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雪時節談養生

大雪時節談養生

2011年12月06日

大雪時節談養生(圖片來源:資料圖)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一月節,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這裡十一月是指農曆),這是古人對大雪的解釋。2011年的大雪節氣在12月7日晚七點後到來,此時我國黃河流域一帶漸有積雪,北方則呈現萬里雪飄的迷人景觀。有句農諺:「大雪冬至雪花飛,搞好副業多積肥」,人們盼著在大雪節氣中看到「瑞雪兆豐年」的好兆頭,可見大雪節氣的到來,預示著來年的吉祥與否。大雪時節,除華南和雲南南部無冬區外,我國遼闊的大地均已披上冬日盛裝。東北、西北地區平均氣溫已降至-10℃,黃河流域和華北地區氣溫也穩定在0℃以下。在氣候正常年份,黃河流域以及以北地區已有積雪出現,冬小麥已停止生長。

大雪以後,江南進入隆冬時節,各地氣溫顯著下降,常出現冰凍現象,「大雪冬至後,籃裝水不漏」就是這個時間的真實寫照,但是有的年也不盡然,氣溫較高, 無凍結現象,往往造成後期雨水多。江淮及以南地區小麥、油菜仍在緩慢生長,要注意施好臘肥,為安全越冬和來春生長打好基礎。華南、西南小麥進入分櫱期,應結合中耕施好分櫱肥,注意冬作物的清溝排水。這時天氣雖冷,但貯藏的蔬菜和薯類要勤於檢查,適時通風,不可將窖封閉太死,以免升溫過高,濕度過大導致爛窖。在不受凍害的前提下應儘可能地保持較低的溫度。   

從中醫養生學的角度看,大雪時節已到了進補的好時節。說到進補,很多人只是狹義地去理解,認為所謂的「補」就是吃點營養價值高的食品,用點壯陽的補藥,其實,這只是進補的一個方面,而進補則是養生學的一個分支內容。

談到養生,我們首先應該知道何為養,何為生。所謂養,即保養、調養、培養、補養、護養;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具體地說就是要通過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慎房事、適溫寒等綜合調養,達到強身益壽的目的。

在運用過程中,我們應當注意兩點:  

1.養宜適度:所謂適度,就是要恰到好處。不可太過,不可不及。若過分謹慎,則會導致調養失度,不知所措。稍有勞作則怕耗氣傷神,稍有寒暑之異便閉門不出,食之惟恐肥甘厚膩而節食少餐, 如此狀態,都因養之太過而受到約束,不但有損健康,更無法「盡終天年」。  

2.養勿過偏:綜合調養要適中。有人把「補」當作養,於是飲食強調營養,食必進補;起居強調安逸,只重靜養;此外,還以補益藥物為輔助。雖說食補、葯補、靜養都在養生範疇之中,但用之太過反而會影響健康。正如有些人食補太過則會出現營養過剩,過分靜養只逸不勞則會出現動靜失調,若葯補太過則會發生陰陽的偏盛偏衰,使機體新陳代謝失調而事與願違。  

所以,在進行調養時應採取動靜結合、勞逸結合、補瀉結合、形神共養的方法,力求「……與羨門比壽,王喬爭年」(三國時期嵇康《養生論》)。  

大雪節氣到底該進補些什麼,是很多人所關心的話題。今天特為大家提供以下營養食譜:  枸杞肉絲枸杞20克,瘦豬肉100克,青筍20克,油、鹽、砂糖、味精、紹酒、麻油、干澱粉、醬油適量。將枸杞子洗凈待用。瘦肉、青筍洗凈切絲,拌入入少量澱粉。炒鍋燒熱加入適量油,將肉絲、筍絲同時下鍋翻炒,烹入紹酒,加入調料攪勻,放入枸杞子翻炒致熟,淋上麻油即可起鍋。可滋陰補血、滋肝補腎。這是葯食合用、陰血雙補、明目健身的葯膳方。對於體虛乏力、貧血、神衰、性功能低下、糖尿病患者均有強身益壽之效。  

火腿燒海參水發海參200克,火腿50克,素油、黃酒、濕澱粉、白糖、生薑、蔥白、醬油、食鹽各適量。海參洗凈,切成條塊,放入滾水中略燙後撈出備用。火腿切片備用。炒鍋燒熱放油之後,入蔥姜略炒,再放入海參、火腿翻炒至六七成熟,倒入黃酒、醬油、白糖、清水,小火煨烤,燒至湯汁濃稠時勾芡即可。可補血益精、養血充髓。適宜精血虧虛、產後虛羸、陽痿遺精、虛弱勞怯、久病體虛、衰老瘦弱者。  

蒜泥茼蒿大蒜3瓣,茼蒿250克,味精、食鹽、香油適量。茼蒿洗凈,切3厘米長段,大蒜搗爛為泥備用,鍋內放入清水煮開,茼蒿下鍋開水焯3分鐘撈出,將蒜泥、味精、食鹽、香油同時放入,攪拌均勻盛盤即可。可開胃健脾、降壓補腦。茼蒿與肉、蛋等葷菜共炒,可提高其所含維生素A的利用率。大蒜含有一種「配糖體」,可預防動脈硬化、降低血壓、減少血栓形成的幾率。食用大蒜最好生吃,因為大蒜中的有效成分遇熱會失去作用。吃蒜後,為消除口中氣味,可用濃茶漱口或吃幾枚大棗。  

木耳冬瓜三鮮湯冬瓜150克,水發木耳150克,海米15克,雞蛋1個,食鹽、水澱粉、味精、麻油適量。冬瓜去皮洗凈切片。木耳、海米洗凈備用。雞蛋打勻攤成蛋皮切寬片備用。鍋內加鮮湯上火燒開,下海米、木耳煮沸5分鐘,再將冬瓜放入,開鍋後撒入食鹽、澱粉,起鍋前倒入蛋皮,淋上麻油即成。可生津除煩、清胃滌腸、滋補強身。

推薦閱讀:

夏季養生
治未病(一)
驚蟄到,春光俏,送你習俗養生全攻略!
血管決定生老病死,多吃這些可幫助清理血管垃圾
泡腳?你不知道的小秘密

TAG: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