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風流 魅力同里
雖然之前看過周庄、南潯、朱家角等江南水鄉名鎮,對於那些迥異於北方的景物,諸如縱橫交錯、穿鎮而過的狹窄河道,構思獨特、小巧玲瓏的精雕石橋,黛瓦白牆、依水而築的古樸民居等等,已不再有首次相遇的驚艷之嘆,但當我在這個「秋盡江南草未凋」的初冬時節,有幸踏入又一個江南古鎮——同里時,我還是被深深地震撼了。置身其中恍如隔世,小橋、流水、亭台、樓閣、石階、曲巷,猶如一軸山水畫作,在我面前徐徐展開,引領我的心靈穿越千年的時空,品讀這裡的古風古韻。
展讀古鎮同里,首先納入眼帘的是被譽為「江南第一園林」的退思園。退思園坐落於鎮中偏東北,當地人稱之為「任家花園」,系園主任蘭生(1837—1888)遭彈劾落職歸鄉後修造,建成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於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園名「退思」,取《左傳·魯宣公十二年》:「進思盡忠,退思補過」之意。該園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古典式園林,佔地5674平方米,自西向東,依次為宅、庭、園。園內集中了江南園林的亭台樓閣、廊坊橋榭、廳堂房軒等建築,均鄰水而築,且春夏秋冬、琴棋書畫各景俱全;其內園景色尤為雋秀旖旎,旱船、水榭、涼軒、雲亭等,相得益彰,站在退思草堂前的貼水平台上,依次環視,雖百米之內,卻給人以深邃曠遠之感,恬淡靜怡之情從心底緩緩升起。——這正是退思園的獨特之處:將自身的奇麗完全溶入了這片靜謐的水鄉,雖緊鄰繁華都市,卻遠離當今塵世的喧囂與擾攘,時光彷彿依然停留在千年之前。——這同樣也是古鎮同里的獨有氣質與魅力。漫步同里,俯仰之間,無時無處無不散發著古老寧靜的氣息。
「秀苑名園相比鄰,古風陣陣拂遊人。」出了退思園,穿過那條幽深的南濠弄,就到了小巧別緻的古風園。這裡較之退思園雖然遜色不少,卻也自有風流。園內綠樹掩映,池水微漪,小橋橫卧,假山嶙峋,廊曲堂高,而其最誘人之處則是小園之中陳列著無數件千餘年來先民的日常生活用品。木雕構件、古玩瓷器、舊式床榻,小到胸前掛件,大到兩三進深的千工拔步床,各式器物似乎都在向你訴說著一個古老的故事。只是這些故事的主人已不知所終,湮沒消散在悠悠歲月的時間長河裡。與古風園內的無主器物不同,珍珠塔景園,卻因了主人的故事而聲名遠播。
幾年前,就從電視上看過戲曲《珍珠塔》,具體劇種已記不很清了,大抵應該是越劇吧。雖然基本上算是才子佳人有情人終成眷屬一類,但故事中因為有了無情無義的勢利姑母、慧質蘭心的重情小姐,劇情卻頗引人入勝,令人過目難忘。只是感慨過後,以為終究是「故事裡的事」,便也就此放下,不再將戲裡世態耿耿於懷。然而未曾想就在同里這個偏安一隅的江南小鎮上,卻邂逅了故事的發生地,原來「故事裡的事」曾經就是現實里的事。《珍珠塔》是根據明朝南京道監察御使陳王道嫁女贈送珍珠塔的史實演繹而來,珍珠塔景園即是在陳氏舊宅、小姐陳翠娥書樓等建築遺存基礎上建造起來的。進得景園,穿過當年御使府的門廳、茶廳、正廳,入得內宅,看著蘭雲堂里用蠟像再現的落魄書生「見姑」的情景,感覺時光瞬間倒流幾百年,往事就在昨天。
與一些江南古鎮一樣,在同里,名園之外,不能不看的還有名宅和古橋。
同里古鎮遺留有許多明清建築,如三謝堂、明德堂、承恩堂、耕樂堂、務本堂、崇本堂、嘉蔭堂等等,多為深宅大院,步入其中,轎廳、茶廳、正廳、花廳、樓廳……步步登高,進進幽深。這些大宅的每一進背後都建有雕磚門樓,其雕刻或沉穩細膩,或纖巧玲瓏,或明快簡潔,各具神韻;廳堂上、樓閣里到處是精美的木雕,無論花鳥神獸還是人物故事,皆惟妙惟肖;宅第的後面或旁側,都建有別緻靈秀的花園。這些宅第中,最喜歡耕樂堂。當地方志記載,耕樂堂的最早主人是明朝處士朱祥,其不願為官,辭請歸隱同里居住於此,因其號耕樂,故名「耕樂堂」。朱祥卒後,該堂曾數度易主,幾經興廢,卻始終保留了初建時的明代風格。耕樂堂位於同里鎮西,外圍景色宜人,堂前廊棚宛如一條長長的帶子,纏繞在碧水河邊,隔河斜對面是刻有「馬上報喜」圖的單孔拱形烏金橋,東北橫卧著一古樸梁式石橋。堂內花園,假山湖石錯落有致,花木扶疏中掩映一池碧水共游魚;池邊假山上挺立著一棵歷400餘年風雨的白皮松,蒼勁飄逸,上比肩於藍天,下倒影於碧波之上。登臨閣上,近觀,滿園景色盡收眼底;遠眺,是鎮外水鄉田園,堂內堂外,渾然一體,「耕樂」之趣油然而生。
同里境內河流眾多,湖盪密布。鎮四周由同里、南星、葉澤、龐山、九里五個湖泊環抱著,15條大小河流將全鎮分割為7個島嶼。同里的多水,成就了同里的多橋,島嶼之間由54座綽約多姿的橋樑串聯,其中古石橋就有30多座。正是:水鄉同里五湖包,東西南北處處橋。這些橋中最出名和最具特色的是差不多與周庄「雙橋」齊名的「三橋」。「三橋」是指分別名為太平、吉利、長慶的三座小石橋。這三座小橋分跨兩河三街,彼此環顧,相映成趣,形成了「橋中有橋,橋邊有橋,才下這橋,又上那橋」的獨特景觀。三橋被當地人視為吉祥之物,新人結婚及老人慶生祝壽,必要走三橋,以圖吉利長壽。而這風俗的由來,皆緣於當初修橋過橋的美麗傳說。在同里,有名的古橋,幾乎都流傳著自身一個久遠的故事,加上那些鐫刻在古橋上的對聯、圖案,形成了小鎮歷史及華夏文明的世代傳承。而這種傳承同樣體現在小鎮各處的廳堂樓榭:一處匾額就是一種生存智慧的宣示;一副對聯就是一種人生境界的表達;一幅圖雕或是一則動人故事或是一個美好祈願……我想這也正是小鎮同里文化底蘊豐厚、居富庶之地民風依然古樸的原因吧。走進同里,彷彿走進了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靜靜的河道,河邊浣洗的少婦,河中輕搖而過的烏篷船,溫文爾雅招呼著客人的商家,自家木門前從容剝著雞頭米的老阿婆……令人疑似夢裡,看不到當今世態的半點浮躁與喧鬧。而在這個初冬的午後,與三兩筆友徜徉小鎮,穿行在兩側及石縫中長著青苔及綠草的石板路上,被這片寧靜與幽古浸染地只想輕輕吟唱:「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如此美麗的孤獨與憂傷,也只有這種江南古鎮的青石巷才孕育得出。
入夜的同里,沉靜中帶著幾分神秘。漁舟泊岸,鸕鶿靜立。沿河人家緊掩了斑駁的木門,木門裡面的人們,或許已悄然進入了他們的夢裡水鄉,或許還守在嬌兒床前,輕哼著那首「搖啊搖,搖到外婆橋」。河邊幾盞稀疏的紅燈籠,在如蓋的香樟樹影里若隱若現,忠實地守護著這水鄉的安逸寧靜。遠處天邊幾顆寒星閃爍,一如千年之前的某個夜晚。
這就是超凡脫俗的同里,這就是洗滌心靈的同里。她以自己溫柔敦厚的特質,在歷經一千多個季節輪迴後,依然留給後人們一個古樸的身姿。雖然少了些滄桑,卻不失為厚重。千年的時光流過,許多曾經的文明與輝煌早已被現代紅塵覆蓋,但這個千年小鎮的風流卻沒有被雨打風吹去,而是在歷史的長河中沉澱成一道獨特的風景,呈現給後人。
如果你讀不懂詞人「庭院深深深幾許」的追問,如果你體會不到「小橋流水人家」的意境,如果你想像不出「小軒窗,正梳妝」的恬淡,或者旅途匆匆你找不到憩息的驛站……那麼,請到同里來吧!
推薦閱讀:
※打造魅力型男之「排骨男」蛻變(飲食篇)-劉冠廷
※如何讓你練就一身有魅力的肌肉
※氣質——女人的魅力之源
※至真至純,彰顯女人魅力韻味
TAG: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