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中國哲學(第一節)

在21世紀,第一個十年當中,中國哲學界開展了重要討論,就是中國哲學的合法性。這其實是一個看似假問題(雖然中國19世紀前沒有「哲學」一詞,但並不意味著沒有「哲學」這樣的學問)的討論,但其背後蘊含的意義值得我們去探索。就是中國有沒有西方意義上的「哲學」,可不可以用西方研究哲學的模型來開展對中國哲學的學習,反思,概括,著作和敘述。

一:中文的「哲學」一詞從何而來?

「哲學」漢語一詞出現在19世紀下半葉,由著名的日本(是的,沒看錯,是日本人創造的)西方哲學傳播者西周將漢字「哲」與「學」二字聯成「哲學」用以表述源於古代希臘的西方哲學學說。也就是「philosophy」

中國晚清學者黃遵憲將這一詞由日本介紹到中國來。

西周

二:「哲學」如何在中國紮根?

在「哲學」傳入中國後,受到張之洞,張百熙等晚晴重臣的反對,而嚴復,王國維等大學者則力主接納。嚴復提出用中國之「理學」來理解「哲學」、王國維在1903年發表《哲學辨明》一文,批評張之洞等人的主張,力主在中國使用」哲學「概念。

正是由於嚴復,王國維等人的努力,使得「哲學」在學術界產生深刻的影響,最終紮下根來。

張百熙,張之洞

嚴復,王國維

三:「中國哲學」一詞如何得以成立

進入20世紀第二個十年,中國學術界廣泛使用「哲學」一詞,並用於表述古今中外的哲學學說,這就有了「中國哲學」一詞。在這背景下,「中國哲學」開始世紀溶入與國民生活中,轉化成為中國文化的現實活動。

在當時有倆個文化現象對於「中國哲學」的成立影響很大

一是中國現代大學中中國哲學門的成立;

1912年,國立北京大學設立哲學門。著名哲學家的馮友蘭先生是第二屆學生。1915年,私立武昌中華大學設立中國哲學門,後來成為著名馬克思主義思想家的惲代英則是第一屆學生。

二是中國學者寫出第一批研究」中國哲學「的著作;

1916年,謝無量著《中國哲學史》,中華書局出版。1919年,胡適著《中國哲學史大綱》卷上,商務印書館出版。1922年,梁漱溟著《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商務印書館出版。1929年,鍾泰著《中國哲學史》,商務印書館出版。

四:中國有自己的「哲學」根據何在?

對於大多數哲學家而言,所謂哲學就是對於愛智慧,求智慧的追求。「philosophy」一詞也意為求愛智慧。

智慧,不是知識,不是技能,更不是科學。不是可以背熟,運用的現成所在的具有表象的東西。而是人們認識自己,認識世界,認識自己與世界緊密聯繫的思想框架,是人們進行文化創造的想像力和批判力。智慧相比於知識,更難獲得。

而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對智慧的熱愛和追求,《書》有「降衷」,《禮》有「中庸」等等,儘管中國的先哲們並沒有把這門學問命名為「哲學」,但因此就不能說中國沒有哲學。

經過諸多先哲的努力,時至今日,哲學與中國哲學已建成體系。事實證明,在追求哲學的道路上,西方同中國是有想通點的,因此用西方的哲學研究模板來研究中國的哲學發展是行得通的,而且,中國哲學還有自己的獨特性。

今日就講這麼多。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最後感謝一下好友茜茜的圖片整理。


推薦閱讀:

假如今天是你生命的最後一天,你將如何度過?
《道德經》第一章解說:人生的起點(對應出生至1歲)
8個哲學與生活相關的問題
活出本色,亦或是追尋潮流?
Part iii-16 1.2.2 道家三寶:慈、儉、謙——第33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TAG:中國 | 哲學 | 中國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