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理論(三)

第二章、中國經濟理論構建思路

在引論里我們已經講清楚中西哲學的異同,大家都明白西方的研究方法和理論構建方法與中國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討論構建中國經濟理論思路時,有一個前提必須特別指出,我們一定要跳出西方人的理論模式和思維習慣,在社會科學研究上不要不能以為小範圍的簡單因果就是理論。有很多經濟學結論和規則,必須從長歷史時段來考察才能發現。如和平、道德。循環發展等。

中國經濟理論之構建是歷史的必然,隨著中國經濟發展的不斷成功,影響中國人思維的經濟觀念和思想必定會得到總結,以及提升為理論。雖說經濟理論學科是西方人所創立,可我國有悠久不間斷的發展歷史,各歷史發展時期文字記載種類較多,也比較詳細,這是我們構建中國經濟理論所具備的先天優勢。中國古代的預測學成果《周易》,其原理一般人稍加學習之後,就可以進行預測,準確率可以在70%以上,適用性很廣。這對於極力要求理論預判的西方人來說是不可多得的利器,可惜他們不懂。由於中國經濟理論構建屬於剛剛起步,我們會依照傳統中國哲學的理念,一切以服務實踐為先導,不會著力於對事物的發展預測上,而會著力於可持續發展的方向性研判和把握上。至於以後,如果積累的經驗更多,對經濟發展各方面事物的物性代表有深刻了解之後,不排除套用周易的陰陽五行原理進行預測構建的可能性。下面詳細的介紹中國經濟理論構建的初步思路。

一、中國固有的經濟理論思想

中國古代的經濟理論思想遵循樸素的唯物辯證法規則,一切遵照大自然「循環往複、周而復始、盛極而衰、依時交替」這樣的規律性來確定自己的經濟行為。因此,古代中國普遍重農抑商。「民以食為天」是統治者相信的格言,也是經濟理念體現生存重要目的性具體體現。故而,農業一直是中國經濟發展重中之重。傳統的中國經濟是典型的農耕經濟。農耕經濟產生的農耕文化認為: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生存與利益的獲取大都靠自己的農業生產,依時勞作和收穫。農耕文化的特點是:抗天災能力強;溫和無侵略性(與海洋文化和游牧文化有很大的差別);生產方式簡單,不祈求「天上掉餡餅」。穩定發展是經濟發展觀念主流。直至如今,穩定發展這樣的觀念還依然深刻的影響著我們。

最原始影響中國人思想和經濟習慣的是《易經》,易經在夏朝時代稱為「連山易」以艮為初始卦進行演繹;到了商代則演變為「歸藏易」以坤卦為初始進行演繹。到了周朝,則演變為以乾卦為初始的《周易》。連山易、歸藏易、周易三種預測術原理大致相同,只是初始卦不同,分析演繹觀念不同而已。因為後來的《周易》內容涵蓋連山易與歸藏易,在功能和使用上逐漸替代了之前的《連山》和《歸藏》,故而現代人只知道有《周易》。易經的陰陽觀念來自於自然界的「日月交替」「男女有別」;而「四季循環」則是「量變到質變」、「周而復始」「循環發展」觀念產生的根源。

再有就是《洪範》,講述的是周王拜訪箕子時的對話,涉及五行、農事八政、五紀、皇極、三德等觀念,並且使用「彝倫攸斁」[1]來告訴周王,《洪範》的內容只是先古知識的部分遺存。這樣,《洪範》因為意蘊高深、知識缺失難以全面考證其正義慢慢被大眾忽略。

中國歷史上比較早的經濟觀念就是《管子》中的輕重論述,不管《管子》是成書於什麼年代的作品,即使有人說是後世託名所做,但我們相信輕重篇確是管仲的經濟理念。因為有歷史事實可以證明管仲使用經濟手段制服魯國、梁國,也有使用經濟手段制服楚國的記載。管仲最有代表性的經濟觀念就是《輕重戌》,其要點就是經濟發展要分辨輕重,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側重點,如果不分辨清楚,只看眼前利益的經濟發展則可能導致國家衰亡或失敗。

再有就是老子的經濟思想。「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以早服;早服是謂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2]嗇意為將糧食收入穀倉。本意收穫穀物。字體的結構是來回,來本意是小麥,回本意是穀倉。老子的「夫唯嗇」很有禪宗味道,指的是農業生產,也指經濟的周期性。這一段的意思現代白話是:「治理人民,按天理行事,最好就是搞好農業(服從道德,人民溫飽,社會安定,就是早服)。按天理行事就是重視積德,重視積德則攻無不克(『積德而後神靜,神靜而後和多,和多而後計得,計得而後能御萬物,能御萬物則戰而易勝,戰而易勝,則論必蓋世,故無不克。』[3])什麼困難都可以克服,則別人不知道能力的極限,別人不知道能力的極限則有餘力可以建立國家。建立國家的依據是重視農業,執行這樣的政策,國家可以保持長久。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柢也者,木之所以建生;曼根者,木之所以持生也。德也者,人之所以建生;祿也者,人之所以持生也。今建之於理者,其持祿也久。故曰:深其根。體其道也,其生曰長,故曰:固其柢。柢固則長生,根深則視久。』)[4]這是長久生長的持續之道,可以看作是道的貫徹。」

老子還有「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5]

孔子的「食色性也」承認人有慾望,提倡道德引導,「見利思義」。孔子還有「克己復禮」提倡恢復以前的禮制,一切以相互尊重為基礎,不要為了利益進行戰爭和殺戮,要剋制自己的慾望,恢復以前社會正常的生產秩序。

桑弘羊的《鹽鐵論》奠定了中央集權政府的財政基礎,解決了以後各朝各代中央的財政問題。桑弘羊是中國經濟史上的另類,他提倡重視商業與中國文化傳統重視農業的觀念不一樣。

中國現代的經濟思想成型較晚。由於舊觀念和思想有歷史上持續的成功,致使中國人一直堅守著過去成功的經濟發展經驗,不願隨便更新改進。這導致工業革命之後中國的生產力和生產技術明顯的落後於西方列強。而海洋文化和游牧文化綜合影響的西方文化崇尚的就是「弱肉強食」的叢林規則,他們並不跟我中國的先輩一樣,強大了不侵略人、掠奪人,而是利用強大的軍事技術到處掠奪。中國在飽受列強欺凌期間,很多的社會精英都有提出一些改革創新的方案。其中嘗試了「仿明治維新式」的改革;以失敗告終的「君主立憲制」;洋務運動;全套照搬西方自由化市場經濟模式(民國時期)。但這些改革都由於內外部局勢的動蕩,使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制度在中國的社會實踐一次又一次的失敗。

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是源於西方的政治經濟理論。急於改變中國現狀的社會精英,嘗試將社會主義理論運用於中國的社會實踐。期間經歷了不少的挫折。民國時期由於遭受外部條件的壓迫,使得社會主義模式的優越性難以發揮,人們對於社會主義的認可程度還是比較模糊的。但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模式使得蘇聯迅速富強起來,這就使社會主義具有了強大的吸引力,孫中山、蔣介石、蔣經國都有嘗試施行蘇聯經濟模式的試驗。

在新中國建立時還沒有確定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就是「社會主義」。確立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為我國的經濟發展思想的是1954年2月。(1954年2月,中共七屆四中全會正式批准了這條總路線。同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把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作為總任務寫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中國現代的經濟思想基本按照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理論來實行的。由於蘇聯的成功,我們在經濟建設上基本上模仿照搬蘇聯模式。建國初期連房屋建造都模仿蘇聯,國民經濟體系的建立也照搬蘇聯重視實物財富的理念來構建。經濟建設上對於工農業生產極為重視,強調勒緊褲腰帶建設重工業系統,忽視了整體經濟系統的配套建設,致使服務、金融、運輸、通訊等配套服務落後。這主要是受強調創造實物財富觀念的斯大林式社會主義影響,社會主義經濟理論主要的表現形式就是計劃經濟。我們在引進蘇聯經濟模式後,對於計劃經濟效用評價過高,全面的實施計劃經濟,事無巨細統統計劃,這導致了經濟僵化,出現了厲以寧經常舉例的「在遼寧生產,本地需要卻要到北京調配運轉的僵化模式」。影響了計劃經濟優越性的發揮。即使是現在的網路時代,大小事都計劃也是不可能,也會不符合實際情況,更何況以前還不是電子時代,只是紙質書寫年代,想大包大攬的計劃,當然會出現很多的不如意和缺陷。

鄧小平領導下,中國的執政黨改變了執政理念,觀念基於唯物論的要求,生產力發展重於一切。因此「不管白貓黑貓,能抓到老鼠就是好貓」成為了指導經濟發展的思路。「抓老鼠」指的是生產力發展(我本人是這麼認定鄧小平思想的)。斯大林式的計劃經濟有偏差,致使世界大多數社會主義國家都出現了社會生產體系配套不健全,大都由於注重工農業生產和重工業生產而導致輕工業產品和日用產品的短缺,這使得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普遍認為社會主義經濟模式不如市場自由經濟模式。

強調只注意生產力是否長足發展,而不去作無謂的政治論爭的「不爭論」,是鄧小平的偉大之處。因為在改革時期,全國都處於政治敏感時期,大家都認為政治立場至關重要。可是鄧小平卻跳出了政治理論的立場論爭,提出只要是促進生產力發展就是先進的。這非常符合馬克思關於生產制度先進與否在於是否促進生產力發展的論斷。拋開政治立場將資本主義有利於生產發展的部分市場經濟模式和有利於整體經濟發展的社會主義模式優點相結合,擯棄資本主義和斯大林式社會主義的大部分缺點。這是世界絕大多數政治家難以做到的。像歐美現在大多數資本主義國家意識到社會主義經濟模式的某些好處時都不敢公開承認,只能是偷摸著學習,或者是改頭換臉的改換名稱來實行社會改革。如凱恩斯的宏觀調控,實質就是社會主義的國家計劃控制的翻版,只不過凱恩斯將貨幣儲蓄理論和個人偏好塞進了其理論之中,其理論實質還是國家干預提高社會總需求以刺激再生產,用的還是社會主義計劃模式的國家宏觀調控。但凱恩斯提倡的貨幣化干預實際上是傷害民眾和傷害國家經濟的,這些壞的效應,在長期觀察之後才可以發現。

在前無古人的情況下,實行經濟理論思想變革,其難度可想而知。因此才有「摸著石頭過河」的提法(摸石頭過河源於改革初期香港的電視連續劇《霍元甲》中的一個情節,霍元甲不習水性,但掉落河中,只有靠閉氣和抱著石頭來平衡水的浮力,慢慢走過河)。「摸著石頭過河」這一提法是為了表示過河的決心和不拘一格的方法。鄧小平將之來比喻有別於資本主義和斯大林式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模式。其強調的是促進生產力發展。這與「貓論」是一脈相承的。

中國經濟改革引進的是西方經濟理論,一個是宣傳市場的吳敬璉市場理論,另一個是宣傳股份制改革厲以寧(股份制在中國早已有之,民國時的上海就有很多股份制企業老上海人都應該知道)。其實中國經濟改革主調還是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因此中國的經濟理論支點確立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經濟為輔」。鄧小平首創將資本主義經濟理論和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相結合,並運用於社會實踐。可以說是鄧小平洞悉了資本主義經濟理論的利弊也洞悉社會主義理論的利弊,把握了馬克思關於是否促進生產力才是批判生產制度是否先進這一關鍵點,才敢於冒著巨大政治風險進行改革。事實證明,鄧小平的經濟理論思想效果卓著。

在中國後現代的的經濟理論還是一片混沌,大家知道要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但是經濟改革實施的又是部分的西方經濟理論。究竟令中國經濟迅猛發展並得以成功的經濟理念是什麼?現在是莫衷一是,社會認識處於混亂之中。

那麼什麼才是現在的中國經濟理論思想?我個人認為:「堅持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為主,而市場經濟為輔」才是中國現在的經濟思想核心。計劃經濟為主就是堅持經濟發展的國家主導作用;市場經濟為輔就是引進西方經濟理論中合理的部分原理來調節過去我們全面套用斯大林式社會主義所產生的經濟僵化和產品短缺。所以現在中國經濟的成功如果要溯源,那麼首先是國家的總體計劃與指導,然後才是西方經濟理論的「自由經濟」,自由經濟與計劃經濟的合理結合就是中國幾十年改革的成功經驗。

當然,現在社會上有很多人認為:既然改革是引進西方市場經濟理論,那麼中國經濟的成功靠的是市場經濟。但這是很錯誤的認識。舉例說明一下。有一輛汽車,如果車裡汽缸缺乏潤滑油或者沒有潤滑油,那麼大家開這車就會覺得很難受,也跑不快。當有人說是我們不懂原理,沒有添加潤滑油。加進潤滑油後我們的車子可以順暢的跑起來了。如果有人總結:車子跑得快跑的好是因為潤滑油。表面上看,好像已總結了要點。但實際上不沒有說明根本的問題,車子的好壞,跑得快慢主要與汽車的結構和汽缸大小有關,好車子就是因為燃油轉化率高,壞損率低。如果潤滑油加的是牛車,那麼加再多的潤滑油也跑不快。這樣的道理大家都知道。現在的中國經濟如果沒有之前的社會主義經濟結構,那麼再怎麼實施西方市場經濟理論也不能夠有今天的成功。南美全部國家實行的都是西方的自由經濟理論,而且他們實踐了有兩百年,可是他們有中國現在這樣的經濟發展成績嗎?中國在民國時也實施的是西方的自由市場經濟理論,也不見得有快速經濟發展。因此要特彆強調一下:認為「市場經濟實施才是中國經濟成功的關鍵」這一總結是一個很大的認識謬誤!而將之再引申,並且要將國有企業全面私有化則是倒行逆施,是破壞社會生產力的行徑。國家經濟統籌發展,這樣資源才可以得到有效的利用。

計劃經濟理論在經濟學研究上是比較有成效的,因為所有的社會資源和物資都集中起來,實施有計劃的協調發展,可以減少社會再生產中很多無目的的生產和損耗。這裡面的經濟原理可以從企業管理中看出來。一個企業如果沒有實施生產物料、庫存、生產制度的構建、管理、銷售促進計劃、生產計劃等各類的計劃,那麼企業必定是一個很爛的的企業。泰勒的科學生產管理實踐,證明了之前經濟學家設想的計劃經濟是可行的,只是在實施上出現一些偏差。初始,斯大林式社會主義犯的是僵化教條,其根源是頑固自大的封建意識,排斥與之相反的西方經濟理論,可以說是偏執的社會主義。看鄧小平之後的中國,稍加改進,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優越性就很明顯的發揮出來。社會和國家的管理,有如企業一樣,如果有計劃的進行社會資源分配和生產管理,這肯定要比無計劃自由生產和分配強。現實中很多國家的經濟發展也證明了計劃經濟的有效性。如蘇聯、土耳其、印度、日本、新加坡、韓國、台灣、以色列等在經濟上的高速發展,靠的都是計劃經濟。歐美的很多國家也都在實施計劃經濟,只是他們不宣傳而已。他們的國有企業都佔有國家經濟中比較大的份額。例如加拿大的國有企業就佔有經濟份額30%以上。而市場經濟在實際中是存在很多無形損耗的。例如:生豬價格每三年從高到低一個輪迴;大蒜、生薑價格也一樣。如果由市場自由調控,那麼無序的農業生產就會造成過剩——降價——減少生產——漲價——擴大生產——跌價——減少生產這樣的輪迴。在這樣的過程中生產物力、人力消耗在無序的漲落之間損耗掉。

在對社會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進行比較時,人們在認識上有幾個經常性的誤區,這裡有必要列出並進行簡單分析,好使人們更加清楚的認識到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人們在對社、資進行比較時經常會出現認識誤區有以下三種:

1.以財富和生活水準來衡量。經常有人問:「社會主義制度好,為什麼美國的財富和生活水準比我們好?」這是一個很典型的誤區。由於國家的發展和經營時間不同,如果只用社會財富和人民生活水平來衡量社會制度是否進步,就好像拿家庭財富里衡量家庭生活是否幸福一樣滑稽可笑、荒謬。看社會制度是否先進,應該該制度對生產力的促進程度,也就是說社會總產值的年增長速度。前蘇聯、古巴、東歐還有我國實行社會主義之後,那一個不是經濟飛速發展?因此在這一點上看,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優越性。我國的社會財富和生活水準之所以低於美國,是因為經濟發展時間和過程短的結果,並不是我國的經濟制度不好。

2.另一認識誤區就是經常拿我國的貪污腐化問題來貶低我們的制度。這個問題應該這樣認識,貪污腐化並不是單純的由社會主義制度引起的。資本主義制度下一樣會出現這樣嚴重的問題,以前的美國(現在的美國也不少)、印尼,玻利維亞、印度、俄羅斯等國歲實行資本主義,但一樣存在嚴重的貪污腐化問題。我國的貪污腐化問題,究其原因是建國時間短,法律不健全,又處於制度變革階段,人們的思想覺悟難免出現退步。如果以此來斷定社會主義制度比資本主義制度差,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我國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規章制度的健全貪污腐化現象會逐步的減少,這是必然的趨勢。大家看70年代以前的香港是那麼的腐敗,但現在卻是全世界最廉潔高效的政府。

3.還有一個認識誤區就是拿選舉制度說事。經常性的有人拿美國一人一票的選舉制度來否定我們的制度,說資本主義制度比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好。實際上,制度的好壞對於一個國家就好像人穿的鞋子一樣,好壞的感覺只有自己知道。你到了美國,夜晚不敢隨便亂逛的時候、受歧視的時候,你就會改變觀感了。看看香港和台灣剛實施了所謂的民主沒多長時間,香港就被新加坡超越,台灣被韓國超越。制度是否先進要以是否促進生產力發展來判斷,單看中國這幾十年的經濟發展就可以知道現在我們國家的制度可以促進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因此是先進的。

綜合來講,評價社會制度優劣,應從四方面來進行。1.社會制度對生產力促進程度。2.社會財富的增長幅度,也即國民總產值的增長幅度。3.國民生活水準的改變程度、安全感。4.社會穩定性評判,因為社會是否穩定決定著社會再生產是否可以順暢進行。對這幾個項目的綜合評價資本主義制度是無法與社會主義制度進行比較的。(以後有機會會對這幾個方面的問題進行詳細評論分析)。

中國現在的經濟理論思想可以說是馬克思經濟理論的內核,就是保持經濟發展的計劃性,再借鑒西方市場經濟理論來調節以前的生產系統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還加上中國人思維固有的「過猶不及」、「盛極而衰」、「量入而出」等等觀念,之後的章節會逐步闡述。

二、理論構建中一些問題探討

由於中國哲學觀念和西方哲學觀念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構建理論方面中國人的思路就會和西方人不一樣。如真理觀、理論價值取向等方面都存在不同。下面探討的幾個問題就是與西方經濟理論構建不一樣的地方。

(一)絕對真理觀與相對真理觀

西方文化基於神創理論,因此他們理所當然的相信一切都是上帝創造,世界上存在的真理就是長期有效、也是絕對的。所以他們追求真理,依照固定的套路來進行,認死理。因此他們將經濟學理論認為是類似物理和數學一樣的學科,執意於對規律性的尋找。採用的方法也多是數學的代數模型,以尋求變數變化與因變數變化的內在規律。但這樣使用自然科學方法來套用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研究成效甚微。西方經濟理論基本上都屬於無效理論。

西方近代意識到絕對真理觀的荒謬之後,出現了一些檢討和新的探索。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卡爾·波普爾的《猜想與反駁》的證偽理論。波普爾在進行科學研究中發現以往經過無數次證明正確物理理論,在一次的確證的物理實驗驗證錯誤之後,之前正確的物理理論就不成立了。因此,卡爾·波普爾提出了證偽理論:就是科學理論不管之前是多麼的正確,只要有一次的事實證明它是錯誤的,那麼這個理論就是錯誤的。之後的替代理論只能通過猜想來完成,當猜想與驗證吻合,那麼新猜想理論理論成立,暫時正確。如果再發現有實例證偽,那麼就需要再構思新的猜想(理論),如此循環發展是科學研究和發現的必然過程。卡爾波普爾的哲學思考,面對的是物理研究方面上的實例,道理清晰,邏輯嚴謹,因此他的理論就成為了西方科學界,乃至社會學科界的經典模型。但卡爾·波普爾的理論卻被廣泛的錯誤理解和濫用。例如經濟學界居然有人就以證偽理論來建構經濟學理論,說什麼科學理論的構建就是在不斷的試錯中實現的,因此經濟理論不怕猜想和假設錯誤,只要可以得出合理的結果就是是實用性的理論建構方法。美國經濟學家米爾頓。弗里德曼等就是這樣理解卡爾波普爾理論的。但是,卡爾波普爾的證偽理論針對的對象是物理學等成熟理論,是經過無數次證明正確的物理理論。可現在,利用波普爾證偽理論來構建經濟學理論,並堂而皇之將之稱為:「卡爾波普爾的證偽原則」。西方經濟學家,他們構建的經濟理論可能連一次正確都沒有過。就這樣按照錯誤的理解,錯誤邏輯來構建當代西方的經濟理論,那當然是無效的理論。其本因是對於卡爾波普爾科學研究理論模型認識出現偏差,借卡爾波普爾嚴謹的科學證偽理論來為自己荒謬經濟學理論打掩護,「拉虎皮當大旗」,斷章取義的拿證偽部分原理來為自己無根據的經濟學理論當合理論據,流毒甚廣。庫恩的範式理論雖然也有範式改進不斷進化的模式,但跳不出我國《實踐論》螺旋上漲的認識論模式。

中國人的真理觀是「道可道,非常道」因為世界是變化的,人們認識世界不能採用僵化教條的觀念,之前有效的經驗在以後不一定有效,成語「守株待兔」、「刻舟求劍」、「緣木求魚」等就是諷刺刻板教條者。但對於那些經過多次證明的有效經驗,則會注意總結歸納,加以借鑒。如陰陽轉換,量變質變等。

因為中國人認識到真理是動態、變化的,因此,中國人在過去的歷史裡面很少刻意去追求什麼模式化的理論。即使存在這某一方面的理論也只是著重於論述一些規則。如:《孫子兵法》「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開宗明義講明軍事是國家存亡的關鍵,要謹慎。《孫子兵法》可以說是專門的軍事理論書籍,至今還受到各國軍事家的推崇。但《孫子兵法》講的只是一些大的原則,那就是在什麼情況下如何應對。其設想的是有可能的戰爭場景,只是針對一些不同戰爭場景提出自己總結出來的應對方法。也就是說《孫子兵法》也只不過是將各類可能出現的戰爭場景進行預判,並提出應對規則。這是經驗總結,規則歸納,而不是變數求解模型解。如:「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再看中國幾千年一直沿用的中醫理論,其中並沒有什麼理論預設,《黃帝內經》所講解的是生病有可能是什麼原因引起的,治病的原理是先確定導致生病的原因,再根據各人不同的情況來設定藥方,然後再根據實際的治病情況進行調整。治病的基本原則就是陰陽平衡,治病強調的運用個人內在的潛在機能來實行陰陽調和,以達致個人身體的陰陽平衡。基本原則是「不治已病,治未病」、「法於陰陽」、「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黃帝內經》在西方人看來非常難以理解,如果沒有中國人幫助講解西方人自己看書怎麼也明白不了。因為不存在什麼病用什麼葯的說法,而只是對於病理和治理方法和規則的描述。

再看辯證法,德國的黑格爾應該就是智慧超群的高智商人士,可是他研究周易與道德經得出來就是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一個就是矛盾(也就是陰陽,對於外國人來講很難理解),一個就是量變質變(這也是易經變易的基本規則),再一個就是對立統一(就是陰陽對立面存在於任何事物的內部,孤陽不生獨陰不長,事物是由陰陽組合而成的)。就這樣三個來源於易經的概念成就了黑格爾的辯證法,再後來被馬克思吸收改進成為了唯物辯證法。毛澤東為什麼能夠對唯物辯證法有如此深刻的了解,那是他精通易經理論。而斯大林以為毛澤東深入研究馬克思理論,對毛澤東的理論水平佩服有加。這就是因為毛澤東對於中國文化有著深刻的了解,他才會寫出《矛盾論》和《實踐論》。

可以的告訴很多宗洋媚外者,其實很多高深的理論根源都是源於我們中國文化。從歐洲文藝復興開始到十七十八世紀,中國的傳統文化對於歐洲國家的影響是非常深刻的,《道德經》在歐洲各國的流傳和印刷量僅僅比《聖經》少,對於中國文化的引進和翻譯,歐洲人一直都在進行著。因為古代中國的經濟成就一直吸引這歐洲人學習中國文化。不但是黑格爾學習易經提出辯證法,萊布尼茲的二進位也是受易經的影響。而現代物理的所謂黑洞理論、混沌理論、測不準理論、等等理論源頭都在我們中華文化裡面。

舉例說明西方經濟理論建構模式的不可行。例如我們熟知的農作物受到的主要影響是光合作用(光照時間)、降水、土壤狀況、種子狀四個重要因素。如果根據這樣四個條件進行建模,也難以確定農作物收成。因為農作物生長還要看害蟲、施肥、緯度等條件,即使把該考慮的因素都考慮了,也難以建立固定的模型來預判。而中國人並不拘泥於什麼理論,如「今年風調雨順,年收成應該不錯」,如「今年水患風災(或者雪災)年成不好」,很簡單不用複雜的理論就可以根據常識來進行總體判斷。雖然判斷是定性的,無精確產量預判。但西方理論的模型一樣也不能預判農產品的精確產量。

因此動態真理觀念的文化語境下,對於精確理論追求是不那麼熱衷的。可是現在與世界接軌,西方有經濟理論,那麼我們也必須有專門的經濟理論來解釋我們的經濟奇蹟。但我們不會靜態的做出一些理論總結而是採用動態真理觀來構建理論。動態真理觀建構理論就是類似於《孫子兵法》和《黃帝內經》,只說出一些經總結長期有效的經驗、在長期社會實踐中摸索出來的原理規則。我們在中國經濟理論構建之中只是闡述一些不變的原理和規則,再總結一些經歷長期實踐檢驗正確的生產、生活經驗以完成中國經濟理論的基本構建。如道德、平等、和平、平衡等。

動態真理觀的理論原則就是遵循《實踐論》「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複,螺旋上升的原則。

(二)理論發展的價值傾向

中國經濟理論的構建有別於西方經濟理論。西方經濟理論的構建大都傾向於對經濟事件進行解釋,以獲得人們的信服。但這樣就很容易犯「盲人摸象」這樣的毛病,盲人摸到位置的不同就對大象有不同形狀的描述,雖然他們所說的符合事實,但卻只是部分的事實,他們因為眼盲,所以無法認識全部。即使給他們充足的時間他們也無法將盲人間不同的「正確」認識統一起來,完成對大象的一個正確的描述。

這樣的情況很像現在西方經濟理論的現狀。貨幣理論、市場理論、心理效用理論、價值理論、需求彈性、邊際效用、制度經濟理論等等看著好像都有理,但有些卻是矛盾的。如供給與需求都重要,那一個是經濟發展的關鍵?西方經濟理論大都致力於原理的演繹和推導,因此他們現在傾向於需求對經濟發展起決定作用,因此各式各樣的刺激需求理論和政策就相繼的出台。

薩伊的「供給創造需求」原理是生產產商不管生產什麼都會對原材料形成需求,原材料的需求會促成對相應各方的需求,從總體的社會生產考慮生產的產品會被其他需求所消耗,因此宏觀考慮供給創造需求。但是經濟危機的發生恰恰是需求不足,出現大量的商品無人購買。因此解決需求成為了後來西方經濟理論研究者的課題。需求涉及工人工資,因為工人工資不同步增長就會導致整個社會需求的縮減,由社會需求縮減又會出現供給的過量,供給過量社會需求不足,就會使得社會生產停滯。而工人工資增長和資本家將獲利儲蓄也會導致需求縮減,因此就再衍生出社會分配公平問題。凱恩斯理論就是這樣的刺激需求理論,他的構思是由政府通過擴大財政支出來擴大社會需求,政府擴大財政支出的來源就是發行貨幣和債務。但貨幣和債務的過量發展又反過來影響整個社會再生產,使得出現通脹和政府信用降低影響社會管理能力,再導致社會再生產的破壞。凱恩斯之後就是貨幣和債務膨脹的惡果------長期滯脹。西方各國政府又再實施米爾頓弗里德曼的自由經濟理論,然後又是危機,又再尋求量化寬鬆的貨幣發行來解決問題。

總之,西方經濟理論就是典型的「痛疼醫頭,腳痛醫腳」方法,理論滯後於社會實踐。這些都歸因於西方經濟理論傾向於解釋現實,以理論解釋以往現實問題來說服大家,讓大家相信該理論。之後,再以此理論根據總結過往的經驗來指導後面的社會實踐,這就產生了階段性的滯後,用滯後的理論指導社會實踐,當然會導致社會再生產不斷出現危機。

中國的哲學觀念認為,世界是動態發展的。經濟的發展也是如此。理論的總結只是對過去事物發展原理的一定把握,過去認為是真理,現在不一定是真理。因此理論上的解釋並不是理論確立的關鍵。中國文化認為理論服務於實踐,有用的道理才是至關重要的,有用道理的總結和實施並不需要向大眾解釋,只要執政之人或者社會精英可以總結或明白正確的經驗與原理就可以。理論的關鍵出發點是指導社會實踐。這與西方的經濟理論出發點和傾向性有很大的不同。

由於是基於服務社會實踐這樣的考慮,對於原理性的道理和經過長期社會實踐中較為固定的有效生產經驗總結就成為重點。如節約觀念,和平觀念等。

中國哲學還有一個重要的方法論,那就是抓住主要矛盾。在《管子》裡面管仲就要求處理矛盾時要區分輕重,分輕重也即分主次;老子的《道德經》則要求區分有無,「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用,無之以為利。」[6]直接說明有無相互轉化,區別在於「用」和「利」。《易經》的要義則是探尋「幾」理(幾就是樞紐,變化的關鍵),也即把握關鍵。而孔子的《中庸》關鍵也是把握要點。《中庸》。《哀公問政》[7],就是用實例說明中庸要義就是把握關鍵要點,只是後來的儒學研究者將其扭曲理解為「三綱五常」。現代的毛澤東著的《矛盾論》則說明事物要區分主次,解決矛盾的關鍵是把握主要矛盾。因此中國歷史上把握經濟學的發展關鍵,就是將經濟學關鍵問題,也即人的生存問題上升成為最為重要的首要問題。而經濟學的問題解決則是一些相關於人的生存性問題。這是中國經濟理論大大有別於西方經濟理論的地方。黑格爾嘲笑中國沒有哲學,只有「人學」的論斷。恰恰是中國人把握了社會發展的要點。經濟學的核心要點,財富創造,財富是人創造的,經濟發展的核心其實是人,經濟學其實就是人學。因為,人是經濟活動的主體。

在人類繁衍生息之中,人類生產與收穫都是為了延續生命,是為了生存。為了更好生存,解決人類生存發展中產生的問題,人必須摸索社會生產的經驗和規律,以便更好進行生產和獲得產品。因此經濟,乃至經濟理論的目的性就是為了人類整體的生存。而不是為了解釋經濟現象,不是像西方人那樣為理論而理論。這是中國經濟理論與西方經濟理論的目的性區別。人文特點是中國經濟理論的最大特色,人類生存目的性的追求,促使中國曆來保有「循環往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而西方經濟學界首次提出「可持續發展概念」是1972年在斯德哥爾摩世界環境大會上[8]。中國古代不但有可持續發展觀念,還有相互尊重「禮」的觀念;有重視道德的「德治」觀念;有減少不必要損耗的「和平觀念」;有降低整個社會操作成本提高整個社會效率的「大一統」觀念。仁義禮智信,非攻等等都是人文科學觀念。上面所述部分重要觀念會在後面的章節里進行詳細的論述。

理論的目的性(價值傾向性)決定了中國經濟思想就是思考怎麼才能保證可持續發展,怎麼才能減少沒必要的社會損耗。主要是把握經濟發展關鍵原理而不是為了理論而理論的構建原則。西方人現在的福利、養老等人文觀念在中國古代早已存在。西方利用數學概率原理創建的保險制度雖然可以用大概率小費用事件覆蓋小概率大費用事件,但執行者是企業,企業的自我約束性和社會責任心有可能會出現偏差;保險制度設計在人的生命年限以及科技發展方面存在著考慮不周的地方會導致保險出現斷鏈。壽險由於科技發展,提高壽命保險公司一直在收費不用賠付。可有利的項目保險公司就不說。而養老金則因為壽命提高導致支付出現困難,保險公司就提出相應的延遲退休的策略。這樣企業的私利性與社會整體性利益就出現矛盾,可維持秩序的政府卻不得不支持保險公司。以後有空會再詳細論述。

(三)理論預測功能

理論的預測功能是西方經濟理論構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西方經濟理論構建基於自然科學研究,如物理、數學等。其研究的方法論基本模式類似於數學的建立模型,一時不了解的問題假設為x然後求解。西方人理論構建重視事後的解釋,也就是事物是怎麼發展的,理論必須有一個說得過去的解釋。這是西方理論構建的一個目的性。而西方經濟理論的另一個目的就是對經濟發展進行預測。因為在西方人的文化理念裡面,他們認為事物的發展是固定,有一定的規律。經濟學家的功能就是找出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既然他們相信有規律,那麼他們就相信經濟理論可以預測到之後的經濟發展結果。預測經濟發展的結果與事實是否相符是經濟理論是否成功的標誌。因此數學式建模,變數式求解未知因素是西方經濟理論的通用研究模式。

西方人先進行理論條件的假設,再通過變數求解未知,然後根據變化的實際情況來確定理論的正確性和實用性。這樣的理論構建模式,看起來思維嚴謹,頗具科學性。由於人對於客觀事物的認識有限,其假設和相關對應條件有可能一開始就是錯的。現在西式的理論構建模式已佔據我們的高校,首先是提出問題,接著就是進行理論假設,然後進行假設理論的演繹,最後對假設的理論進行驗證。大多數的博士論文和碩士論文都是以這樣的結構出現的。下面用一個寓言式的故事來說明一下這樣的理論建構模式的不可靠。

有一個青蛙博士研究跳蚤,他認為跳蚤的聽力系統是跳蚤的腳。因此進行驗證性實驗。先朝玻璃瓶底上的跳蚤測試各類的聽力反應,結果認定跳蚤對於尖銳高分貝聲音敏感,每一次的刺激都可以促使跳蚤高速跳躍。依照聽力接收、反應這樣的邏輯,如果毀掉跳蚤的聽力器官,那麼跳蚤對於高能量聲音就失去反應能力。開始實驗去除跳蚤的腳,那麼,無論對跳蚤實施如何的聲音刺激,跳蚤都不動。所以跳蚤的腳是跳蚤的聽力器官成立。大家都知道,青蛙博士的設定邏輯和理論行得通,但不符合實際,因為去掉跳蚤的腳一樣會導致跳蚤不能動。這是一個認識論偏差的例證。

在理論的預測功能追求上,西方人可以說以達到痴迷的程度。現在西方權威經濟理論刊物,都一致的要求使用數理化的模式來求解和求證。他們相信經濟就像物理的拋物線運動有一定的軌跡可循。

在對事物的預測鑽研上,中國古人就一直在不懈進行著,幾千年從不間斷。八卦、易經就是中國預測文化的結晶。上古的殷墟考古挖掘證明,三千多年前,人們在大小事上都進行占卜。而中學語文《崤之戰》就是古代預測的準確記載。「冬,晉文公卒。庚辰,將殯於曲沃,出絳,柩有聲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將有西師過軼我,擊之,必大捷焉。』」[9]還有明史記錄在朱棣建北京故宮時,在差不多建好的一個月前,找一個宮廷的胡姓博士,讓他對故宮的前景進行預測。該胡姓博士預測之後說三個月後,要遭天災焚毀,預測發生時間精確到時辰。結果朱棣大怒,將其打入大牢,等待驗證結果之後再處置。胡姓博士在預測的午時到來之後,見還沒有動靜,該胡姓博士絕望的服毒自殺。結果沒過一會,獄卒來報故宮遭雷擊起火,焚毀三殿。[10]在中國古代,進行預測的專業水準是拿自己的命作賭注的,其專業水準不可質疑。歷史記載中如此確鑿的記錄多不勝數,因此熟讀史書的人多少都相信。

雖然中國古代有如此輝煌的預測業績,也有很專業的系統預測技術。但中國古人卻不提倡對事物發展進行預測。這是聖訓。

孔子說:「知易者不卜」。「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11]。用一個實例說明為什麼「知易者不卜」。宋朝時有一個精通易經理論的學者,名叫邵康節,他是《梅花易數》預測術的發明者。這個邵康節痴迷於研究易理和占卜,很有研究精神。一天他正好在家裡有空,想驗證他自己的預測理論,因此就對他家裡的一個花瓶起卦預測此花瓶的壽命。邵康節的預測的結果是:這個花瓶的壽命不能超過明天的午時。也就是說從花瓶被預測之後到明天的午時,花瓶隨時有可能損毀。由於對自己預測結論正確性相當自信,邵康節就想了解花瓶是怎麼損毀的,他將花瓶擺置於房子中間的桌子上,一夜不睡的進行觀察,看是否被老鼠或其他的動物損毀,結果一夜無事。到了第二天臨近中午,已經接近他自己預測的損毀時點的時候,他更加專心的進行觀察,家人多次催促吃午飯都不顧。後來他的夫人到屋裡請他吃飯,見他不管不顧的看著花瓶,無名火起,將花瓶掃落地上,將花瓶打碎。說昨天夜裡到今天你不睡不吃只看這個花瓶,太令人生氣了。此事過後,邵康節總結了一個道理:花瓶的壽命本來不止於此,只是他好奇之心起,對這花瓶進行預測,導致花瓶的壽命受影響。之後發出感嘆:「知易者不卜乃聖訓也」。以後他都是以這個例子來勸說那些來要求他進行預測的人不要混亂的對未來進行預測。

再說「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前識就是對於事物發展的提前預判,可以準確預判的,當然就是掌握客觀規律,對事物有充分認識之後才可以做出準確預判。是得道的精華,因此是「道之華」。而對於以後事物的準確評估判斷,有可能影響以後事物的發展結果。如對壞事的預測就可能影響到人們提前做出防備,而做出防備之後就可能影響事物發展的結果,或者導致其他的不良後果。這樣預測的結果就會與事實相違背,這樣的是發生多次之後人們就開始不相信預測者的預測。這就是愚之始。「愚之始」的另一層含義是:人們對於預測術的依賴就會導致迷信,會失去自己的正確判斷,導致產生很多錯誤的行為。如明清的海禁,其根源有可能與《推背圖》的準確預言有關。金聖嘆解推背圖,推算出中華的災難來源於海外,這有可能是皇朝統治者為防備海外禍害實施海禁的原因。結果明清兩朝的海禁卻直接導致中國近代閉關鎖國,結果科技落後,沒能吸收工業革命的先進生產技術,最後還是海外的列強禍害中華。這就很像另一個預測例子,有個算命先生說一個人在兩個月里會遭到「水厄」。這個人就朝著屬性中土方向的陝西躲避,結果還是在賓館裡摔倒掉浴缸里淹死。歷史上還是有一些讖言是非常有預見性和必然性的。如《史記》記載「祖龍死」事件,秦始皇如果沒有那麼多的預兆,也不會大熱天四處周遊,也不會勞累中暑而死。史料記載確實有些是有確定性的例子。如新、舊唐書都記載武氏當女皇的預測性記載。「亡秦者胡」就讓秦始皇以為是胡人禍害秦朝,出動大量的軍隊防備,建造長城防備,結果大量的軍隊調到邊境,大量的民力建造長城,促成了秦朝的二世而亡。而確確實實,亡秦朝者就是胡亥。就像金聖嘆解讀推背圖說海外禍害中華一樣,很多的預測還是有必然性的,但不能胡亂相信。否則就是愚蠢的開始。

大量的講述預測的問題就是為了說明中國經濟理論的構建不會將重點放於對經濟發展的預測上。因為中國文化本身的預測術,雖有一些準確性,但前提是必須對物性從屬有深刻了解,才可根據物性變化套用易理陰陽五行進行預測。而西方經濟理論的預測大多依據數學模型來進行預測,數理模型進行預測時,經常存在預設不符合實際的情況。數理模型機械僵化,再加上歷史數據的經濟數值,如美元的價值不同等等不確定因素影響,因此預測是難以準確的。我們在構建中國經濟理論時會把重點放於把握經濟發展原理和長效經驗的總結上。這是中國經濟理論初步構建的思路。但也不排除我們在對經濟發展各方面屬性有深刻了解之後再依據我們熟知的易經原理再構建有預測功能的經濟發展理論。這是後話。

(四)中西經濟理論的差別

中國和西方的經濟理論總體上看,有部分相同的來源,都是源於西方的經濟學研究。西方理論的基礎是亞當斯密、凱恩斯、弗里德曼;而中國近代經濟理論的來源則是馬克思、列寧、斯大林、毛澤東思想、鄧小平,中國經濟理論最根本的文化基礎是易經。

西方經濟理論和中國經濟理論有如下差別:

1.制度上的差別 :大家都知道,中國和前蘇聯東歐是社會主義國家,而西方是資本主義國家。這是制度上的差別。資本主義國家遵循亞當斯密「無形之手」的經濟指導原則,認為給市場以自由生產和銷售的條件,市場就可以通過價值規律和供求規律自動的達致平衡和合理的資源分配。而為了保證經濟的自由,則必須保證私有財產權利和個人的自由。因此西方經濟理論的基礎是建立在保障私有財產的基礎之上。社會主義國家是在馬列主義的理論指導下成立的,強調無產階級專政,認為國家要在總體上對社會資源進行統籌分配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各類資源的價值。這個思路在理論上是沒有問題的。而斯大林誤解了馬克思的經濟學,將社會主義經濟理解為全面的、事無巨細的的計劃。因為人是複雜的,而人類社會更加的複雜,以簡單的思路希望將複雜的社會活動統統進行計劃,必定要遭受大的挫折。可以說,西方經濟理論和社會主義的經濟理論在一定程度上都有自己的合理之處和弱點。西方強調自由的市場經濟由於缺乏宏觀發展計劃指導,容易發生自然資源浪費和社會資源的浪費。因為西方經濟中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平衡是通過價值和供求規律來達到的,是被動的,因此容易造成浪費。而社會主義國家事無巨細的進行計劃則容易剝奪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令經濟僵化,但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在整體的國家經濟發展中有具有很大的目的性,容易讓資源合理的分配和發展。可以說兩類的社會制度都有其各自的優勢和弱點。最好是將之結合。

鄧小平就是首個跳出制度區分窠臼,將不同制度優勢綜合運用的政治家。現在的中國發展就是將兩種社會制度中有利於生產力發展的因素綜合起來,加以利用。在理論上來看資本主義自我定義的制度是在工業化條件下的自由平等和市場經濟,主要的表現方式是私有財產的保障。而馬列主義定義社會主義制度的特點是無產階級專政、公有制、計劃經濟。兩者的理論根據都是要求社會分配公正、平等。資本主義是在尊重現有財產權條件下實施平等,而社會主義則強調必須推到重來,將財產重新分配,實行社會平均的計劃經濟。

2.統計方法的不同 :由於財產所有權制度的不同使得中國與西方的社會制度有了明確的區分,不同的社會制度有不同的經濟理論,不同的經濟理論有不同的統計方法。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實行的是GDP和GNP(國內生產總值和國民生產總值)的來衡量經濟發展(這其中就有很多的重複的計算水分)。而傳統的社會主義國家實施的是兩大部類的計算方法,就是將所有實際的工農業生產才計入產值,第三產業由於不生產實際的物質財富,故而不列入統計表。因此社會主義國家的GDP過去很低,這是容易理解的,一旦改變了統計方法就會有很多的財富釋放,因此GDP大幅增長。(過去的礦山、土地、國防、房地產、服務業、交通、水利建設、國防建設等等都沒有列入生產總值的統計表。)所有的社會主義國家在轉變或引進資本主義經濟成分時都會有很大的GDP增幅,那是因為釋放了很多原來沒有計算產值的項目,並將之列入產值計算。東歐、俄羅斯、越南、中國都毫不例外是GDP大增。我認為古巴和朝鮮如果也採用GDP計算方法,同樣的也會有巨量的GDP增幅。這並不是因為採用市場經濟就取得的經濟成果。所以我們在分析經濟增長時要仔細區分,那些是因為財富計算機制不同釋放出來的財富值,那些是實際增長的社會財富。

總之,GDP計算是有很多水分的要仔細區分。很多人判斷社會制度的優劣是看GDP的增幅,而GDP實際並不能真切的反映經濟發展情況。所有的社會主義國家在轉軌時無一例外的高增長,而沒有轉軌的初期也無一例外的高增長。這充分說明計劃經濟的優越性。也是計劃經濟完全有效和有益處的例證。蘇聯、土耳其、印度、日本、韓國、新加坡、台灣的經濟發展就可證明計劃經濟的優越性。而東歐和俄羅斯在實施完全資本主義後的經濟發展,又反過來說明資本主義制度不如社會主義制度。

3.中西經濟理論實施條件的不同:中國的經濟理論承接社會主義理論,但基礎薄弱,在建國之初就完全沒有自己的工業體系。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實施經濟理論的基礎是雄厚的,他們基本實現工業化後才推廣資本主義制度的。另外西方經濟理論付諸具體的實踐中比較便利,因為他們實踐的歷史已經很長。有幾百年了,在這幾百年中西方國家為了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不斷地總結經驗,創造出很多的法律來保證市場經濟的順利進行。而社會主義理論,特別是中國的經濟理論基本是從零開始,是「摸著石頭過河」,在摸索中前進。沒有歷史經驗可借鑒,也沒有具體的規章制度來保證經濟理論的順利實踐。我們現在很多都是照搬西方的。但我們的社會制度又與西方的社會制度不同。如同樣的保送讀書,我們很多都看關係保送讀書,而西方的保送讀書基本遵循優秀原則。西方的市場交易體系經歷磨練,非常的完善和成熟。而中國的市場交易體系就很缺乏規範,假冒、侵權、不遵守法律等現象層出不窮。就拿市場操作來說,我們對虛擬經濟的經營與發展就毫無頭緒,對於衍生品交易則完全是門外漢。理論實施基礎條件弱是我們與西方經濟理論實踐的大差別。

4.研究方法不同 :西方經濟理論的研究方法多從個人的消費習慣開始,最初是理性人假設。他們是從個體研究再得出結論來推導整體的經濟發展趨勢。而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則是先從各宏觀系統的方面來研究,先考察社會階層與整體的經濟構成,然後再來分析怎麼促進生產力發展和爭取社會分配平均。一個是從細微個體推導到整體。來摸索整體發展路徑,另一個是研究整體發展趨勢再推導各階層的行動發展趨勢,繼而再探求促進整體經濟發展的趨勢。西方理論從個體自由再到凱恩斯的宏觀調控,中國經濟理論是從公有制的計劃經濟再到引進市場經濟模式來輔助發展。等於西方與中國是從不同的路向發展,最後走向較為接近的路向。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現在都離不開宏觀調控和政府干預,大多數社會主義國家都基本採納或引進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朝鮮古巴除外,也有一小部分)。因此世界上沒有絕對的理論和事物。人們總是在實踐中不斷的更正自己的發展思路。最終的標準還是馬克思的那句話:「社會制度是否先進看是否可以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另外,要特彆強調的是中國發展思想具有西方經濟理論所不具備的幾個特質。第一,是勤儉節約。長期的歷史發展使得中國人形成了勤儉節約的習慣,而這個習慣使得中國人在世界各個角落都可以很快的發展。同樣的這個政府一樣也是秉承這樣的原則,量入而出。因此中國可以在經歷兩次世界性的經濟危機而巍然不動。第二,受易經觀念的影響,不自滿。相信「過猶不及」。世界上很少有政府像中國政府那樣擔心經濟發展太快。一般人都巴不得快速的發展自己國家的經濟。而中國政府卻很奇怪的為經濟過熱而擔心。經濟過熱多次的成為媒體和政府的焦點。第三,中國不依賴外生性的利益。中國政府從來都強調「自力更生」,不像西方國家那樣依賴外生性利益來推進發展。歐美國家以前是殖民,現在要求開放市場對外依賴大。

三、西方經濟理論一些關鍵謬誤論述

西方經濟理論發展至今危機不斷,解釋力缺乏,指導作用微弱。致使西方國家的經濟政策不斷的變化,從一戰後的自由市場經濟,產生大蕭條,之後就改為凱恩斯的政府增加赤字,擴大公共開支,產生滯漲,接著撒切爾領導下,西方國家又實施米爾頓弗里德曼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到2008年金融危機,又再以貨幣主義的量化寬鬆來刺激經濟,試圖解決固有的經濟問題,但七年過去了,世界經濟增長乏力。我們在構建中國經濟理論之時要借鑒以往有用的西方經濟理論成分,但對於西方經濟理論的一些硬傷,我們必須指出,以便於借鑒。

(一)西方經濟理論謬誤溯源

看現在西方國家的經濟真可謂說弱不禁風,評級機構關於希臘的一個小小的降級宣示,就可以打擊整個歐盟的經濟。這樣的事雖然匪夷所思,但卻是已經發生的事實。設想,如果歐盟國家的經濟發展健康的話,那麼,美國評級機構即使想刻意毀謗也難以奏效。再想想,歐盟的經濟指標和數據都是公開化的,也就是說其經濟指標是比較準確的。是發達國家中經濟發展最為穩固的。如果比較美國,數據一直捂著,不敢讓大家了解真確數據,貨幣發行量等多方面金融數據都不向外部公示,年度結算也害怕世界各國比較,故意將年度結算定為每年的九月,與世界各國錯開,其經濟發展上毛病應該更多。

原來氣勢洶洶的「八國聯軍」成員國,為什麼失去了原有的生產優勢,經濟這麼弱不禁風?這需要從經濟的發展思路說起。

從1640年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以後,西方國家迎來了生產技術大發展的階段。生產技術的大發展促使各種研究經濟的理論學說誕生。最初的西方經濟理論以重商學派和重農學派為主,後來發展成為亞當斯密的古典經濟理論。西方國家初期的經濟理論都還基本正確,保留著對實物商品生產的熱情,也重視貿易互利的作用,最起碼不至於出現很大的謬誤。但這期間也出現了錯誤的理論苗頭。如伯納德曼德維爾[12]的觀點,他認為勤儉節約對於個人來說是美德,但對於社會來講未必是好事。因為勤儉節約會導致消費萎縮,影響社會再生產進程。相反奢侈貪婪雖是個人惡行,但對社會整體卻是好事,因為奢侈貪婪會引起社會對各種職業的需求,激發人們熱愛勞動、提供服務、從事發明和投機性鑽營,從而促進社會繁榮。雖然他的這種觀點在他那個時代沒有受到很大的關注,但他的觀點卻是凱恩斯刺激消費思想的源頭。這個觀點的錯誤在於只觀察到奢侈貪婪可以促進社會消費的增長,考察的只是社會的富裕階層。它沒考慮到過度的奢侈貪婪只滿足富裕階層,使社會的再生產導向出現偏差,最後導致整個社會出現部分產品過度消費,而大部分產品創造不足的危害。社會生產朝向滿足部分富人奢侈品集中,那麼其他的普通商品的創造也就肯定會相對萎縮,社會再生產的秩序必定會失衡。

在西方經濟理論的發展過程中一個最主要的錯誤源頭是薩伊的觀點。薩伊認為:「人力創造的不是物質,而是效用」、「所謂的生產不是創造物質而是創造效用」、「生產不外乎就是提供服務。」薩伊提出的效用價值論是以後邊際理論的基礎。其解釋服務業社會產值的觀點,填補了勞動價值論的空缺(因為古典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只能解釋生產性過程的價值創造,對於同是進行勞動的服務業不能完滿解釋)。這讓很多的西方人認為薩伊的理論觀點正確,由此西方人逐漸接受了商品價格由效用決定的理論。但薩伊還不能解釋為什麼有些商品有效用卻沒有價值的問題(如空氣、海水)。在薩伊生活時期還是李嘉圖傳統的古典經濟理論佔優勢,李嘉圖的勞動價值論觀點還佔據主流。也就是說,薩伊在世時,西方經濟理論還沒出現大錯(股票、紙幣除外,以後專門章節論述)。

西方經濟理論出現偏差點是在「邊際理論」誕生之後。邊際理論的主要代表是門格爾[13],代表作是《國民經濟學原理》;傑文斯[14],代表作《政治經濟學理論》;瓦爾拉斯[15],他在《賦稅批判理論一書中說明:「我父親在1871年《論財富性質和價值起源》一書中已證明交換價值產生的原因」(邊際效用)。因為他們三個人都是在1871年出書,瓦爾拉斯繼承父親觀點,因此說邊際理論是他們三個創建。邊際理論的特點是關注商品的效用,並試圖用數學來解釋經濟學現象。他們採用薩伊的思路,只不過將稀缺性運用於經濟理論,以此來彌補薩伊不能解釋空氣海水的價值問題。但恰恰是這種貌似科學(有數學為基礎)的理論,卻將西方經濟理論引向錯誤的發展方向。

因為邊際理論所研究的效用決定價值,而效用取決於人的需求和商品的稀缺性。人的需求是主觀性的,稀缺性有時間、地域等限制條件,並不具備普遍性。這是邏輯推理的錯誤所在。簡單的說西方經濟學中邊際理論的錯誤是:將勞動決定商品價格這樣由社會比喲勞動時間的客觀性標準,更改為主觀性的邊際效用。錯誤的觀念之所以廣為流傳就是因為它貌似科學,有科學的數學理論基礎支持,比較符合人們的一般感覺,貌似有理。但實際上邊際理論卻是一種以偏概全的理論,它以特殊性里替代普遍性。因此信奉邊際理論的西方世界在經濟發展上出現停滯乃至挫折是必然的。

我們可以比較勞動價值論與邊際效用論的不同。

1.兩者的研究出發點不同。古典經濟學研究社會生產過程和系統著眼於維持社會再生產,而邊際效用論則考慮如何優化和獲得稀缺資源,目的是滿足人的需求和慾望。

2.研究基礎(立論)不同。古典經濟學的基礎是勞動價值論,勞動決定著社會生產和再生產,也決定社會財富的創造;邊際效用論則認為商品的價值由其效用產生,能否滿足人的需求和慾望是商品價值的依據。一個是客觀的標準,一個是主觀的標準。不同的理論研究下就會出現不同的結論。

3.邊際效用論建立的分析模型是由多種變數影響的,如價格、產量等,其建模基本理念是均衡;而古典經濟學勞動價值論從勞動創造價值出發,論證社會再生產,認為生產和需求的均衡狀態只不過是理論中才可能出現的瞬間,實際情況中不可能出現生產與需求的均衡。實際上產商大都根據銷售情況來定產量的,雖然產商會有一定的提前量分析,但需求與生產不會都吻合。市場的商品不是多於實際需求就是少於實際需求,很難有均衡的狀態出現。

4.古典經濟學勞動價值論從社會整體來分析社會生產、銷售、積累、分配等問題,其實質包含分配抉擇,因此涉及政治領域;而邊際效用論認為生產和消費是一種均衡這樣的均衡由消費偏好決定,隔斷了經濟與政治的聯繫。

對西方經濟理論影響最嚴重的是馬歇爾[16]的《經濟學原理》。因為馬歇爾將邊際效用論系統化,甚至發展出不同的理論系統,如需求理論、供給理論、均衡價格理論、收入分配理論等。這些理論貌似科學,但實際將勞動價值論從經濟理論中剔除。馬歇爾建立的理論系統,商品的價值是由效用和稀缺性等主觀性因素決定的,這就導致整個西方社會都錯誤的以為主觀性的需求就是價值基礎就是財富來源。馬歇爾創建的理論誤導了西方人對財富創造的認識,其結果就是導致股票、期貨,虛擬經濟大行其道,因為股票等虛擬資產本來就是沒有價值的商品,只要市場有需要就可以買賣,而且還不斷有升值空間。錯誤的理論導向使得西方社會整體經濟發展導向虛擬,致使經濟泡沫化,實有的實物財產增加不多,只有好看的數值上富裕,一出現危機就大量的財富蒸發。

凱恩斯將馬歇爾的理論發展到極致,提出什麼偏好,從貨幣到貨幣推演經濟發展,將紙幣發行掠奪財富程式化。其錯誤也是脫離勞動價值論,沒有認識到社會財富創造的真正來源。錯誤的理論致使歐美各國的經濟越來越衰弱。

在錯誤的經濟理論指導下,西方人以為股市在創造財富,以為紙幣就是財富。因此西方各國拚命鼓勵股市發展,大力發債(都是主觀性價值商品)、發鈔票、鼓勵金融發展,看起來欣欣向榮,但我們在金融危機中就可以真真確確的看到西方卻是衰弱了,他們現在在吃老本。因為原來他們賴以強盛的基礎生產力發展已經遭到廢棄。

如果沒有邊際效用理論,西方人就不會那麼的熱衷於炒賣股票,將遊戲中的數值視同實物財富。現在西方的財富構成基本上都是股票,他們的虛擬經濟成分在95%以上,也就是說,西方人的財富有九成多是不存在的。錯誤的理論導致西方國家現在只剩下教育和科研發展優勢,而實物財富的創造生產能力已大大不如後進國家。

(二)西方經濟理論過分數理化

常見的西方經濟學理論為了通俗易懂,經常使用數學模型或者公式來說明經濟理論。而且西方權威經濟期刊一般不發表不使用數學模型或公式的經濟學文章。表面上看數學公式和模型好像可以替代文字性描述。但社會科學的定性分析和自然科學的定量分析有天壤之別,其中有很多荒謬之處,下面仔細分析。

先看數理應用怎麼在經濟學理論建模上的濫用。哲學家羅素在分析語言悖論時,發現語言悖論的產生是因為主謂語判斷上出現邏輯混亂,例如某個島上的理髮師說:「我為島上的所有居民理髮」這個就是典型的悖論,所有人包括他自己,而他自己無法為自己理髮。這就是主謂語不斷置換出現的邏輯悖論。為了解決語言上出現邏輯悖論的問題,羅素引進德國數學家弗雷德的數理邏輯來解決語言悖論,典型的表述方式就是2+2=4.。因為這樣的成功使得西方人對於數理邏輯的完美過分相信。再加上我們日常生活中,數學常識經常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問題,如物料優選分配、倉儲管理、最短路徑等等的實際運用,使得經濟學研究者對於將經濟學理論科學化傾向於數理化模式。

大家知道,現實生活中我們求解最短路徑和物料分配,那是單一簡單問題的解決,一旦將此類模型類推,進入複雜模式則就會出現邏輯演繹上的謬誤。

因為數理邏輯的成立必須是邏輯與概念上的統一與同一。經濟理論在使用數理化建模的過程中,只注意模型是否成立,而忽視了數學概念上的邏輯統一與概念同一。例如美元的價值現在是一盎司黃金1200美元,而在二戰後的美元價值是一盎司黃金35美元。如現在的人民幣一百元只能購買25斤大米,而70年代的一百元人民幣就可以購買700多斤大米。時間的不同,相同單位的貨幣就會出現不一樣的購買力,也就是說單位貨幣在不同年限有不同的價值。就是說,即使統計數據完備,數理化的模型也是不可能演繹出正確的結果。因為概念不同,所進行的邏輯推理違反了同一律。

再有,數理推理的進行過程是可逆的。而經濟發展過程是不可逆的,如果使用數理化模型就可能出現謬誤。例如:某旅遊區的遊客增加與蒼蠅和垃圾的增加成正比,但我們不能夠就推導出使用增加垃圾和蒼蠅的手段來增加遊客數量。因為經濟上的結論是不可逆的,這與數理推演的可逆演算推導是不一樣的。

在經濟學理論上有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就是菲利普曲線,以前大家都以為此曲線表明通脹與就業存在正相關的聯繫。因此很多國家的政府通過推高通脹來促進就業。可是後來經濟學家盧卡斯就證明這個結論是錯誤的,並且說明政府無法用增加通脹來促進就業。而現在通脹促進就業觀念還影響著一些國家的政府,甚至還有些國家在制定適度的通脹目標。這就是經濟理論過分數理化的謬誤。

還有經濟數理化的基礎是會計和統計數據。但熟知統計與會計的人都知道,會計的表單數據會依據不同的定義導出不同的結論和數據。所謂的企業審計和會計都存在貓膩,看你怎麼處置往來帳和當期獲利,暫緩折舊,將損耗壞賬隱匿壓成往來帳,方法不勝枚舉。虧損盈利對於好的會計師講是比較容易偽裝的。當然像現在美國一樣的經濟,即使美國的會計規則頻繁更改也很難再修補出經濟大增長的賬目來。

舉個例子讓大家更加明白。2007年,美國發生次貸危機,歐美國家股市哀鴻遍野。可是中國的股市卻與全世界不一樣,全線變紅曾經到達6000點以上。2007牛市實際上就是中國一個會計規則的更改造成的,中國在2007年開始實施會計公允值計演算法。所謂的公允值就是大家認可價值。例如:一個上市公司向銀行借款十億,之後虧空了那麼這筆帳對於銀行來講就是難以收回的壞賬呆賬,為了業績好只能掛應收。對企業來講,這是一筆沉重的債務,難以消化。公允值法實施之後,銀行免除的債務,在上市公司的賬面上就可直接顯示債務消失。而銀行與企業達成協議,貸款不用還了,用可流通股票置換。那麼上市公司因為免除債務而業績標紅,自然股票價格就上漲,這樣企業與銀行都獲利。這就是公允值實施的貓膩,是向美國學習的。2007年中國股市全線標紅,逆世界之大勢,讓全世界看不懂。大家沒想到就是這個原因。股市沒由頭、沒根據的大漲,那麼之後就是慢慢消化,這就是經濟過程,之前欠下的帳,後面要慢慢還。

而統計的數據,前面都講了。不同年限的單位貨幣價值不一樣,因此統計數據所做的曲線和經濟模型推演都是不真實的,必定也不可靠。

有一個實例可以說明數理化推演的謬誤。美國的房地產抵押債券,分為優質抵押債券和次級抵押債券。次級和優質是以違約率來確定的,具體落實到單個客戶那麼就是按照工資收入的高低和還款能力的高低來確定違約率高低。違約率高低是通過一種概率方式來計算的,那就是一千個類似的客戶裡面有多少違約通過統計數據得出結論。而統計根據的數據是全社會或全行業發生的案例,其發生的案例也是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經濟周期中的統計得出。這其中具有很大的不可比性。如過去優質資產的違約率是5%,那麼現在金融危機之後所謂優質資產的違約率就會很不一樣,優質資產的違約率會大大的抬升。次貸的衍生金融產品(再抵押)也是依據違約率來要求支付保險金額進行保險。而保險的原理就是根據違約率來制定保險金額的收費,是用大概率小費用事件來覆蓋小概率大費用事件。保險公司賺取其中的「水錢」。但是統計出來的數據或者損耗率是根據整個社會或者整個行業來進行的。而各個保險公司又是鬆散的,並不能涵蓋整個社會產生的案例。也就是說所有的保單會分散到各保險公司,因此就會出現個別保險公司無力賠付的現象,為防止這樣的事件發生,又再產生了再保險業務。總之,在數學演算上,抵押合同按違約率抵押,再買保險防風險,應該是萬無一失的。可是大家都知道,2007年還是發生了連鎖式的次貸危機。次貸危機之後波及到金融企業再引發金融危機。這就是不可靠的統計數據引發的慘案。

(三)GDP計算的商榷

國內生產總值,簡稱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是指一個國家(國家範圍內)所有常駐居民或單位在一定時期生產的的所有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GDP是西方經濟理論里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總體經濟情況的指標。

西方經濟理論的GDP指標在粗略衡量經濟狀況上是可以作為一個指標但其中也存在著數理方面的謬誤和經濟發展導向性的謬誤。

最近義大利和英國要學習荷蘭將吸毒和賣淫兩項經營業務計算進國民增長的GDP中,這樣做是為了增加GDP的總額,以拉高經濟增長率。GDP的總額高了,在歐盟統一規制下的各國就可以增加發債額度,這樣本屆政府財政上就會很寬鬆,有利討好選民。這樣西方經濟學將毒品業和賣淫業計算進GDP這樣的醜聞就此產生。因為毒品是對社會的危害,這是共識。而賣淫則有傷風化,危害社會道德對社會正常秩序有所損害。在GDP導向下,將賣淫和吸毒計算進GDP則等於變相承認賣淫與吸毒的合法,這是有悖常識的行為。但西方經濟理論有自己的道理,既然是實際發生的產值就應該計算進GDP裡面。歐盟國家將吸毒計算進GDP算是給美國出難題了。美國一直在出資出力來限制哥倫比亞和墨西哥的販毒。哪按照西方經濟理論的邏輯,美國不是在妨礙哥倫比亞和墨西哥的GDP增長嗎?

這裡我們要考慮一下經濟學理論構建的目的是什麼?經濟學理論不就是為了更好的生存,更好的發展生產改善生活嗎?可是西方經濟理論GDP導向下,先將賭博合法化,其後將毒品、賣淫計算進GDP。誰知道以後他們會不會將搶劫銀行和商業詐騙計算進GDP裡面,因為詐騙與搶劫一樣是勞動的經濟產出,也是實際的GDP創造。賭博、吸毒和賣淫等都是對於社會有所危害的,一般國家管理者不會將其合法化。但在GDP導向下,一切都混淆了。最基本判斷那些不可持續發展的、對社會有所危害的行為都列入經濟增長項里,居然合法了。大家思考一下,是不是西方經濟理論的荒謬之處?

再有就是GDP的計算方法雖然將服務業計算進生產總值,對於馬克思兩大部類計算忽略服務業的是一個補充。但GDP計算有很多的不實之處,會導致經濟增長的衡量失真。如經濟學故事:一個經濟學教授帶兩個學生郊遊,見到一對牛糞。經濟學教授就實例教導學生怎麼創造GDP。假如他們是屬於統一地區的,那麼兩個學生先到開發區註冊兩家優惠企業,什麼優惠就註冊,只要初期免稅就可以。那麼這兩家企業就可以通過買賣路上的這堆牛糞來創造GDP,數值按社會認可的公允值(也就是社會認可的價值,可宣傳是治百病的靈丹妙藥)。這是一個諷刺GDP的故事。可是這樣的教授教育出來的學生有可能當了地區領導,那麼為追求GDP有可能樓建了再拆,路剛建好就再翻新,因為GDP增加了,可人民的錢財浪費了。

再看實例,美國經濟不景氣,為了讓經濟數據增加,美國政府多次修改會計規則,最初是將廣告等已經花了的錢規定為無形資產,可以列入資產負債表,這樣所有上市公司將之前的廣告費用累加就形成了所謂的商標品牌價值。但大家都知道錢花出去了,可是賬面上好看。上市公司的業績就上來。而公允值計算也一樣是我們學習美國的。再有就是將科技公司和電影文化產業的設計構思也計算成無形資產,那些已經花掉請設計師和策劃師的費用都可以列支無形資產。想想,美國的上市公司有多大的水分?因此在錯誤的GDP導向下,美國的經濟看起來,十幾萬億美元,可是實際的財富生產能力還沒有中國強大。所以我們學習西方經濟理論,在統計上要注意GDP的不真實性,最好可以部分恢復之前的兩大部類統計,因為這樣國家對於整體的經濟實力才會有比較真確的把握,不會做出失真的決策。

GDP的缺陷主要可分為六大類:

1.統計不完全:不該包含在GDP範圍里的內容卻包含進來了;應該包含在GDP範圍里的內容沒有包含進來;沒有計價自然稟賦;沒有反映分配。如漏掉了在家庭中生產的物品與勞務的價值;地下經濟創造的價值。目前國家核算GDP的主要資料來源於企業報表和稅務部門提供的稅單。上市公司在合併企業報表時,很可能為了成功保牌、送股、配股而進行盈餘管理,也可能為了逃稅而虛減銷售收入,這必然會導致企業報表信息失真。國家在計算GDP時也會遇到類似問題,不僅企業報表可能出現問題,有些會計主體根本不編製財務報表,如小型工商主體、家庭等。這些因素必然導致計算出GDP數值與真實值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

2.不該包含在GDP範圍內的內容包含進來了。如不清潔生產造成對環境的污染,而治理環境污染則會增加GDP;重複工程;非法經營等。企業有時為了增加某個會計期間的利潤,將存貨高價「賣」給關聯方並確認銷售收入,這是會計核算中常見「虛假銷售」的舞弊做法,卻同樣出現在GDP統計過程中。比如說,某城市由於A企業生產不善,嚴重污染了該城市河流,B企業則應勢而生從事河流凈化產品的生產,那麼B企業為GDP的貢獻本質上是由於A企業的生產不善而致;再如某地區由於「豆腐渣工程」過多,一項工程要反反覆復做幾次才能最終驗收過關,豆腐渣工程雖然沒有增加社會福利,而且浪費了很多資源,可是卻增加了GDP的數值。

3.應該包含在GDP範圍以內的內容沒有包含進來。如好的環境質量;好的社會治安。會計核算的基本假設之一就是會計期間假設,對期間外的影響不做考慮。出於謹慎性考慮,現行的企業會計準則將企業研究過程的支出全部費用化。如果企業可以合理的研究支出資本化,會在一定程度上鼓勵企業從事技術創新的積,也更有利於企業長期發展。好的投資環境不屬於國家生產的物品與勞務,因此沒有包含在GDP內。然而,好的投資環境必然會吸引更多投資從而推動以後年度的經濟發展,促進GDP增長。「長遠利益考慮」比「短線操作」肯定更有利於社會長遠發展,但現行的GDP並沒有很好反映這一點。經濟界相關人士希望通過引用「綠色GDP」概念解決此類問題,但遺憾的是,從實際統計的可操作性看,很難準確地對諸如環境質量、社會治安等進行估計。

4.沒有計價自然稟賦的資源。如礦藏、土地、水資源等。企業會計準則要求企業確認資產時需使用歷史成本法或公允價值法,兩者的本質都是實際成本法,即實際為取得資產支出多少。如企業向銀行貸款需向銀行支付利息,因為其佔用了銀行的資金資源,企業在計算利潤時需扣除這部分的財務費用。國家在統計GDP時,將從礦藏里掘出的金銀銅鐵按市價計入GDP內,卻沒有計提整座礦藏的成本,因為礦藏是自然稟賦的,國家沒有為此支付一分錢。因此,只要多開採幾座礦藏,無論資源利用率如何,都會增加GDP數值,顯然是很不可取的。GDP反映了經濟增長量的問題,卻忽略了質的問題。還有以前的國企土地是劃撥的,沒有價值,很多沒表現在報表上,可是國企在甩賣以後,土地卻可按市價抵押出售,結果造成國有資產流失。

5.沒有反映分配和投資狀況:GDP沒有考慮到人口數量,這是我們領導在過急場合經常講到的問題。即使將人口因素排除掉的人均GDP也沒有能夠真正反映人均經濟福利,因為富人是不會把錢白白送給窮人花的。企業在編製合併報表時,關心的是整體數字,而不強調數字在各個車間、部門、員工之間是如何分配的。很顯然,合併報表所披露的財務信息不能完全客觀地反映各子公司的經營狀況。GDP是全國整體性經濟指標,沒有反映出沿海與內陸之間、城市與農村之間分配情況,西部大開發仍需投入大量的資本,內地與沿海城市經濟發展水平也仍有懸殊。

6. GDP的歷史數據會對社會生產產生錯誤的引導。如前面講的毒品、賣淫例子。由於西方經濟理論的增長預測和歷史分析都建立在以往的經濟數據上,GDP由於時期的不同,所代表的財富和實物會有很大的不同(貨幣價值不同),因此會出現誤導。經濟上實際沒增長或者是負增長的,卻因為虛擬經濟數據而顯示增長,例如美國現實的經濟狀況。這會造成民眾大量的錢財耗費在沒用的股市炒作上,而對於實際的經濟增長沒有幫助。

GDP計算會因為生產性成本計算、收入計算、消費習慣計算不同而導引出不同的GDP數值,其中存在著不小的誤差,雖然在實際操作上,每個政府都會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歸併,但還會存在誤差。這些問題雖然耗時耗力,但實際操作上看起來影響不是很大,我們就不再進行詳細分析了。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人們對環境問題的日益關注,現行的以國民生產總值(GDP)為基礎的經濟指標存在的片面性暴露無遺,人們開始質疑這個被稱之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的GDP。然而,無論人們怎麼去質疑它,甚至試圖取代它,GDP仍是曾經的那個GDP,至今沒有找到很好的替代指標。我們不應該想著怎樣來消滅一個指標,而更多是想著怎樣去彌補GDP與生俱來的這些缺陷。從會計的角度看GDP,可以更準確地掌握GDP的核算編製過程,有助於加深對GDP的性質、缺陷的認識。部分恢復國企的實物經濟產出統計(類似以前的兩大部類統計)應該是國家把握我們實際財富生產能力的最好根據。

西方經濟理論不良的地方還有很多如理性經濟人假設、無形之手等等,因為已經有人專門出書論述,這裡就不再贅述。

四、中國經濟理論構建思路簡述

中國經濟理論的構建思路是立足於我們文化傳統,專註於人類生存這一根本性目的,理論構建的目標是為了更好的指導社會實踐。中國經濟理論不會為了理論而理論,不會用太多的篇幅來解釋經濟現象,也不會專註於預測。因為預測在初級中國經濟理論構建中意義不大,人們對於經濟各方面事物的認識還十分的有限,不能清楚的認識經濟世界各方面的物性,因此就很難套用易經理論進行預測。基於生存性的人文原理,我們會著力闡述大一統、和平觀念、道德觀念、循環可持續發展觀念、禮儀秩序、有無相生的貿易理論,也會根據中華文化原理闡述貨幣與財富。我們將對社會主義進行中華文化講解,說明唯物辯證法的中華文化根源,在經濟理論上分辨計劃經濟優越性。還會專門用一章來講述資本主義經濟經濟危機產生根源,使得我們即可以借鑒西方經濟理論的有效部分又可避免西方經濟理論的謬誤。中國經濟理論模型: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唯物辯證法。唯物辯證法的對立統一、量變質變、否定之否定三大特徵,因為這些都來源於中國的周易,因此這樣的理論邏輯還是保留。在此基礎上我們添加了抓住主要矛盾的方法論和理論螺旋上升的實踐論。還特別注意經濟發展的可持續(循環)、大一統、公正平等(天道)、道德推演、有無觀念、五賊觀念(禍福相依)、節儉務實、和平、禮法制度。構建要有別於西方理論,要有利於指導實踐,要有利於社會再生產的可持續。這些人類生存的基本知識,雖然看起來簡單,但要總結出來,並且保證付諸實施,其中的觀念教育與傳承十分的關鍵。這些直接有效的經驗是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不間斷的發展歷史就具有其成功的經濟學因素,也是我們所具有而其他民族難以掌握的知識財富。英國歷史學家湯恩比說,「以後的世界將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統一」。這樣的結論是基於其長期的歷史研究,其中的關鍵理念就是和平、平等、大一統、可循環可持續發展、道德(德治)等等。這些是我們獨有的知識財富,應該總結出來。

複雜系統的發展演化很難發現確定的理論,就像歷史發展規律一樣,各個國家、各個地區、各個民族都有不一樣的發展路徑,很難總結出歷史發展理論來。在研究歷史發展過程中,也只有馬克思才發現了一條歷史發展根本規律:「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力的改進推進生產關係的變革。」正是因為發現這條規律,馬克思成為了西方世界最被認可的哲學家。經濟理論構建類似歷史發展,有很多的表象,西方大多數經濟理論就像馬克思之前的歷史研究一樣都把握不住要點。

中國文化有三大原理:(一)陰陽原理。陰陽是相互依賴,並相互轉換的。中醫理論中陰陽平衡是肌體穩定健康的保證。陰陽理論的原理是每一系統,不管是大的系統還是小的系統都是由陰陽不同物性的物質或事物構成的,在系統里陰陽事物相互依賴,相輔相成,並在一定的條件下相互轉化。這一原理在經濟學理論上的運用就是把握好陰陽的不同特性,努力達成陰陽的總體平衡,以保證經濟體的健康穩定。(二)天道原理,天是自然界的意思,天道也即自然界的發展規律。其中最主要的是公平原理。道德經云:「損有餘補不足」,這就是天道,也是公平要求。道德、無神論等都是我們中華文化所總結的自然規律。道德是合稱,道是自然發展規律,德是無條件的幫助生物生長。就像陽光空氣一樣對萬物是公平的。(三)循環發展觀念。萬事萬物的發展必須根據循環發展的理念才可持續。也即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理念。這樣的理念衍生下來就是:和平發展理念、秩序保證理念(也即禮制)、自力更生(不過分依賴外部條件的生存才可能長久)。我們將會就中華文化這三大原理經濟經濟學理論講述。

中國經濟學理論有兩個最重要的方法論,一個是處理問題的方法,也即抓住主要矛盾;一個是認識客觀規律的方法,也即認識論,遵循「循環往複,螺旋上升」原則。也即真理無絕對。抓住主要矛盾是處理問題的簡便方法,《實踐論》是認識真理的最好方法。

下面章節論述的一些原理和規則雖然不是什麼成體系的理論,但卻是中國得以一直領先世界的根本原因,是中國文化的精華,也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原理。先部分總結出來,有利於之後再構建比較系統的中國經濟學理論。但這些總結出來部分有效的經濟發展經驗和規則,難免會有所錯漏,這裡權當拋磚引玉,等待方家指正。也等待有志於此的同道,一起來構建和完善我們自己的中國經濟理論系統。還要再啰嗦一下,理解中國經濟理論構建思路必須跳出西方理論構建固有的四段論思維模式。

[1] 好的典範與觀念慢慢壞掉。辛一山注釋

[2]《 道德經》第59篇

[3] 《韓非子。解老篇》

[4] 《韓非子。解老篇》

[5]《 道德經》第3篇

[6] 《道德經》第11篇

[7] 《中庸。右十九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3月出版(豎排版)

[8] 《經濟學方法論》p130,東北財經大學2011年四月出版,作者朱成全

[9] 整個故事記載於《左傳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

[10] 央視記錄篇《故宮》第一集,三十分鐘之後,記載。

[11]《道德經》38章

[12] 荷蘭人1670年—1733年

[13] 奧地利人。1840---1921年

[14] 英國人,1835---1882年

[15] 法國人,1834----1910

[16] 英國人,1842---1924年


推薦閱讀:

排除經濟因素,男人為什麼不會選擇和第三者在一起
日本真的失去了20年?
美國國務卿訪問中國,L型經濟正式觸底!
淺析中國經濟復甦之中的思想大碰撞
前世青年到底是個什麼形象?

TAG:中國 | 經濟 | 中國經濟 | 理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