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雙腿發冷疼痛 警惕下肢動脈硬化

冬天雙腿發冷疼痛 警惕下肢動脈硬化

核心提示:冬天腿腳發涼、走路疼痛,許多中老年人都覺得是關節炎發作。其實,也可能是下肢動脈硬化!專家建議,一旦出現下肢發涼、麻木、間歇性跛行,應儘早到醫院血管外科就診,一般通過下肢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就可確診。

  據媒體報道,一年多前,72歲的李大伯發現自己雙腿發涼,每次走50來米腿就會疼,需要休息一會後才能緩解。一開始他認為自己是關節炎,到衛生院開點膏藥就算了,可是癥狀反而慢慢加重,後來只能走20來米,晚上躺床上都感覺疼痛。

  一個月前,李大伯右腳的腳趾部位劇痛難忍,到醫院檢查發現,竟患了雙下肢動脈硬化,而且右腳的大腳趾和二腳趾已因缺血發黑壞死,不得不接受了截趾手術。手術後,為了進一步治療,李大伯接受了血管外科的血管搭橋手術。

  下肢出現動脈硬化 一運動就酸痛

  動脈硬化閉塞症是一種退行性病變,一般是全身性疾患,但好發於某些大、中型動脈,如腹主動脈下段、髂動脈、股動脈和腘動脈等處,上肢動脈很少累及。如果下肢開始動脈硬化,癥狀按病程發展有所不同。

  第1期的患者大部分僅感覺到患肢發冷,或輕度麻木,活動後容易疲勞,腳趾若感染足癬難以治癒;第2期稱為間歇性跛行期,由於缺血和缺氧,患者行走受到影響,小腿肌肉產生痙攣、疼痛及疲乏無力,必須停停走走,才能繼續活動,這是下肢缺血性病變最常見的癥狀。

  當病變進一步發展,第3期的腿部處於相當嚴重的缺血狀態,患者即使休息時也感到疼痛、麻木和感覺異常;第4期是組織壞死期,就是李大伯腳趾出現劇痛的時期,這是病變已經發展至閉塞期,先是皮膚溫度降低,顏色變暗紫,然後出現早期壞疽和潰瘍,多發生在足趾部,慢慢感染、壞疽可逐漸向上發展至足部、踝部、或者小腿,嚴重者可出現全身中毒癥狀。

  如何區分關節炎和下肢動脈硬化?

  一般的退行性關節炎多以急性發熱及關節疼痛起病,疼痛點多在關節,比如膝蓋、踝關節等。而下肢動脈硬化與關節炎不同,發病時不是關節痛,而是肌肉痛。患者的大腿肌肉、小腿肌肉、臀部肌肉都可能出現無力疼痛,但沒有壓痛點,不活動的時候會痛,活動時則加劇。

  除了疼痛不同,下肢動脈硬化患者還會出現下肢發冷、怕涼等癥狀。如果是單肢發病,或者雙肢病情不同,患者會感覺到兩條腿的溫度不一樣,有的甚至出現單條腿麻木,感覺遲鈍的情況。

  所以,中老年人平時要積極治療高血壓等基礎病,一旦出現下肢發涼、麻木、間歇性跛行,應儘早到醫院血管外科就診,一般通過下肢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就可確診。早期發現,通過抗凝、祛聚或擴血管藥物就可以治療,若拖到第3、4期,則需要「介入」或「搭橋」等手術治療。

推薦閱讀:

生活感悟: 人生就是靠著不斷的遺忘,才比較容易活得下去。一直以為,過不去的,終究,還是遠了,一直以為忘不掉的,終究,記不起了。一直以為癒合不了的,終究,不再疼痛了,一直執著等待的人,終究,還是放下了。
筋病學:膝關節疼痛與股四頭肌損傷
多麼痛的領悟|康復師從疼痛中的領悟
你目睹過哪些看著都疼的事情?
【學術前沿】外用非甾體抗炎葯治療肌肉骨骼系統疼痛的中國專家共識

TAG:疼痛 | 動脈硬化 | 動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