橈骨頭骨折治療的研究進展
本文原載於《中華創傷雜誌》2017年第5期
橈骨頭骨折是最常見的肘關節骨折,約佔肘關節骨折的1/3,全身骨折的3%[1,2]。同時,橈骨頭骨折經常合併其他肘關節骨折及韌帶損傷。近年來,骨科醫師和學者們愈來愈認識到橈骨頭是肘關節的重要穩定結構,治療橈骨頭骨折的關鍵在於恢復橈骨頭及周圍損傷組織的解剖結構,維持肘關節的穩定性,採取的手段包括非手術治療、橈骨頭切除、切開複位內固定及橈骨頭置換等,但針對不同類型骨折的最佳治療方式目前仍有爭議。隨著對橈骨頭重要性認識的加強及手術技術、內固定物和假體的發展,近年來出現一些手術指征過寬、手術治療過度的現象,增加了患者的損傷及併發症,從而降低了治療效果。我們應該進一步加強對橈骨頭功能解剖、生物力學、損傷性質等理解,正確認識不同治療方式的適應證、利弊,從而以更小的損傷、更少的併發症、更少的痛苦、更快的康復使得患者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
計算機檢索PubMed、Medline、中國知網(CNKI)、萬方資料庫和維普資料庫,檢索時間主要為2006 — 2016年。英文檢索詞包括:"radial head fractures""fractures of the radial head""Mason type"等。中文檢索詞包括:"橈骨頭骨折""橈骨頭置換""內固定"等。根據不同資料庫的特徵進行主題詞聯合自由詞、題名、關鍵詞綜合檢索,並對所有文獻進行引文追蹤檢索,擴大檢索範圍,共檢出中英文文獻519篇。文獻納入標準:(1)文獻類型為國內外公開發表的綜述類文獻、隨機對照研究或病例對照研究;(2)語言限於中/英文;(3)文獻中研究對象為成人(18周歲以上)的橈骨頭患者。文獻排除標準:(1)重複發表的文獻;(2)臨床報道、經驗總結文獻等;(3)非對照及證據等級較低的臨床研究。最終納入中文文獻5篇,英文文獻52篇。筆者就橈骨頭骨折的治療現狀進行綜述,以期對臨床相關治療提供幫助。
1 橈骨頭的解剖及生物力學
肘關節是由肱骨遠端、尺橈骨近端構成的關節結構,有著複雜的關節囊韌帶和肌腱排列,而且還有鄰近的神經血管。橈骨頭的形狀呈盤狀,上表面凹陷並有關節軟骨覆蓋,與肱骨小頭組成肱橈關節。橈骨頭略呈橢圓形,在前臂處於旋轉中立位時,長軸與尺骨上端的橈骨切跡垂直[3],環狀韌帶環繞橈骨頭並附著尺骨上端的橈骨切跡,形成上尺橈關節。橈骨切跡圓柱形凹入,其與橈骨頭的環狀關節面有嚴格的相適性,是前臂旋轉活動的重要結構。橈骨頭前外側邊緣約有110°範圍在旋轉時不進入橈骨切跡,該區域在橈骨頭解剖上稱為"安全區"[4,5,6]。臨床定義為橈骨頭上相當於橈骨莖突和Lister結節之間的部位。橈骨頭與橈骨頸在同一軸線上,但它們在橈骨粗隆處與橈骨幹呈15°[7]。
橈骨頭是維持肘關節外翻外旋穩定性的重要次級穩定結構。完好的內側副韌帶和橈骨頭對於防止肘關節後外脫位至關重要,當橈骨頭切除時,即使側副韌帶完整,肘關節的內外翻穩定性降低,同時在前臂被動旋後位時,尺骨相對於肱骨的外旋角度也有增加[8,9,10]。在橈骨頭切除的基礎上,切斷外側副韌帶模擬外側副韌帶損傷,肘關節的穩定性明顯降低,此時通過橈骨頭置換可以改善肘關節的穩定性,但相對於外側副韌帶完整時,肘關節穩定性仍有一定的降低[9]。而在切除橈骨頭後,切斷內側副韌帶模擬內側副韌帶損傷時,通過橈骨頭置換可改善肘關節的外翻穩定性,橈骨頭置換後的肘關節穩定性與橈骨頭完整而單純的內側副韌帶損傷時基本一致,這也許與肱二頭肌及肱肌的代償穩定作用有關[11]。橈骨頭也是前臂軸向穩定性的重要維持結構。在前臂骨間膜損傷時,橈骨頭切除會導致橈骨向近端移位,進一步引起下尺橈關節脫位,從而出現腕關節疼痛及前臂旋轉功能受限。通過進行合適尺寸的橈骨頭置換,可以恢復尺骨遠端的異常應力傳導,有效阻止橈骨向近端移位[12]。
2 橈骨頭骨折的分型
橈骨頭骨折分型最早由Mason[2]在1954年提出,他將橈骨頭骨折分為:(1) Ⅰ型:小或邊緣骨折且無移位;(2) Ⅱ型:有移位的邊緣骨折;(3)Ⅲ型:粉碎性骨折累及整個橈骨頭。Johnston[13]則在Mason基礎上,提出合併肘關節脫位的橈骨頭骨折為Ⅳ型。Broberg和Morrey[14]通過對骨折移位程度及骨折塊大小進行量化,以利於更加準確地進行分型。1997年,Hotchkiss[15]根據患者的X線片表現、臨床特徵等情況對Mason分型進行了改良,即改良的Mason分型法(圖1)。2008年,Rineer等[16]提出骨折的穩定程度可以通過骨折塊間是否有皮質接觸來判定。上述分型共同的缺點就是沒有把合併損傷考慮進去,2008年,van Riet和Morrey[17]對Mason分型進行了改良。在每一種Mason分型後面添加後綴來表示亞型,分別包括:關節內損傷(c=冠狀突骨折;o=鷹嘴骨折)、韌帶損傷(m=內側副韌帶損傷;l=外側副韌帶損傷;d=下尺橈關節分離)。這些分型系統觀察者之間的可信度較差,難以指導治療。多位學者曾對以上分型方法的觀察者間及觀察者內可信度作了對照研究,結果表明,Mason分型仍是應用最為廣泛且最值得信賴的分型系統[18,19]。
圖1
橈骨頭骨折改良Mason分型。註:A為Ⅰ型,B為Ⅱ型,C為Ⅲ型,D為Ⅳ型
橈骨頭隨著橈骨頭骨折嚴重程度的增加,發生率隨之減少,合併損傷的概率也隨之增加。Mason Ⅰ型所佔概率為64.3%~74%,Mason Ⅱ型為16%~21.4%,Ⅲ為7%~11.8%,Ⅳ型為2.5%~3%。而隨著橈骨頭骨折嚴重程度的增加,合併損傷的概率也逐漸增加,約40%左右的Mason Ⅲ型及60%以上的Mason Ⅳ型骨摺合並有肘關節其他損傷[1,20,21]。
3 橈骨頭骨折的治療方法
3.1 非手術治療
非手術治療橈骨頭骨折主要指征包括無移位型骨折(Mason Ⅰ型)以及肘關節活動不受限的累及部分關節面的穩定移位型骨折(Mason Ⅱ型)[22]。為了更好地指導治療,有學者曾提出此型骨折選擇非手術治療時骨塊的移位程度及大小的量化指標,建議當骨折塊累及整個橈骨頭≤25%、壓縮或移位≤2 mm時可選擇非手術治療,而當骨折塊更大移位程度更多時,即使肘關節活動沒有受限,也應進行手術治療[22]。但持不同意見的學者認為,當骨折塊移位程度較大時,如果肘關節無機械性阻擋,關節活動未受影響,也可以通過非手術治療、早期活動獲得好的長期臨床效果。Furey等[23]的研究表明,將橈骨頭骨折患者分為按骨折塊移位程度分為移位>2 mm及移位≤2 mm組,予以同樣的非手術治療。平均隨訪4.4年的結果表明,兩組間上肢功能評分、肘關節屈伸旋轉角度及創傷後骨性關節炎程度均無明顯差異。而Yoon等[24]在同類骨折的臨床對比研究中同樣發現,手術治療組的肘關節主被動活動範圍及肌肉力量與非手術治療組無顯著差異,但併發症的發生率更高,包括內固定失效及異位骨化。Kaas等[25]通過對9篇關於Mason Ⅱ型橈骨頭骨折的回顧性臨床對比研究進行綜述,未發現手術治療或非手術治療哪項更具優勢。
對Mason Ⅰ、Ⅱ型骨折進行非手術治療時,治療方式主要包括石膏支具外固定或普通弔帶固定。橈骨頭骨折非手術治療最常見的併發症是關節僵硬,早期活動對於防止肘關節僵硬、改善肘關節功能非常重要,所以大多數學者鼓勵早期活動,待疼痛緩解後即開始主動屈伸肘關節和旋轉活動前臂。多個臨床研究提示,肘關節制動時間越短,在隨訪時則有更好的臨床效果[26,27,28]。Paschos等[27]的研究表明,弔帶制動48 h後開始肘關節活動比石膏固定1周後開始活動可以獲得更好的結果。Liow等[28]的研究表明,對於橈骨頭輕度移位的患者,傷後即開始活動對比弔帶固定5 d後開始活動,1周時複查結果優於固定組,3個月時隨訪兩組間肘關節活動範圍及疼痛程度無顯著差異。梅國華等[29]對Mason Ⅰ、Ⅱ型橈骨頭骨折的非手術治療研究中發現,短期固定3~10 d組的患者隨訪結果明顯優於石膏固定4周組。張國柱和蔣協遠[30]對於非手術治療橈骨頭骨折,建議根據患者肘關節疼痛、軟組織腫脹情況進行長臂後托支具固定或普通弔帶制動。對無明顯疼痛及腫脹的患者進行弔帶制動,鼓勵患者2 d後開始進行輕柔的肘關節全範圍的主動伸直屈曲以及前臂旋前旋後活動;對疼痛腫脹的患者進行支具固定,1周左右腫脹疼痛緩解後去除支具,開始進行肘關節功能鍛煉。
3.2 手術治療
3.2.1 骨塊切除術:
對於阻礙肘關節活動尤其是前臂旋轉活動較小的移位的橈骨頭骨塊,當因骨折塊較小切開複位內固定難以操作時,才考慮選擇行骨塊切除術。尤其注意如果骨折塊大於整個橈骨頭的25%時,骨折塊切除術應避免實施,因為這會引起肘關節疼痛彈響及不穩定[9,31]。橈骨頭骨塊切除術的常見併發症有肘關節彈響及不穩定,解決的方法包括Ⅱ期橈骨頭切除、橈骨頭置換或韌帶修復術。
3.2.2 橈骨頭切除術: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採用橈骨頭切除術治療橈骨頭粉碎性骨折獲得了滿意的近遠期效果。在Antu?a等[32]的研究中,對26例<40歲的年輕、單純橈骨頭粉碎性骨折患者行橈骨頭切除術,經過最短15年的隨訪結果顯示,其中24例患者效果良好。Faldini等[33]也得出類似的結果,對42例橈骨頭粉碎性骨折患者行橈骨頭切除術,經平均18年隨訪,其中36例肘部基本無疼痛等癥狀。但也有學者指出,對於年輕、功能要求較高的橈骨頭骨折患者,應謹慎選擇橈骨頭切除術,因為術後肘關節不穩定及活動時疼痛發生概率較高[34,35]。蔣協遠等[36]總結橈骨頭切除術會引起許多併發症,包括肘部疼痛、肘關節不穩定、切除端的新骨形成、橈骨向近端移位、下尺橈關節半脫位、肘外翻增大、遲髮型尺神經炎等,認為橈骨頭骨摺合並其他肘關節韌帶或骨性結構損傷是橈骨頭切除術的主要禁忌證。考慮到幾乎1/3的橈骨頭骨折都合併有肘關節其他損傷,在橈骨頭粉碎性骨折時,這種合併其他損傷的概率可達80%。因此,橈骨頭切除術目前通常不作為粉碎性橈骨頭骨折治療的常規選項,僅在肘關節穩定的前提下橈骨頭粉碎性骨折無法重建、非手術治療或內固定術後關節功能明顯喪失,以及對生活質量要求低的老年患者可選擇橈骨頭切除術[37,38]。
3.2.3 切開複位內固定術:
橈骨頭骨折形態簡單只累及部分關節面並有移位時,切開複位內固定術較橈骨頭切除術可取得更好的臨床效果,以及更低的創傷性關節炎發生概率[34]。Ring[39]總結橈骨頭切開複位內固定的手術指征如下:(1)單純的橈骨頭部分骨折且輕度移位,並阻礙前臂的旋轉活動;(2)橈骨頭部分骨摺合並其他韌帶或骨性損傷;(3)骨折累及整個橈骨頭,可以通過內固定物牢靠固定。其他的影響因素包括骨折塊數量及大小、骨質、骨折塊壓縮或畸形的程度。
關於內固定物的選擇,近年來各個生產廠商幾乎都推出了各種專用於橈骨頭骨折的鋼板。但鋼板固定還是有很多問題。首先,鋼板固定橈骨頭骨折必須置於外側安全區以防止影響旋轉,而橈骨頭骨折往往並不在外側的安全區,嚴重的橈骨頭骨折往往是後外側不穩定損傷的一部分,骨折位於前方居多,此時使用鋼板無法有效固定;第二,鋼板固定屬於偏心固定,而橈骨頸部分的骨折往往因壓縮而在複位後存在缺損,鋼板的偏心固定承受很大的應力,容易出現失效甚至斷裂;第三,從理論上說,所謂"安全區"不會進入尺骨近端的橈骨切跡,但實際上仍然會對環狀韌帶或周圍軟組織形成摩擦或撞擊,造成患者的前臂旋轉受限或局部刺激癥狀。另外,也有學者認為,鋼板螺釘內固定較容易破壞橈骨頭的血運,術後肘關節僵硬及內固定取出的概率較高,故更建議盡量使用低切跡的埋頭釘進行多角度斜行固定至對側橈骨頸皮質[40,41,42]。
Li等[43]的研究表明,對鋼板和交叉螺釘兩種固定方式的臨床效果進行對比,螺釘固定組的前臂旋轉範圍優於鋼板固定組,異位骨化發生的概率及程度均低於鋼板固定物。蔣廣達等[44]研究認為,應盡量使用螺釘固定而避免使用鋼板。首先,目前已有很細的可埋頭空心釘(如Herbert釘)非常適合使用;其次,以不同方向通過橈骨頸交叉固定,相當於中心固定,還有多方向交叉固定作用,固定效果更為可靠;另外,所有內固定物均埋於內部,不會造成阻擋或摩擦,因此可以從需要的任意方向入釘,適合各種骨折線的方向。手術中應避免剝離附著於骨塊的骨膜及軟組織,輕柔複位移位的骨折塊,壓縮的部分關節面應予以複位,當需要植骨時,可以從尺骨鷹嘴或肱骨外髁鑽取少量松質骨,尤其是橈骨頸處如有缺損建議植骨,防止不癒合及內固定實效。複位後先在軟骨下橫行埋頭固定關節面的骨折,再通過細導針斜行臨時固定橈骨頭折塊於橈骨頸皮質上,隨之在導針引導下使用空心埋頭釘斜行多角度固定骨折塊。
3.2.4 橈骨頭置換術:
對於人工橈骨頭置換的適應證,目前已經形成普遍的共識,即盡量複位內固定橈骨頭骨折,如果橈骨頭骨折無法達到良好的複位和穩定的固定,則需要進行金屬人工橈骨頭假體置換[45]。Fowler和Goitz[45]總結的橈骨頭置換術適應證和禁忌證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手術適應證包括:(1)橈骨頭粉碎性骨折,無法通過內固定術滿意地複位及固定;(2)合併複雜肘關節損傷,骨折累及超過30%的橈骨頭關節面並無法重建;(3)骨折塊超過3塊或以上的粉碎性骨折;(4)橈骨頭切除術可能導致肘關節不穩定;(5)合併前臂骨間膜損傷(Essex-Lopresti損傷);(6)橈骨頭切除或畸形癒合後伴有長期的肘關節疼痛及不穩定;(7)肘關節三聯征;(8)無法重建的橈骨頭骨折,同時合併內側副韌帶損傷、骨間膜損傷或肘關節脫位。查曄軍等[46]補充了在肘關節慢性損傷中,例如單純橈骨頭切除術後肘關節不穩定、橈骨向近端移位引起疼痛,以及橈骨頭置換後失敗導致的嚴重疼痛也是橈骨頭置換術的適應證。手術禁忌證主要包括:(1)橈骨頭骨折無移位或輕度移位,肘關節穩定無機械性阻擋;(2)肘關節存在感染;(3)肘關節已存在穩定的骨性融合;(4)先天性橈骨頭脫位。
人工橈骨頭置換術的主要技術難點在於選擇合適的假體型號及假體高度。假體直徑參考切除下來的橈骨頭最小直徑,一般比橈骨頭最大徑小2 mm,從而避免因橈骨頭假體過大與肱骨滑車外側緣撞擊並影響上尺橈關節的旋轉功能[47]。假體位置偏高會導致肱橈關節負荷增加,出現肱骨小頭磨損、肘關節僵硬及過早出現的創傷性關節炎等併發症;假體高度不足則會導致肘關節外翻不穩定。需要行橈骨頭置換術的橈骨頭骨折,80%以上為合併其他韌帶或骨性損傷的不穩定肘關節,使得術中評估橈骨頭假體的高度是否合適變得更為困難。有很多學者都提出自己的方法,Moro等[48]推薦術中透視來評估高度,認為假體置入後肱橈關節間隙外側增寬提示肘關節過度填塞。但Rowland等[49]的研究表明,正常人的肘關節也存在著類似肱橈關節間隙內窄外寬的影像學表現,而肱尺關節間隙則是基本平行的,故利用肱橈關節間隙外側增寬這一評判標準是不準確的。而Frank等[50]也發現,橈骨頭假體高度超過解剖高度6 mm時,才能在影像學上發現肱尺關節間隙的異常,而通過肉眼觀察肱尺關節外側間隙更適合作為精確判斷的標準,假體超過解剖高度2 mm,該間隙即被發現明顯增寬。也有學者建議,以上尺橈關節作為參考來確定橈骨頭假體的高度更為準確,正常情況下,上尺橈關節的近端位於尺骨冠突尖以遠2 mm,而橈骨頭假體的近端應與上尺橈關節的近端相平齊[51]。Athwal等[52]的方法則是術中透視對比雙側肘關節,以此來選擇最合適型號的假體,該方法相對可靠,可以辨別出1 mm的橈骨假體高度差別。總體來說,假體的高度應該盡量與尺骨滑車切跡的高度一致,寧低勿高,但無論高或低,>2 mm均是不能接受的。
目前臨床上常用的人工橈骨頭假體的設計有很多種類,按不同的分類可分為單體型和組配型假體、單極頭和雙極頭假體、骨水泥柄和非骨水泥柄假體、光滑柄和噴塗柄假體等,目前常用假體多為金屬製品,如鈷鉻合金或鈦合金。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只要適應證選擇得當、手術操作正確,選用哪一種假體對於治療的成敗並無太大區別。
4 合併損傷及治療
在治療橈骨頭骨折患者時,需要特別注意發現及治療患側肘關節的合併損傷。Kaas等[53]對333例橈骨頭骨折患者的回顧研究表明,39%的患者合併其他損傷,而在粉碎性橈骨頭骨折中這一比例高達80%。肘關節的合併損傷主要包括:肘關節後脫位、外側副韌帶和(或)內側副韌帶損傷、肱骨小頭骨折、肘關節三聯征、經鷹嘴骨折後脫位、向後孟氏骨折、Essex-Lopresti損傷等,高能量的損傷還有可能合併同側腕關節或肱骨近端的骨折。這些合併損傷通常在術前影像學檢查輔助下就能發現,通過術中麻醉後應力像檢查可以明確,而MRI檢查的結果對於治療方案的選擇沒有明確指導意義。
治療有合併損傷的橈骨頭骨折時主要遵循兩個原則,第一是通過恢復肱尺關節結構來維持肘關節功能[54]。尺骨冠突骨折、鷹嘴骨折及肱骨遠端骨折應予以解剖複位堅強固定。第二是要重建肘關節的穩定性,當橈骨頭重建或置換後仍存在後外側旋轉不穩定時,則需要修復外側副韌帶。此時再次評估肘關節穩定性,如果仍存在明顯的內側不穩定導致肘關節半脫位,可以通過內側切口修復內側副韌帶或者鉸鏈式外支架固定肘關節。
5 肘關節康復鍛煉
橈骨頭骨折的治療方式不斷改進和發展,而與之相應的骨折後肘關節康復鍛煉的理念與方法卻未得到骨科醫師足夠的重視。手術醫師及康復醫師應對特定患者橈骨頭骨折致傷機制、骨折類型、合併損傷情況、所採取的治療方法、治療後肘關節穩定性、治療後肘關節活動範圍的限制等信息,進行充分了解與溝通,制訂合適的康復鍛煉方案。
5.1 康復前評估
首先,手術醫師及康復醫師應與患者充分溝通,了解患者的受傷機制、優勢側手、工作性質、運動愛好、康複目標等。然後對患肘的疼痛、肢體腫脹及傷口癒合情況進行評估。手術醫師要根據橈骨頭骨折類型、合併損傷及治療的情況,明確康復早期肘關節應避免的可能導致肘關節不穩定的活動範圍,Morrey等[55]的研究表明,100°的肘關節屈伸範圍(30°~130°)及100°的前臂旋轉範圍(旋前50°~旋後50°)可達到完成日常生活任務的能力。最後,手術醫師及康復醫師才能根據評估的結果制訂出適宜的個性化的康復鍛煉目標及方案。
5.2 簡單骨折的康復
對於簡單的橈骨頭骨折,早期主動關節活動度鍛煉相比長時間的制動可以更好地恢復肘關節功能[26,27,28]。對於手術治療的Mason Ⅱ型和Ⅲ型簡單橈骨頭骨折,如果骨折固定穩定,關節腫脹及疼痛能耐受的情況下,應儘早開始主動關節活動度鍛煉。一般為術後5 d內或最長10 d左右,支具或夾板的保護一般持續到術後3周左右。主要作用是限制前臂旋轉及肘關節伸直,從而避免對骨折癒合產生過度的壓力[56]。關節被動活動度鍛煉應在骨折治療後4~6周左右,即骨折已達到初步癒合穩定後進行。前臂旋轉被動活動度鍛煉應在肘關節屈曲90°及上臂固定下進行。如果被動關節活動度無明顯進展,尤其是肘關節伸直受限,可以通過睡覺時佩戴肘關節靜態進展型支具逐漸增加伸直角度。肘關節、前臂及腕關節的漸進性抗阻肌肉力量訓練同樣在傷後4~6周開始,由無痛範圍內開始並逐漸進展,前臂旋轉的抗阻鍛煉同樣要在屈肘90°位進行。
5.3 複雜骨折的康復
複雜橈骨頭骨折手術治療後,肘關節需要在夾板或支具的制動下保護3~6周。因為合併損傷常會引起術後肘關節早期不穩定,鉸鏈式肘關節支具有助於在早期提供製動並在後期保護肘關節在安全範圍內進行功能鍛煉。橈骨頭骨折塊常位於前外側並導致後外側不穩定,此時前臂固定在旋前位可使橈骨頭較大的穩定部分與肱骨小頭接觸,從而增加關節穩定性。而當骨折塊位於後外側時,前臂固定在旋後位時肘關節更加穩定。當合併外側副韌帶損傷時,無論是否手術修復,肘關節活動時應避免內翻應力,此時前臂應固定在旋前位。而內側副韌帶損傷時,很少需要手術修復內側副韌帶,前臂應固定在旋後位置並避免肘關節外翻。合併Essex-Lopresti損傷時,前臂需要固定在旋後位[57]。
複雜橈骨頭骨折因為合併其他韌帶或骨性損傷,肘關節屈伸早期主動關節活動度鍛煉時間稍晚,一般在術後7~10 d內開始,並根據合併損傷類型的不同將前臂旋轉維持在安全的位置。複雜橈骨頭骨折的肘關節被動活動度鍛煉時間較簡單骨折稍晚,一般為術後6~8周。如果患者採用鉸鏈式外固定架保護肘關節,骨折及合併損傷初步癒合、肘關節存在足夠的穩定性,需要拆除外固定架以促進肌肉力量鍛煉及功能康復,一般為術後8~12周。
6 總結與展望
橈骨頭是肘關節重要的次級穩定結構,該部位的骨折比較常見,並常會導致肘關節疼痛及功能受限。橈骨頭骨折的治療目標是獲得穩定且功能良好的肘關節。無移位骨折應通過非手術治療並鼓勵儘早主動活動。穩定的部分關節面移位型骨折的最佳治療方案仍有爭議,無論非手術治療或切開複位內固定術,早期開始肘關節主動活動都可以取得不錯的臨床結果。形態為2~3塊簡單骨折塊的粉碎性骨折可以通過切開複位內固定術治療,並盡量選擇交叉埋頭螺釘方式固定。粉碎性橈骨頭骨折如果難以通過內固定穩定複位固定,或者骨折塊多於3塊的,橈骨頭置換術可以取得更好的臨床效果,手術操作中要特別注意選擇最佳的假體型號及置入位置高度。橈骨頭切除術則不作為常規的治療選項。無論選擇哪種手術治療,對合併損傷的準確評估及修復都至關重要。橈骨頭骨折後的肘關節康復鍛煉應得到足夠的重視,對骨折及合併損傷的全面評估後,制訂針對性的康復鍛煉方案有助於更好地恢復肘關節功能。
「參考文獻略」
推薦閱讀:
※治療甲溝炎偏方
※豫西南客的書館—穴位治療 1
※瓊瑤含淚同意為丈夫插鼻胃管治療,見其痛苦自覺「背叛」
※憂鬱症可以治好嗎 憂鬱症的治療方法
※羅娜·貝古姆的病能治療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