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法相映─丹道心悟卅年 洪碩峰
07-09
台灣一位丹道前輩的經驗分享,提供參考。心法相映─丹道心悟卅年洪碩峰 1997年7月一、話說前緣台灣古時候曾被叫做蓬萊仙島,是個被懷疑、幻想是出產或盛產神仙的地方。所謂「婆娑之洋,美麗之島」、「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是也。 可惜,據我五十年來的了解,考察探索,翻閱史料,簡直令我失望,台圓、台員,「埋冤」也者。神仙傳說、神仙觀念或許有之,至於盛產神仙,乃至知道有丹道學術,而神仙乃由人起修,神仙是人創造,均從無概念,何況待其神仙道教文化之流行風傳? 迨至一九四七年以後,由於種種因素,大陸人才薈萃來台,丹道學術於焉開始出現。民國五、六十年代,是台灣丹道人才最鼎盛,文化最普及的年代。當時以蕭天石先生之自由出版社大量翻印丹經,宋今人先生之真善美出版社創刊《仙學》雜誌,並集合同道成立仙學中心,極力提倡推廣。仙道前輩中,袁介圭先生由於系出上海仙學院陳攖寧先生之嫡傳,成為眾家之師,林一民先生得自虛雲老和尚師兄古月和尚及南宗南石老人真傳,方毅先生(針石子)、王贊斌、簡建德、徐伯英、葛長耀等人,一時多少英傑。李樂俅、朱士箴且到處訪道,將台灣有知名度之修道者逐一叩訪,並集結為《訪道語錄》一大巨冊,為台灣仙道史預留珍貴記錄及史料。 二、也是前緣年少時,由於喜悅武術技擊的可以亦儒亦俠、救世、醒世、治世、濟弱扶傾,以及對中國古典俠義章回小說及歷史、文學之偏好,從國小起,即以一知半解、囫圇吞棗、揣測意義方式,閱讀身邊可能接觸之各種書冊。初中時,更以喝鹽水療飢果腹的方式,將飯錢投資於武俠、俠情、歷史章回小說中。高中時,搜購所有武術、氣功秘笈,其中《練氣行功秘訣》、《少林武功全書》、《西螺七崁藥方集》、《因是子靜坐法》、《伍柳仙宗》(分冊)、《七真繪圖史傳》、《綠野仙蹤》、《神仙傳》、《閱微草堂筆記》、《子不語》等等書籍,對我啟蒙影響很大。乃將各種吐納運氣導引技巧配合套入陳泮嶺先生之太極拳、虎尾二哥之白鶴拳及其他拳套,最得意之傑作乃運用於《易筋經》、改編《易筋經》。惜乎因參加大學聯招,由文科轉組報考醫學院,因苦讀而中斷,無暇苦練。 大學起由於社團林立,佛教社團提供免費佛書,屢常順手攜回翻看,初期相當排拒,後來竟至痴迷,曾得當時多位高明居士及「名」僧之讚美。 大二時有位香港來的氣功大師金先生,告訴我學佛不如學仙生動高妙,雙方曾討論頗為深入。得其先容介紹我到中興新村時任農林廳視察之林一民先生,並從學丹道靜功。林先生當時認為太遠而不便,再轉介紹時任職於台中市政府建設局技正之袁介圭先生。袁先生當時已準備退休,在台沒有家室,除上班外,也不參加應酬,每天下班後,大多待在台中公園邊精武路市府小宿舍內,不怕我隨時前往打擾。退休前,搬到進德路,《中華仙學》就是在這段時間內編集。袁先生對我背書的能力及他交付的小差事的工作效率,認為真誠與滿意。 從習仙道始自林一民先生,但跟隨袁介圭先生後,從如何讀經,如何分宗分派、仙道歷史,功夫之理論、層次火候,如何採、溫、封;頓漸、上中下乘丹法,乃至仙道、道家、道教、神仙家的人生觀、社會觀、宇宙觀、人格風範、思想觀念,始為之徹悟。仙道學術基礎,從茲築基。至思與之齊,無怨無尤,終身不悔。 由於袁先生之「功」高望重,很自然地我也較容易接近當時的許多前輩。藉袁先生之指導傳授,大學除學校專業科目外,當時自由、真善美、新文豐等出版社所出版之道書,大多努力瀏覽過。 三、希望期待三十年來,孜孜不倦,清苦自勵,從不間斷研讀、實驗,百折不撓,並將所學所知,結合中、西身心醫學、營養、衛生、環境,哲學、科學,綜合整理,以為個人自修的規範。二十年前,偶而也隨機將自己實驗心得,試之於同修同道,由於自知學術功夫粗淺,經驗有限,加上謹記袁先生許多警誡與承諾,所敢公開之口訣方法,也大都侷限於築基以下為範圍,築基以上則另立術語,避免因誤會而驚世駭俗或自誤誤人。 三十年來的不斷研習,親身實驗,不能說沒有什麼心得與感慨,雖然仍不敢妄自尊大,但也從不妄自菲薄。蓋這種至玄至秘的學術,自古以來絕不外傳,外國人不可能學到,華人中,大陸自中共統治以來,尤以文革以後,連香港及其他地區也鮮少人知,幾瀕滅絕。歐美大陸華人更似雪泥鴻爪,渺不見人知曉。 只有台灣地區,因為當年先進前輩的努力,留下大片基業及厚實之基礎。但由於丹道派特殊的傳承戒律--單傳秘旨,真正懂得丹道全貌的也不是很多,至於機密口訣的傳授,更是寥若晨星、鳳毛麟角。目睹許多江湖道販假傳道行詐財之伎倆,每感痛心與悲憤。有時真想暴虎馮河,任憑粉身碎骨,甘冒違背諾言而遭天譴,擬思振臂提倡;但是有時又無限氣餒灰心,蓋仙道學術並非一般學術,也非宗教,實乃超凡成仙、神通變化、超越時空世俗之學術。自己未成功前,將名揚謗隨,苦難重重。如果僅為推廣而將全部機密口訣和盤托出,則自己流浪生死,幾十輩子得到的奇緣,加上數十年千辛萬苦,努力實驗的資料全部無償貢獻,也著實不甘心,不甘願。雖然與名利富貴無關,但至少應獲得精神上某種程度真摯的尊重。 所謂「夜聞風雨之聲,輒轍夜輾轉難眠」,「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每當憶昔袁先生慈顏諄諄,語重心長之教誨,無不感懷錐心,驚悚惕動,慼然為之哽咽泣下。古仙授徒重在師徒相渡,心心相印,徵之今日,謬之千里矣!哲人雖頹,典範猶在,撫今追憶,其不悲乎?授徒推廣乙事,豈不徒自增尋煩惱而已! 四、口訣授受丹道學術宜應定位為:人體生命科學、人類時空科學或人體神通特異功能學,以有別於時下普通之生理學、心理學、物理學、哲學、宗教學,且非某一單純之科學。以目前科學、哲學、宗教學的程度,實不足涵蓋或解釋丹道學。三、五十年後,丹道學經過推廣、實驗、應用,必將掀起人類歷史文化革命,形成學術主流,帶來人類嶄新文化與文明。 清初劉悟元認為要學內丹學,必須先苦讀十年丹經,乃能明理從事。黃元吉則說:「仙道關乎天命,非無根、無德、無福、無緣之人,所能受得。」民初陳圓頓則認為要修習仙道,必須要具備有(一)超群之毅力(二)絕頂之聰明(三)深宏之德量(四)誠懇之心志(五)足夠之財力等條件配合。 自古仙家傳授功夫,未聞有一口吐盡者:抱朴子從學於鄭隱,執奴僕之役;白玉蟾三代感師恩,十年侍真馭;伍沖虛切問十九年於曹還陽,且賣田舍以資助師家從事爐火之用。故亟力排斥那些邂逅傾蓋,便問金丹如何下手,黃芽如何到口之徒。柳華陽則說:「彼施我財,以濟其事,我授彼法,以成其道」。 古仙所以會持這種保守態度,其實是其來有自。其一,金丹大道是重安鼎爐、再造乾坤之學,有緣得之,恆心學之,則可以「改形免世厄,號之曰真人」(《參同契》語),如此珍貴之丹訣,豈可不擇人而授,謹慎付囑? 其二,口訣得來太易,輒生輕視之心,若是辛苦多年所得,決不致輕易授人。昔海印子之言三部止火不便泄露,就是這種原因。 其三,學習仙道之人,大都薄視功名,遠離是非,孜孜於尋師訪道,因此在二三十年的歲月後,並未為自己爭得一份他日可以專修之資糧,於是藉此授徒,尋求法侶相助,此即柳華陽之法財互施,兩蒙其利也。 其四,傳道之人,若自家資糧豐足,可免後顧之憂,自然亦不必求助於人,彼等人若得一載道之器,即傾囊相授,但求尊師重道而已,如張虛靜之度李虛菴即是此例。 現代人,講究速效,認為陽光底下無啥新鮮事,於是認為學問乃天下之公器,理當公開傳授,不宜故步自封,甚者出言無狀,探人隱私,種種言行,令人厭惡,如此焉能得師傳授口訣? 更有些人,不學無術,於金丹大道之原理、方法均未了澈,便急於自售,以人師自尊,不明就理的人陷入其圈套而不知,等到其主事者被繩之以法,猶組團抗爭,大呼冤枉抹黑曲解,這種人,除寄予同情憐憫之外,袛能說是「愚痴無聞凡夫」,不知效法善財童子之五十三參,以致被魔所惑,不知伊於胡底了。 昔時師徒授受,在儒家而言,孔子主張束脩以上,未嘗不教,且有教無類,否則孔老夫子開門七件事如何打點,況小人與女子又如此難養呢?再看佛門,世尊每天必定托缽乞食,一來可以降伏我慢,二來可免枵腹之苦,不像現代佛教山頭林立,擁眾自豪,護法弟子之供養金一擲就百萬元,而密宗更是每學一法,則須紅包若干,故有「窮不學密」之諺流傳。再看道家西派李涵虛之收徒,主張「發財的門生封贄見,貧窮的門生盡隨緣,他也率真,我也清廉」,豈像現代外面某人教氣功拳術,硬性規定皈依入門須紅包五萬或八萬的,獅子大開口,況且所教不過是粗淺胡扯之方法,雖然傳授之人其心可議,但是學道之人若是一毛不拔,連基本之人情世故尚不曉得,則如何能望高人指點功夫呢? 以上是二種走極端之例子,為免讀者諸君聯想跳躍,以為作者需要別人資助修道,在此特別聲明(一)作者本身謀生有術,不必藉此糊口;(二)家有薄田數畝,茅菴一處,足供他年遁跡潛修之用。雖然三十年來所費心血不少,但尚不至於要向學生求助,希望讀者不要誤會。 不過作者仍要強調讀者有緣遇師,切須積誠以求,不宜草率從事,以為可以效法去大陸學氣功,袛要贄金厚,便可將師家砸得頭昏眼花,須知大陸騙術尤勝台灣一籌呢! 何況學道乃是清高之行為,不是銀貨兩訖,便可皆大歡喜。昔日神光尚且斷臂求法,游楊猶自立雪程門,仙家口訣豈可以金錢買賣,或作人情饋送? 再者同列師門,各人所得亦未必盡同,傳道者審知學生根器不同,所教下手方法自然有異,又伺師精誠程度與歲月之長短,其所得口訣之多少,丹品之高低等自亦有程度上之差異。世上有師尋弟子而度之者,如鍾離權之度呂純陽,張靜虛之度李虛菴,亦有弟子尋師求度者,如伍沖虛之求曹還陽,張靜虛之求周大拙。 亦有基於平等互惠之原則,而法財互施,各蒙其利者,如張紫陽之依馬處厚而事遂,薛道光之賴張環衛而道成,柳華陽所謂:「彼施我財,以濟其事,我施彼法,以成其道」是也。 今人心澆薄,學道不過數年,讀經不過幾冊,便動輒以師道自尊,開山立派,號稱宗長,偶閱伍柳丹經,未嘗深入探究,記取幾個功夫階段,率爾自詡已得「百日築基」、「七日採大藥」、「十月養聖胎」、「三年乳哺」、「九年面壁」等等口訣,欺騙後學,其心可誅。 張紫陽謂:「袛為丹經無口訣,教君何處結靈胎?」正是為袛看丹經而未具隻眼之人而發,陳攖寧曾說「真正神仙口訣皆從艱苦中實驗而來」,不是世俗傳說一得口訣,立即成仙。 近來又有些迎合大眾心理的人,謂大道不必苦修,頃刻可以成佛,這種譁眾取寵之人,實是不學而「有術」--五術之外之騙術,高明哉。 亦有人恥於下問,以朋友立場而談道,此但能管窺一斑,不足以得大道之全豹也。縱使博覽丹經,亦仍欠腦後一椎,丹經有可信者,有不可信者,有旁門小術,有三乘口訣,口訣中又有口授不及,猶待心悟者也。 五、道法術與明師讀丹書,每為許多名相比喻所苦,非有過來人或明師指點,不易了解及深入。各宗各派,名相雖然相同,意義則非一致,或詞義乖謬,語焉不詳,有時喻在此,而意在彼。所謂「道本同,而法或許有巧拙之殊,法雖同,而訣未必無繁簡之異。」三元二派諸道法術,必須同時融會貫通,便於應時採用。且修習者,也應審酌個人天賦性向性別年齡及生活環境條件,擇優而煉,以期事半功倍,剋期見效,期待進步。 還有選擇一位或多位心靈相契的明師是絕對必要的,明師除了博學、熟知丹經,足以傳道、授業、解惑外,最好還要能展現真參實證、特異生理或心理的實力。此外,品格、言行、道德良心,必須相對貞純。丹道學術是結合社會及自然之實驗科學,明師必須要真參實證過,才有足夠之體証、經驗用以指導別人,經師、人師、天師是有區隔的,否則盲人瞎馬,何以服人?不能厚顏無恥,看幾本丹書、東抄西剪、私心揣臆,用以欺世誆人、胡言亂語,根本摸不到帝釋之鼻孔! 「道」字在《易經.繫辭傳》裏是說:「一陰一陽」叫做道,而明師的解釋是:一個陰間加一個陽間叫做道。融合證悟多重時空中有一個看不到的陰間,有一個看得到的陽間,結合陰間陽間兩個正負時空才是道的全貌、本體。《道德經》曰:「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明師的解釋:「無」指生前死後,無形無質的先天世界;「有」是指有形有質的這個後天陽間世界。又「致虛極,守靜篤,以觀其復」,「復」亦同指生前死後之先天世界。又《心經》曰:「空不異色,色不異空」,明師之解釋亦同,「空」即是無,「色」即是有,空色同宗,有無反正,萬物負陰抱陽,太極陰陽,大道陰陽,均泛指兩個質同而形不同時空世界之整體合稱。仙家修道之人歷經數千年,結合群體智慧,發明特異法術,窮神知化,神通無礙,穿透時空虛體實相,生來死去,死來生去,來來去去,無拘無礙,自由自在。修道人能夠體證二個不同時空之存在,發現「我」與宇宙多重時空之相對關係,就算開了,通了,悟了。開通了,開悟了,就能得大智慧,了解本來面目,了解生死,死後不死,超越生死,了脫生死。生命之價值改變了,生命之意義昇華了,一切都明白了,原來如此,原來如此,怎能不悲欣交集,怎能不如喪考妣?這樣才算明道、悟道。至於說法、說術,說來話長,非三言兩語所能明述解晰。不過上乘的丹訣,確實是一語半句便通玄,它的特性是「簡易、平和、速效」。煉神以涵蓋精氣,深沈靜定,穿透玄關,直超頓入。 六、仙學應讀書目丹經從正統道藏、續道藏、道藏提要、道藏輯要、道藏精華、道書一○○種、道書十七種、道書十二種,還有許多未入藏的或近代人新著。古丹書多屬文言體裁,讀來詰屈聱牙,許多還來自扶乩,或投機者偽作,或後人真假摻雜,簡直汗牛充棟,濫芋充數或魚目混珠,三教一貫論,五教同源論等等。過去,我們一向罕言天元、地元,只建議參讀少數人元栽接,取其實用而已,我們提倡的是「人元清淨」。縱使許多明清以降之丹經,許多初學者實仍無法了解,至於秦以前之古丹經,許多宋明大儒也是看不懂的。 鍾呂所傳之門派,最初祗有劉海蟾、陳希夷,時約唐末五代初,後來王重陽自稱遇仙於甘河橋,創立全真教,此三家即是後來所稱南北中三宗之開祖。 劉海蟾為五代燕國宰相,相傳曾作《至真歌》,然而其內容與《靈源大道歌》相同,直至清末汪東亭,民初陳攖寧各舉證據,說明《靈源大道歌》係宋徽宗時曹文逸所作。 王重陽之著述有《全真前後集》、《韜光集》、《雲中錄集》、《分梨十化說》等書,然大抵著重於性學,罕言命功,《五篇靈文註》則多見命功之教。 陳希夷之著述有《釣譚集》、《指玄篇》,以《指玄篇》為性命雙修之作,頗有可觀,但書已絕傳,唯俞琰之書中可窺一斑。 張紫陽有《悟真篇》、《金丹四百字》二書傳世,後來有《玉清青華秘文》一書,王邦叔亦稱得張紫陽之傳,前二書皆帶鉛汞氣,而後一書則為清淨宗旨,仇兆鰲斥為後人偽託。 北派七真所傳諸書,一概以心性功夫為主,水火升降之術則不談,邱祖之《青天歌》、《大道歌》、《小周天火候口訣歌》等則性命同舉。 《白玉蟾全集》乃是一部涵蓋層面較廣之丹經,其中不乏口訣,為閔小艮所宗。 陳虛白有《玄機口訣》一書傳世,內容精彩絕倫,不失為「短小精悍」之好書。 陳泥丸之《羅浮吟》則是傳授予白玉蟾之詩歌,列舉旁門雜法,再提出金丹大道,為初學必讀,可免被盲師欺騙。 李清菴有《中和集》、《三天易髓》、《玄教大公案》諸書,以《中和集》較為精簡濃縮,末後附有《試金石》、《旁門九品》、《漸法三乘及最上一乘》,如與《羅浮吟》同看,更能明白仙家正統與旁門左道之區別。 尹繼先真人高弟之《性命圭旨》乃蒐集諸家心法及口訣,能將仙家修煉之步驟與方法,作有系統之介紹,實應列為玄門必讀之首要書籍。 俞琰之《參同契發揮》、《參同契釋疑》、《易外別傳》實為俞氏精心傑作,俞氏為南宗清淨門所出,又得異人指授讀易之訣,其解邵康節先天之學實乃師承有自,玩索獨得。 朱元育之《參同契闡幽》、《悟真篇闡幽》二書皆屬北宗清淨之學,朱氏曾遇靈寶老人點開心易,故其參同一書是以易解參同,唯該書並非淺顯之丹經,若非先進指導,不易入門,方悟初於序文自謂讀之百次,於三教方纔略通門徑。 劉悟元之《道書十二種》以《修真辯難前後篇》較為可觀,不過彼常以己意重新解釋丹經名相術語,圓頓子稱之為鄉愿。 閔小艮之《金蓋山古書隱樓藏書》及《金蓋心燈》,據說當時唯印一百部,李俊慶醫師得其師臨終贈書,其中即有此部,該書在台灣珍藏二部,一部為自由出版社蕭天石先生所有,另一部即在李俊慶醫師手中,以《天仙心傳》、《上品丹法節次》、《修真辯難參証》、《大滌洞音》、《陰符經玄解正義》及其高足薛心香之《梅華問答篇》水準較高。 伍沖虛之《天仙正理》、《仙佛合宗語錄》二書,以《天仙正理》勾劃出伍氏本人之丹法概念,而語錄一書篇幅頗鉅,可先由《丹道九篇》入手,再及語錄,尚有《天仙論語》一部,其內容大抵與語錄相同,不過增加伍氏之詩歌而已。 柳華陽之《金仙証論》、《慧命經》二書,亦為初學入門必讀之書,不過柳華陽於書中所舉佛教之術語,已非佛教原始之含義,此點乃讀該書之人所必先知者。 黃元吉之《道德經講義》、《樂育堂語錄》、《道門語要》,尤以前二書實為黃元吉之學術思想及修煉口訣所在,時下大陸有自稱得黃氏之傳者,其思想觀念,修持重心皆悖離二書甚遠,真是愈傳愈劣,不堪一問,更有人說黃元吉系出金蓋山,故講究中黃直透,實屬無稽之談,讀茲二書,若能深入瞭解,前說不攻自破。 陸潛虛之《方壺外史》乃一部叢書,內容包括《玉皇心印經》、《陰符經》、《入藥鏡》、《百字碑》、《金丹四百字》、《金丹印證詩》、《青天歌》諸書之測疏,以及《悟真篇註》、《玄膚論》、《金丹就正篇》、《金丹大旨圖》、《七破論》、《道德經玄覽》、《參同契測疏》、《參同契口義》,尤以後二書,在人元栽接丹法中,可謂精醇無出其右。 李涵虛之《三車秘旨》、《道竅談》、《黃庭經註》、《無根樹註》諸書,以前二書較有可讀性。 汪東亭所編纂之《道統大成》,內容亦不過是陸潛虛、朱元育之參同契《測疏》、《口義》及《闡幽》、《中和集》、《入藥鏡五家註》、《規中指南》及汪氏之《女丹訣》多冊合為一部叢書。 方內散人有《南北合參法要》,參閱應具隻眼。 海印子有《玄談集九卷》,可惜未曾刊印,《中華仙學》中有其零星文章,亦可一覽。 陳圓頓應世後,註了一些丹詩,如《黃庭經註》、《靈源大道歌》、《孫不二女丹詩註》。創辦《揚善半月刊》、《仙道月報》,後來又寫了專為初學者下手用功的《靜功療養法》,但範圍僅限於下手,而且還隱藏了重要的口訣。惟有積極性的「心息相依」,才能迴風混合,使神氣快速混融,確立玄關之體,恍惚杳冥間,先天一氣乍然自虛無中如電光飛奔、閃爍,遽然飄來,又像來自虛空中的一朵清香白蓮,踏著漫妙的舞姿,輕盈婀娜,一時空山靈雨,鳥語花香,一靈不滅,一靈獨存,間或天宇明光,冥合天地,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充塞二重時空。陳圓頓先生本擬以黃元吉之《道德經精義》、《樂育堂語錄》為範本,將黃元吉學說理論功法,勾玄提要地整理,名為《口訣勾玄錄》之內丹書,後來因懼遭天譴,遂罷手停筆。民國七十年代,以台北太極神宮何茂松、余慶章兩前輩合力創辦仙道雜誌,邀我主編,李永霖師弟為總編輯,因需稿,於是託請永霖師弟將黃元吉二書重新編整成冊,書名《隱仙派丹訣指要》,本意是完成陳圓頓未竟之心願,續承《口訣勾玄錄》,但一般人仍不知真實價值。後來永霖師弟又將俞琰、朱元育、仇兆鰲、陶素耜等註釋《參同契》大家,集合他們的理論方法,彙整編成《仙學匯宗》,一般人也是看不懂。 及至最近應李豐楙教授之請,率同葉武雄、黃煥君、林世和諸先生,於士林太極玄院共同主持研討內丹學,再託請永霖師弟精註陳攖寧先生於上海仙學院成立前纂集的《最上一乘性命雙修廿四首丹詩串述》,以中央銀行功夫社名義刊行,書名《丹詩副墨》,是否能發揮一定之提倡效果,或仍曲高和寡,仍有待觀察。 袁先生辭世前,曾囑交李永霖師弟整理「近代百真譜」,用以證明神通可以經由修煉得到,而神仙確由人自己創造。用之來提供後來研習者做為心理建設,加強信心。但原稿交回袁先生後,渺不見蹤影,今袁先生已往矣!該資料不可復尋,惜乎!此事只好待日後機緣,將再促永霖師弟另起爐灶,重建該譜。 同修學者,果能努力精研上述建議諸書,苦讀體會,再下手實驗,舉凡上乘清淨內丹學,從下手到了手,除小部分較精微的過程,無法透過筆墨描述者外,大概都已具備且夠用了。除了可以節省三十年風簷展讀、皓首窮經、寒夜孤燭、搔首掩卷之恨外,還可以力掃旁門,終歸正路,學得有能力辨識認清真假丹道之邊際效益。 七、丹道進程抉要黃煥君先生在《丹詩副墨》中勾提了五條靜功進程抉要: 第一步是身體不動,身不動就是身定。第二步是念頭不動,念頭不動就是心定、念定、眼定。定就是進入玄關之鑰,不二法器。第三步是空色兩忘,空色兩忘就是上神乘光(《莊子?天地篇》);下神乘精(《樂育堂語錄?卷四》),指的是混沌現象,玄關本體。第四步是玄關一竅。混沌未開叫做玄關,混沌既開叫做玄竅。心空性現,陽氣孳生,氣生則成竅,氣息則渺茫。玄關是溝通陰陽二地、冥合宇宙、成仙成凡、至玄至秘唯一通道。除卻頓入玄關、進出玄關,一切有為法,均屬後天搬運,不識玄關,不足語先天大道,不能超塵拔俗,超凡證仙,充其量只能減免憂煩,益壽延年。不能獲先天能量,不能煉得大神通,與一般凡夫或宗教師無異。第五步守中入定,係專門用來盜奪吸收先天一氣的功法,凝神於虛,合氣於漠,中宮大定,冥合宇宙多重時空,其神通力能藉用宇宙天地能量,呼風喚雨,移轉時空,上窮碧落下黃泉,三十三天,十八地獄,出入無礙,來去自在。(以上理論與精神醫學之人格分裂種種,猶待未來科學實驗証明分辨。精神醫學以唯物之角度認為舉凡特異功能、神通等等,都是人格分裂症,或分裂屬性症。反之,則認為應係不明事理,隔靴搔癢,牽強奪詞之誤會。) 八、理論與實驗(單指清淨,不涉及雙修栽接)(一)混沌原理 丹道學認為這個宇宙所有銀河系、日、月、星辰、萬物可分為(1)有情類(2)非有情類。有生命類包括人類、動物類、植物類、細菌、微生物類,無生命類包括所有之日月星辰、山川、礦物元素、氣體及一切磁線、射線。 多重宇宙都是由道所化生,這個宇宙之萬物也都是由道所化生。道是渾然一體之混沌狀態,本體是寂然不動,因感而遂通,分為二重宇宙。人是道的一部分,是由先天一氣-道所化生,人如能循逆向回歸混沌狀態,透過特定之法術,重獲先天一大量之充電,則人不僅能藉著獲得之先天一氣來抗老、耐老、不老、有病治病、無病強身。所謂「老而不死謂之賊」,賊者盜也,盜奪先天一氣也;「老而不死謂之仙」,「死而不死謂之神」,生死無憂,生死不懼,永恆不死。這個世界能壞而我不壞(成住壞空),只有能存在於實相時空的世界才不會壞,才不會消失,只有涅槃,只有寂滅。 (二)實驗步驟 修道者用功時,如果能夠盡量排除一切沈潛於內心的憂煩、困擾、恐懼等情緒因素,藉用自我暗示、自我催眠、自我勸勉等手段,集中精神,將萬念歸於一念,然後將一念融化為無,虛無如皓月當空,朗朗乾坤,萬里無雲。也就是調整自己之心態,從輕輕鬆鬆,快快樂樂,歡歡喜喜,柔柔綿綿,舒舒服服,將自己之精神肉體放逐融合為渾然一體,使身心性命精神肉體,感到輕輕盈盈,飄飄逸逸,無限空曠,無限清靈,一切放下。旋而進入一種似無知似有知之朦朦朧朧、恍恍惚惚、杳杳冥冥、金光銀波之混沌狀態,身心內外充滿了和諧、喜悅、清淨、慈悲、摯愛、安詳、光明、聖潔最妙的狀態。也就是藉用「心齋坐忘」或「環中秘旨」的口訣,行心息相依、守中抱一的功法,使神氣混融,性命雙煉,以至神氣相忘,進入玄關,讓自己之身心精神肉體浸漬沈定於混沌中,感召先天一氣,使自己之身心肉體精神因既往操勞流失之生命潛能,得以因充電而大量彌補,充電時久,日積月累,身心遂逐漸轉化成帶有高能量之陽氣能量團。(三)能量的發生與能量團的凝集 修道者經過一定時間,做心息相依、抱一守中功夫而進入混沌階段,身心得到最大之寧靜與修養後,每次靜坐中會逐次感到全體溫熱,似有熱氣流動,以後繼續靜坐,熱氣會逐次增多增強,如果不有意或無意流失的話,慢慢的會形成一股熱氣團,會在體腔內迴旋奔騰。 修道者可以選擇讓熱氣團走督任二脈、奇經八脈的路線運行,也可以選擇走黃中通理的路線,上拄天,下拄地,吸升呼降,甚至也可以選擇全身充氣,自然吸聚吐散的路線。熱氣團本身也可以隨修道者之意念放大或縮小,甚至到後來,工夫夠的話,可以從身內滲透到身外,內外交流,吸入吐出,內通外也能通。 功法有很多種,頓漸及上中下乘,有煉元神以涵蓋精氣法,有煉精氣以固元神法。積氣聚氣,調息凝神,凝神調息,功法不同,巧拙簡繁也各異,以往各宗各派是此而非彼,固非明智之誤,用您懂的方法修煉,就是最好的方法。 (四)參證現象 做功夫會因人體質、性別、年齡、方法而有不同的現象反應,從生理到心理都會有反應,從精神到肉體都會有變化。主要分為三階段:(1)玄關發現前(2)玄關沈定中(3)玄竅顯象後。 任何身心、生理、心理之轉化都是正常現象,靜坐中六根門頭都是藥,都是陽氣顯示器。六根即口鼻眼耳身意。唾液甘醇,鼻聞清香,眼見日月星辰之電光、螢光,耳聞風雷海浪波濤,身如做愛高潮之欣快,精神莫名之喜悅,凡此種種,都是功夫進步之明證。這還都只是初中反應,必也達到天地、人我、人天、陰陽兩界一切圓陀陀、光灼灼、光光明明、圓圓融融、融融泄泄、無為而無不為、無所在而無所不在,與道合真,才是大開悟得大智慧,得大神通之大成就境界。 九、歇前語花了一整天,深情款款,揮筆就寫,想到那裏寫到那裏,無主題,無不是主題。雖然粗糙,但絕對率真,意思具足,只怨筆墨難抒,難臻完備,尤以許多精微漫妙之處,簡直無法以文字形容,只好留待後日機緣。 十、結語:搏君一粲每次上市場買豬肉,肉販老闆見我可親可愛,秤完後,都會另割一小塊精肉送我,並說:「多謝!多謝!下次擱再來。」結語前,最後我還想補上幾句吉光片羽,當做結文贈語。其辭曰: 如何心息相依?如何守中抱一?如何致虛極?如何守靜篤?如何以觀(採取)其復(先天一)? 答曰:「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又曰:「綿綿不絕,用之不勤。」 又曰:「凝神於虛,合氣於漠,以不神之神,行不採之採。」 丹道秘旨,盡此矣!有志者及「明道」的專家,提醒幾句隨時常聞之小術語,雖然禮輕,卻也情重。慚愧!慚愧! (《性與命》第6期,p19-48,1997,07)
分享在我的 Facebook
分享在我的 Plurk
分享在我的即時通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推薦閱讀:
※丹道系列:天地奧義
※丹道「?煉精化氣」到底是幹什麼的?
※學丹道,是有為法好,還是無為法好?
※說說你親眼所見練武人的奇特能力?
※孔令宏:論張伯端的丹道與易道
TAG:丹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