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首推保護總規
本報記者 王 珏
《 人民日報 》( 2015年06月25日 12 版)
近日,故宮博物院與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建築歷史研究所合作編製的《故宮保護總體規劃》向社會徵求意見。據悉,目前總體規劃已經上報國務院,有望年底批複。
擴大保護範圍:5處明清皇家建築群被納入,規劃範圍涵蓋故宮周邊區域
作為15—20世紀中國明清兩朝皇家沿用近500年的宮殿,故宮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結構古代宮殿建築群。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說,就故宮博物院保護管理工作而言,面臨著內外兩個方面的壓力:內部壓力存在於23萬平方米的古建築、180餘萬件(套)的館藏文物、1500萬人次的年接待觀眾量,這三者在遺產的保存、保護、利用與管理等方面存在著矛盾與制約;外部壓力來自我國國民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快速推進中的城市建設對故宮的周邊環境產生了負面影響,公眾對文化與社會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斷抬升故宮的觀眾接待量。
《故宮保護總體規劃》遵照我國「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引入了真實性、完整性、最小干預等國際文化遺產的一系列新理念。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建築歷史研究所所長陳同濱介紹,規劃的保護對象為故宮及其產權歸屬單位,包括紫禁城、端門、大高玄殿、皇史宬和稽查內務府御史衙門,共5處明清皇家建築群,總佔地面積為106公頃。規劃範圍與故宮的世界文化遺產緩衝區(即故宮周邊區域)等同,預計於2025年實現目標。
「《故宮保護總體規劃》有太多個第一次。」單霽翔說,它是故宮博物院迄今為止的第一部以文化遺產價值整體保護為目標的專項保護管理規劃;第一次鮮明地提出故宮價值的三大主題——中國古代官式建築的典範、明清宮廷文化的見證、中國古代藝術的精品;第一次經由宮廷文化價值主題,將故宮不可移動的龐大建築群體與可移動的珍貴館藏文物統一在一個共同的價值主題下,建立起不可分割的內在關聯;在文化遺產的保存、保護、利用、管理與研究諸方面,充分體現出當代國際文化遺產保護的系統理念。
管理難題待解:保護地段存在多頭管理現象,未來有望形成合力
規劃將著力解決「故宮的不可移動與可移動文物的保護、展示、管理要求與超負荷觀眾量之間的統籌協調問題」「故宮整體保護要求與故宮博物院37個部門、1500餘名職工管理用房之間的統籌協調問題」「遺產保護與遺產管轄權不統一的矛盾」等6大問題。
規劃特別提到,故宮周邊的外圍環境指紫禁城城垣外皮至筒子河外沿之間的保護範圍地段,目前各區域管理權屬分散,周邊的社會公共空間總體呈雜亂無序狀態,不符合故宮保護的安全性、完整性要求,也使故宮博物院制定的各項保護措施難以全面實施。據了解,目前紫禁城城垣外皮至筒子河外沿之間的保護範圍地段存在多頭管理的現象,僅南筒子河而言,河裡的水歸水務部門管理,綠化歸園林部門管理等,就涉及七八個管理部門。陳同濱說,目前各個部門已達成初步意向,希望各個部門形成合力,一起解決問題。
根據規劃,故宮「舊貌」有望恢復。陳同濱說,古代宮城周邊禁止植樹,現在緊鄰紫禁城城垣的柳樹明顯與歷史原貌嚴重不符。單霽翔補充說,這些樹給安保帶來了巨大壓力,在故宮失竊案中,竊賊便是借著牆外的樹逃跑的。規劃中明確:要逐步移除種植不當的樹木;對部分歷史院落,如西河沿、內務府和造辦處等,實施空間格局的恢復;拆除所有與保護和展示無關的建築物;依據歷史檔案恢復各院落、筒子河圍房的建築歷史外觀形態。
規劃還提出,紅牆內除保留必要的安全保衛和業務部門外,逐步外遷其他職能部門、業務部門和研究部門。單霽翔說,這意味著將騰退宮內大約5.1萬平方米的用房,相當於28%的古建將清空,有望對外開放,也意味著一半以上的工作人員將搬出故宮,到2025年、故宮博物院建院100周年之際,故宮的開放面積將從現在的52%增加到82%。
此外,規劃也提出了故宮周邊建築限制高度的願景。根據遠期計劃,2025年之後,故宮周邊的一類建設控制地帶限高0米,二類建設控制地帶不得超過3米,三類建設控制地帶在9至12米。
推薦閱讀:
※故宮四大門,「午門」只是其中之一
※(轉)故宮傢具點評69——矮圈椅
※在故宮喝下午茶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故宮珍藏的慈禧
※台北故宮藏宋代瓷器精品欣賞(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