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學習之二
《黃帝內經》之二
——藏(臟)象理論
二.藏(臟)象理論
1.十二官相使
《素問●靈蘭秘典論篇第八》
黃帝問曰:願聞十二臟之相使,貴賤何如?岐伯對曰:悉乎哉問也!請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矣。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2.醫學探原
至道在微,變化無窮,孰知其原!窘乎哉,肖者瞿瞿,孰知其要!閔閔之當,孰者為良!恍惚之數,生於毫氂,毫氂之數,起於度量,千之萬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黃帝曰:善哉!余聞精光之道,大聖之業,而宣明大道,非齋戒擇吉日不敢受也。黃帝乃擇吉日良兆,而藏靈蘭之室,以傳保焉。
3.論藏象
《素問●六節藏象論篇第九》(節選)
帝曰:善。余聞氣合而有形,因變以正名。天地之運,陰陽之化,其於萬物,孰少孰多,可得聞乎?岐伯曰:悉乎哉問也!天至廣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靈問,請陳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變,不可勝視;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勝極,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①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處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為陽中之太陰,通於秋氣。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所處也,其華在發,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少陰,通於冬氣。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其味酸,其色蒼,此為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黃,此至陰之類,通於土氣。凡十一臟取決於膽②也。
註:①食—司。②膽—春生之氣。
舉例:口唇疾病從脾治。嘴唇乾裂、潰瘍、紅腫,脾有熱,用瀉黃散(防風、梔子、石膏、藿香、甘草)瀉脾熱。
4以藏瀉分臟腑
《素問●五臟別論篇第十一》
黃帝問曰,余聞方士,或以腦髓為臟,或以腸胃為臟,或以為腑,敢問更相反,皆自謂是,不知其道,願聞其說。岐伯對曰: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恆之府。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臟濁氣,名曰傳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魄門亦為五臟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也。
5.氣口主五臟及考察觀神
帝曰: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故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
凡治病必察其上下,適其脈候,觀其志意與其病能。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惡於針石者,不可與言至巧。病不許治者,病必不治,治之無功矣。
分析:(脈的胃、神、根。胃:脾胃之氣;神:先後天之氣相結合;根:腎氣)。①氣口在肺經上。②肺朝百脈。③肺經脈起於中焦,能反映脾胃之氣的盛衰。④寸口在肺的經脈上很重要。寸口的太淵、經渠兩穴分別是肺脈的原穴、經穴。(經穴:經脈之氣流經最旺盛的地方;原穴:元氣在該穴最能反映出來。)。寸口能反映先天之氣(腎氣),後天之氣(脾胃之氣),神氣(兩精相搏謂之神,即先後天之氣相結合)。
「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臨床應用舉例:鼻呼吸不通暢或嗅覺失靈等鼻不利,應考慮心、肺有病。
冠心病類:茯苓杏仁甘草湯作底加苡仁與旋覆花湯合方作為基礎方加減治療(茯苓杏仁甘草湯:茯苓、杏仁、炙甘草,見《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旋覆花湯:旋覆花、新絳、蔥莖。新絳:茜草、紅花染成紅色的絲,用藥可茜草、紅花代之)
6.生病起於過用
《素問●經脈別論篇第二十一》(節選)
黃帝問曰:人之居處動靜勇怯,脈亦為之變乎?岐伯曰:凡人之驚恐恚①勞動靜,皆為變也。是以夜行則喘出於腎,淫氣病肺。有所墮恐,喘出於肝,淫氣害脾。有所驚恐,喘出於肺,淫氣傷心。度水跌仆,喘於腎與骨,當是之時,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為病也。故曰:診病之道,觀人勇怯、骨肉皮膚,能知其情,以為診法也。故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驚而奪精,汗出於心。持重遠行,汗出於腎。疾走恐懼,汗出於肝。搖體勞苦,汗出於脾。故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起於過用,此為常也。
註:①恚:怒。
7.水谷精微輸布合於四時五臟陰陽
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①氣於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府。府精神明,留於四臟,氣歸於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註:①淫:流溢。
8.太陰陽明異位、受病不同
《素問●太陰陽明論篇第二十九》
黃帝問曰:太陰陽明為表裡,脾胃脈也,生病而異者何也?岐伯對曰:陰陽異位,更虛更實,更逆更從,或從內,或從外,所從不同,故病異名也。帝曰:願聞其異狀也。岐伯曰: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故陽道實,陰道虛。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陽受之則入六腑,陰受之則入五臟。入六腑則身熱不時卧,上為喘呼;入五臟則ceng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澼。故喉主天氣,咽主地氣。故陽受風氣,陰受濕氣。故陰氣從足上行至頭,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陽氣從手上行至頭,而下行至足。故曰陽病者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下行極而上。故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濕者,下先受之。
9.論脾病四肢不用之理
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谷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也焉。
帝曰:脾不主時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臟,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於時也。脾臟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頭足,不得主時也。
帝曰:脾與胃以膜相連耳,而能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陰者里也,其脈貫胃屬脾絡嗌,故太陰為之行氣於三陰。陽明者表也,五臟六腑之海也,亦為之行氣於三陽。臟腑各因其經而受氣於陽明,故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谷氣,日以益衰,陰道不利,筋骨肌肉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註:脾胃燥濕相濟,升降相因——脾為濕土,胃為燥土,脾喜燥惡濕,胃喜潤惡燥;脾氣以升為順,胃氣以降為和。
胃主受納,脾主運化。脾胃為氣血生化之原,為後天之本。
四肢乏力——脾氣虛,健脾益氣;四肢沉重——濕重,健脾祛濕;肢痿——肺胃有熱,清肺胃熱,後期主健脾。
胃為五臟六腑之海,為五臟六腑之大源。因此在診病中胃氣的盛衰有無是分析病情輕重的重要依據,治療過程中必須注意步步顧護胃氣。諸病久治不愈,應考慮從補脾胃而治。
10.神志的分類與概念
《靈樞●本神第八》
黃帝問於岐伯曰:凡刺之法,先必本於神。血、脈、營、氣、精神,此五臟之所藏也,至其淫泆離臟則精失,魂魄飛揚,志意恍亂,智慮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與?人之過乎?何謂德、氣、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慮?請問其故。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
註:神(①事物的運動變化規律。②對人體生命活動現象的高度概括。③人的精神意志思維活動。)。本於神(調動患者的神氣〈本〉,醫者的神氣專註〈標〉)。
11.神志受傷及其臨床表現
是故怵惕思慮者則傷神,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動中者,竭絕而失生。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懼者,神盪憚而不收。
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月囷)脫肉,毛悴色夭,死於冬。脾愁憂不解則傷意,意傷則悗亂,四肢不舉,毛悴色夭,死於春。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妄不精,不精則不正,當人陰縮而攣筋,兩脅骨不舉,毛悴色夭,死於秋。肺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於夏。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志傷則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府仰屈伸,毛悴色夭,死於季夏。
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酸痿厥,精時自下。是故五臟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是故用針者,察觀病人之態,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以傷,針不可以治之也。
註:①情志病,先傷心神。②五志自傷本臟。③五志互為所傷,五志互傷他臟。
12.五臟所藏及其病症
肝藏血,血舍魂,肝氣虛則恐,實則怒。脾藏營,營舍意,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實則腹脹,經溲不利。心藏脈,脈舍神,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肺藏氣,氣舍魄,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實則喘喝,胸盈仰息。腎藏精,精舍志,腎氣虛則厥,實則脹,五臟不安。必審五臟之病形,以知其氣之虛實,謹而調之也。
註:脾不藏意情志病變的應用舉例:過分的表現自己,不能藏心意,瀉黃散。
神與五髒的關係(形與神的關係):①神主於心,心藏神。②神分屬五臟,五臟皆藏神。③神與膽相關。④腦主藏神的討論。
13.營衛運行與會合
《靈樞●營衛生會第十八》
黃帝問於岐伯曰:人焉受氣?陰陽焉會?何氣為營?何氣為衛?營安從生?衛於焉會?老壯不同氣,陰陽異位,願聞其會。岐伯答曰: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與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衛氣行於陰二十五度,行於陽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故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故曰:日中而陽隴為重陽,夜半而陰隴為重陰。故太陰主內,太陽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為晝夜。夜半為陰隴,夜半後而為陰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矣。日中為陽隴,日西而陽衰,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夜半而大會,萬民皆卧,命曰合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如是無已,與天地同紀。
黃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氣使然?少壯之人不晝瞑者,何氣使然?岐伯答曰:壯者之氣血盛,其肌肉滑,氣道通,榮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臟之氣相搏,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瞑。
註: 治睡眠與調脾胃的重要意義:
營衛與睡眠的關係:胃氣從陽入於陰,關鍵在於陽明,通過陽明經蹺脈而入於陰——睡眠。睡不醒、嗜睡的關鍵在脾,胃氣從陰出於陽,關鍵在脾。
半夏湯(半夏 10克秫米15克)、桂枝龍骨牡蠣湯、溫膽湯,都與調和營衛有關,主要是調脾胃而調和營衛,從而治睡眠。
14.上中下三焦的部位及功能
黃帝曰:原聞營衛之所行,皆何道從來?岐伯答曰:營出於中焦,衛出於下①焦。
黃帝曰:願聞三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上焦出於胃上口,並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陰之分而行,還至陽明,上至舌,下足陽明,常行於陽二十五度,行於陰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復大會於手太陰矣。黃帝曰:人有熱,飲食下胃,其氣未定,汗則出,或出於面,或出於背,或出於身半,其不循衛氣之道而出何也?岐伯曰:此外傷於風,內開腠理,毛蒸理泄,衛氣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氣慓悍滑疾,見開而出,故不得從其道,故命曰漏泄。
註: ①下焦,有分析認為是上焦,有爭論。
汗出病治療思路——疏風、固表、清里熱。
黃帝曰:願聞中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故獨得行於經遂,命曰營氣。
黃帝曰:夫血之與氣,異名同類,何謂也?岐伯答曰:營衛者精氣也,血者神氣也,故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焉。故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故人生有兩死,而無兩生。
黃帝曰:願聞下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下焦者,別迴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故水谷者,常並居於胃中,成糟粕而俱下於大腸,而成下焦,滲而俱下,濟泌別汁,循下焦而滲入膀胱焉。黃帝曰:人飲酒,酒亦入胃,谷未熟而小便獨先下何也?岐伯答曰:酒者谷之液也,其氣悍以清,故後谷而入,先谷而液出焉。
黃帝曰:善。余聞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此之謂也。
15.《靈樞●決氣第三十》
黃帝曰:余聞人有精、氣、津、液、血、脈,余意以為一氣耳,今乃辨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岐伯曰: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何謂氣?岐伯曰: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何謂津?岐伯曰:腠理髮泄,汗出溱溱,是謂津。何謂液?岐伯曰:谷入氣滿,淖澤注於骨,骨屬屈伸,泄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何謂血?岐伯曰: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何謂脈?岐伯曰: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
黃帝曰:六氣者,有餘不足,氣之多少,腦髓之虛實,血脈之清濁,何以知之?岐伯曰:精脫者,耳聾;氣脫者,目不明;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色夭,腦髓消,脛酸,耳數鳴;血脫者,色白,夭然不澤;脈脫者,其脈空虛。此其候也。
黃帝曰:六氣者,貴賤何如?岐伯曰:六氣者,各有部主也,其貴賤善惡,可為常主,然五穀與胃為大海也。
應用舉例:精脫耳聾,補腎陰,六味地黃加減:加柴胡(膽經繞耳)、磁石(重鎮)、枸杞、肉蓯蓉、人蔘、菖蒲、遠志。(枸杞、肉蓯蓉)滋補腎陰,人蔘補元氣,(菖蒲、遠志)開竅。
推薦閱讀:
※2009年第三屆《弟子規》傳統文化學習營2
※如何學習提升自我認知的水平?
※蒼燃九宮盲派命理學習之秘訣點竅(39)
※鉤針編織教學(二)學習兩用背心的感想和作品
※華為的「學習型組織」是如何煉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