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老子的生態環境保護智慧

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北京市道教協會會長黃信陽

摘要:被尊為道祖的老子,其主要思想都集中體現在《道德經》這部國學經典著作當中,短短的五千言中,蘊含了治國、治兵、安民、修身、養生等各個方面的內容,毫不誇張地說,現代所有人文學科都能從中吸取自己所需要的養分。本文主要對老子《道德經》中生態環境保護思想進行了梳理和分析,認為老子的生態環境思想,在本體論上認為道生萬物,天人合一,在行動準則上崇尚無為不爭,在生態價值觀上提倡見素抱樸、少私寡慾,在方法論上利用「福禍相依、物極必反」的辯證思維;並結合當今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產生的矛盾,提出了老子生態環境保護思想對人類發展的積極意義。

關鍵詞:老子 生態環境 《道德經》 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

一、生態環境問題及研究

今天的世界是一個高度發達的世界,人類社會的物質生活水平在不斷的提高,然而人們卻注意到生態環境的風險也在不斷降臨到我們身邊。近年來,百年不遇的降水幾乎年年發生,7級以上地震頻繁出現,本該是水資源豐富的西南地區連年大旱,突破極限的高溫和極寒覆蓋全球地球上最發達的國家美國也抵禦不住颶風海嘯的侵襲損失慘重等等,這些原本奇特的生態災難已經屢見不鮮。總而言之,生態環境問題已經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有愈演愈厲之勢。正如德國社會學家貝爾在《風險社會》一書中所描述的那樣,我們生活在文明的火山上,風險威脅的潛在階段已經接近尾聲,不可見的危險正在變得可見。

面對這些災難性後果,人們不禁反思,是地球自主進入了風險模式,還是我們人類的行為造成了這些災難性的後果?為什麼人類文明越發達,而我們的社會就會愈加充滿風險呢?是人類最終戰勝大自然,還是大自然的瘋狂報復將顛覆人類呢?或者說,我們能否在困境中突圍,走出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的道路呢?

在近百年來特別是上世紀60年代以來,由於環境問題的頻發,學術界對生態環境的研究,早就突破了自然科學的範圍,逐漸的轉移到生態環境與社會發展、自然環境與人的行為關係上來,也產生了環境社會學、環境政治學、政治地理學等這些交叉學科。學者們的觀點也不盡相同,有悲哀認為儘管人類掌握著發達科技,但仍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類避免不了風險,將被風險吞噬的;也有的樂觀的認為人類是宇宙的中心,是萬物之長,隨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能解決任何問題,包括我們現在面臨的這些生態環境問題。有的關注的是在生態環境問題出現後,社會組織的反應和解決辦法;有的關注的是在生態環境壓力下,人的行為的方式的改變,還有的極端環保主義者,提倡生態中心論,甚至使用暴力的手段,反對人對生態環境的任何改造等。

這些理論不論悲觀還是樂觀,都是將人和自然分割開來,作為一個系統中的兩個重要因素,所研究的是這兩者之間的矛盾關係和互動機制。而我們道教在這個問題的看法上有著獨特的視角,在這一方面,被公認為人類文明之傑出成果的老子《道德經》,毫無疑問可以為生態環境問題的解決提供有價值的可以利用的寶貴資源,我們人類也可以從中獲得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智慧和啟示。

二、老子思想中的生態環境保護觀點

被尊為道祖的老子,其主要思想都集中體現在《道德經》這部國學經典著作當中,短短的五千言中,蘊含了治國、治兵、安民、修身、養生等各個方面的內容,毫不誇張的說,現在幾乎所有學科都能從中吸取自己所需要的養分,生態環境保護也自然蘊含其中。本文主要探討的生態環境問題,說到底就是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儘管老子所說的自然、天地、萬物等詞語和我們今天說的自然、環境、生態等詞語並不完全一致,但是在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上,兩者還是有著高度的契合性。那麼老子是怎樣看待人和自然關係的呢?

第一,從本體論上來看,萬物同源,天人一體。我們都知道,道教是以道立教的宗教,得道是道教徒最崇高的追求。那麼什麼是道呢?老子認為:道是一切事物的本源,先天地生,為天地之母。宇宙萬物都是「道」所化生,所以說:「道者,萬物之奧也。」《道德經》第四十二章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原來,我們所看見的天地萬物與我們人類是同一個本源,所謂「萬物同源」或「天人同源」也。

人是自然界即天地萬物的一部分,人的一切行為都應當順應自然(即遵循自然規律)。這一思想,便是老子的「天人和諧」思想。縱觀歷史,可以說最早、最系統地提出順應自然的環境保護意識的,就是老子。所謂「天人和諧」,實際上就是「天人一體」(或「天人合一」)在老子看來,天地萬物本來就是同一起源的,那麼它們之間應該是個整體的關係,不能獨立的來看,也不存在誰戰勝誰的問題。即要求人與天地(自然界)成為一個和諧統一的有機整體,而不是人與天地(自然界)相分離,甚至於相對立。人類只有認識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性,並在與自然相處時順應和遵循自然規律。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第二,道法自然是人和萬物都要遵循的客觀規律。《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中說:「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從這一段話中,我們不難明白:世界是由道、天、地、人共同組成的一個整體。世界作為一個生態系統而必備的三個要素,即天、地、人「三才」。因此,人類要尊重天地(自然界),千萬不要以為自己作為「萬物之靈」而妄自尊大,雖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但要明白在整個生態系統中,人類只是其中的成員之一,並位居天地之後,「四大」之末。第二十三章說「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狂風暴雨即使再猛烈也不過一天,甚至說天地如果不順應自然,都不能長久存在下去,何況人呢?所以,我們要清醒地明白:人類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統治者」,而只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員。只有人明白自己的定位,對自然存在敬畏之心,才能自發的熱愛自然和保護自然,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所以老子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為玄德。」是道生長滋養了萬物,人儘管是萬物之靈長,儘管可能對萬物的發展變化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那不過順自然而為,又有什麼資格去主宰和決定萬物的命運呢?

第三,無為、不爭是人面對自然萬物應當遵守的行為準則。無為是老子的核心概念之一。什麼是無為呢?有人說就是無所作為,任由世界自生自滅,說明了道家和道教思想的消極和避世的一面。而著名科學家李約瑟把這種行為方式解釋為「抑制違反自然的行動。」讓我們回到老子的原文來理解無為的真正含義。《道德經》第六十四章:「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很明顯,這裡老子強調的是要輔助萬物回歸自然、返於淳樸,而不是不干涉主義或極端的環境保護主義。無為的思想在其他地方也多次被提到,如第三章:「為無為,則無不治。」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上下文聯繫,可以看出老子的思想是一致的,還是強調順勢而為,因勢利導,把握住萬物演化的自然規律,然後輔助其自動回歸本體,回歸大道,就沒什麼解決不了的問題。

不爭也是老子給予很高評價的行為方式,老子甚至說,「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處下不爭是水的自然狀態,也是道的主要特徵之一。所以「上善若水,為而不爭」成為道教所崇尚的行為法則。宋代朱熹說:「老子心最毒,不與人爭者,乃所以深爭之也。」這句話流傳很廣,也讓人們造成對老子的誤解。實際上老子的不爭,是提倡人們達到的某種境界,是道的具體體現,而不是作為達到目的手段。「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不是為爭而爭,而是把人和自然萬物真正當作和諧統一的系統,一損俱損,一榮俱榮,根本不存在爭。中國儒家學派的荀子提倡「人定勝天」,西方的科技主義者試圖以科技戰勝自然,這些都是在與生態環境做爭取、鬥爭,結果顯而易見,自然界的報復也接踵而至,人們也深受其害。而道祖老子崇尚的無為不爭,就是要告訴人們行為一定要把握住萬物的自然規律,不可以自己的一己之私,向自然過度爭奪索取,也不是為與人爭而採取的臨時策略。「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我自己致虛守靜,看著萬物在遵循著其自然規律的發展,回歸到大道,又何必與它相爭呢?

第四,見素抱樸、少私寡慾是人利用環境時的應當保持的良好心態,也可以說是老子的生態價值觀。人類對生態環境的改造和利用,根本上是滿足自己的生存慾望和生活需要,但是人們的慾望如果不加限制,對自己的生活不知足,對自然的索取、開發也就會得隴望蜀無限擴大。如生活中有些人,開上了汽車還不夠,還要開耗油大、效率高的豪車,結果加重了大氣污染;有了好的飲食還不滿足,還要去獵珍獵奇吃野味,結果造成了大量的物種滅絕;過多的追求物質享受,為了掙錢就在食品里隨意添加各種添加劑,結果損害了社會公眾的健康。這些反面現象的出現,正是因為人們有了過多的、超出實際的慾望,而最後受害的也是人自己。

那麼老子的智慧,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呢?道教從來不主張禁慾,也不否認人的生存和生活需要的正當性。但是道教反對的是毫無節制的奢華生活方式和不珍惜世界萬物、恣意妄為的貪慾。所以老子提出了「見素抱樸,少私寡慾。」面對物質生活的誘惑,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過多的追求物質生活,不但破壞了自然的和諧,而且對人的本身更無益處。對修道之人講可能是失去了本真,對一般人來說可能是過多的物質享受則損害了身心健康,是得不償失的事。所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去掉這些過度、奢侈、極端的東西,回歸本真。同時老子把「慈和儉」都作為三寶之一。在他看來,人應該慈心於萬物,愛惜自然,不要去破壞它本身的自然。而對自己而言,應當提倡「儉」,也就是今天我們說的節約的精神,只有節制自己的慾望和野心,順應自然而為,人在利用環境時才會得到快樂。所以在老子看來,一個不知足的人,不管他取得多大成就,仍然還是一個不幸福的人。

第五,福禍相依、物極必反的辯證思想看待世界有助於科學發展。德國哲學家赫伯特·馬爾庫塞在《單向度的人》一書中認為,發達資本主義社會造成了單向度的人。這樣的社會是一個極權主義的社會,它壓制不同意見和聲音,壓制了人們對現狀的否定和批判。也就是說發達的現代文明,使人們只存在一種單線性思維,人們看到和想像到的都是現代工業文明產生的高度發達的科技、極端奢華的物質享受和光輝燦爛的未來,少有人去反思或構建與我們不同的社會或者世界。在環境問題上也是如此,西方發達國家總是走過一條先污染再治理的路子,即前期不計後果的發展,不惜毀壞自然環境。等環境問題引發的災難總爆發,威脅到自身和子孫後代的生存時,又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治理。

而在幾千年前,老子的用精鍊的語言就深刻的說明了這些問題。如《道德經》第二章就講到:「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別人都認為正確、美好的事情一定是正確的嗎,也不一定。多個角度反思也許會少走些彎路。第五十八章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禍和福是一個相互轉換的過程。道教認為陰極生陽,陽極生陰,周而復始,變化不窮。今天可能享受到的福,也許就種下了明日災難的因。

同時老子說:「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經》云:功成者隳,名成者虧,日中則昃,月盈則食,物之理也。說的也是這樣一個道理:一個事物如果達到了它的極致,必然走向它的反面。就如生態環境而言,如果我們砍伐了一棵樹,也許能換到一些飲食,我們也許覺得很幸福;如果砍伐掉整個熱帶雨林,也許能換更多的金錢、更好的物質享受,然而整個地球就好像沒了肺,人類離滅亡也就不遠了。另一方面說,雖然我們面臨著許多重大的自然災害,然而當我們認識到災難後,如果能認真反思,及時更正自己的行為,解決生態問題也是十分可能的事。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老子並不是一個極端環保主義者。近年來國際上也出現了一些極端的環境保護主義者,他們提倡改變人類中心主義轉移到生物中心理論。人要敬畏自然,人類不能破壞自然界的一草一木,甚至採取極端暴力的手段去報復那些對環境進行改造的人,不管該行為是否合理。他們有時候也會引用老子的觀點來證明自己的正確性。但明顯的可以看出,按今天的劃分,老子是一個環保主義者,但他絕不極端。他崇尚自然,反對人過度干預自然,但是應在天人一體的前提下。他提倡無為,卻又說道無為而無不為。最重要的是他堅決反對以暴力的手段來達到某種目的,如他提出「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兵者不祥之器」。他的理想社會也是「雖有甲兵,無所陳之」的和平景象。因此我們可以說,老子是一個和平的環保主義者,絕不是極端的環保主義者。

三、老子的環境保護思想對我們今天的啟示

老子的世界觀中,道既是世界的本源又是萬物運行必須遵守的自然規律。不管是不是道教徒,人們事實上都在追求著自己的道,例如有生財之道、養生之道、治國之道等等說法,而在生態環境保護的自然之道中,老子的學說也有著重大的意義。簡要述之為以下幾點:

一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摒棄的是以物為中心的低級發展和純粹以人類為中心的狹隘的發展,提倡的是和諧發展或者說科學發展,這與當今黨提倡的科學發展觀是不謀而合的。二是無為不爭的行動準則,提倡人們努力去把握自然規律,順應自然規律而為,有利於環境問題的解決。三是少私寡慾、見素抱樸的心態,能使人在改造自然和物質享受之間達到心理上的平衡,有助於人們幸福觀的養成。四是福禍相依的辯證思維,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人與自然關係可能造成的後果,掌握好適度的原則,堅定地選擇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然而正如老子所說,「大道甚夷,而民好徑」。平坦的大道並不一定有人願意走,荒雜的小路短期內也許更吸引人。這就需要我們社會各界人士的努力,多多弘揚以老子為代表的優秀傳統文化,為今天的環保事業做出更多貢獻。如老子所說的那樣,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我們的生態環境保護和人類的幸福共同努力。

2013年8月13日


推薦閱讀:

生態茶鄉 醉美泗城——凌雲
稻鱉魚蝦生態種養養殖技術
網路能源未來路在何方?三步開啟生態賦能之路
怎麼用生態去談金融?
兩萬條Kingfish從養殖場越獄,醞釀著一場新的生態災難,澳洲政府愁白了頭

TAG:環境保護 | 環境 | 生態環境 | 智慧 | 生態 | 保護 | 老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