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梭對教育的觀念
2012年06月27日 11:03來源:鳳凰網文化綜合
字型大小:T|T
6人參與0條主評論 1條評論0條總評論 列印 轉發
盧梭
今年是盧梭誕辰三百周年,對於學界來說,最好的紀念方式莫過於重讀盧梭。盧梭是啟蒙運動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有「法國大革命之父」的美譽。在全球化的今天,啟蒙運動的思想觀念似乎早已經全面落實。然而,儘管啟蒙思想逐漸普世化,但學界對盧梭思想的認識仍然十分模糊。盧梭生前和逝後一直是個極具爭議的人物,盧梭具有極為高超的寫作技藝,這使得認識盧梭的面目較為困難。近幾十年來,西方學界致力於重讀盧梭,通過辨識他的修辭來認識複雜的盧梭。反觀我國學界,雖然早已公認盧梭的思想史地位,迄今卻仍停留於種種似是而非的流俗之見。
讓·雅克·盧梭(Jean-JacquesRousseau,1712年~1778年),法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是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啟蒙運動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愛彌兒》、《懺悔錄》、《新愛洛漪絲》、《植物學通信》等。
讓·雅克·盧梭(Jean-JacquesRousseau——1712年6月28日)出生於瑞士日內瓦一個鐘錶匠的家庭。他出生後不久母親便離開了人世。盧梭10歲時,父親因一次糾紛,離開日內留下了孤苦伶仃的兒子。1728年盧梭16歲時,隻身離開日內瓦。盧梭長年做臨時工,他默默無聞,到處謀生,漂泊四方。他有過幾起羅曼趣事,其中包括與泰雷茲·勒瓦瑟的風流韻事,他倆有5個孩子,因一次精神紊亂他把所有這五個孩子都送進了一家育嬰堂(他最終到了56歲時才與勒瓦瑟結婚)。
1750年,盧梭在30歲時一舉成名。第戎科學院開展了一次有獎徵文活動,題目是《論科學與藝術的復興是否有助於使風俗日趨純樸》。盧梭的論文論證了科學與藝術進展的最後結果無益於人類,獲得頭等獎,使他頓時成為一代名人。隨後他又著述了許多其它著作,其中包括《論不平等的起源》(1755),《埃羅伊茲的故事》(1761),《愛彌爾》(1762),《社會契約論》(1762)和《懺悔錄》,所有這些著作都提高了他的聲望。此外盧梭對音樂有濃厚的興趣,寫了兩部歌劇:《愛情之歌》和《村裡的預言家》。
雖然起初法國啟蒙運動的自由主義作家有幾位是盧梭的朋友,其中包括德尼·狄德羅和達朗貝爾,但是他的思想不久就開始與其他人發生了嚴重的分歧。盧梭反對伏爾泰在日內瓦建立一家劇院的計劃,指齣劇院是所傷風敗俗的學校,結果他同伏爾泰反目。此外盧梭基本上屬於情感主義,與伏爾泰及百科全書派成員的理性主義,形成了鮮明的對照。1762年,盧梭因由其所撰教育論著《愛彌爾》一書出版,遭到法國當局的通緝。他一生的最後二十年基本上是在悲慘痛苦中度過的,1778年7月2日於法國埃及邁農維爾與世長辭,享年66歲。
在哲學上,盧梭主張感覺是認識的來源,堅持「自然神論」的觀點;強調人性本善,信仰高於理性。在社會觀上,盧梭堅持社會契約論,主張建立資產階級的「理性王國」;主張自由平等,反對大私有制及其壓迫;認為人類不平等的根源是財產的私有,但不主張廢除私有制;提出「天賦人權說」,反對專制、暴政。在教育上,他主張教育目的在培養自然人;反對封建教育戕害、輕視兒童,要求提高兒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張改革教育內容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反映了資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從封建專制主義下解放出來的要求。
政治觀點
描述人和社會關係的《社會契約論》也許是盧梭最重要的著作,其中開頭寫道「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這本書於1762年出版,當時無人問津,但後來成為了反映西方傳統政治思想的最有影響力的著作之一。與他早期作品相反,盧梭認為自然狀態是沒有法律和道德的獸性狀態,好人是因為社會的出現才有的。自然狀態下,常有個人能力無法應付的境況,必須通過與其他人的聯合才能生存,因而大家都願意聯合起來。人們聯合在一起,以一個集體的形式而存在,這就形成了社會。社會的
主要作品(20張)契約是人們對成員的社會地位的協議。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Discourssurl『origineetlesfondementsdel』inégalité」)中,盧梭嘗試把政府的出現解釋為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一種契約。人們願意放棄個人自由並被他人所統治的唯一原因,是他們看到個人的權利、快樂和財產在一個有正規政府的社會比在一個無政府的、人人只顧自己的社會能夠得到更好的保護。不過,盧梭又指出原始的契約有著明顯的缺陷。社會中最富有和最有權力的人「欺騙」了大眾,使不平等成為人類社會一個永恆的特點。他在《社會契約論》中提到,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契約應該被重新思考。政府不應該是保護少數人的財富和權利,而是應該著眼於每一個人的權利和平等。不管任何形式的政府,如果它沒有對每一個人的權利、自由和平等負責,那它就破壞了作為政治職權根本的社會契約。
思想基礎
這種思想是法國大革命和美國革命的根本。事實上,說法國和美國革命是盧梭在社會契約上的抽象理論的直接結果毫不過分。羅伯斯庇爾就是盧梭的忠實信徒,被稱為「行走中的盧梭」。盧梭是最早攻擊私人財產制度的現代作家之一,因此他也被認為是現代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見馬克思)的始祖之一。同時,他質疑多數人的意願是否一定正確。他指出,政府應該排除多數人(見民主)意願的影響,捍衛自由、平等和公正。盧梭的政治哲學中最主要的原則是政治不應與道德分離。當一個國家不能以德服人,它就不能正常地發揮本身的功能,也不能建立對個人的權威。第二個重要的原則是自由,捍衛自由是國家建立的目的之一。這也是法國大革命由政治革命而社會革命,再由社會革命而道德革命,規模和程度遠超英美的一個淵源。盧梭提出:在自然狀態(動物所處的狀態和人類文明及社會出現以前的狀態)下,人本質上是好的,是「高貴的野蠻人」(noblesavage)。好人被他們的社會經歷所折磨和侵蝕。而社會的發展導致了人類不幸的繼續。盧梭的《論科學與藝術》(「Discourssurlessciencesetlesarts」,1750)強調,藝術與科學的進步並沒有給人類帶來好處。他認為知識的積累加強了政府的統治而壓制了個人的自由。他總結得,物質文明的發展事實上破壞了真摯的友誼,取而代之的是嫉妒、畏懼和懷疑。
教育觀點
在《愛彌兒》中體現的盧梭對教育的觀念---自然主義,深深地影響了現代教育理論。他降低書面知識的重要性,建議孩子的情感教育先於理性教育。他尤為強調通過個人經驗來學習。「讓我們回歸自然」在早期的作品中,他把自然描述為原始人所處的原始的狀態。後來,在伏爾泰(Voltaire)的批評下,他把自然描述為人建立自己個性和個人世界過程的自發性。所以,自然意味著內心的狀態、完整的人格和精神的自由。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社會在文明的幌子下進行的關押和奴役。因此,回歸自然就是使人恢復這種自然過程的力量,脫離外界社會的各種壓迫,以及文明的偏見。1782年出版的自傳《懺悔錄》(Confession)是最早最有影響的自我暴露作品之一,書中毫不掩飾個人醜行,對後世影響深遠。中國的作家郁達夫就深受盧梭自我暴露風格的影響。文學
盧梭對文學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他的書信體小說《新愛洛綺絲》裡面,在這本小說里盧梭描寫了美麗的田園風光、風土民情、自由的思想、浪漫的愛情……對後世浪漫主義小說的發展有很大促進。書信體有幾個明顯的優勢:利於直接描寫感情、心理;可利用多視角(內)觀察事物,事件。至於小說情節,則可潛藏於信之間。這種體裁不易把握分寸,或散亂,或人物同一化。此書在這幾方面應該是很不錯的,當然也有一些問題。在主要的幾個人物中,男性與女性口吻有很大差異。幾個人物可作為某種象徵,當然也可具體化看待。聖.普欒的信多不是直接表達內心的,但僅有的幾封以及側面的描寫,使他成為了一個積極追求卻是悲劇性的人物形象,於麗對「理性」的幾次屈服,似乎有些不太合情理。但或許這正是作者所要說的東西。來信與複信,往往可理解為在同一問題上的兩種不同的看法,於是有很大的選擇空間。[1]
新愛洛綺絲
《新愛洛綺絲》是一部書信體小說,寫一對青年的戀愛悲劇。平民知識分子聖普樂在貴族家擔任教師,一個來自社會底層的才華橫溢的青年,具有不屈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與他的學生、貴族小姐朱麗,一個嚮往純潔的愛情而又無法全然脫離封建家庭的女子發生戀情,受到朱麗父親的阻撓,釀成悲劇。封建等級制度成了他們不幸的根源。盧梭站在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立場上,批判了以門當戶對的階級偏見為基礎的封建婚姻,提出了以真實自然的感情為基礎的婚姻理想,並對封建等級制度發出了強烈的抗議。作品細緻的心理描寫,情景交融的美麗篇章,贏得了無數讀者的讚賞
推薦閱讀:
※私法多元法源的觀念、歷史與中國實踐
※【攝影佳作】介紹觀念攝影作品(62P)
※師傳醫話系列(一):(2)中醫觀念治大病
※中國古代書法創作中的「通變」觀念(下)
※【教槽料論壇實錄】程志斌博士:飼用微生態製劑在教保料中應用的新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