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曉風教授治療小兒慢性咳嗽經驗拾萃
【摘要】 原曉風教授認為,臨床上小兒慢性咳嗽多以肺胃積熱、肺脾腎虛、咳嗽變異性哮喘3種證型為主,治以消食導滯,清肺和胃;補肺健脾,納氣止咳;解痙止咳化痰等方法。運用自擬蘇芩頑咳湯加減(藥物組成為蘇子、黃芩、天冬、前胡、白前、枇杷葉等)治療收到較好的臨床療效。
【關鍵詞】 咳嗽; 呼吸系統疾病; 原曉風; 名醫經驗; 兒童
咳嗽是小兒常見肺系病症之一。《幼幼集成·咳嗽證治》云:「凡有聲無痰謂之咳,肺氣傷也;有痰無聲謂之嗽,脾濕動也,有痰有聲謂之咳嗽」二者常常並存。咳嗽分為外感與內傷兩種,外感咳嗽多屬實證,內傷咳嗽多屬虛證或虛中夾實。而中醫慢性咳嗽多屬於「久咳」「五臟咳」「內傷咳嗽」。由於小兒肺臟嬌嫩,加之小兒膚薄神怯,衛外不固,易為外邪所侵,若外感咳嗽遷延日久,損傷肺氣則病久難愈發為久咳。萬全在《育嬰家秘》中云:「嬌肺遭傷不易愈」。張三錫言:「百病為咳嗽難醫」。故臨床上不可不重視。本文所論述的慢性咳嗽包括現代醫學的氣管炎、支氣管炎、咽炎、咳嗽變異性哮喘等呼吸系統疾病。
1 原曉風教授治療小兒慢性咳嗽學術思想
1.1 以肺胃積熱論治
因小兒體屬稚陰稚陽,肺脾常有不足,肌膚嬌嫩而衛外不固,易感六淫邪氣,內傷飲食。如外感六淫邪氣,且小兒陽氣過盛而易化實熱,陰津不足易化虛熱,因肺常不足則熱邪易克肺臟,引發肺熱咳嗽。因小兒脾常不足,飲食不能自調,容易引起食積,積食化熱,且脾為肺之母,故易形成肺胃積熱,木火刑金,皆令肺氣壅遏,痰濁內生,肺氣上逆而發喘嗽[1]。臨床表現為咳嗽時作,痰聲不著,食納較差,手足心熱,大便乾結,小便黃,舌質紅,苔黃厚膩,脈弦數等癥狀。治宜消食導滯,清肺和胃,選用蘇芩頑咳湯,佐以萊菔子、陳皮、清半夏、枳實、連翹、桑白皮、焦三仙等藥物。
1.2 以肺脾腎虛論治
所謂「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咳嗽病位主要在肺臟,常與脾腎兩臟關係密切。脾為肺之母,小兒脾胃薄弱,易為乳食、生冷、積熱所傷,致脾失健運,水谷不能化生精微,反而釀成痰濁,上貯於肺,阻遏氣道,使肺之清氣不得宣暢而發為咳嗽。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馮楚瞻《錦囊秘錄》有「痰之標在脾,痰之本在腎」之說法。腎者主水,肺為水之上源,腎生人身津液,痰可由脾濕凝聚而成,也可由腎之津液所化生,若腎陰虛衰,一則不能暖土,致脾濕聚而生痰,二則不能制水,致水寒上犯而為飲。腎主納氣,肺主呼氣,氣出於肺而根於腎,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為水火之臟。咳嗽之所以遷延日久不愈,必因其正氣內虛所致。正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肺氣虛者多表現為咳聲低弱無力,咯痰清稀色白,畏風自汗,易感冒,舌淡苔白,脈細弱。治宜補肺固表,止咳化痰,選用蘇芩頑咳湯,佐以黃芪、白朮、防風、麻黃、苦杏仁、款冬花、紫菀等藥物。脾氣虛者多表現為咳嗽痰多,痰白而稠,胸脘作悶,神疲乏力,舌苔白而厚膩,脈濡滑。治宜健脾化痰,理氣止咳,選用蘇芩頑咳湯,佐以党參、白朮、茯苓、蒼朮、陳皮、半夏、厚朴、百部等藥物。肺陰虛者多表現為乾咳、少痰或痰少而黏,聲音嘶啞,口乾咽燥,時有低熱,舌紅而干,脈細數。治宜滋陰潤肺,清燥止咳,選用蘇芩頑咳湯,佐以沙參、麥冬、生地、紫菀、款冬花、百合、天花粉、川貝母、杏仁等藥物。腎氣虛者多表現為畏寒肢冷,精神疲乏,面色蒼白,喉中有痰,動則氣短,自汗,食少,遺尿或夜尿增多,舌淡苔白,脈沉細。治宜補腎納氣,止咳化痰,選用蘇芩頑咳湯,佐以熟地、山藥、茯苓、澤瀉、補骨脂、紫菀、款冬花等藥物。
1.3 以哮論治
咳嗽變異性哮喘又稱過敏性咳嗽,是以慢性咳嗽為主要或唯一臨床表現的一種特殊類型哮喘,部分患兒有家族史及個人過敏史。常伴有過敏性鼻炎、濕疹、蕁麻疹或皮膚瘙癢等,發作以春秋季多見。咳嗽特點:(1)單聲嗆咳,咳聲不均,聲低無力。(2)咽癢或咽部不適,似有物粘牢但無痰咯出。(3)平時性情急躁,睡眠不安,大便乾結,頸以上汗多。(4)舌象多表現有花剝苔,咽後壁濾泡較大而充血。肺部聽診呼吸音粗,部分可聞及少許干、濕性啰音。血常規正常,X線胸透或胸片示心、肺未見異常。(5)咳嗽時間長,使用抗生素無效。該病不及時治療可引發哮喘[2]。小兒過敏性咳嗽中醫古籍及兒科教材中無明確記載,但經多年臨床觀察並結合現代醫學研究的結果分析,本病雖屬中醫「咳嗽」範疇;但其病機卻與「哮喘」相似[3],該病不及時治療可引發哮喘。中醫以哮論治,治宜解痙止咳化痰,治療上可選用蘇芩頑咳湯,佐以地龍、僵蠶、羌活、射干、川貝、白鮮皮、桃仁、杏仁、防風等藥物。
2 典型病例
劉某,男,5歲,20110620初診。1個月前因患感冒,繼發咳嗽,在某醫院間斷靜脈滴注抗生素數日後,癥狀未見好轉,反而加劇。今日遂來本院就診。症見咳嗽氣急,頻咳不斷,少痰,平時能食,食納較差,手足心熱,精神不振,大便乾結,2日1次,小便亦少,舌質紅,苔黃厚,脈弦數。中醫診斷:慢性咳嗽,辨證:肺胃積熱,治以消食導滯,清肺和胃。方葯為:蘇子、黃芩、天冬、前胡、白前、枇杷葉、萊菔子、枳實、陳皮、冬花、連翹各10 g,杏仁、清半夏各5 g。5劑,水煎服,每日1劑。20110625複診。咳嗽銳減,無痰,飲食漸旺,手足心仍熱,精神活潑,大便通暢,小便淡黃,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數。再擬蘇子、黃芩、天冬、前胡、白前、枇杷葉、沙參、玉竹、枳殼、蘆根、山楂、炒麥芽各10 g,杏仁5 g。5劑後臨床治癒。
3 討論
《內經·咳論》中有脾胃致咳之說:「五臟之久咳,乃移於六腑,脾咳不已,則胃受之。」說明咳嗽於脾胃關係密切。脾與胃相表裡,脾為肺之母,生理上相互滋生,病理上相互影響。脾胃為後天之本,小兒脾常不足,飲食不能自調。若飲食不節,食積內傷,致脾胃失和,上犯於肺,阻遏氣道,使肺之清氣不得宣降而致咳嗽。所以在治療久咳時勿忘顧及脾胃之因,原曉風教授在治療此型咳嗽時佐以消食導滯之品,每獲顯效。治療中還應注意:(1)肺臟與大腸為表裡關係,肺氣的肅降有利於大腸的傳導,大腸的通暢也有利於肺氣的肅降。在咳嗽的辨證治療中,臨床上有時一味使用清肺止咳化痰的藥物,往往收效不佳。這時需配伍通腑瀉下藥,常可收效明顯。其通腑之法,不但可以泄肺止咳,還可滌痰,故適用於痰多兼有熱象者,使壅盛之痰飲得以消除。(2)咳嗽不論新舊,未有不涉及痰者。痰液壅塞氣道,需要通過咳嗽才能排出體外,故不可見咳止咳,不可過早使用鎮咳止嗽之葯。咳嗽屬保護性反射,鎮咳葯會抑制這種行為而不能及時把集貯的痰液排除,咳嗽雖暫時緩解,但最終因痰未化而咳嗽反覆發作。故凡屬痰滯而引起的咳嗽,當以化痰為先[4]。(3)「上焦如羽,非輕不舉」,故選用輕宣上浮之品以開達之,不易留有邪氣,不能過早大量應用斂肺收澀之品,以免閉門留寇。若外邪未除,也不可過用養陰潤肺之品,以免病邪戀於肺臟,則咳嗽纏綿難愈。若風寒之邪束肺,肺氣上逆而咳,不易頻用溫熱之品,不但效果不顯,反而會加重對肺氣的遏制,使痰飲難出;咳嗽加重,需配合寒涼宣肺之品。若風熱之邪束肺,熱象明顯者,也不可頻用寒涼之品,需配合辛散宣肺之品。若外感日久,耗氣傷津,燥咳無痰,甚則燥傷血絡,痰中帶血,咽喉干痛,舌質光紅少津。或因時令當燥令,外受陽明燥氣,發為秋燥,則需投以滋陰潤燥之品,如沙參、麥冬等葯。若屬溫燥外感,喉癢乾咳者,臨床多用桑杏湯。燥傷肺胃陰津,咽干口燥者,多用沙參麥冬湯。若嗆咳氣急,咽喉干痛,聲嘶神疲,甚至咳血者,臨床多用百合固金湯以養肺腎之陰。若久咳及腎,氣不歸元,可加入收斂肺氣之品。雖治療咳嗽,每忌斂澀之品,恐其收斂邪氣,但用之合度,每獲顯效。《醫門法律·咳嗽門》云:「凡邪盛咳頻,斷不可用劫澀葯;咳久邪衰,其勢不銳,方可澀之。」所謂「邪盛」,是指表證未罷,痰濁未清;所謂「邪衰,其勢不銳」,是指外無寒熱表邪,內無痰濁留戀,而咳嗽仍劇。此時若加入收斂之品,可斂肺補腎,益氣生津止咳。
【參考文獻】 [1] 陳繼寅,劉昌燕,高靜.京城小兒王劉弼臣臨證實錄[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1:125. [2] 李文平.小兒過敏性咳嗽38例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1,9(8):107108. [3] 孫麗平.王烈教授防治小兒哮喘病的創新性理論體系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2009,1(1):6162. [4] 董慶.「咳嗽」中醫病機的新認識與中醫治療[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誌,2009,19(8):488489.
作者:於世姝, 張慧, 張淑波, 原曉風作者單位:130021 長春,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兒科
推薦閱讀:
※留學生郵件都不會寫,怎麼跟教授溝通?
※【道 | 術】謝德聰教授治療月經過少臨證經驗舉隅
※賀大林教授|晚期前列腺癌的內分泌治療分享
※ 「合娶老婆」遭質疑 教授回應
※楊漢春教授在2016李曼大會中都講了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