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老照片賞析

原文地址:天津老照片賞析(二)作者:楓紅軒主

我的三篇「天津老照片」引來一些博友的關注和支持。循著足跡回訪,發現不少對天津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已經收集了許多天津老照片。其中有位在新浪叫「津沽舊影」的博友(在天涯里叫ypwk191,可能是同一位)收集發表了海量天津老照片,其中不乏十分珍貴者!現選擇一些做個粗淺的賞析,不對之處望大家批評指正。和我博客里其它照片不同,這些照片既不是我拍的,也不是我翻拍的,而是直接取自網路。因此要衷心感謝原拍攝者、收集者、上傳者等,特別是感謝「津沽舊影」(ypwk191)先生!

這張照片上的大幅標語說明此時剛剛經歷了一場抗洪鬥爭。如果此片確實是天津老照片的話,時間多半是在1963年,是一張和我同歲的照片。

顯然這是一張在天津東站歡送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照片,時間應該是上世紀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大規模的上山下鄉運動,造成了一代人的悲劇,也造就了一大批國家的棟樑。

海河邊的檢閱台。位置大約在現在津塔對過,君臨天下那塊兒,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天津舉辦重大活動的場所。記得1976年5月16日,全市在此舉辦紀念「文化大革命」發動十周年大會。我當時上小學,被組織到大會上載歌載舞。我們頭戴花環,手持花束,邊跳邊喊。大會最後放煙花時,傾盆大雨突至,只聽煙花突突響,不見煙花開。我們則四散奔逃,現場一片混亂。等我跑回家中,把大人嚇了一跳。原來我頭上戴的紅色花環被大雨一澆,順臉流下道道紅印,家人以為我在奔跑中跌得頭破血流,驚駭不已。

這張照片為我們展現了一幅久違的畫面,一個記憶深處的辭彙猛然竄了出來:「借糧」!憑本供應糧食的時代,每月不到月底就揭不開鍋了,於是不知從何時開始,可以提前五天購買下個月的糧食,這就是每月25日「借糧」的由來。但是,解了一個月的急需,下個月不還是固定的天數嗎?那幼童的年齡和我當時相仿,這情景好像就是我奶奶一手提著那寶貴的糧食,一手牽著她的寶貝孫子從糧店走出來。

這張照片反映的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一個普通副食店的場景。那時買煙酒副食等,絕大多數是要憑本憑票的。

傳說中的糧本和購貨本。

傳說中的糧票。

每月定量供應三兩鹼面。那時蒸饅頭要使用面肥發麵,然後用鹼面「兌鹼」,以中和酸性的發麵。有時鹼面還用於洗刷餐具。什麼「酵母」、洗潔精之類的,都是從來沒聽說過的。

分析這張照片,要注意其中幾個因素。一是,左側女青年穿著打扮頭髮等和「文革」時代比已經有些時髦;二是,中部軍人還是「文革」時代的人造絨毛帽子和紅領章,沒有換裝;三是,街頭出現了電話亭;四是,街上行駛的是大解放汽車和俗稱的「三馬」。綜合考慮,這張照片的拍攝時間應該是八十年代初中期。

記錄了好幾代人百歲、結婚等重大事件的大名鼎鼎的鼎章照相館,位於東馬路上,南市附近。翻看許多家庭的老照片,會發現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等結婚的照片,大多都標註著這家照相館的大名。我的結婚照也是在這裡拍攝的。如今這家照相館已不存。

這張照片拍攝的是1983年發生的一個重大事件,就是嚴厲打擊各類刑事犯罪分子,簡稱「嚴打」!地點在東北角,內容就是犯罪分子遊街示眾。

今天擁堵的道路讓很多人不爽。但上世紀八十年代,城市也並非田園牧歌一般。看這滾滾的自行車流,也是很壯觀的啊!

如今二十多歲的年輕人,你們小時候大多都曾躺在這樣的小車斗里隨爸爸媽媽奔波在去往保育院、幼兒園的道路上。而如今你們的寶貝孩子大多都已經坐在小汽車裡出行了。

如今坐在屋裡抱怨暖氣不夠熱的人,是否還記得家家戶戶每年都要做的功課,買煤、搬煤、存煤,為一點存煤之地與鄰居發生「領土」之爭,還有刷煙囪、安爐子、劈劈材、生爐子、封爐子……。當然,如今的暖氣還是應該熱的,不是說憶苦思甜就可以減輕供暖公司的責任。只是我們還是要知足常樂比較好。

這張照片應該獲獎。它生動記錄了一個雜貨店女攤主那發自內心的笑,這是多麼陽光的笑,多麼自然的笑,多麼真誠的笑!它充分表現了一個自食其力的個體勞動者的驕傲和自豪,是改革開放時代的光輝寫照!鋁盆里冰塊下的汽水,不像是可口可樂,倒像是那如今只有在夢中才能出現的,甜甜的、香香的、辣辣的、涼涼的,喝下去會打很多gen兒(原諒我打不出那個用天津話才能表達的字),似乎暑天里一肚子的熱都隨之吐出去了的那瓶「山海關」汽水!

這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個普通家庭吃飯的場景。估計是一對夫妻和他們的獨生女兒。和當時大多數人家一樣,他們並沒有兩室一廳。一家人如何居於一室,那個自製的二樓夾層是一個解決方案。孩子住在上面,父母住在下面。這一場景恐怕是不少人家的集體記憶。

看看那個年代衚衕人家的幸福生活吧!狹窄的衚衕里,一隻破凳子側放著,上面架著切菜板,擺滿吃食,還有啤酒。哥倆(也許是親哥倆,也許是老朋友)坐在馬紮上大快朵頤。從吃相上看,吃的東西應該是燒雞。注意右側的老太,是極其有趣的。她剛剛從其中一個哥們身後走過,嘴裡在啃雞骨頭,臉上露出佔了小便宜的竊笑。這雞骨頭是哪裡來的?多半是從哥倆那裡來的,也許是厚著臉皮要來的,也許是倚老賣老搶來的,也許是哥倆孝敬給她的。不管怎樣都可以看出當年衚衕里人們之間那種親密無間的氛圍。

再看這張,老哥倆赤膊坐在衚衕口,一人坐在一個破舊的條凳上,一條腿盤著,肩上搭著毛巾,目光下視。另一人坐在馬紮上,臉向上揚。二人神態頗為自然,顯得怡然自得。後面還有一人,手撐著臉,神色有些木然。周圍斑駁的牆面,破舊的自行車,烘托著整體氣氛,透出安詳、寧靜,彷彿時間凝固一般。

回顧老照片,既不是憶苦思甜,也不是感嘆今不如昔,而是要客觀地認識歷史、緬懷歷史、尊重歷史,明白我們從哪裡來,以便更好地面對現在,面向未來。

這是那個年代衚衕里很普通的一瞬間。一名赤膊中年男子正在生爐子。這是那種用鐵皮做外皮、用爐瓦做膛、用耐火土抹邊的最簡單的爐子。沒有煙囪,只適合在露天做飯使用。大娘手持大蒲扇,似乎正要遞給男子以便給爐子扇風。注意蒲扇周邊全用布纖邊,這是那時延長扇子使用壽命的普遍做法。大爺正在給三輪車胎打氣,下蹲的姿勢很有力度。那時的三輪車也很寶貴,算家裡的一個大件。

在那些年裡,日常使用中產生的煤灰是不可能隨便丟掉的,最常見的做法就是活成泥再拍成餅子形狀貼在牆上,等幹了以後打下來砸成小塊使用。有的人家乾脆直接買煤灰自己做煤餅子用,可以比買煤球省點錢。這個場景在那個年代十分典型。在燦爛的陽光下,在屬於自己的小院里,一對夫妻正默契地配合著做煤餅子,婆婆或岳母坐在椅子上慈祥地望著他們。也許有人說,干這臟活還不怨聲載道,但我可以肯定地說,當時他們多半會把此事當做一件很正常的家務來做,說不定還會為節省了一點買煤的錢而高興。正像我們現在周末做個面膜、上微信閑聊幾句一樣自然。

牆上懸掛的這個東西叫什麼?我曾經問過幾個年輕人,都不知道。這種東西叫支爐,是架在爐子上烙餅用的,所以當年的餅表面都是有許多糊點的。

幾名婦女穿戴著統一服裝正在做飯,有削圓白菜的,有和面的,有拿著勺子看鍋的,年代和事件不詳。看正面牆上掛的什麼?支爐!看來這種現在已經不存在的玩意兒當年出鏡率還挺高的。

這是錫鐵鋪。用錫鐵皮打造了各種家用工具,包括爐子、煙囪、水壺、炊具等等,師傅手中正在製作的是一個烤羊肉串的盒子。

位於東馬路上的天津市少年宮,留存了童年時代的許多美好記憶。目前現址已經不存。

看到一張顯然是解放前的老照片,大樓看著很眼熟,仔細看原來就是後來的天津市少年宮。當時是什麼不詳,但顯然不是少年宮。

東馬路天津市少年宮對過。

既有二胡、揚琴、嗩吶和笛子,又有小提琴、大提琴和手風琴,組成一個中西合璧的小樂隊,顯示當年青少年的文藝生活其實也很豐富。

位於檢閱台附近海河裡的遊樂場。我記得此時大約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因為我曾在兒子幾歲的時候帶他在此坐小船遊玩。那個貌似鯨魚的大遊船頂上還像鯨魚一般地在噴水,這在當年都是沒有注意到的。

位於鼓樓附近的街道。那時小小的大肉店也是國營的。

這是官銀號市場,此時應該是改革開放以後了,供應已然很豐富。

白記餃子館,大名鼎鼎的清真餃子館,西胡羊肉餃子是當家品牌。如今知向誰邊?

南市附近的雜貨街。如今南市地區高樓鱗次櫛比,已經難覓當年蹤跡了。

五和商場是當年東馬路上東北角附近著名的大商場,如今也不存在了。

這是當年天津最大最繁華的商場——北海樓舊址,位於北馬路南側。其1912年開業以後,立刻成為當時男女老幼最為嚮往的地方,尤其是出身大家的女人們,以能在北海樓購物作為最大的時尚。很快,北海樓就在華北地區乃至全國聞名,當時有句順口溜——「不逛北海樓,白下天津衛」,可見其盛名!但後來,隨著英、法、日等國在天津租界地不斷發展,一些新興的洋商場,比如天祥商場、泰康商場,以及後來的勸業場、中原公司等開業,再加上老城裡的有錢人為了安全,紛紛躲進租界,北海樓商場逐漸走向了衰敗。「七七事變」後,天津淪陷,北海樓變成了大煙館。新中國成立後,又先後成為倉庫、生產車間,再後來又成為眾多居民的住宅。這張照片應該是拍攝於北海樓最後的大雜院時代,原來精緻的樓房,逐漸被多家佔用,各自擴張,最後演變成這個破敗的樣子。溥儀住過的靜園、梁啟超住過的飲冰室等,都曾經歷過這個階段,後來才被有關部門下大力量整修如初。但是,北海樓沒有這麼幸運。北馬路拓寬時,北海樓完全被拆除,在天津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地標性建筑北海樓徹底消失了。這張照片留下了北海樓最後十分不堪的身影,令人惋惜!

至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天津市的標誌性建築就是它——天津百貨大樓。它巍然屹立於海河岸邊,是天津的象徵。那時天津好多商品的商標都叫「大樓牌」,標示就是它。它曾經是天津人的驕傲。天津人用天津話叫它的時候一般都吞字,比如街坊看您提著大包小包回來了就問:「您了介是去哪了?」您自豪地一仰頭:「百大樓!」

1976年的大地震震毀了百貨大樓的塔樓。本來這就是一件令人惋惜的事,但後來的事卻更令人痛心。不知哪位給大樓重新設計了這麼個腦袋。比起原來挺拔俊秀的身材,新樓好像一個大屁股的矮胖子。當時該塔樓一露臉就激起一片惡評。

這是我拍的百貨大樓現在的樣子。百貨大樓恢復了原來的塔樓,但是不仔細看都看不出來。因為它身後立起了一座遠比原樓高得多的雙尖新塔樓。這新樓和舊樓協調嗎?天津人曾經的驕傲匍匐於高樓腳下,在其俯視下好像一個「受氣包」!有時想還真不如拆了,給我們在腦海里留個永遠的好印象。

這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的天津站。

八十年代剛剛完成改造後的天津站。那時站後的河東區還是一片如廢墟般的舊平房,就是郭莊子、沈莊子、和平村一帶,是我童年生長的地方。

實際上這張照片不能算老照片了,其和今日之景已經幾乎無異了。

這是天津北站。好多日子沒去了,目前是個啥樣子還真不清楚了。

這是歷史悠久的天津西站候車樓,前些年我曾經因為送一位重要客人而進入過其中候車,古色古香,很有氣派。前幾年西站重建時,該樓雖然礙事,但萬幸的是決策者保護重要古建的意識比較強,經過整體平移該樓得以保存。

這是位於五大道的京劇大師馬連良先生故居,因其牆面上有許多突起的疙瘩,俗稱「疙瘩樓」。該照片的珍貴之處在於,可以讓我們看到該樓被貼滿花花綠綠的瓷瓶瓷片、堆滿亂七八糟的「出土文物」之前的原貌。

後來這樓就被整修成這樣了。每天都有許多遊人圍在樓前拍照,如同圍觀一位被人強行帶上不相匹配的頭飾和很多金銀飾品,穿上鮮艷花襖小褂的紳士,端坐在一大堆隨意胡亂擺放的雜物後面的滑稽樣子。

中間這條道路是濱江道,是與和平路成十字交叉的天津最繁華的商業街之一。看這張照片可知,當年這條街兩側種植了茂密的大樹。今天道路兩側光禿禿的,一點遮陽的東西也沒有,大樹顯然不知什麼時候都被伐掉了。夏天看著暴晒在烈日下汗流浹背的眾多遊人就可以知道,這一決策是多麼不慎。

勸業場對過的老建築,現在尚存。

下雪後的和平路。

這是位於原東門位置的牌樓。應該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牌樓已破敗不堪,上面的匾額也不見了。

這是同一牌樓,時間估計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牌樓進行了修繕,重新題寫了牌匾。因此地距離文廟很近,該牌樓可能就是原文廟的一部分,所以牌匾上寫的是「今古冠道」。

還是同一牌匾,時間估計是上世紀九十年代。

目前該牌匾尚存,只不過周圍景觀已經大變了。

這張照片把我們帶回那個令人難忘的歲月——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後。這是震後勝利路(今南京路)上成片的地震棚。右側建築似乎是原市衛生局,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這裡就是現河北路和南京路交口,君隆廣場旁,抗震紀念碑對過。
推薦閱讀:

為何狠心父母難被追責(附照片)
她盜了別人照片 盜了別人生活 泡了N個男人(組圖)
看利智年輕時的照片,我才明白李連杰為什麼那麼喜歡她
前門大街老照片
泰星PUSH的魅力體現在哪裡?

TAG:天津 | 照片 | 老照片 | 賞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