都是被媒體廣泛討論的話題,希望各位記住這些個利益背景。這些東西都是值得考慮的。我沒有下結論,只是提供可供借鑒的觀點。

進一步深入的討論,難道僅僅因為人家的資金便宜,你這裡的資金貴嗎?你這裡的資金貴,是你必須要宏觀調控,你如果不宏觀調控的話,資金價格更貴。這就成了個惡性循環了。另外,你們看看像中國、印度等這些國家都在幹麼?他們難道是為了滿足本國的消費者而生產?不,他們的外向度非常高。什麼是經濟外向度呢?即進出口占你的GDP的比重。我剛才談到埃及的街頭政治,說的是單一食品的對外依存度。小麥在埃及的進口高達百分之五十以上。因此這件單一貨品的進口依存度就是百分之五十。進口依存度愈高,愈容易受國際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

在此,中國大陸的生產廠家,當他進口了那些被量化寬鬆炒起來的原材料,他們的出口怎麼辦呢?他們有可能提價嗎?不可能。為什麼?你能生產衣服、帽子、鞋子,難道印度尼亞、泰國、印度、越南就不能生產嗎?你一提價,就會被替代。所以能不能提?不能。於是,這些國家都在競爭著,向輸出貨幣的國家提供最便宜的商品。

以中國為例,平均向每個美國人提供十二件成衣,七雙鞋子。美國人可以一個月不用洗衣服,扔了算。為什麼?因為有量才有價。於是,便產生第二個問題:政府怎樣讓這些低價出售商品的廠家維持生計?它們必須跟印度及印度尼西亞等國家競爭,印度是十二億人口,印度尼西亞三億多人口,都是勞動力過剩的國家,每年都有大量新增勞動力要就業,大家都得這麼干。怎樣壓價?為什麼中國有競爭力?政府大出血,敢給企業出口退稅高達百分之十三。等於是補貼了國外消費者。拿中國收的稅補貼國外消費者,有什麼道理?沒道理。必須讓企業生產。要是不生產,工人就得失業了;失業就得上街,上街就鬧事了。這成了惡性循環。

再接著,難道外商就這麼樣看著你賺了百分之十三?不行,外商還在壓你們的價。你有百分之十三,你分我一半,我要七你要六,或者反過來。

現在再進一步,假如沿海的出口加工企業的最終產品,他生產成衣然後出口,政府給他百分之十三。你出口,只要拿了海關的單,政府退稅給你百分之十三。你還能活,我向你提供原材料的,比如步、紐扣、棉線,我不是出國企業,我是上流企業,你不就把我拉垮了嗎?你可以降價,你可以出口是因為你得到政府的好,我呢?把整個產業的利潤往下拉。拉了多少?拉到連銀行的存款利率也不夠。在中國大陸上的製造業,平均產業的收益率下降到三以下。銀行存款一厘七三。

再接著問,我要是個投資商,我是個銀行,你的利潤率只有三以下,你連銀行存款利率也不夠,你投還是不投?於是,在大陸沿海地區新興了一股集資潮。過去我們是通過民間的方式投到生產了。你生產一個帽子,你生產一個鞋子,你出口了,我還有點收入帶著大家一同就業了,然後是沿海發達地區便發達起來了。現在利潤率下到三以下,不投了,不投幹嘛?村裡出一個會頭,大家湊錢,幹嘛呢?炒房子,或者炒礦。

在這個階段上你們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媒體報導說,這一個基金破產,那一個資金泡沫爆破了。這一個自殺了,那一個上吊了,然後是黑社會又開始追殺了等等。然後大家就說,中國大陸好亂。亂源何在?在於原來正常的投資秩序被打掉了,他們不可能再做正常投資,產業沒力了。怎樣辦?教科書說,是因為你的資金沒有市場化,被國有銀行大量集中了,所以這些企業才得不到貸款,做不下去。

於是,要開辦民間金融實驗區,一個改革開放最著名的市場經濟為典型的地區,就成為了中國第一個民間金融實驗區。可以辦銀行,辦了沒有多久,搞了幾個月發現搞不下去。放開讓你搞銀行,你往哪兒投?你有利潤嗎?產業平均利潤在三以下,你辦了銀行,地方經濟就振興啦?辦不下去就要求中央改政策:請允許我作為中國對外資開放的實驗區。你不讓嗎?即是個不自由!

說白了,要辦成什麼呢?香港。香港經濟在金融資本階段,是非常明顯的寄生性經濟,這是香港經濟的特點。另外大陸經濟到目前為止還不能走向這種模式,因為它太大了,人口太多;變不成。它的製造業和農業的佔比也太高,所以占不了這個便宜。今天很少再聽到關於這個金融實驗區的說法。為什麼?並不是自由不自由的問題,也不是金融是否市場的問題,而是在全球競爭的格局之下,你已沒有競爭力了。當我們講這張圖的時候,告訴大家什麼叫做巧實力,以及是什麼叫做幣緣戰略,它們很重要的內涵就是通過量化寬鬆政策,大規模去製造流動性——政府信用就是流動性。過剩的流動性進入到能源、原材料及糧食市場,導致進口高價格能源、糧食和原材料的製造業國家,表現出媒體所報導的不自由的現象,即使它們背後各有各的難處。所以說,幸福的金融資本都是一樣的,不幸的實體經濟各有各的不幸。

這張圖說明了以美元做中心的巧實力,美元體系在世界經濟中的運作,形成一個可變動的微笑曲線。中國大陸的出口加工企業,低附加值的企業比如紡織業,高附加值的企業比如電子計算機、通訊設備,無論是不是有結構調整,作為製造業生產,它的利潤都在曲線的最低點。為什麼食品質量令人擔憂,就是因為農民作為生產者,收益在最低點。現時食品如此不安全,是由於整個食品生產的全部環節中,其他環節得利太高,而農民得利太低。所以農民便無法去生產高質量的產品,他沒利潤。

中國大陸作成為製造業國家,進口高價原材料,結算和貿易的利潤都不由它得。香港商人將生產線設於大陸,接單在大陸生產,貿易結算、物流等能產生較高附加值的環節全部在香港。但生產在大陸,誰來對付勞工以及環境污染?都是大陸那一邊。是誰造了一系列的污染和社會的矛盾?而相反的是香港社會,以服務業為主,社會也相對比較安定,污染也比較少。這是產業轉移的結果,恰恰與西方的發展過程是一致的。西方向發展中國家轉移高污染、勞工密集型產業,西方社會就環境比較乾淨、人民比較文明、社會比較平等等等。於是大家去說這個處理好,這個處理不好,可以這麼隨便下結論嗎?至於好還是不好,也取決於評論者所處的利益背景。

產業轉移是在世界範圍內已經發生了的客觀過程。微笑曲線是幾乎在所有製造業國家都出現的現象,此理論是由台灣提出的。最初香港和台灣都在接受一般製造業的產業轉移,當時叫「雁陣式產業轉移」,從發達國家來。所以,早期香港和台灣,和現在的大陸一樣,出現類似的問題。但是由於它的容量小,台灣接受產業轉移的時候一千多萬人,所以它的勞動力價格很快提上去。由於幅員小,它的環境壓力也比較大。所以台灣也開始往外產業轉移。香港當時接受外來產業的時候,只有四百多萬人,所以勞動力價格也迅速上升,環境問題壓力大,也出現產業轉移。所以第一波的產業轉移是從發達國家轉到周邊鄰近地區,第二次剛好是中國大陸開放的八十年代,於是香港和台灣的產業開始轉至大陸沿海地區。到現在為止,廣東的產業投資百分之八十以上來自這兩個地區。所以我說這是個客觀過程。

零八年我們出了一本書,叫做《解讀珠三角》。其中有一段訪問了一個做服裝的企業,講述了它如何轉移到大陸,開始用工生產,營運變動及周邊環境。類似於此的案例可以告訴我們其中發生的經驗過程。經驗過程是研究的基礎,我們先把經驗過程搞清楚,然後便對這個經驗過程做歸納。怎樣歸納,是研究者的領域,做政治研究的,會將經驗過程中的政治部份抽出;做經濟研究的,則是把這其中的經濟問題抽象出來。而我們要做的是突破學科的界限,是在試圖做一個綜合性的結合。

上面的三個圖是想說明,不論做一般產業還是做高端產業,只要是加工製造業,就永遠處在利潤的最低位。結算和研發的利潤相對於製造業而言都是比較高的;利潤不由生產者所得。和之前食品生產一樣,由於生產者利潤太低,導致一系列的相關問題。當然這說法是否成立,各人有不同意見,要是我是一個投資商,我便不一定相信你作為生產者得到的利潤太低。

所以,不同的分析意見來自不同的利潤背景。微笑曲線是可變的。當我們用數據方法去描述社會、經濟現象時,又是不是真的可描述?你是能做出圖,你便可能用數據方法去描述。比如,在這張微笑曲線圖中,比較高端的是金融資本,我們用US DOLLARS 表述。什麼是美元三角?石油、糧食美元,這個三角導致重要的變化。原來這個叫做resource economic,提供資源的經濟,是在最下面的。但由於資本主義經濟進入到金融資本主導的階段,不斷增大它的流動性,導致所有能夠以本國國家主權去控制資源的經濟體,得到了金融資本的搭便車機會, free riding。投資人是我,你沒有投又得到了好處。之後造出了問題——你得好處,但又帶出代價,代價給誰了?社會。不是由得到好處的人去支付代價,就叫做負外部性。任何搭便車都會帶出負外部性的問題。

舉一個委內瑞拉的例子,美國很不喜歡它。除了因為它宣布要搞玻利瓦爾革命,綜合了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格瓦拉革命、解放神學等主張,真正和美國在經濟利益上產生最大衝突的,是委內瑞拉在查韋斯革命時所拿回了石油主權。不只從美國那兒拿回,也從中國手中拿回。中國兩大國有壟斷石油巨頭,中石化以及中石油。他們在委內瑞拉的權利也被委內瑞拉宣布國有化而收回。收回為什麼會被稱為是革命呢?是由於賠償並不會以你要求的價格去作出支付,而是以未來的石油收益去還。收回石油主權之後,正好發生2007年的次貸危機,以及後至的金融海嘯。接下來,是奧巴馬的量化寬鬆,導致石油價格由四十元一桶提到一百四十元一桶。

委內瑞拉收回石油主權並國有化的舉措,令它獲得了一個搭便車的機會——大幅提高了石油收益。拿了這些收益,國家財政投資安排了兩萬多個玻利瓦爾小組,把願意幫助平民的年輕人組織起來,到貧民窟搞在地化的自主經濟(Localized self- sovereignty economy)。比如,如何解決貧民窟就業率低,黃賭毒泛濫的問題?不可能用軍隊打進去,老百姓不是壞人。他們支持查韋斯,是由於他以石油便車之利所得到的金錢,都分給平民搞小經濟。沒有民間經濟的話,這些貧民窟根本改變不來。譬如說,幫他們搞一個小服裝廠或是糕點廠等勞動力密集、技術簡單的小企業。因此,平民最擁護查韋斯。

在此,問題便出現了,大部份的知識分子都反對查韋斯。為什麼?在過去,石油資源被跨國公司控制的時候,他們有相當大的實力控制一國的上層建築——議會、學校、電台等等。這些不能一下子就轉變過來。所以,高校的知識分子往往會組織學生上街,形成一種對立。怎麼辦?查韋斯找了他的盟友卡斯特羅。古巴高等教育是免費的,有大批人才,但就業機會不多;於是大學生只能做一些非大學生做的工作。在古巴,人力資本過剩是個問題。於是委內瑞拉和古巴簽協議,古巴的人才到委內瑞拉來,來幫助貧民窟搞小型經濟,幫助農村改變殖民地時期遺留的單一種植的經濟結構。委內瑞拉給它送石油。

這時候還有一個問題,拉丁美洲很多是分散小國,於是物資統一運到邁阿密去,以邁阿密為中心形成一個物流圈,對整個中南美洲進行輸送。所以,邁阿密的東西比委內瑞拉便宜,甚至比巴西、墨西哥便宜。所以各個國家的中產階級,把存款拿到美國的邁阿密去消費。所以這些國家出口貨物換了外匯,到了中產階級手中,就又拿到美國去消費。所以這些國家無法形成自己的經濟基礎去進行再投資。這就是為什麼委內瑞拉的革命在整個拉美具有如此重大意義的原因。

和它類似的還有俄國的普京。普京做秘密警察出身,他為何能得到俄國人民的大量擁護?在葉利欽時代是相對比較粗糙的制度安排,西方硬通貨大量湧入這些改制的前蘇聯國家,貨幣化其資源,佔有收益。本國貨幣一落千丈,不值錢了。前蘇東體系叫「換貨貿易」,不用貨幣;原蘇東的貨幣幣值遠遠高於西方貨幣,比如原本一個盧布接近三個美元。後來蘇聯解體,貨幣體系也垮了,1991年一個美元換4800個盧布。

葉利欽時代,資源不被國家主權掌控。普京做的,就是把70%的石油天然氣資源收歸國有。趕上美國的量化寬鬆,國家石油收益隨之大幅上漲。也搭了便車。代價甩給了承受廉價資金和高價能源的製造業國家。這就是幣緣戰略。批評像中國大陸這樣的製造業國家不是真本事。在幣緣戰略的大環境中,製造業國家是兩頭受擠壓的。高價進口原材料,資金也競爭不過因製造過剩流動性而成本低廉的投資國。所以製造業國家承擔了國際競爭微笑曲線的最大代價。

能不能改?大陸是否應該放棄高污染的製造業?應該放棄。為什麼不轉產?比如,廣東往內地轉?那內地的各級政府不也應該把這些高污染的企業轉移出去嗎?高耗能意味著要進口清潔能源,這些也是高價格的。所以大陸70%以上使用的能源是煤炭。要改變能源結構,用核能?反核運動。水電?反水壩運動。處於製造業階段的國家是非常尷尬的。如果現在就調,低於7%的GDP增長速度,就會有失業問題。

2009年第一個季度,因出口訂單下降,僅廣東一省,6萬個廠家倒閉,2500萬失業。社會不安定因素增加,飛車黨搶包,殺人事件等案件大量發生。又比如2001年阿根廷經濟危機,洗劫了這個原本發達程度與歐洲國家不相上下的國家。中產階級的錢存在銀行,國家金融系統破產,等於全國中產階級集體破產。殺人、搶劫、賣淫等各類事件層出不窮。只要有失業,就會有問題,不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

美國是最典型的金融資本國家。一張100美元紙幣的真實成本是相當低的,憑什麼它能換到等值商品?1944年各國放棄黃金儲備,僅美國一國建立布雷頓森林體系,承諾美元可以隨時兌換等值黃金。1971年體系解體,世界上沒有任何國家以黃金作為發行貨幣的基礎,這個世界進入了新的階段。任何紙幣的印刷成本都是很低的。什麼是貨幣是發行的依據?是商品嗎?斯大林說,每生產八份商品,可以有一份貨幣。這是前蘇聯的貨幣理論,這就意味著前蘇聯的貨幣有八份商品的價值。但現實已非如此。

那政府債券價值又幾何?印刷成本同樣低,但信譽卻很高。債券和貨幣背後都是以政治強權為依據的。蘇東解體,政治改革直接導致貨幣體系解體。1989年柏林牆倒塌;91年才是蘇聯解體,當時人們以為只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的分裂,其實是一國的政治體制的崩潰,導致的後果就是金融體系沒了國家的強權支撐。

我在《八次危機》這本書里提到,前國民黨政府的衰敗,是先亡於經濟,後亡于軍事政治。1948年以後,百萬國民黨軍連抵抗都不抵抗了。一支百把人的共產黨軍隊一路跑過來,兩旁的國民黨軍就紛紛把槍放下,就算投降了。為何如此?國民黨軍是僱傭兵,沒了軍餉誰打仗?金融體系已垮,仗也打不下去。為什麼金融體系會垮?因為連續八年的抗日戰爭,打空了國庫的黃金儲備。沒了硬通貨,誰給你軍火?沒了黃金,票子就毛了。到1948年,整個法幣體系已衰敗,買一袋米要駝一袋子紙幣。於是只好向美國借了4800萬美元,以美鈔為發行依據,稱之為金圓券。60億的法幣換一萬元的金圓券。貶值的幅度很大。隨之帶來的就是政權的解體。

錢不是什麼;錢是政治強權的信用表達。尤其是國債。美國的債務相當於全球GDP的百分之一百。但有人不買么?美債仍佔世界各國購買的國債的70%。為什麼世界各國明知美國的政府債務率是世界各國最高的,還買它的帳呢?因為沒有人會認為,美國會垮。人們對港幣有信心。原因就在於其與人民幣的緊密勾連。97年經濟危機橫掃東南亞經濟體,當年40億美元的熱錢就足以整垮香港,就像60億整垮泰國,不到100億整垮韓國一樣。香港沒垮,原因是當年大陸向香港承諾有多少熱錢進香港,大陸保證照單全收。所以香港靠大陸1700億的外匯儲備成功軟著陸。

方方面面的例子都說明,在金融資本經濟階段,幣緣戰略下的國家競爭仍有極強的政治背景。

這是金融資本全球化時期的美國經濟。美國在對外轉移產業的七八十年代,net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還是正值;新自由主義的重要內容,客觀的經濟過程是在二戰後產業復甦後,西方面臨新一輪的生產過剩。

1929-1933年大危機亦是生產過剩,不過是相對過剩,即西方的產品到了他國因其購買力不足而表現的過剩。生產過剩是產業資本經濟階段的一般矛盾,具有普遍意義。哪個國家度過這個危機?美國靠羅斯福新政,停了銀行,政府發食品券,搞基本建設等措施度過去了。另外一個國家,就是德國。同樣的集中過剩勞動力修高速公路。德國在二戰靠閃電戰打遍天下無敵手是因為調動速度極快,靠的就是當年修的路。

二戰是一場工業國為主的戰爭。起因是工業國的生產過剩,靠其本國制度無法化解危機。而用國家直接干預經濟的手段度過危機的美國成了戰勝國,戰敗國德國,也是用國家直接干預經濟的手段度過危機。但美國是僅靠自己就打贏戰爭的嗎?蘇聯也出了力。蘇聯是典型的國家資本主義,也是政府直接干預經濟。無論何種意識形態,歷史告訴我們,戰爭就發生在政府主動干預經濟的三國之間,兩個綁在一起打第三個就贏了。

戰後,出現了工業化國家的復興。其實,背後是有國際戰略的。戰爭打出了兩個巨頭,原本低成本的多重博弈改成雙寡頭壟斷,必然造成雙輸結局。美蘇分別做雁陣式產業轉移。美國的馬歇爾計劃向西歐做產業轉移,重新裝備西歐。而前蘇聯則直接向東歐輸出設備,恢復東歐。這是對立的冷戰框架。亞歐大陸的另一側,美國利用對日本的戰略輸出,形成對日本的製造業恢復。同理,前蘇聯向中國輸出設備。這就構成了雙寡頭在產業資本時代的全球控制。

傳統的地緣戰略就是靠設備的輸出形成控制體系。好比中國接受了蘇聯設備,就永遠要接受設備更新、維護、技術的輸入,因為你永遠都會落後人家一步。客觀地看,戰後雙寡頭分割控制世界就形成了相對穩態的結構。都在發展核武器,都在保證能多少遍地摧毀對方。其實反而打不起來;他們所控制的地區也不會打。

那麼地緣政治如何轉化為幣緣政治?因為產業資本的復甦能力是相當強的。日本、西歐在70年代就生產過剩了。美國則直接佔有輸出資本的匯回收益。自此美國的收益就越來越多的倚靠這一部分的收益,演變為一種寄生型經濟。經濟結構帶來重大的戰略變化,當製造收益不再是主要收益來源的時候,它就越來越倚靠金融收益了。

另外,還有一個客觀規律:美國向其他國家大量資本輸出,它的設備製造業能力和技術水平仍然高於西歐。美國投資給西歐的設備,西歐必須返還給它美元。而西方各國之間也必須用美元結算,於是產生了越來越多的歐洲美元,美國無法控制這部分流通的美元,直接威脅了美元的金本位。原本一開始的時候,因為美國遠離歐洲戰場,所有國家都要向它買軍火,買軍火用的是黃金,所以在1945年停戰之後,美國擁有最多的黃金儲備,高達全世界的70%,因此它發行的美元佔全世界流通的紙幣量的70%,這是對的。

但當大量美元在歐洲印製和使用的時候,又如何與黃金隨時兌換?於是就導致歐洲美元不同於美國美元。這是個經濟過程,也是幣緣政治形成的過程。當這個壓力過大的時候,美國在1971年單方面放棄金本位。這就賦予了美國在幣緣戰略上單方面執行的權力。其它國家無法反對。從此,憑政治強權來發行貨幣就導致貨幣的大量增發。這是個普遍現象。只要不造成嚴重通貨膨脹,既然發了貨幣就能買東西,為何不發?在這個階段,全世界都需要美元。美元增發,流動性增加,但通貨膨脹不在美國發生,也是發生過的經驗過程。美國放棄布雷頓森林體系,形成美元幣權的單邊權力。

錢是能產生利潤的;人們突然意識到。這就改變了人們的傳統思維,金元經濟崛起。國家不必藉助辛苦的農業、製造業來產生收益了,而靠低成本的印發紙幣來累積財富。這時候就有了靠貨幣來佔有收益的幣緣戰略的全球化需求,80年代新自由主義誕生。

這個過程是戰後的客觀事實。金融資本階段的內生性矛盾是金融過剩。就像目前我們所面對的危機一樣。此過剩不亞於1929-1933大危機的產業過剩。

推薦閱讀:

中國服裝行業未來大趨勢探討,競爭力大考
人的競爭力來自哪裡
健康管理關乎中國核心競爭力
從省域競爭力藍皮書談起
加快農合行網點轉型提升競爭力的思考

TAG:競爭力 | 聲音 | 西方 | 競爭 | 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