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殘酷的考驗,還沒落到《創造 101》這個產品頭上
在《創造 101》的世界裡打一場團戰
編者按:80 後、90 後、00 後——比起按照年代生硬劃分人群,並從這些數字代際中尋找他們各自的特徵,我們更喜歡用「年輕人」來形容一個群體。他們也許才剛上大學,也許已經年近 30,特徵包含但不僅限於中二、追星、愛看動漫、成天埋首社交網路。這不是因為他們是 90 後或 00 後,而是因為他們正年輕。關於偶像的探討,是 36 氪「年輕人啊」系列報道的第四篇,歡迎繼續關注。
文 | 方婷 陳鑫印 湯佳茹
編輯 | 楊軒
核心提示:
冬冬說自己「天生愛看選秀節目」。研究生課業繁重,不妨礙她全力追節目。她愛看一群素人從淹沒在人群里到在舞台上閃閃發光,看他們在鏡頭前因為友情而抱頭痛哭,因為勝利和失敗的反轉而驚詫地瞪大雙眼。
從《加油好男兒》《超級女聲》到《偶像練習生》《創造 101》,節目的名字不同,這些情節總會反覆上演,每一回,它們都能感動到她。
一檔選秀節目,或者說養成類節目的成敗核心也在於此。作為產品,它需要一個世界觀,把觀眾短暫但激烈地捲入到它所營造的氛圍中,相信它所推崇的和鼓動的,正如那些最成功的遊戲一樣。
青春,夢想,淚水,友情,所有選秀節目都是圍繞著這些關鍵詞延展。《創造 101》的則將這些關鍵詞發揮到一個新的高度,它讓你相信自己真的在左右選手的命運。
舞台巨大,燈光閃爍,101 個女生站在一起,作為觀眾,最終你能記住名字的可能不超過 10 個。她們分別有甜美、獨立、仗義、豪爽、呆萌等種種特徵,經過每一期的展示,你在心裡不斷調整排名,今天 pick 王菊,明天 pick 大娟,山支大哥太完美了,她也許不太需要那麼多人的支持?紫寧低調不張揚,為什麼節目組不能給她多一點鏡頭?
認真思考的時候,冬冬和你都進入了「女團創始人」的角色。
某種意義上,《創造 101》製片人邱越和她的團隊才是真正的「女團創始人」。觀眾在手機上給 11 個女生排列組合時,他們在研究之前所有受歡迎女團的作品、歌曲和粉絲構成; 觀眾在追逐某個選手的熱點,她們在追逐節目結束後還能長久抓住人心的秘訣。
這個團的定位甚至跟最終選出了哪 11 個人成團沒有特別直接的關係,儘管她們才是台前吸引粉絲的人,她們的喜好和偏好將是產品的一部分,可絕對不會是決定性因素。
「我現在能告訴你的是這個團會有一個自己的世界觀,在最後一期女團成型的時候,我們會比較具體地描述這個世界觀」,《創造 101》製片人邱越對 36 氪解釋,「會有一系列的視覺設計和包裝去闡述它。」
既不是「青春汗水努力夢想」,也不是「想唱就唱要唱得漂亮」,《創造 101》從一開始就選定了「逆風翻盤,向陽而生」八個字當 slogan。如果把邱越暫時無法透露的產品世界觀當做一道謎題,這八個字並不是答案,起碼是條線索。
競爭
在這裡,所有人的任務只有一個:排練、排練、排練。
101 個女生被聚集在杭州蕭山的一棟高層建築里,吃住都在一起。沒有時間外出,只能在大食堂里吃飯時看往期的跑男權當娛樂。
所有人的眼睛盯著同一個目標:公演之後,在 PK 中留下來。PK,這個從 2004 年《超級女聲》延續下來的機制,依舊是同類綜藝最核心的設計。
先是 1 V 1 的才藝比拼,再是 A 班到 F 班之間的分級,接著還有隊與隊之間的對抗。《創造 101》里的 PK 有許多種方式,作為選手,唯一的主動權只在選擇對手的環節。只要走進 1/101 這個通道,就沒有什麼對競爭說不的餘地。
競爭是製片方所鼓勵的,唯有 PK 能夠燃起勝負欲。場外的觀眾也同樣渴望在公演里看到自己支持的選手獲勝,他們心甘情願和選手綁在一起。只有激烈的 PK,才能夠把更多觀眾裹挾進來。更何況,這檔節目的特別之處在於,觀眾 pick 誰,直接決定了誰能出道,誰站在舞台中間,誰分得最多鏡頭。
冬冬已經在 pick 誰這件事情上感到疲憊,在追《偶像練習生》時她投入太多真情實感,pick 了好多位練習生又沒什麼結果。因此她痛下決心,在追 101 的過程中有所收斂。
「我現在是佛系 pick」,她用兩個流行詞的組合來形容自己目前的狀態。
只是她所謂的佛系 pick,也已經比很多路人粉投入得多了。出於尊重,她會記住每一個女孩子的名字,心裡有一套自己的評價標準,只是再也不主動在 QQ 群、微博粉絲群、Lofter、豆瓣、B 站等渠道上去搜尋同好,更不會為了看她們的直播而特地去下載直播軟體。
當一檔綜藝節目爆款到成為社會話題,無論是《創造 101》還是《中國有嘻哈》,關於它們的談資都成了一種社交貨幣。你必須得懂,才能參與到微信群里的刷屏,迅速 get 微博上各種梗。當節目結束,大部分人便抽身而退,等到下一個爆款的時候再重新投入其中。也有為數不少的觀眾,成了真正的「粉絲」,對偶像的愛可以持續數月,甚至是數年。
留下他們的,不僅僅是那些漂亮的小哥哥小姐姐,還有屏幕外的同類。
在那些冬冬不再主動跟進的渠道,一個又一個小團體正在形成,以王菊、孟美歧、吳宣儀等偶像為核心在運轉。他們重複著冬冬之前的行為,每天要花 2—3 個小時來看偶像的新資訊,每天在簽到(在微博、doki 等簽到打卡)、輪博(轉發點贊偶像的微博沖數據)、投票、集資、反黑(舉報詆毀偶像的內容)。
你在為自己養成偶像,同時,你也在被「馴養」。
團戰
守護和討厭都是一種動力,PK 也存在於粉絲與粉絲之間。
怎樣才能把王菊從三十幾名推到前 3?楊超越佔據第二名到底公平不公平?無論你的答案是什麼,要想改變現狀,達到「公平」和「理想」,第一步都是先找到組織。
沒有人能獨立完成這件事情。
組織里有明確的規範,為誰點贊,跟誰的粉絲換票,在什麼時間段集中點贊,如何給彼此集贊,一起把偶像送上各項榜單的榜首,在組織里都能找到一整套的流程引導。「組織」是一種虛擬的存在,它是騰訊視頻力推的粉絲社區 doki,是粉絲互動頻繁的微博,是視頻剪輯創作活躍的 B 站,也是微信群、QQ 群——要入群,你先得答對一個關於偶像的問題,證明你的誠意。
能通過考驗的,都是可以並肩作戰的同類。每一次公演點贊都相當於遊戲里的一次團戰,勝負分明.為偶像戰鬥是節目播出期間這些組織里最主要的行為導向。
「逆風翻盤」概括了這個節目能火的最主要原因。谷底反彈,或者是學渣逆襲,這情節符合所有人看戲的口味。在現實生活中,你得付出十倍百倍的努力,才能夠讓逆襲發生在自己身上。但在養成偶像這件事上,有千萬個同類跟你在一起,這讓參與制造一個奇蹟的門檻大大降低。
王菊和她的粉絲「陶淵明」都贏了。一周之內,她在《創造 101》的官方點贊榜上從第三十幾名躥升到第二名,過程就像那種最標準的熱血勵志故事。
《偶像練習生》和《創造 101》的差別不僅在於選出的是男團還是女團——這決定了觀眾的態度是看理想男友的包容還是自我投射的審視——還在於劇情的懸念感。
《偶像練習生》最終佔據 C 位的選手蔡徐坤從第一期開始到總決賽都是高人氣,《創造 101》則全程充滿了反轉,第一期現場呼聲最高的是韓系成員練習生吳宣儀,但在隨後的播出過程中,王菊、楊超越都爆出了更大的亮點。
但一個前提經常被遺漏,那些能夠靠人氣翻盤的選手,往往是因為先行形成了粉絲組織的凝聚力,確立了行為準則,讓團戰變得更有效率。
王菊是誰沒那麼重要,她的粉絲在做什麼才更加重要。自黑文化是這個粉絲群體最主要的文化,「你不投我不投,菊姐何時能出頭」玩的是語言上的遊戲,在每個黑粉言論底下以平和戲謔的心態留言,是最拉好感的姿態……
以一群富有創造力的忠粉為中心,組織的影響力一層層向外輻射,能夠調動的戰鬥力也就越來越多。
對粉絲來說, 團戰的獎賞是讓偶像在競爭中勝出。對平台來說,團戰帶來的獎賞則是驚人的流量。截至 6 月 10 日,播出到 8 期的《創造 101》播放量超過 37 億,這還只是正片的播放量。
騰訊號稱為《創造 101》砸了重金,騰訊音樂娛樂集團(TME)和騰訊視頻同為出品方,拿出了最優質的資源來做推廣。小紅書、英樹、微視各有投入,過去一個半月,《創造 101》是各大平台毫無疑問的 C 位。
不,這些還不夠,組織還需要源源不斷的內容產出以維持運轉。
《創造 101》劇組設有專門的粉絲統籌組,負責滿足粉絲們的願望,比如指定成員的表演,CP 發糖,微訪談,彈幕互動,飯制活動,以及各種特殊的物料。成員的一次舞蹈表演,可以分成海報、花絮、單人直拍、舞台正式演出版等等。這些或長或短的內容,織起了一張內容的網。
「他得先消費內容,同時這個內容的內涵、價值觀方面也吸引他。」辰海資本合伙人陳悅天對 36 氪說。「(粉絲都是)一開始是因為視聽感受不錯進入圈子,後面是因為價值觀認同而形成社群。」有沒有內容輸出能力,能不能形成穩定的社區內核,是他投資偶像團體最重要的標準。
規則
黃子韜發火了,因為《創造 101》的成員在接力賽跑的時候沒有及時扶起摔倒的同伴。
「團隊精神是什麼?不能有一個人犯錯。」在強調了一番集體主義精神之後,這位韓國男團 EXO 前成員在攝像機前甩手而去。鏡頭轉向女選手們向地面垂著的面孔,有人先反應過來,向著黃子韜離去的門口鞠躬,現場響起一片「謝謝老師」。
讓我們用更簡單直接的話來形容這一幕吧:團魂。當女團組隊 PK 時,她們需要團魂,需要把自己當成團體里的一份子。當粉絲展現對偶像的支持時,團魂也無處不在。他們緊抱成團,心無旁騖地往一個目標使勁。
「你喜歡的人可能只有一個,但你會喜歡看到她在團體裡面表現出來的團隊精神。我覺得這是做團體偶像和個體偶像最大的區別。」邱越說。這是偶像時代的新集體主義精神,不同於以往個人為集體做犧牲的觀念。「現在年輕人所追求的集體主義,是個人為集體做貢獻,每一個人讓這個集體更加好。」
只是脫離了競爭的「戰時氛圍」,怎麼才算是對集體更好,則是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
「為此本人深感歉意,請各為粉絲和成員本人能原諒我的過失。」
ID 為 SNH48120721220 的粉絲手寫了一封道歉信,雖然字體歪歪扭扭,夾雜著錯別字,總體來說仍然是言辭懇切。
5 月 24 日,在劇場看 BEJ 48 公演的時候,他忘了跟兩位女團成員擊掌。工作人員不僅當場提醒了他,還在官方微博掛出了他的道歉信,以提醒其它粉絲避免類似情況,「以後希望粉絲朋友們嚴格遵守規則,謝謝大家的配合。」
在這裡,做什麼,不做什麼,界限清清楚楚。在另一封署名不同,內容大同小異的道歉信中,則是由女團後援會成員提醒了「犯錯」的粉絲。
「女團是偏互聯網社區一樣的產品,它底層的邏輯很像知乎、暴走漫畫,即內容帶出來一批核心向的粉絲。」陳悅天把女團比作虎撲,豆瓣,或者是懂球帝,它們的共同點在於都有一批被內容吸引過來的,價值觀趨同的早期用戶,形成了社區的核。
他們所主張正確的東西,就是這個社區認為正確的東西,他們討厭的東西就不會出現在這個社區裡面,他們做的所有會給後面進來的用戶做行為示範。
離開劇場的時候要把垃圾帶走,把坐墊翻起來;握手會要跟每個成員握手擊掌;打 call、打 WOTA 藝的時候不能干擾到後排的人……
SNH 48 和 BEJ 48 的社區文化源起於 AKB 48 的中國粉絲,在日本,這套追星行為準則已經非常成熟。這也是 SNH 48 能夠成為迄今為止最成功,大概也是唯一一支成功的國產女團的原因。它的年度總決選收入過億——這場最能體現粉絲戰鬥力的總決選,核心仍然是 PK,鼓勵粉絲票選出自己最喜歡的成員,只有花錢買周邊,才能獲得有效票。
SNH 48 崛起的之前之後,有很多人都想做女團。啟動資金不夠的,從地下女團做起,以演代練;有韓國演藝資源的,選拔學員直接送去韓國培訓;資金實力雄厚的,一上來就從綜藝節目做起。
它們無一例外都失敗了。起碼在《創造 101》之前,除了 SNH 48,還沒有哪支國產女團取得大眾意義上的廣泛影響力。失敗的原因不一而足,總體說來要麼缺錢,要麼缺流量,要麼就是弄錯了步驟。
最重要的是,它們都沒能形成穩定的內容社區和世界觀,也沒有核心粉絲建立的規則和典範,流量總是轉瞬即逝。
「要先搭好(內容的)網,再灌流量,《蜜蜂少女隊》是倒過來的,所以流量流走了。」陳悅天說。在浙江衛視播出的《蜜蜂少女隊》形式上最接近於《創造 101》,大平台,大投入,也是從上百位成員中最終甄選出一隊女團出道。
如果不是《創造 101》里的熱門選手有蜜蜂少女隊的成員,大概很少有人記得究竟誰在一輪輪的 PK 中最終站下來了,甚至都不太記得這檔「女團音樂養成真人秀」,它的播出時間比「中國首檔女團青春成長節目」《創造 101》還早了兩年。
《創造 101》已經完成了第一步,輸出內容,並且灌入足夠多的流量。節目結束後才是對這個女團產品更為嚴酷的考驗:沒有濃縮的戲劇性和話題的集中曝光,有的是還沒有建立的規則和還沒有成型的社區。
「娛樂圈是一個殘酷的舞台,並不是所有人都能逆風翻盤,越努力也可能越可笑。」冬冬對此很清醒,男團女團粉絲的主要年齡段是高中生到剛畢業一兩年。以此來劃分,她正處於這個階段的末期。但冬冬也已經從這個夏天的選秀節目里習得了一個信念,「努力的人,沒有劇本。」
作為「女團創始人」之一,她似乎已經找到了製片人邱越沒說出的那個關於產品世界觀的答案。
推薦閱讀:
※火山小視頻如何?火山小視頻社交群怎麼做?
※大家都做直播,直播還能火多久?
※網路爬蟲(1)-初始BeautifulSoup
※哪些理財產品更讓人放心
※他們天天掛在嘴邊的那些不明覺厲的詞都啥意思 | 新手上路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