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提亞:「愛是治癒的力量」(一)
07-09
維吉尼亞 薩提亞,家庭治療創始人,國際著名心理治療師,被美國著名《人類行為雜誌》稱為「每個人的家庭治療大師」。 學會改變根深蒂固的規則,這些規則不鼓勵、有時候阻礙了家庭成員在情感水平上應對彼此。 人性驗證過程模型,本質上是經驗的,它強調治療師和家庭成員的合作,通過釋放被視為每個家庭所固有的潛能以達到家庭系統的良好性(Srair & Bitter, 2000)。這種療法強調清楚、一致的溝通以維持一個平衡的和支持性的家庭系統;而且,如果所有的家庭成員要作為個體和功能良好的系統的一部分而成長,則自尊的建立被認為是必要的。對這個模型而言尤為重要的是——對所有經驗治療方法都是如此——一個富於愛心的諮詢師的個人投入,通常通過自我暴露,以他(她)自己的誠實和自發性情感進行示範。更特別的是,治療師作為一個有必要時給予支持和幫助的人,鼓勵家庭成員發展一個直接表達感情的過程,在很多情況下 代表人物 V.薩提亞(Virginia Satir)在家庭治療運動歷史上的中心位置已經提到過幾次。20世紀50年代的家庭治療運動的創始人中,薩提亞在以白人男性佔優勢的精神病學家中,以女性和社工的身份具有自己獨特的地位。事實上,她可能先於大部分男性同行開始家庭治療,據報道她在1951年首次進行了家庭治療,並於1955 年在伊利諾州立精神病研究所中提供了首個家庭治療的訓練項目(Srair,1982)。幾年後,她獲悉在加里弗利亞州的帕羅.阿爾托有一個團隊正致力於家庭研究(Vateson, Jachson, Haley, &Weakland, 1956);她與他們進行了聯繫之後,被傑克遜邀請,幫助他開創了心理研究所(MRI)。薩提爾對訓練的興趣比研究更大,她很快著手演示她的治療家庭技術,她的努力在她出版第一部描述聯合的家庭治療的書時達到頂峰(Satir, 1964),對治療師和學生而言這是一本真正的具有開創性的教科書。 在30多年的時間裡,直到她1988年去世,薩提爾一直都是一個多產的作家。尤其因為她鼓舞人心的家庭治療示範而聞名於世(據說數量達400到500 次)。雖然由於她早期在MRI的工作,促使她補充了人本主義的框架和對大量促進成長的技術(感覺意識、舞蹈、體觸、團體交流技術)的強調以喚起感受並澄清家庭溝通模式。在她的後期著作中,薩提爾(Satir, 1986)將她的方法確定為人性驗證過程模型,在這個模型中,治療師和家庭通力合作以激發家庭內在的健康成長過程。開放的溝通和情緒的體驗是有助於實現最終目標的機制,與此同時,家庭成員在治療師的帶領下,學會承擔開放、一致、毫無防禦地表達感受的風險。 薩提亞是一個極富號召力的領袖,一個真正的原創者;如果不向她的模型致以敬意,那麼任何對於經驗式家庭治療師的討論都是不完整的。她以一個溫暖的、支持性的、親切熱情的、真誠的形象呈現於家庭面前(常常是在示範中而不是預先與家庭的接觸中),並懷著人性本善和「愛是治癒的力量」的信念。(Satir & Baldwin, 1983),雖然後一信念使批評者們認為她是太過單純和過分樂觀,她仍然被追隨者所尊敬並且深深地感動了她所治療的家庭。她對來訪者所實踐的「愛」以及她 認為「愛」是實現能力的一個必要條件,是基於她最大程度地促成改變的假設上的。薩提爾假定人們希望的是完整的、真實的、敏感而且彼此真誠的。因此,她尋找並發現了人們身上健康向上的行為背後(Lawrence, 1999)。對薩提爾而言,癥狀行為是「對誤入歧途的適應性的努力」,而不是那個人固有的個性特徵(Waters & Lawrence,1993)。有關她基本的哲學假定和治療技術的概括可以在武茲與馬丁(Woods & Martin, 1984)、布拉塞斯(Brothers, 1991)、安德魯斯(Andreas, 1991)、薩提亞、班門、格伯和哥莫瑞(Satir, Banmen, Gerber UGomori,1991)、薩提爾與比特(Satir & Bitter, 2000)的著作中找到。 癥狀與家庭平衡 薩提亞關注作為一個平衡系統的家庭。她尤其想確定該系統中每個部分在保持整個單元平衡時所「付出」的「代價」。也就是說,她把個體成員的任何癥狀看成是 成長受到阻礙的一個信號,也看承是與家庭系統保持動態平衡的聯繫,這個家庭系統要保持平衡就需要其所有成員保持某種形式的成長阻礙和扭曲。 家庭成員的當前癥狀個薩提亞(1982)提供了「解開由每個人被扭曲、忽視、否認、投射、無助和未發現部分纏繞在一起的網路的最初線索,以便他們能與自己的能力相聯繫從而以功能正常的、健康的和快樂的方式應對問題」(第41頁)。個人成長與發展 薩提亞相信所有人都努力追求成長和發展,而且我們每個人都擁有充分發揮自己潛能所需的所有資源,只要我們能獲取這些資源並學會發揮它們。更進一步,她指出影響人類發展的三類因素:(a)不可改變的遺傳天賦,決定了我們的生理,情緒和氣質潛能;(b)縱向的影響,即在成長過程中學習得的學習結果;(c)持續的身心交互作用。 縱向的影響是指出生以來學習的綜合,它尤為重要。這裡,薩提亞強調兒童對最初的生存三人組(父親、母親、孩子)的經驗是自我同一性的基本來源。成人自我價值或自尊源於三人組建設性對破壞性的交互作用的經驗的相對比例。兒童也學會解讀雙親的信息;語詞、語調、接觸、臉色差異都對塑造未來的成人溝通模式起作用。 另一個個體成長中的重要因素是心靈、身體、感受三者的結合。身體部分常常具有隱喻意義;各個部分常常有個體賦予積極或消極的價值。有些部分受個體喜歡,有些部分不被個體喜歡,有些部分需要喚醒。在薩提爾所稱的一個治療性的部分會談中,治療師鼓勵來訪者意識到這些部分並學會用一種「和諧而整合的方式運用它們」(Satir & Baldwin, 1983, 第258頁)。 薩提亞(1986)主張自我(每個人的)的內核包括八個獨立但相互影響的成分或水平,它們共同對個人的幸福不斷產生影響。薩提爾探究每個部分在個體身上不同程度的力量。在開發個體的豐富潛能的過程中,她力圖在以下提到的一個或多哥水平上工作: 生理的(身體) 智力的(思想、邏輯、事實加工、左腦活動) 情緒的(感受、直覺、右腦活動) 感官的(聽覺、視覺、觸覺、知覺、嗅覺) 交互作用的(自己和他人之間的我—你交流) 背景的(色彩、聲音、光線、溫度、活動、空間、時間) 營養的(固體和液體的吸收以供給能量) 精神的(個體與生命意義,靈魂、生活力量的關係) 正如已經指出的,薩提亞相信,如果她能夠幫助他們利用自己的潛能來滋養自己,那麼所有人都擁有他們積極成長所需的全部資源。建立自尊,增進自我價值,擴展意識,暴露並校正家庭溝通方式中的差異,這些都是當薩提爾目力幫助每個家庭成員發展「幸福感」並儘可能變得「完整」所處理的問題。家庭成員能夠確認並實踐新的可能性的程度決定著他們將變化融入家庭生活中的可能性。在成功獲得家庭彈性的同時,家庭成員將會發現新的解決委問題的方法。家庭角色和溝通風格 薩提亞堅持認為家庭溝通的方式反映了其成員的自我價值感。功能失調的溝通(間接的、不清楚的、不完整的、沒有澄清的、不準確的、扭曲的、不適當的)是功能失調的家庭系統的特徵。薩提爾影響深遠的貢獻之一在於她簡單的、但並不過分簡單化的溝通風格的分類,在應對壓力時尤為明顯。她堅持說,在這種條件下,一個人與另一個有關係的人的溝通方式是五種方式之一(Satir,1972),這些風格通過身體姿態和身體語言表達的內容與通過言語表達的一樣多。這五類分別是:(1)討好者。表現為軟弱的、試探性的、自我貶抑,總是贊成、道歉、試圖迎合。(2)責備者。表現為支配、一成不變地找別人的不是、自以為公正地指 責他人。(3)超理智者。採取一種僵化的態度,象機器人一樣,疏離、沉著、冷靜、保持理智控制同時確保不要情緒捲入。(4)打岔者。使他人注意力分散並且看上去不能與任何進行中的事物相聯繫,害怕因表明自己的觀點而冒犯或傷害他人。(5)表裡一致者。只有(5)看上去是真實的,真誠表達的,在恰當的背景下盡職地傳遞直接的信息(不是雙重束縛的或其它混亂的信息)。 這些風格的各種組合存在於大多數家庭中,比如:以一個責備的妻子、責備的丈夫和一個討好的孩子三人組為例:「正是學校,它們不再教任何東西」;「正式孩子在街上學到髒話的」;「那就是你教她的方式,她就像你一樣」;「我會試著做得更好爸爸。您是絕對正確的,我明天就不再看電視,去圖書館學習……把碟子放在那裡,我明天放學後就會西乾淨的」。在一對責備型/超理智型的夫妻中,妻子可能抱怨得很厲害:「我們幾乎不再做愛;你對我不再有感情了嗎?」丈夫可能冷漠地回答:「我當然愛你,否則就不會和你結婚了。可能我們對『愛』的定義不同。」在一對超理智的夫妻(「今晚我們明確地討論一下為什麼你在數學方面有這麼多的困難」)和一個打岔型的孩子(「現在我該去洗澡了」)的交談中,什麼也沒搞定或解決;壓力即便沒有增加也仍然存在。表7.1列舉說明了薩提亞的功能失調家庭溝通的四種模型。只有表裡一致的個體在壓力下才能維持自尊,確保他(她)的內部感受與清楚而直接的外部溝通和行為相匹配(Satir & Bitter, 2000)。 薩提亞堅持認為這些角色本質上是那些痛苦的人用以避免暴露自己的真實感受的必要姿態。因為他們缺乏能使他們成為自己的自尊。討好者擔心如果提出自己的意見或以任何獨立於父母或配偶的方式來行動就會有不被贊成的風險。責備者也有感到受了威脅,為了掩飾自己空虛、無價值、不被愛的自我而以攻擊作為反擊手段。超理智的人只有保持一段距離才有安全感,他們依賴於自己的理智以避免承認他們也有感情和容易受傷。打岔者(常常是一個家庭中最小的孩子或家庭寵兒)只有通過表現出可愛和無害才能獲得贊同。薩提爾是一個溫暖的、關心人的、支持他人的、但也能無畏地坦白的人,她總是努力促進家庭成員之間直接對話,鼓勵他們在溝通中保持一致,無條件地使語言與感受相匹配,與身體姿勢相匹配。 「種子」模型在薩提亞主持的工作坊中,他常常呈現良種相反的世界觀,她稱之為「威脅和獎賞」模型以及「種子」模型。前一模型中的關係假設了一個層級中一些人為另一些人確定規則使其無條件地接受。該層級建立在權力者堅持終生的角色上。雖然那些處在頂層的人並不一定有惡意,但他們的行為卻製造了那些感到軟弱並且自尊心很低的人。不論該模型是建立在性別還是較低社會地位的基礎上,「威脅和獎賞」模型都期望服從。不副的代價就是內疚、恐懼或拒絕。憎恨和敵意感也很普遍,有些人甚至有絕望感。 --鄭州萱語心理諮詢中心編輯推薦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中國的癌症治癒率遠低於日本,因日本人吃1種食物直接殺死癌細胞
※標本兼治,才能治癒癌症
※豆瓣20部治癒系佳作,就讓這些電影治癒你
※慢性前列腺炎能治癒嗎?
※入冬干癢,可以治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