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讀經教育手冊(全書)

讀經教育手冊(全書)

2008112608203354100.jpg (50.87 KB)2008-11-26 12:06目錄 為「兒童中國經典文學誦讀」樂園介辭從微塵到寶塔兒童讀經教育簡易三百讀經法邁向「全民讀經」的時代──與經典有約:論語一百外文讀經教育之基本理論英語學習從莎士比亞開始英文讀經釋疑重啟中國樂教之門唱詩和唱詩課中國書法經典導讀「數理讀經」的構想神童之父走過的路附錄一、小學「讀經教學」實驗計劃附錄二、讀經兒童「在家自學」方案初議為「兒童中國經典文學誦讀」樂園介辭◎南懷瑾 從中國的傳統文化來說,有一個重要的老問題。一個人為什麼要讀書?傳統最正確的答案,便是「讀書明理」四個字。明個什麼理呢?是先要明白做人的道理。人本來生來就是人,個個自然會做人,哪裡還要有什麼另外一種做人的道理呢?不錯,人本來就是人,原始也和世界上一切「靈長」的生物差不多。但人類的老祖先,尤其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老祖先,早在五千年前,就開始建立了一套文化,教育我們後代子孫怎樣才能懂得「人倫」的基本道理,然後才擴充到怎樣去為「生活」,怎樣好好地「生存」在這個世界上,完全不同於一切「靈長」生物一樣的原始狀態。當然,其中還包括了「科學」的、「哲學」的、「宗教」的、「藝術」的等等文明。  如果要問中華民族──中國人素來的教育目的是什麼?讓我們再重複一句:是為了「做人」,不是為了「生活」。因為「生活」的意義,是人要「生存」在這個世界上,怎樣設法來維持自己的生命,同時,使人人都有更好的「生活」,過得很舒適快樂的一生。這都是在「讀書明理」以後,因為「智慧」「智識」的開發了,就容易懂得了「謀生」的「技術」,和各種有利「謀生」的「智識」。也都屬於「讀書明理」,明白了「人倫」之道以後,那是當然、必然的事。  但很可惜,現代人所認識文化教育的基本目的,只是為了「謀生」。我們要孩子們去學習,讀書受教育,就是為了孩子們將來的前途,有好的職業、有高的待遇(差餉),或是能夠賺很多的錢,過很好的「生活」。甚之,有的人,還把自己一生的失意,或一生做不到的事,都寄託希望在孩子們身上,拚命逼迫他去上學讀書。完全不考慮孩子們的「性向」個性的所好和興趣,也不了解孩子們的腦力和健康,一味地逼迫孩子們讀書學習,不知道「愛之反而害之」,因此,妨害了孩子一生的後果。尤其是現代化的學校和課外補習的教育方法,簡直是「竭澤而漁」的辦法,使一般還未成年童子們的腦力健康,受到過分負荷的傷害,最為嚴重。其實,一般的人們,太過年青現代化了,根本不知道過去傳統的教育方法,是有多麼地輕鬆愉快,使兒童們在歌唱舞蹈的氣氛中,達到文化教育的水平。古人所說「弦歌不絕」,就是這種境界。尤其是所採用的古書,都是濃縮了「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等多方面「智識」的結晶,所以後世的人,就很尊敬它叫做「經典」。而且所謂這些「經典」的古書,它本身的文字,便是「文學」的「藝術」作品,所以也叫它是「文章」。好「文章」,就是「文學」的「藝術」,一定可以朗朗上口,便是很有韻律的歌唱。無論古文和現代的白話文,這個道理都是一樣的。因此古人把最難記的「算術」,和其他「天文」、「地理」、「物理」等學識,都編成「歌訣」來唱,聲聲「朗誦」。那便是最高明的方法,使兒童不用絞盡腦汁去背記,自然而然地進入記憶,一生到老也不容易忘掉。而且猶如現在的電腦一樣,意識一動,就在嘴上背誦出來了。只要有內行的好老師,懂得這種不是「注入」 式的教育法,就可很自然地達到「啟發式」的「注入」效果了。  我是從幼小開始,親身經歷新舊各種讀書的教育法,現在已經活到八十年了。從十二歲起,一邊做學生,一邊代老師上課。以後又經歷過文的、武的、入世的、出世的、中國的、洋式的各種教育方法,都做過學生,也都當過老師,一直看到現在,深深感覺到現代的學校教育法,以及家長們對兒女的教育要求,都有很大的偏差,應當「反求諸己」,不可再來自誤誤人了。不過,文化教育是國家民族全民的大問題,我沒有資格、也沒有能力可以補救。但很高興看到了有心之士能夠領先嘗試傳統文化的教育法,為後一代的民族幼苗,培養文化的讀書種子,使他們懂得「人倫之道」的「做人」道理,懂得「生存」之道的「生活」藝術,懂得人生進入「文學」化的境界,不禁使人倦眼頓開,欣然樂為之介。 丁丑春一九九七年四月二十五日從微塵到寶塔──開創教育無窮的新希望談四階段的人生教育前言我們關心教育的現況及未來的發展,故參酌古今教育方式,提出「四階段的教育理念」,供各界人士參考,本文僅就其重點略述之,期能拋磚引玉加以引伸闡發,並願與關心教育的家長及教師們共勉,並付之實踐。本文專以品德及智慧教育為主,希望能和目前學校中的知識技能教育相輔相成,以培養出更具有深刻文化素養及知識更豐富、身心更和諧健全的現代中國人。第一階段:幼兒養性──優美人格的奠定  眾所周知,零歲至三歲是人的一生中「可塑性最高,施教最容易」的階段,正是教育的黃金時期。很可惜一般父母大都輕易錯過。如何在這張純凈的白紙上,彩繪出最優美的底案,建構其一生端正屹立的磐基,實是天下父母們應該共同關心的重要課題。  回顧反省人的一生,大家莫不深切同感「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我們可以肯定的說,人生最難化者唯習性;良好的習性一旦養成,則終身受益不盡,反之將受害無窮。因此,第一階段「幼兒養性」的教育特別重要。這段期間的幼兒幾乎沒有自主學習的能力,然其純凈的心靈對外界的一切信息,卻能靠高度的直覺而全面吸收,猶如明鏡照攝景物一般,不加選擇地全部接受,正是構成其一生性情及人格基礎的重要時期。此時的教育端賴父母親主動地給予正確的引導。  正確了解幼兒學習的特性後,我們建議為人父母者以最輕鬆簡易的方式來進行教育,現略述一些方法以供參考,若能舉一反三、善巧融通,則不難掌握幼兒養性的教育要旨。例如,手抱幼兒或陪他嬉戲時,常用愉快的心情、輕柔的讚美來肯定孩子:「你(或直呼其名)是最孝順的孩子、你是最善良的孩子、你是最開朗的孩子、你是最聰明的孩子、你是最健康的孩子、你是最勤快的孩子、你是最喜歡讀書的孩子……。」不勝枚舉。此外父母亦可時常播放優美的中西古典音樂,以培養其優雅的性情。  營造良好的教育氣氛與學習環境,是影響孩子人格健全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為人父母者若希望子女未來具備良好的人格特質(果),現在就應該多加讚美肯定孩子(因)。如此每天幾次愉快的讚美肯定他,必然先入為主地深深印入幼兒純凈的心靈,形成終身不移的人格特質。良好習性的養成、優美人格的奠定,就在父母親輕鬆愉快的讚美肯定中完成。秉性良好的孩子,經此讚美肯定後,會發展得更加自信完善;秉性中下的孩子,更需要父母親加倍的讚美肯定來彌補,以導正或減輕其不良習性於無形中。這可是幼兒教育的秘訣!賢明的父母們,請千萬別錯過這短短的三年啊!第二階段:童蒙養正──聖賢智慧的陶冶  當幼兒漸漸成長到四歲後,已慢慢學會語言的應用,學習能力亦逐漸地增進,此時即應該銜接「童蒙養正」的教育。養正,是指培養其端正的心性及行為。不論是心理學的研究或是一般人成長的經驗,我們了解:四歲至十三歲這階段的兒童,因其知識未開,理解能力薄弱,仰賴父母之處尚多。然也因涉世未深,心性依然純凈,正是一生當中記憶力最強的階段。如何把握其記憶的特長而善加教育,是最值得深刻反省的問題。  古聖先賢們高瞻遠矚,不約而同地選擇四書五經及老莊等重要經典為主要教材,並以歷代公認的優美古文詩詞等為輔佐教材,來教導兒童反覆熟讀,進而鼓勵其背誦。如此充分發揮其記憶力的特長,背誦最有價值的經典,趁他心性純凈時,常常耳濡目染於聖賢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以潛移默化其氣質。經典的價值亦將隨伴其人生經驗的成長而如吐芬芳、綻放光明,能扶持他克服人生的逆境難題。而長期的誦讀熏習,可以養成他閱讀古文的能力,那麼,中華文化的智慧寶藏,將任其悠遊探取,深信必可陶冶他的性靈、開闊他的心胸、端正他的品行。這種書多讀一本即有一本的受益,乃至多讀一句亦有一句的功效,此種終身受益的教育,就在童蒙讀經階段中種下根苗。十年易過,終身難得,切莫等閑空過了。  至於如何教導兒童讀經呢?方法很簡單,只要父母、老師善於利用課餘時間,引導鼓勵或讚美獎勵兒童反覆多讀、熟讀,他們自然就會背誦得非常流利。若父母親能抽空陪孩子一起讀,不但本身受益,同時也是最佳的親子活動。根據老一輩人的經驗,若能把握這段記憶力最好的十年,每天能讀誦30分鐘,持之以恆,要背誦二、三十本書是輕而易舉的,並且可利用寒暑假期間來加強複習。(有關童蒙養正的教育,請參考王財貴博士的「兒童讀經教育說明」,其中有詳細精彩的發揮。)第三階段:少年養志──理想抱負的鼓舞  十三歲之後的青少年知識漸開,理解力亦有顯著的發展,漸漸脫離父母的關懷照顧,正是意氣風發的學習獨立階段。此時即應邁進「少年養志」的教育。養志,是指鼓舞他們追求崇高理想的勇氣,培養宏觀遠大的志向。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正是我中華民族青少年們立志向學的典範。處於初中、高中時期的青少年,除了學校正常課業及特別感興趣的學科書籍外,我們建議父母老師們選擇下列課外讀物,鼓勵他們閱讀。(1) 古今中外各類偉人傳記。(2) 歷代忠孝節義,及深明因果事理的典範故事。(3) 各行各業堅持理想、努力耕耘、不斷奮鬥的榜樣。以上書籍若能廣泛接觸,並且讓其熟讀,找出自己心中最崇敬、願意立志仿效的對象,最能激發青少年們「有為者亦若是」的豪情壯志。有了這股積極力量,不僅點燃了青少年立志的熱誠,也建立了堅定的信心。因為青少年正處於構思自己未來方向的階段,此時最需要認同效法的對象,來鼓勵他們建立遠大的理想抱負,及堅持理想奮鬥的勇氣。 第四階段:成人養德──真實生命的開展  成年以後,進入社會發揮自己的專長而立業成家,應儘力以求自立,進而提攜後進以立人。爾後,在與人接觸日漸頻繁,人事環境愈加紛雜的過程中,必難事事周全、盡如人意,因此更須常常反省自己的缺失與不足,自勉改過以求進益。處處抱持真誠篤厚之意來待人接物,時時存方便利他之心以積善培德。  如更深一層體會,小我只是滄海中之一粟,所學亦不過是學海中之一滴,便能常懷謙虛之心,效法明朝袁了凡先生的精神,以改過、積善、謙德來充實自己,並以之凈化社會。然修德立業無有窮盡,且三人行必有我師,隨時隨地皆可致力修習長進,只要自我生命能逐漸暢達,眼前世界亦將生機日新,故成年養德,盡此一生無限向上,無有終時。  如果我們的社會像個大花園,那麼每位初誕生的嬰兒,就像剛出土的幼苗,需要父母親本著愛心,以四個階段的教育為養分來灌溉幼苗,深信綠樹成蔭、百花齊放、果實鮮美的大花園,將會自然呈現在大家的眼前。(紮根教育持續會謹述)兒童讀經教育◎ 王財貴敬告讀者   兒童讀經——參酌古典教育再造文化人才  所謂「兒童讀經」,就是「教兒童誦讀經典」的簡稱。什麼是「經典」?又怎麼「誦讀」呢?而且又何必強調「教兒童」去讀呢?在現代的社會中,這是頗為陌生,而令人一時難以接受的論題。其實,這是吾人祖先所行之數千年的重要教育理念,既一舉而對個人與社會有多種利益,又合乎人類學習心理的自然發展。適當地恢復讀經教育,是中國現今教育的新嘗試與新希望。  吾人所推廣的「兒童讀經」理念,包含三個重點:從教材方面說,就是讀「最有價值的書」;從教法方面說,就是「先求熟讀,不急求懂」;從教學對象說,則以兒童為主。這樣的「教材」是重要而現成的,這樣的「教法」是簡單而有效的,又正好配合兒童的心靈發展而「施教」。所以從一開始,吾人即相信這種教育是具有深遠意義,而且又很容易推廣開的。  我個人思考此問題已二十五年,家庭小規模實驗也已十年以上,長期地從理論與實際兩面證實其可行,八十三年(1994年)一月才正式在社會上「推廣」,期望激起風氣,普遍施行。目前的「推廣」工作,最主要的辦法是用講演的方式宣說觀念,並鼓勵有心人士開班教學。這八年多來,包括台灣、擴及港、澳、東南亞、美國等華僑社會,以及大陸地區,大大小小約有七、八百場演講,聽講者計有十萬人以上,而整個台灣地區,截至九十一年(2002年)四月為止已有一百餘萬小朋友正接受「讀經」的教育,若合計海外及大陸,讀經總人數更已超過五百萬人(欲得各地開班資料,請洽「讀經推廣中心」索取)而且此風氣有日益擴大之效,依我預期,再過三五年,全世界至少應有數千萬或上億小朋友接受讀經教育。若持續其效應,則將是五四以來最大的文化運動,而這卻是「重新回歸文化本位」的運動。回歸文化本位,不是頑固,也不是墨守,而是希望保住自我傳統的活力,以求更有能力深入了解西方的文化,吸收消融,兩相綜合會通,為人類開創更充實飽滿的文化。  由於社會對文化教育的需求漸次復甦,認同並希望進一步了解「讀經教育」內容的人越來越多,吾人也願這種理念廣為周知,只憑演講恐怕不能普及,所以編寫這一本小冊,對讀經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做一詳備的介紹。因為就讀經教育之特性而言,不論在理論上或實務上,都是非常自然而簡單的,所以凡是將本手冊看完一遍的人,一定都可完全了解——不但對讀經教育可增長其信心,並且立即可以成為兒童讀經的指導者。  我誠摯的希望從現在起,先以「社會教育」、「才藝教育」的方式在體制外推廣。漸漸地走入學校,以「課外」、「課間」的補助教育方式,為老師們所接受。時機成熟時,將可正式納入體制,編入課程。這種長期的願望,需要社會上熱心文教人士的共同努力。而在這一段過度期間里,若家長想建立起孩子的心靈免疫力,讓孩子不受社會污染,想教出一個明禮義有教養的「君子」,則請在課外立即開始教導「讀經」,勿因為了等待體制改變而失去了教育的適當時機!  請讀者諸君耐心花上一個小時將本手冊看完,並參與於兒童讀經之教育,則兒童甚幸,社會甚幸!如無充足時間,嫌理論部份太繁,亦可從實務部份先看。(第四、六、七等節)   第一節 「讀經」問題之出現  「讀經」本來沒問題,但自從民國開國就有了問題了。民國元年(1912年)元月十九日,第一任教育總長蔡元培下令:「小學堂讀經科一律廢止。」可見雖然清末的新制小學堂,也還是讀經的。民國元年五月,又下了第二道法令:「廢止師範、中、小學讀經科。」於是不只沒有讀經的學生,也消滅了可教讀經的教師。同年七月,蔡氏且在全國第一屆教育會議上提出:「各級學校不應祭孔」的議案。他認為祭孔是宗教迷信,而想以「美育」來代替「宗教」,學校祭孔之風從此斷絕。這連續的三個動作,對民族文化的繼絕所關甚大,是中國教育史上應該大書特書的大事。等到民國六年(1917年),白話宣言出來;八年(1919年),五四運動起;九年(1920年),教育部聽從胡適之的建議,將國小語文課全面改用白話以後,我們國人便漸漸連一般古文都看不來,更不用說「讀經」了。  這八十多年來,老、中、青三代的中國人,已經是不敢(也真不會)讀經了!而中國人是不是因此更理性了?中國社會的文化教養是不是因此更提高了?是不是因為充分西化而更受外國人所敬重了?當然歷史不可重複實驗來做比較,不過,在一般人的心中,總難免有一些隱約的痛楚。切身的問題是:他的語文程度不夠,他看見左右的人心量不廣,涵養不深,他的人生態度無所依歸,理想不敢堅持。其次是:感受到社會正義的日漸消亡,君子之風的日漸遠去,短視近利,詐虞日盛。尤其是近來犯罪率的增高,而犯罪年齡層的降低,校園暴力事件的頻傳,顯示了人心的極度空虛,人生方向感徹底的失落!這其實就是整個社會只顧發展經濟,而未能相對的提升國民文化教養,所必至的後果。知識分子也愈來愈強烈地感受到:沒有自我文化旳民族,托缽乞憐的結果,縱有再大的天才本事,終究不能參與於世界文明的創建,而永為其它民族所輕*。  窮則思變,剝極必復。我想:這應該是對八十年來的文化心態做反省的時候了!或許社會上其它的人各有其想法與做法,而我,則認為當務之急是:「教育」的革新,尤其是「文化教育」的落實。這是固本培元的工作,雖然收效在十年百年之外,但今日不做,必貽明日之悔!  而真要使教育落實,則不能是空喊口號,不能是表面浮華。須自小者近者切實做起,亦即從根基做起!這小者近者,而又是最根本最切實的教育革新,即是:普遍恢復讀經的教育。尤其要自兒童時期即開始,因為等到國中高中青少年時期性情「沸騰」起來,就來不及了,與其到時「揚湯止沸」,不如及早「釜底抽薪」,此即古人說的「童蒙養正」。「養正」之方,應以讀經為最方便!以這一種最簡易可行但卻最實際有效的辦法,想從根做起,來救助文化,扶持人心。可行與否,有效與否,我現在願提供我個人的淺見和實驗的心得,請社會上關心文化教育者共同思考,共同檢驗!   第二節 讀經之意義  首先,就教材說,「讀經」,就是「讀最有價值的書」。  「經」,本義是「織布的直線」,是織成一匹布的先導,引申為天經地義的常理常道。「經書」,便是涵蘊常理常道、教導人生常則常行的書。這些書自古流傳,每個民族都有其歷史上所有知識分子共認的「經書」,如中國的四書五經、印度的吠陀和佛典、西方的聖經等,大體都是給人安身立命的典冊。她是人類智慧的直接表露,是摶造文化推動歷史的動力核心。  今日我們提倡的「讀經」教育,所說的「經」,定義可較為鬆動些,亦即說為:「最有價值的書」。範圍是舉凡經、史、子、集皆可,而且其價值性亦可以由個人的認定去選取。只要你認為這本書值得你一讀再讀,即可自己選為「讀經」之教材。(不過,你如真讀破萬卷之後,可能你也會同意古人之選取罷!)  為什麼非要提倡讀經,非要鼓勵選讀最有價值的書不可呢?因為我們所說的「讀」,是「熟讀」的意思。人的生命有限,熟讀一些有高度價值的書,吾人可以直探人性本源,較輕便的吸取到人生的智慧,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較迅速的啟迪自己的理性。而後對屬於應用性、專業性的學問,就可以事半功倍地吸收,並且眼界遠大,胸襟開闊,可以對人生的各項活動,作一較為全面性較為合理性的規劃與安排。這就是古人所說的「見識」,亦即現今所謂的「文化教養」。要啟發理性,開拓見識,陶養性情,除「讀經」外,恐怕別無切實可行之方。  所以,「讀經」教育的提倡,是大家共同的責任,在我們現代的社會裡,已刻不容緩。起初,「讀經」的新聞見報後,一位耕莘文教院七十幾歲的周弘道老神父特地來見我,對我說,他四十餘年來,時時想著如何挽救這個社會的文化,想不出一條路來,現在看到有人提倡「讀經」,他認為這是唯一的有效之方。可見對自我文化的自覺與嚮往是不分年齡,不分宗教,甚至不分學派,不分政黨,不分經濟階層的。  不僅台灣地區需要提倡「讀經」,海外華僑社會,想要延續中國文化命脈,維護書香家世,也需要讓其子弟「讀經」。尤其如果大陸要在其開發經濟的同時,照顧到文化人心的恢復,最簡便有效的辦法,還是從現在起,給兒童「讀經」,二三十年之後,人心自然較為敦厚,國家也有安邦濟民的大才可用。二十一世紀既已來臨,中國人的世紀即將展開,希望未來的中國人,真是一個有天地之心有生民之愛的民族,希望那時的中國,是一個真正的禮義之邦,而帶給世界真實的和平與安樂!   第三節 成人讀經之基本理論  基本上,任何人都可以讀經,也應該讀經。  不過,在讀的心態和方式上,成人和兒童有些不同。本手冊雖旨在提倡兒童讀經,但成人其實也可以讀,如成人能認同而開始讀經,對兒童讀經亦將有更深切的體認。故先說成人如何讀經:  由於時代風氣的影響,一個現代人已很難興起「讀經」的念頭了。即使真的有意願想去讀,也跨不過第一道難關:即連文字都不懂,怎麼「讀起」?這一困結關涉重大,若不詳為解說,以先解除其心理的障礙,則一個人將永不能讀經,茲請解說如下:  有些人認為讀經是一件困難的事,非一般人所能勝任,胡適之喜歡舉王國維為例,說王國維那樣的國學大師,都自己承認書經還有十分之四、五不懂,詩經還有十分之一、二不懂。你憑什麼敢說要讀經?而且自己對經典只是一知半解,又憑什麼敢說要教人讀經?  這種意見流傳了六七十年,直到現在,我們社會中,如有人想「讀經」,一定會有旁人恥笑:你不懂,怎敢讀!甚至連讀的人自己都會暗示自己,不懂是不能讀的,於是大家就不敢嘗試了。  其實,這種觀念混淆了學術層次。王國維是一個「學究」,一個「專家」,他所說的不懂,是指「文字訓詁」上的疑難。而自古以來,讀書人所說的「讀經」,其主要用意是為了要承接文化,開啟生命,而不是在於文字訓詁的斤斤計較。所以經典上縱使有些文字是千古之謎,也不礙代代賢哲輩出。為什麼一些字句不懂就不能讀呢?再進一步說,縱使單從語文能力方面看,胡適的推論也是不通的,如果按照那樣的說法,不懂就不可以讀,不可以教,那麼我們應該自己反問:如不去讀,不去教,何時才會懂?也就是要問,到底我要懂了才讀才教,還是讀了教了才會懂?如果不懂就不可以讀不可以教的話,剛好一輩子不能懂,於是就一輩子不可以讀不可以教,整個社會愈不懂愈不讀不教,愈不讀不教愈不懂,這就是當今天下所以經典淪落,傳統解體而文化頹靡的主要原因了!  這種風氣,不僅已使中國人不敢「讀經」。學術界教育界過分提倡白話文的結果,甚至使全民子孫連「讀文言文」的能力也一齊喪失!此事所關重大:  自古以來,中國讀書人都是文言、白話兼擅的。正式書面文章用「文言」,遊戲之作用「白話」。以文言為主,白話為輔,所以不僅文言文寫得好,要寫白話文更是得心應手。舉例而言,眾所公認的古代白話文泰斗施耐庵、曹雪芹,他們本來就是飽讀詩書的古文高手!再如近人胡適之,他的白話文寫得好,其實並不是天生的,他是從四歲開始就讀文言文了,他十一歲就讀資治通鑒,十三歲就讀左傳了!其它民國二三十年代的白話文作家,如徐志摩、朱自清、魯迅、老舍、錢鍾書、沈從文、林語堂、梁實秋,無不是個個經典滿腹的。  但是,多年來我們忽略了文言白話本來可以並存的事實,也忘了文言是白話的基礎,我們幾乎沒去注意千古以來,經史子集,所有書籍大體都是文言文。本來古人只要以三五年時間學會讀文言文,則上下三千年的一切書籍,皆可優遊其中,「文言文」不只不是文化傳播的障礙,反而是一種使文化承繼可大可久的設計。不能讀文言文,就等於不能讀古典書籍,就永遠得不到傳統文化的熏習。這必使此一民族的文化傳承產生斷層,甚至消亡。而喪失其傳統文化教養的人,很容易同時喪失其理性的反省力與創造力,這種效應已明顯見於今日。如不及時解救,我們的社會將漸漸成為「沒有文化而不適合人居住的社會」。只憑短短的白話文歷史而立教,是把自己簡化為淺陋;只一味學習西方,是文化的自我設限而矮化,從此中國將永遠培養不出大人才來。看來,我們這兩三代人,是白白被犧牲了。  須知,人很容易患的一種文化病態,就是「偏狹」兩字。偏狹則不能容物,偏狹而過份即成「霸道」。「霸道」就是魯莽滅裂,凡不合己見者,一律「打倒」,完全失去理性的涵容性和開展性。譬如喊著要「現代」,就認為必須打倒「傳統」;喊著要「西化」,就認為必須打倒「中國」;喊著要「科學」,就認為必須打倒「玄學」。這些都和喊著要「白話」,就認為必須打倒「文言」同樣一個心態下的不正常心理。這種必須「打倒」而後甘心的心態,其實就是近八九十年來中國社會的根本亂源!君不見到現在我們的社會還是一片互相「打倒」之聲!  現在,我們在此摧殘殆盡的情況下,提倡「讀經」,首先就要改正這種偏狹心態。我們當發揮涵容的精神,當確信:不只是文言白話不相妨害,擴而廣之,文化素養與科學精神也不相妨害,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也不相妨害,傳統智慧與現代生活也不相妨害。不僅不相妨害,這些同樣都是從人類理性中開發出來的價值,文化是公器,其價值是普世的,一個有理性的人,面對各種文化成就,都該同時加以尊重,協同發揚,並且相信各種文化成就都是可以互相學習,互相融會的。  而中國經典的研讀正是使中國人一面提升語文能力,一面啟發理性開拓胸懷的最直截有效的教育。因為從語文方面說,「經典」正是最優美的文言文,所謂「大文皆自六經來」,有了經典的語文訓練,看其它的古文書籍就不在話下了,能讀古文,對白話文之欣賞寫作也必多有幫助。從內涵方面說,「經典」是人生智慧的源頭,是為人處世的準則,要修身養性,通達事理,以此最為便利。「經典」更是文化的根源所在,有了根源性的文化教養,很容易開發一個人的理性,而涵養出深廣的心胸和能力。我們深信一個有自我傳統底子的中國人,才能提供其所有而有所貢獻於世界,這樣反而才是西方人所歡迎的,反而會得到西方人的敬重。而如果一位留學西洋的中國作家、律師、醫生、鋼琴家或科學家,先具有深厚的中國文化素養,應該不會妨礙其專業成就,反而將因此而更富有創造的心靈。因為有了自我文化素養的人,才有足夠的眼光來鑒察別人的文化,才有足夠的能力來學習別人的文化。所以,想要徹底而深入的吸收西方文化,也須自己先打好基礎來!否則,所吸收的,必停留在浮淺而枝末上,這大概是中國費了七八十年時間,而並未學得西方精髓的緣故罷!所以,消極的「全盤西化」的夢,應該醒了,而代之以積極的「全盤化西」。「化西」的意思是「消化西化」。「消化」是以自我為主體大方地吸受西學,消融而變化之,使西方文化之精粹「化歸」為我的營養,以更充實我的生命。當然,要達到這個理想,必先要健全自我的文化體質和胃納,自己健全了,才足以言「消化」。而要健全自我的文化體質,「讀經」正是一條便捷有效之路。提倡全民讀經,正是恢復國族文化活力的契機。   第四節 成人讀經的具體方法  成人讀經的要訣是:先不管懂不懂,只要相信「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就這樣讀起來!因為一切語言學習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接觸」,而文化教養最直截的方法也是多「熏習」而已。吾人現在之所以不能讀古典,不能懂傳統,過錯不在我們笨,也不在我們不用功,而是在於我們的教育體系沒有好好提供我們接觸的機會,而且整個時代風氣更勢同大禁。所以自今起人人要自求多福,衝破禁忌,自己重新讀起。  首先選定一本書,只要覺得有價值,不管深不深,難不難,懂不懂,打開第一頁,就開始讀!首先只讀原文即可,不必讀註解,以免攪雜。  如問:遇到不認識的字怎麼辦?  則答:含糊過去!  又問:遇到不懂的文句怎麼辦?  則又答:含糊過去!  又問:連續幾頁都不懂怎麼辦?  則又答:一一含糊過去!  又問:這樣一直含糊過去,有何功效?說是讀經,豈不自欺欺人?  則又答:不僅不是自欺欺人,而且是大有功效!  朱熹教人讀書之法,曾引用禮記上的話說:「讀書如鋸木頭相似,先其易者,後其節目。」請你不要被那些佶屈而深奧的「盤根錯節」的「節目」所拘絆而畏懼不前,因為縱使有百分之九十不懂,應當還有百分之十是其中的「易者」,而可以懂得的。原來經典和一般知識性的書是不一樣的,知識性的書是有機械結構的,前面懂,後面才能懂,整本書是連貫的。而經典,是智慧的發露,靈光遍灑在任一角落,不一定有連續性。前句不懂,後句不見得不懂。無論從前面懂起,或從中間懂起,甚至從後面懂回來,均無妨害。可知許多深刻而重要的觀念都往往用淺易的語句表達呢!一本書讀上一遍,行過寶山,隨時掇取,必能多少有所收穫。只要懂得其中十句二十句,乃至兩句一句,有所會心,便不枉費,此便是文化之根苖,教養之開端,或許此一句二句便可終身用之而不窮。  況且何必只讀一遍,一個人開始讀一部經典以後,可以讀它第二遍第三遍,乃至八遍十遍……。姑舉讀易經為例,易經全文二萬四千零二十個字,每日讀三十分鐘,三天之內便可讀完一遍,一個月便可讀十遍,一個人若肯咬緊牙根,立志讀它六個月,便可讀上六十遍,對此書必將漸次熟悉而生親切之感。進一步可以用同一含糊之法看註解,半年之內亦可看十家八家,在毫無壓力的情況下,而語文能力之浸潤已在其中,文化心懷之涵養已在其中,一個本來對「經典」心懷恐懼的人,漸漸有興趣去閱讀有關的文章,漸漸能參與討論,而漸漸在生命的各方面產生受用,這便是所謂的無師自通。如有幸能遇到名師指導,則預先有了受教的基礎,其收穫將更為確實。  此外,如有三五同好,籌組讀書討論會,亦可考慮以經典為讀本。相觀而善,效用更大。一般人都莫名其妙的有一種驕奢的心理,緊緊張張的一定要每句都懂才肯讀,其實那種心理是錯的,不能長進的。從今起,奉勸讀者,要謙虛的承認自己不懂是正常的,不懂更應讀,讀多了就會懂。  朋友,你家裡有「經書」嗎?如果有,請你從塵封中取出來,拂掉灰塵,翻開第一頁,從今開始讀起吧!立志先讀它半年再說!如果家裡連一本「經書」都沒有,也是很正常的,不必慚愧,趕快準備一本就是了,也可以從今天讀起。荀子說:「天地始者,今日是也。」要讓我們的「經典天地」從今打開,在乎一念之間而已!(請參考附錄一)第五節 兒童讀經之基本理論從兒童時期起給予讀經,是一種合情合理的教育,而且實施起來是非常簡單而有效的。但因為民國以來的教育觀念太片面僵化了,所以一般人很難想像其合理性,不易接受這樣的方式。因此,也必須略作理論之說明:  民國以來的教育觀念,大體是以美國二十世紀初年的實用主義為主導,也可以說是以「兒童中心本位」為主。其施教理論的大要是:一、教材的選編要按照類化原則,也就是教材要依兒童的理解能力,按部就班,由淺到深,由易到難,他能懂的才教給他。二、教育的目標是遵循實用原則,也就是他生活上有需要的才教給他。三、教學方法要注意興趣原則,也就是要順應兒童的興趣,有興趣才學得好。如果依照這三原則去推論,是不可以教兒童讀經的。  不過,以上三原則,雖在某方面看似是很合理,不可反對,但從整個教育的理念看,其實是很片面而值得商榷的。  首先,以類化原則說,要求教材依深淺的順序,以適合理解力,這只是應用在「科學知識技能」的學習才完全必要,而人類的學習,不只是科學知識技能。占很重要一面的有關精神性的,文化性的,人格性的陶冶培養,是否也必定要遵守「理解而後學」的原則?又什麼叫做理解?是不是所有理解都像理解數學那樣才算理解?這些都是一直被含混的問題。其次,所謂實用,有當前兒童期馬上可實用的東西,也有他將來成長, 後所需的東西,要不要一起照顧?兒童能不能學他現在用不到的東西?需不需要學他將來才用得著的東西?這在當前教育理論中是尚未深切討論的問題。其三,所謂興趣,是可以用各種方式培養的,是否一定要遊戲才有興趣?是否不了解的東西,就沒有興趣?這種問題,應該由實驗來判斷才對。  姑且舉音樂之學習為例,如果我們的音樂教育,一向只教他能懂的音樂,只教他當時要用的音樂,則一個, 國, 小兒童因為只懂兒歌,所以只能教兒歌。唱也唱兒歌,聽也聽簡單的音樂。如是,小學畢業時,他只有小學音樂水平。升國中,便覺兒歌太淺,用不上,必須再學少年之歌,國中三年又只學少年歌,畢業時,只有國中的音樂程度,到高中,國中音樂又無用,必須再學青年之歌。如此,每長一歲,便沒有音樂可用,須學新的音樂,從國小到高中畢業十二年的音樂教育,只有高中水平。除了音樂系之外,我們所有大學生,所有成人,一輩子的音樂素養只停留在高中水平,成人而只有高中水平,便是沒有水平。難怪我們的社會中的成人,一輩子只能跟著兒女聽流行歌,這真是音樂素養低落的表徵。  如果換個教育思想,把音樂教育的主題放在「感受」「共鳴」,不在「了解」「實用」,所以自嬰兒起,就可以讓他聽盡世界名曲。則素養提升,而實用性的唱遊,就方便多了,知識性的了解就更簡單了。請看音樂家庭,不都是這樣子培養孩子的嗎?所以西方有諺語說:「維也納的孩子,沒有不懂音樂的。」  若要問兒童不懂那麼深的音樂,怎麼學?則必須辯明:懂音樂和懂數學不一樣,他當時表面上好像不懂,但其實他有某種默默的「懂」,而且可能「懂」得很深,「懂」到他整個生命里去,或許這才是「懂」的真意!畢竟生命是一大神奇,你以為兒童不懂,甚至連兒童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懂不懂,但小時有了默默的醞釀,到了適當的時候就「會豁然開朗」。我們應給教育保留這一扇人生的可貴之門才好。我們當然尊重科學,重視實用,但一切以科學為標準而唯實用是尚,泛科學化泛功利化,可能會抹殺了一些人生很寶貴的面向。  語文的學習也一樣,可分技能性實用性的一面和文化性永恆性的一面。技能性大體是認字寫字的問題,實用性則照顧他現實上所須用的語文技術和生活觀念。依照流行的教育理論,我們的小學國語課本,便只想供應這些現實技術層面的東西,號稱「教育即生活」。而兒童所能知所須用的東西甚為簡單,因此我們的國語課本的內容就也跟著簡單以適應之,乃至錢穆先生批評之為「小貓叫小狗跳的教育」。如此教下去,到了國中、高中,他除了認得一些字外,其它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便不夠用,他必須再打基礎,這時他已經太忙了,基礎打不起來,他已不可能從語文教育學到深入的永恆的東西了。若不是大學語文系的人,一生便只能保有高中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他永遠成為一個語文程度低落和人文素養蒼白的人。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人人一輩子都在缺乏之感中,十餘年的語文教育,這樣的浪費,是非常冤枉的。古人所謂十年寒窗,便可考狀元,具有一生受用不盡的為學為人基礎,此種教育成就是可以讓我們反省反省的。  其實,如果只期望兒童學到兩三千個字,以及學會應付他生活的語言,能夠表達他一點文采,是不須要像現今的六年國語課這樣大費周章的。我們的教育把它弄得太扭曲繁難了,姑且從認字說起:一個人從出生開始,就能認字了,到了幼兒園認字能力是已經很強了,但是寫字用字則有相當大的困難,因為認字大體是靠記憶力,而寫字和應用須有很強的理解力才行。本來,兒童在十歲以前理解力弱,應著重認字,而少要求書寫及應用。字會認了,便可閱讀,閱讀時不太明白也沒有關係,從糊里胡塗的大量閱讀中,自有吸收,自可培養出理解力,而大量閱讀的同時也增加認字數量,認字如滾雪球,會愈認愈多,一般智力的兒童,在兩三年內,幾乎可以認完一輩子所需用的字。起先是會認不會寫,會讀不會用,但這都不要緊,等長大了,理解力提高了,自然會認會讀,就會寫會用,這豈不簡單而自然!但是我們正規的教育觀念認為,每教一字就要寫一字,就要會用這一個字,才算學會,號稱「精準」。其實這是強他所難,所以老半天教不好一個字一個詞。最後,認為既然不會寫不會用,就是不懂,不懂就不要教。所以課本就那樣簡單,但雖然教得很少,卻要學得很精,天天在原地磨呀磨。老師教得很吃力,兒童也學得很痛苦,不知錯過了多少時機,浪費了多少心血,阻塞了多少才華!  曾有日本學者,認為漢字最能訓練圖形智力,所以在幼兒園教日本小孩認漢字,他的方法是:每天讓兒童念一首中國詩,只念十分鐘,便掛在教室後面不管,明天再換一首。三年下來,一個幼兒園大班的兒童,可以認得一千多個漢字,比日本高中學生還多。此法如應用在國內,以讀經的方式教導,光從認字的價值來說,則三年的幼兒園讀經,可能認得三千字至五千字以上,在他升上國小一年級時,便可隨意閱讀。此時,如能提供無限的課外讀物,則一個國小兒童在六年之間,不知能吸收多少知識,還愁他不會造句,不會作文嗎?一個提早認字的兒童,可以提早閱讀,而養成閱讀習慣的兒童,不但自己吸收知識,也省了天下父母多少擔心!將消減了社會多少遊魂和暴燥!  要解決當今語文教育問題,須從教育觀念入手,即不要再迷信「懂不懂」的理論。要把人當人看,不要只把兒童當作理智的「工具」看,要正視兒童學習能力的特性,要給予他合乎人性的教育!即是先要分清實用的知識學習和永恆的文化學習的不同。而在實用的考慮上,以提前認字和增廣閱讀來代替單調的繁複的課文的深究。在永恆性的文化陶治上,參酌加入「兒童讀經」的教育!也就是除了現行的「只陪兒童長大,長大後即無用」的教育以外,參酌加入一些有長遠意義的「經典教育」。  兒童的經典教育總括地說,只有兩個重點,即是:從教材說,自小就讓他接觸「最有價值的書」,「永恆之書」,只要有價值,不管艱深不艱深。從教法說,就是要他多念多反覆乃至於會背誦!只要能背,不管懂不懂。  原來人類有兩大學習能力,即記憶力和理解力,記憶猶如計算機數據的輸入和保存,理解猶如程序的設計和應用。沒程序空有數據,則數據是死的,沒數據空有程序,程序卻是虛的。記憶是基礎,理解是發用,二者缺一不可。但記憶力和理解力在人生成長過程中的發展曲線是不同的,依據人類學家和心理學家的研究,一個人的記憶力發展是自零歲開始,一至三歲即有顯著的發展,三至六歲,其進展更為迅速,六至十三歲,則為一生中發展的黃金時代,至十三歲為一生記憶力之最高峰,以後最多只能保持此高點,往往二十歲以後,心境一不平衡,便有減退的可能。而理解力的發展,與記憶力大有不同,理解力也是自零歲開始醞釀,一至十三歲總是緩慢上升,十三以後方有長足之進展,十八以後漸漸成熟,但依然可因為經驗及思考之磨練而一直有所進步,直到老死為止。(如圖)   我們提倡兒童讀經教育,即是要利用他兒童期的記憶力,記下一些永恆的東西。反覆誦讀,是兒童的自然喜好!背書,是他的拿手好戲!你不準備些有價值的書讓他背,他就只好背小學課本,甚至背電視廣告。而且在其記憶力正發展的時候加以訓練,其記憶能力會達到較高的頂峰,一輩子維持在較高的水平上,一生都受其益。(根據近年的實驗,讀經半年一年之後,約有百分之五十的兒童,可達到近乎「過目不忘」的能力。)但如錯過了十三歲的時機,將永無翻身之地。好像一個弱視的小孩,過了十五歲,就無法再訓練了,此點請務必慎重關切,勿錯過了時機!  有些人認為理解才重要,認為叫一個不理解文意的人背書,是不應該的,認為那是「填鴨」的教育,所以特別譏之為「死背」、「食古不化」而反對之。  殊不知,該「死背」的時候,就須「死背」,應「食古」的地方,就須「食古」,這正是合乎人性的教育。他如果善於背而給他背,他很自然就背上了,怎可說是「填鴨」呢?「填鴨」,是鴨胃小,吃不下,硬填,填了不消化,現在,兒童背誦的能力強得很,好像一頭有四個胃的牛,給他「讀經」,應該比喻為「填牛」!填多了,他慢慢「反芻」去!你現在不給他好好的「吃」幾本經典,正是「餓牛」,等他長大了,一點本領也拿不出來。所以這時不給兒童背誦,正是浪費他的時光,遏止他的成長。反之,如果理解力發展未到時機,硬要他「理解」,就像現今的科學教育,教材太深,超乎正常學生的理解力,又加上參考書和聯考的推波助瀾,造成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的兒童青年「怕」數學,「怕」科學!因為有關理解力的推進,在兒童少年時期,是只能憑其天生的發展,而很難訓練的。天份高,早開竅的,只佔少數,我國的科學教育是以高標準來要求一般的學生,所以有絕大多數的人產生學習的困難,而這困難,是不能「勤以補拙」的,是打他罵他,也沒有辦法的。沒有能力學習而硬逼著他學習,學生本人和全家人都為了數學科學教育,生活在恐懼痛苦中,長達六七年之久,這才是真正的「填鴨」元兇呢!我真希望我們的科學教育學學美國,把數學科學教育的難度降低兩三年程度,使人人先不怕數學科學,而代之以多量而多變的習作,以養成善用思考的習慣。我們初中高中的數學科學知識實在太深,平時生活用不上,而其高度又不足以參與發明創造,變成兩不著邊!其實一個民族要迎頭趕上科學,恐怕不是教一般人在課程上塞得很多就可以的,而是要出「天才」,有創造性的科學家要靠天才,我們應在發現並特意培養科學天才上努力,方是正途。一般人所需要的思考訓練是邏輯和人生哲學,而我們高中教育卻沒有邏輯和哲學,我們現在的學校教育,是想要以科學知識的學習和數學演算來訓練洞察力與思考力,但學那麼深的數學理化,又要求解題速度,剛好不能培養其洞察的眼光和思考的習慣,只有令他在學校時以解題技巧掠取分數而已,只令他一輩子害怕思考心胸滯濁而已。這樣的教育不但不能培養出有創造力的科學家,連整個社會的「科學精神」「研究風氣」也都被扼殺了,此「科學填鴨」之過也。   所以,科學教育與語文教育走的是兩條路,都應好好照顧,在兒童時期,讓他在語文學習上「死背」「食古」,猶如計算機之輸入數據,愈多愈好,選擇愈珍貴的愈好,「食古」多了,其中自會有所醞釀發酵,將來他理解力發展到了,或生活經驗的時機恰合了,自然「活用」出來。生命是難以測度的,你安知「食古」一定「不化」?依認知心理學家的觀察,記憶多的人,其理解力也相對提高,其想像力也比較豐富,我們當然不能像考數學這樣確切判定他一定懂還是不懂,也不能像實驗室實驗一樣預測他什麼時候能用得上,甚至怎麼用,但我們至少可以知道的是:預備著總比不預備好,寧可預備了而不用,也不要等到要用時,一無所有,事到臨頭,只憑原始的一點聰明,因著刺激而反應,常不免慌亂失據,窘態畢露!  以上是從「懂不懂,有用無用」的角度看,說經典教育是可以暫時不懂,但將來卻有大用的,以破除當今偏頗的教育思想,若再進一步說,光從「用得上用不上」的角度來衡量經典教育,也還是很表面的。究實而言,讓一個兒童接受經典教育,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是要他長遠地默默地變化其氣質,使他的生命陶溶出某種深度,以維護人性光輝,以提升人格質量,以造就人才,以陶鑄大器。這是人類天經地義的期盼,這是教育主政者以及所有教師所有家長的責任!現今社會上校園中問題青年問題學生愈來愈多,大家都知道,原因不是出在經濟上,也不在聰明不聰明上,甚至也不是知識夠不夠的問題,而是文化教養的問題!文化教養之出問題,其來已久,病怎麼來就要怎麼去,有人天真的以為社會亂到一個程度,就會「物極必反」地自我糾正,這是錯把天地的自然變化誤想了文化也會如此。天地可以自然的循環,但文化是人自己走出來的。壞,是人的自我破壞;好,也需要人的自我培植。我們社會必須重植文化之根!而植文化之根的最簡易可行之策即是教兒童讀經,使他及早有文化的浸潤。這種工作,雖然不一定能立竿見影,但這卻是一個有憂患意識的知識分子,一個謀國以忠的政治家所應慧眼洞見的遠謀!有些現代人的心態,凡不能一時見效的,就等不及,凡不能供將來耍嘴皮爭名位的,就認為沒有用,這是社會風氣的浮淺,是人間世的衰象!要給兒童讀經,凡此等陋習鄙見均須淘濾凈盡才可。  附錄:兒童讀經與潛能開發  近來,兒童讀經風氣漸開,參與者中不管老師、家長、學生都信誓旦旦、興趣濃厚地為其效果慶賀努力地義務推廣兒童讀經之成果,在推展者和參與者來講,只要見到讀經兒童之記憶力改善、行為轉好、學校功課進步……等等初期現象,就算成功。他們認為,社會風氣之改善以及將來倫理道德之提升,將隨這些未來社會中堅的成長自然地去達成。今從腦的科學觀點就兒童讀經如何透過潛能開發成就上述種種溫馨的成果,嘗做說明,充為共襄盛舉。  背書,若是為了應付考試或躲開師長責罵,這種傳統填鴨式的教育法一直在壓榨學生的左腦,同時忽略了右腦的開發,對於一位正在學習、成長的小孩來講實在不理想。因此,近些年來,由於越了解左右腦功能,在教學方面就出現更多合乎人性並具潛能開發價值的新觀念、新做法來倡導,目的是要能達到左右腦平衡,藉以提升記憶力、理解力、創造力,期使人類的智能做最大的發揮。  兒童讀經的方式,不求理解,只是背,表面上看來,還是左腦的訓練而已,然而就因為在背經的過程當中,完全鬆懈、有趣,使腦波從β波轉換至α波,也就是說,讀經背經的小孩一而再、再而三地有機會舒解身心壓力,並能在α波的腦與潛意識互動過程中加強了創造力、靈感、注意力、判斷力及記憶力。  兒童讀經背經的過程類似念唱,眼睛看經典文字為透過視覺作用刺激右腦,而念唱的律動也啟動了右腦,至於仔細整理辨字以便記憶則是左腦的工作,所以,整個讀經過程恰恰動用了左右腦功能,使左右腦運作得以同步,根據研究,左右腦能有同步效用時,學習能力可增加2至5倍。  其實,單從左右腦平衡的目的來講,兒童不一定要讀經,就是讀其它的東西也有效果,只要把握住輕鬆並有韻律感地重複念唱即可。然而,一再重複的念唱,即使沒有刻意去理解,所讀唱之內容不只是會存入大腦記憶,它更會烙印在潛意識裡,而潛意識的妙用就是無需經過意志的運作,能直接地、默默地、自然地影響了人類的思維與行為,所以兒童讀經,選擇古聖賢的智慧精華是正確的,因為假以時日,有讀經的人多少會受到經典的潛移默化、陶冶性情。  多讓左右腦平衡、多處在α波下會增進腦力開發,包括記憶力、注意力、理解力、創造力等,也就是讓潛能更有機會發揮,所以兒童讀經是被肯定的。至於透過經典潛移默化,使心性向善向上的邊際效用則是今日社會風紀敗壞、道德淪喪的根治妙方,基於此,全國上下都需重視並共同來推展兒童讀經。  世紀將是智能的世紀,無論人工智慧的科技產品或人腦智能的開發都將極為興盛,但是對人類來講,是福是禍都還難以斷言,因為人性若不能向善,即使擁有非常科技與人腦智慧只能將犯罪升級,因此未雨綢繆計,全世界都應正視看似不起眼的兒童讀經。   第六節 兒童讀經的實務之一:(教材問題)  既然費如此大精神來讀經,其教材當然須有所選擇。而要選出恰當的教材,其實是很簡易的,只要遵守一個標準,即:選「最有價值」的書!整個人類各種長遠傳統中,所謂最有價值的就是那幾部,你不必考慮她難或易,大部或短篇,也不必考慮合不合現代,甚至東方或西方等等……。  首先,「難不難」,是成人的標準,說難,都難,因為文字難,義理也難。但兒童只要看懂注音,甚至只要跟著讀出聲音,不必強求認字寫字,便無文字的難易問題;兒童只要會念會背,不必強求理解,便無義理的難易問題。  再說「大部和短篇」,都一樣,小書背全部和大書背一半,都一樣有大效用,如果讀經時間長,更不必管大小長短,因為這本背完背那本,大部短篇都全背到。  其次,對於「合不合現代」,也不必太過在意,因為經典中有「理」有「事」,如果說理處,自是永恆的教訓,無所謂現代不現代,如果說事處,也是借事顯理,而我們可以從事上推求其理,古事便亦可今用。如此讀書,才可以培養出轉化創造的能力,如果要求凡所讀之書都要有現買現賣的「快餐」之效,號稱「合乎現代精神」,恐未必是長遠之謀,也未必是學子之福。  此外,「東方西方」都有深遠之典冊,都值得一讀再讀反覆背誦,理論上都可以用同一心態讀,不過,先把握自己的傳統是比較合情合理的。就中國人說,較多人選擇先讀中國本有的經典,這是人情之常。但聽說當今也有佛教界大德認為今世能通三藏經論的法師愈來愈少了,為了培養宏揚佛法人才,一開始就教兒童小沙彌背誦佛經,當然也是可以的。我甚至非常敬佩此大德之用心,並預見在此師父培育下,將來必有佛門龍象出現!又聽說有基督教、天主教人士、也想利用教堂開設讀經班,一面唱「聖詩」,一面教讀論孟、老莊。因為文化是無國界無種姓的,以一個西方的宗教,在中國尊重發揚中國本土文化,更顯示其寬容性,同時也是最根本的一種「社會服務」。又現在有兒童英語班要兒童背誦英文簡易童話,也未嘗不可,不過我想,如在相當基礎之後,能背誦如聖經或莎士比亞的英文經典原作,收效可能更大更長遠罷!這種書,背一句就是一句,所背不必多,背上一兩百頁,可以一生受用。其它有些少數民族,他們祖先流傳下一些歌謠讚頌或神話等,如其敦篤精要,也應讓子孫們從小誦習,以維族類之特色,並易開啟其高遠心志,參與於理性之開發與族群之融諧。  所以讀經教本的選擇,可隨個人的見識喜好而認定或安排其先後次序,無論如何,只要所讀的是「經」,便都有大利,不必太過患得患失。不過如有人常要我提些建議,我的建議是:與其讀誦教科書,不如讀誦三字經;與其讀誦三字經,不如讀誦千家詩;與其讀誦千家詩,不如讀誦唐詩宋詞;與其讀誦唐詩宋詞,不如讀誦文選古文觀止;與其讀誦文選,不如讀誦百家諸子;與其讀誦百家諸子,不如讀誦十三經。要讀誦十三經,則當從四書起,四書又以論語為先,這是民族文化之根本命脈所在!當然一本讀完,可以再讀一本,乃至以上之書全部讀完。  近幾年,我們所實驗的讀經班,一開始所選用的教材是論語、老子和唐詩,一是儒家之本,一是道家之源,一是公認的文學之寶,三本都是很重要而基本的,可供採擇給初學者。當然這三本都背過了,或許可以讓他背孟子、詩經、易經等……一個人不在十三歲之前就把易經背熟,這一輩子很難在易學上有成就了!其它有關意義深遠的文化性學問也大概如此。   第七節 兒童讀經實務之二:(教法問題)  一、教學原理:兒童讀經的教學基本原理很簡單,就是找機會讓他多接觸,多念多背,只此一訣,別無他巧。  它的原始規模是:老師念一句,學生跟著念一句,念完一段了,再帶一次或兩次或多次,然後教學生自己念一遍,再念一遍或兩遍或多遍,然後或全體一起念,或部份人一起念,或個人念,你念他念,再跟著念,再一齊念……總之,就是反覆再反覆的多念,最後是把這些內容背起來,這樣的方式是人人都會教得來的,而且也是人人都會學得來的,這裡有很多的念,只有很少講解,或甚至不講解。  這麼簡單的教學法,如果教本選用注音本,則任何人,只要讀過小學二年級以上,認識注音符號,就可以當指導讀經的老師,因為不必講解,所以不須要科班出身的專家,任何家長只要準備了書本,甚至不須書本,只要影印或抄寫,馬上可以教自己的小孩,或者開一個類似才藝班的讀經班,教一班兒童。如果原來有教學經驗當然最好,如無教學經驗,只要有熱誠,就可以開始教了。從做中學,漸教就漸有心得了,千萬不要為了找一個科班的教師而耽誤了兒童的學習年齡!  二、教材的順序:最好又最簡單的方式是按經文,從頭教起,一章教過了教第二章,接著第三章等等,尤其像論語老子唐詩一類的書,根本沒有所謂重要不重要可選擇。而且或長或短並不會造成差異,因為短的可以連幾章而變長,長的可以切成數段而變短,等到兒童背熟了,他反而會喜歡長詩長文,他一背起來,就像長江大河一樣,滔滔而下,其樂融融。  三、教學的時間和教學進度:不管是家庭中由父母自己教自己小孩讀經,還是在學校或讀經班團體教學,其教學時間的安排和教學進度的推展都是很自由的,在此只能提供一個讀經實驗班的規模,以供作參考。  教學時間:每周上課一次,每次一個半小時。  教學進程:因為同時讀三本經典,所以進程也依經典分為三階段,每階段又分三小段,即複習、考試、教讀三部份。  其詳情是:第一階段,複習論語,題材是上周或以往所背過的內容,約用十五分鐘,(兒童對他熟悉的東西,是愈念愈起勁的,兒童讀經的聲音是清純優美的,這時教師可以傾聽欣賞或跟著朗讀。)其次是考論語,考上周所教的內容,或摘一章兩章,或全部各章一氣相連,(不大相關的各章,要連在一起,這在成人很難做到,在兒童卻輕而易舉。並非連章有什麼道理,只是為了讓他多念幾遍更加熟習而已。)考試可以用口試,或一個個考,或兩三人一起考,高年級也可筆試,但對生字不必要求太多,以免增加其負荷。考試時間約十五分鐘,然後教新的論語課程,大體是十章,(視長短可略伸縮,剛開班時,兒童沒有背書經驗,可以先教三章或五章,視情況慢慢增多,大體以二分之一學生每天自修三十分鐘所能應付的進度為準)。每章帶念兩三次即可,這就是本周的「家庭作業」。新課程帶讀約用十分鐘。第二階段,依一樣程序教老子,先複習老子,五分鐘;考老子,十分鐘,教一或二章新課程五分鐘,第三階段,依一樣程序教唐詩,複習五分鐘,考試十分鐘,教新課程十分鐘,約二三十句。(實驗班是從五言古詩七言古詩開始教起,因為那是成人不肯念的部份,我們就先教兒童背起來,以免他將來也沒機會念。)剩下最後五分鐘,可以交待事務,激勵氣氛,聯絡感情等等,一堂讀經課程就在忙忙碌碌熱熱鬧鬧中完成。  以上各種安排,可隨教師意願,而任意調配,如果在家中或在學校,則時間運用上更是不同,都是可以隨機而變的。  四、教室氣氛的營造:教室最好保持熱絡而不混亂,專註而不死板。兒童本來就是活潑的,而且是喜歡念書背書的,所以只要順勢利導,教室氣氛很容易保持良好狀況。不過還是須要提醒幾點,以供注意:第一:是不可求好心切,要求程度整齊劃一。須知,全班只要有三分之二甚至二分之一通過要求就應該滿足了,要在前面帶那些跟上程度的而有成就感,不要在後面趕那些跟不上的而受挫折。跟不上的人只要跟在後面,多聽別人背幾遍,偶而也記得一些,就有大用了。教師沒有挫折感,是使讀經教學能維持下去的最大保障。若是家長教自己小孩.也不可太著急,一著急,就壞事了。第二:是少責備而多鼓勵。須知此事難得,對有成就的學生,常加鼓舞,一直讓他維持在高峰上,他愈背愈快速,終可達至過目不忘的記憶能力。又須知此事並不緊急,對應付不良的學生也不必責備,說不定有一天他開竅了,就上路了。此種教育不同於數學,數學是基礎不懂,全盤烏有;讀經是隨時可提可放,只要等待,漸次上路,為時不晚。把教讀經,當作和兒童共同成長,以輕鬆好玩的態度來教,千萬不可開罵開打。第三:寧安靜勿燥動、寧簡單勿繁瑣。有人以為「寓教於樂」才是適合兒童旳,其實未必,兒童也不一定永遠喜歡亂糟糟的情境,兒童有時也很喜歡平和安靜,讀經的氣氛,以稍帶安靜的悅樂為好。  五、提高兒童學習興趣的方法:教兒童讀經,最常遇到的難題是有些兒童提不起興趣,有很多家長或老師都備受壓力,甚或放棄,這是很可惜的。但須知凡是教育都會有這種問題,人生要長進,即多多少少要付出些代價,兒童偶爾的畏難不前,本是極正常的現象,也並無一定有效的辦法可以完全防止。只是,天下教導讀經而愉快成功的人已經那麼多了,只要老師家長有信心、有誠意,兒童偶爾的排斥應該可以輕易克服才對。在此只提供一些可能的建議,做為參考。  首先,「流行」可以製造興趣,兒童心理是很重模仿的,如果他看到很多人都讀,就比較有興趣,就好像兒童不一定喜歡上學,但人人都上學,他就上學了。也並不一定都喜好鋼琴,喜歡英文,但大家都去學,他也就比較不排斥了。所以一人讀經較難,如招集鄰居親友的小孩一起讀,則興趣將大為提高。  其次,「大人的熱力」可以感染兒童的興趣,所以家長和老師都須保持高度的信心和熱忱,若起初兒童未進入情況,須有耐心去等待,有些家長不但有熱誠,而且真的和小孩一起讀經,互相考試比賽,雖然每次都是大人輸,但大人也因此溫經受益,而且一家興緻高昂,是最好的親子活動。這種狀況當然不可多得,所以有時也要用些手腕,曾有一個很有誠意要讓其小孩讀經,而小孩卻不大有興趣的家長,問我辦法,我告訴他說:「回去正經的告訴你小孩說:『其它一切皆可商量,只有讀經這一件事,不可商量,你非讀到小學畢業不可!』」此法果然有效,但只供給有極大信心的家長用。  最近有人向我提議,設定一個全國共同讀經的時間,我想這也是一種「創造流行」以及「親子參與」的好辦法。茲訂於每天晚上八點到八點半,為「全國共讀時間」,歡迎各家庭隨時在自己家中響應參加,各依自己的進度去讀。則到時全家一起讀經,鄰居也在讀,全小區都在讀,全國到處朗朗書聲,有了固定時間,有了親人相伴,又知道有廣大的小朋友陪讀,兒童就較有興趣,而容易養成習慣了。  其次,「情感」可以維繫興趣,家長平日與小孩情感濃厚者,較易帶動興趣,老師讓兒童覺得可親,兒童也會因喜歡老師而喜歡讀經。  其次,「成就感」可以提高其興趣,讀得愈好愈喜歡讀,所以教師要維持其成就感,對功課好的兒童,固然要多加稱讚,讓他有成就感,對功課差些的兒童,只要有進步即當表示滿意,加以讚賞,這也會讓他得到一種成就感。  其次,「獎勵」可以吸引其努力,獎勵的方式很多,最常用的是記點數,或蓋章或發卡,累積點數而給獎,獎品可以是禮物或圖書禮券等,最方便的是給分數,寧可給高分,有恩惠而不花費,空歡喜也有效果。  其次,「變花樣」可以激勵興趣,讀經所能變的花樣是在讀的方式上,或快或慢,或吟或唱,或帶讀,或齊讀,或接龍,或默讀,或當場試背,或提問徵答,都可以。但如不會變花樣,只平平常常亦可,有時平平常常也有一種引人的土氣,其中也有趣味。兒童的感應最靈敏,他也會被誠懇所感動,並不是非玩花樣不可的。  其次,「講故事」,「講有趣的常識」,不管與本課有無關係,都可以增長興趣。  其次,最不得已是「做遊戲」。  最後,如果有些人依然提不起興趣,而且反抗太大,則放一放,停一停也沒關係,只要他還沒十三歲以上,都還有機會等到他回心轉意!(不過,十三歲以上的人,要等他自己省悟過來,再有接觸經典的機會,這時大體是四五十歲或七八十歲了。真所謂「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呀!)  如在國民小學中,由老師來教讀經幾乎沒有興趣不興趣的問題,只要老師有熱誠、有信心,就可以帶起來,所以在學校推廣是最容易的。可以全校讀,也可以班級各別讀。可以利用生活與倫理時間讀,也可以利用課外活動時間讀,最好是每節上課鈴一打的五分鐘十分鐘,大家一面念、一面等其它小朋友進教室,也幫助教室的氣氛靜下來。一天念個三五十分鐘就差不多了。這樣利用零碎時間,不但不會增加工作壓力,反而可以收到讀經之樂。  以小學老師這樣優厚的條件而不教讀經,實在是很可惜的。但是還有些老師認為多了讀經教學,是一種額外的負擔,這其實是一種極大的誤會。級任老師若能每天利用二三十分鐘時間,把讀經當作國語的「補充教材」,則大概在施行半個學期之後,全班小朋友的注意力會較集中,記憶力也會增強,整體學習能力大為進步,不僅國語進步,連社會科也進步,甚至對數學自然科的理解力也會提升。除此之外,在經典的熏陶下,兒童的氣質會有顯著的變化,性情較為穩定篤厚,較能友愛同學,體諒父母,尊重老師。有許多老師在班上教了讀經後,教學漸漸輕鬆。有些學校全體讀經後,訓育主任發覺學校問題漸漸減少。這些都是驗而有徵的。吾人認為今後國中高中的校園問題,應該要在國小解決,方便有效的解決之道,即在全面推廣讀經,最好是將讀經課程納入體制,則許多老師的辛勞可以減免,而許多學校教育及社會文化的問題可以迎刃而解!   第八節 如何開設「兒童讀經班」?  在讀經教育未能納入體制之前,讓社會每個角落都有「讀經班」,是我們初步的理想。古人說:「易子而教」,自己單獨教自己的子女是比較困難的。所以最好的辦法是:要教自己的兒女,連他人的兒女一起教,與其一家獨樂獨學,不如大家眾人一起來讀。意思也就是:要開成一個「讀經班」,則兒童讀書有伴,其興趣將加大,而且參與的人多了,也較易形成風氣,對社會造成較快較大的影響。  你如想開一個讀經班,其步驟可以參考如下的解說:  第一步:倡導理念。因為兒童無自主力,所以要讀經必由家長的認同,而現在認識讀經理念的人並不多,因此倡導理念是很必要的。倡導理念的方法很多,可以以您個人所知的去宣說,譬如校長可對全校老師說,老師可對學生家長說,一般人可以對其親友說。也可以集合老師家長或其它一些聽眾,邀我親自去演講解說,我曾有願:凡來邀我去講讀經理念者,我不管何時何地,不管多少人聽,都一定設法前去。您也可以提供「介紹讀經演講錄音帶或VCD」給親友聽或看,(訂索辦法請和「社會讀經推廣中心」聯絡)。現在最簡單的方式,您可以用這本小冊分發給人看,這本小冊內容大體和演講相同,應該可以說明清楚了。這本小冊是由熱心文化者所捐助印贈的,不論需要多少,可以來函或來電索取,若以您的熱心介紹,而讓更多人知道讀經教育,則我們將會很感激您。(本書捐贈流通單位載在書後,並希望各界出力捐印)  第二步:選定地點。古人說:「道場,道場,有道就有場」,開讀經班,只要有意願,地點幾乎無所限制,不論講堂、課室、辦公室、會議室、客廳、甚至是床上、樹下,都可以做為讀經教學的地方。不一定須要黑板,也不一定須要桌椅,只要人人有一本書或一份數據,甚至不須要任何數據,只要互相聽到聲音,就可以開始教「讀經」。現在已響應讀經教學活動而開班的有數千處,其中包括各種文教基金會、學校全體或個別班級、小區活動中心、宗教團體、公寓大樓辦公室、安親班、才藝中心、私人家庭等,幾乎任何一種單位,任何一個地方,皆可開成一個讀經班,而讓弦歌飄送城鄉處處。  第三步:招生。如系學校全校或全班讀經,只要與家長溝通共識即可,不會有招生的問題。如只是作為學校的團體活動或一般人士在社會開班,則可用口頭面邀方式招生,也可用書面招生。招生的對象可以不必限制年齡,因為讀經可以混齡教學,自幼兒園中班起至國小六年級都可以。因為中班以前,尚未有教室上課的經驗,恐怕坐不住(小班以下乃至二、三歲幼兒也是可以讀經背誦的,但較不適合混齡教學,若在幼兒園或幼兒園中由老師團體帶讀,或由家長自行個別教比較適當。)而升上國中後,時間也少了,心理也變了,比較不易接受這樣的教學方式。當然,也有特例,國中高中而想讀的,我們更加歡迎。甚至成年人也可以一起來讀,許多家長即陪著兒童來讀,而且也跟著背得很起勁。所以讀經班的招生不會太困難,只要說動五六個家庭,就約有十來個兒童,再加上陪讀的家長,就很熱鬧了。  已在別處讀過的,還可以再來報名重頭讀起,因為讀經不是學數學,算過就好,讀經倒像欣賞藝術,如一首精湛的音樂,聽了可以再聽,演奏了可以再演奏,愈熟愈好。反過來說,讀經教學已經進行一段時間了,也容許新生插班,因為論語如能治天下,讀上半部和下半部皆一樣可治天下,好像音樂從貝多芬聽起或從莫扎特聽起,是沒太大差別的。  第四步:聘請教師。教兒童讀經是非常簡單的,只要聽過演講,或看過本小冊說明,幾乎任何人都可教讀經,所以教師的來源應不缺乏。譬如說在學校教讀經,老師是現成的,或者教自己班級,或者教團體活動,如能深切體認讀經對文化教育的重要,應是義不容辭的,何況可以把讀經當作一種有趣的課外遊戲來做,就不會有增加負擔的感覺了。又如果認識到教兒童讀了經,可在短期內增進兒童的智能,又可對這些兒童有一輩子的好影響,並且自己在教的同時也受到益處等等,學校老師中,應很容易找到有願意教讀經者才對。如果是社會民間所組的讀經班,則可以聘請學校老師兼任,或由家長出任教師,因為如果自己的子女也在讀經,那麼本來就須陪讀的,出來擔任教師也不會更費時間,何況自己的子女在這情況下可能會學得更好,而且教讀經不僅對小區親朋有貢獻,自己也有大進步,何樂而不為呢?我們鼓勵大家出來教讀經,這也是一種很好的敦親睦鄰的小區服務,很好的自我成長。此外也可請退休銀髮族擔任教師,不但深具「文化薪傳」的意義,此老人與兒童玩在一起,正好忘老返童,延年益壽。另外,家長也可以利用每天早晨陪小孩到校後,在兒童的早自習時間裡協助老師教讀經,這樣不僅是自己的孩子受益,別人的孩子也受益,而且也協助了老師,協助學校,自己也有多方面的成長,是最有價值的「愛心媽媽」、「愛心爸爸」。  雖然讀經教師不須有特別的才學,但基於「經典教育」之本性,凡「讀經」的教學者須要保有正確的文化心態,以濡染兒童具有寬廣的文化心靈。茲舉出讀經教師應有的「見識」如下: ·凡「讀經」,雖以經典為主,但並不排斥閱讀其它書籍,反而要多鼓勵各 種課外閱讀。讀經的兒童,由於語文能力的增強,往往可以開啟廣泛的閱讀興趣,應多加鼓勵,使養成讀書習慣。 ·凡「讀經」,雖以古文為主,但並不排斥白話文,並且相信由於古文能力的增強,必大有助於其白話文的鑒賞與寫作。 ·凡「讀經」,雖以中國文化為主,但並不排斥西方文化,並且期待由於理性的開發,而更有能力去吸收融貫西方文化。讀經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培養一個人,自小有這種大心量大志願。 ·凡「讀經」,雖以記憶為主,但並不排斥理解,並且希望由於深沉的醞釀,而有助於其思想的縝密。  最後要請特別留意的是:讀經雖只是屬於課外補充教學,每天平均只花了二三十分鐘,但對其各方面的智能有甚大的強化效果,其它的功課很快跟著會有明顯的進步,家長或老師不要讓他花太多時間在功課上打轉,而要他趕快多吸收課外的知識技能,或者加多其讀經課程。也就是要讓他學些有內涵有價值的東西,以免浪費他的生命。(現在國小老師上課所教,家庭作業所派,大體是以照顧中下程度的學生為標準,所以高材生在上課中往往所得甚少,家庭作業的抄寫對他來說更是缺少意義,這種浪費是很可惋惜的。不過老師為了全班教學,也是無奈的。解決的辦法是分層級派作業,有些讀經兒童的家長要求老師讓他的孩子以「背經」代替寫作業或背課文,而老師居然也答應,這真是一個好現象。可供天下父母老師參考)  第五步:開始教學。開始教學也是很簡單的,不必要有開場白,只要說:「小朋友,跟我念!」,「論語……,學而第一……,第一章……,子曰:學而時習之……」,念完一次,再一次,這樣就開始讀經的教學了,念完一段,念下一段,不必要講解,講解往往帶給老師壓力,兒童聽不懂會減低興趣,而且等於浪費時間。但如果教師有能力有興緻,或某些章節可以當作隨機生活指導的,或高年級可以聽懂一些了,略為講說也是可行的。但講解不是讀經班最主要的目的,兒童讀多了,他自然會了解。如果有兒童或家長特別要求要了解,而老師沒有信心沒有能力講解,這時請老師不必有挫折感,因為我們這幾代的語文能力不好,是被犧牲的,在此更可見出教子弟讀經的重要。如真有高年級想了解文義,可以請他自己去看坊間的翻譯本,但也應勸他不要太認真,看得懂的地方就好,看不懂的地方,就算了,以後再說,經典的學習不像科學知識的死煞,科學知識的學習必須要求懂,而且要懂得很清楚,但經典的性質不同,不可攪混。經典貴在有無窮活轉的內涵,對經典保持一種似懂非懂的深遠的敬重之感也是好的,如果一味為了讓他懂,淺白而解之,可能反而使他忽而玩之,以為天下道理只不過爾爾,大大斫傷了他的慧根,此所以古人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也。所謂「了了」,就是什麼都好像懂的樣子,能言善辯,好抬杠而自以為是,這種態度不是很好的,而現代家長卻很喜歡,此所以社會上浮薄之人漸多的緣故,須及早防範,不要隨便讓兒童養成這種習性。  第六步:取得和「讀經風氣推廣中心」聯繫。本中心是由關懷文化人士所贊助,由我主持,義務供應各種讀經信息,解答各種讀經問題,協助讀經開班事宜,並且無限量發行贈閱「讀經通訊」,無限量發行贈閱本「讀經教育說明手冊」,以利大家協同在各處推廣讀經理念。本中心也出版倡導錄音帶錄像帶,出版教學錄音帶,代售讀經課本等,希望參與推廣讀經的工作者,多與本中心聯絡(有關本推廣中心之介紹,請看本手冊第七頁)  第七步:樂觀堅定,長期辦下去。讀經班的開辦很簡單,而持續下去也很簡單,只要儘力做到以下幾點建議即可:第一,要體貼人性人情。一般人往往隨時代而走,在讀經風氣未打開以前,贊同的人是不多的,只要有三兩同好即應滿足,不要有孤獨感。第二,要了解兒童個別差異,不要要求每個兒童的表現都如人意。通常的狀況是十分之三會自動喜歡讀,十分之三會反抗到底,十分之四是可有可無,鼓勵即進,不鼓勵即退。這是很自然的教育心理統計曲線。我們只要不辜負前面十分之三,而鼓勵中間十分之四就很多了,當然能鼓動得了後面十分之三更好,但切勿因此太累太失望,以致全盤放棄。後面十分之三或許有別樣發展也是好的,不一定非天下人都馬上來讀經不可。第三,要激起家長的關心。兒童讀經成功的關鍵在於家長的鼓舞和督導,尤其是剛開始的三個月,教師必須常常提醒家長讀經的重要,每次下課後,須吩咐家長:「督導你的孩子每天讀二十分鐘到三十分鐘,注意,是『每天』!」如果家長不負責任,「假民主」,只抱著「讓孩子試看看」的心情,大部分是不會成功的。有些家長說「忙」,不願花精神督導,其實,他不知道,這時認真督導三個月讀經,等他上路了,則一輩子不用為這小孩擔心,是一種花費最小而收益最大的教育投資。千萬不要蹉跎,等他過了十三歲,忽然發覺孩子空虛的心性一夜之間變樣了,那時,後悔就來不及了。這些觀念,要常常說給家長聽。第四,要有堅持的勇氣。開班三個月後,人數少了一半,是很正常的,繼續辦下去,又會漸漸有人來插班,回復原來的盛況。澎湖馬公高中有一位蕭麗玲老師,她說澎湖的孩子太可憐了,所以不但自己義務開班教讀經,還東奔西走,宣傳理念,受了不少挫折,感動許多國小校長和老師,以及地方關懷文化人士,在教育局丁振民局長親自的領導下共同努力了兩年多,現在澎湖幾乎全縣兒童都已接受讀經教育,將來澎湖一地不僅文風鼎盛,而且將出大人才來。這便是憑著堅定的信念而推廣讀經有成的例子。屏東里港有老夫子才藝班尤永煜老師,開班時八個學生,一年半下來還是八個,但他沒有放棄,後來終於增加到數十個,以致客廳容納不下,這便是本著樂觀的精神開班有成的例子。我曾說只要還剩下一個人要讀,便不可放棄,如此,則無敗事。第五,要有長遠的眼光,不要短視近利,急著求一時之效。人類的幼稚期是很長的,讀經見效之日遠在十年二十年以外,要善於期待。第六,不如意時,請和「讀經風氣推廣中心」聯絡,或直接找我本人。我們一定會恢復你的信心。  祝你成功!(附錄)解消疑難好讀經(見《讀經通訊》第二、三、四期) 民國八十四年(1995年)端午節寫於台中師院 全文完民國九十四年(2005年)一月一日 第八次修訂簡易三百讀經法王財貴自從民國八十三年(1994年)元月,正式向社會推廣讀經教育,六年來,我本人以及各處熱心的讀經教師所作的倡導演講累計有數千場,由全國電子專賣店及各方捐印流通的說明手冊及理念簡介合計超過八十餘萬本,推廣中心的讀經通訊發行了二十一期,全世界已有數百萬兒童正接受著讀經教育,聽聞「讀經」觀念的人不下千萬人。「讀經」,已如預測地成為一種廣大的文化運動,長久以來我們所期盼的一股社會清流,正隱然成型。 有人驚疑何以讀經推廣的成效如此之大,我認為這並不是任何人的功勞,而是因為讀經教育本身,其內容合乎人性,其方法合乎自然。凡合乎人性合乎自然的,必為人所樂於接受。另外,還有一個促使流行的外在因素是:在倡導推廣時,很少給予一定標準,我們總是認為「有讀就好」「多少皆可見」,所以很多家長老師就容易上路了。 不過,也因為這樣,讀經教育的成效就相對的不大穩定。雖然所發行的倡導資料是一樣的,所演講的內容也是一樣的,但讀者聽者的感受卻大有不同。總之,凡是對讀經理念了解愈透澈的人,信心就愈強,就教得愈積極,其效果也就愈顯著;而凡是疑惑不定其信心薄弱的人,就教得若有若無,其成效也就若有若無了。令人擔憂的是:這樣若有若無下去,一拖兩拖,號稱「讀經」,而沒有收到應有的成效,把一個兒童拖過十三歲,就可惜了。所以在這裡,我以多年來的經驗,想建議一種簡便的讀經教學觀念,或許可讓積極的老師更加積極,讓原本消極的老師,也可以把柄在手一改舊習欣然轉型! 這個觀念,我稱之為「三百讀經教學法」。所謂「三百」,乃是三個「一百」,即:每天進度平均約「一百字」,每一百字至少念「一百遍」,每天讓每一個讀經的孩子都得「一百分」!這樣就真有點「讀經」的味道了。茲稍作說明如下: 首先,「每天進度一百個字」:「一百字」,大概如論語的前三章 ( 含標題及序號計有九十八個字 ),或老子的第一第二兩章 ( 含標目計一百五十三字 ),或唐詩前兩首 ( 含標題作者計一百零三字 ),或論語一章配老子一章 ( 計一百零三字 ) 等等。如果怕初學者一時背不來,從五十個字開始也可以,視其能力逐次增加。但是千萬不要低估了兒童的能力,千萬不要因為大人自已背不來,就想當然地認為兒童也不行,於是平白地浪費了他的大好時光。請靜心計算一下,每天一百個字,一年若只算三百天,只要一年功夫,即有三萬個經典文字在生命里,一輩子也就很夠用了。何況讀個五六年,人才盡自此中出矣! 其次,「念一百遍」:一百個字左右的經文,中等資質的兒童大約反覆五十遍就會背。( 上等資質過目不忘者不列入一般考慮 ) 而一般人正常念書的速度是每分鐘兩百個字,一百個字的功課,一分鐘可以念兩遍,( 念熟後每分鐘甚至可以達到四五遍之多 ),念一百遍最大需求是五十分鐘。加上每天最好把前五天的五百字連起來複習,複習一次約兩分鐘,用十分鐘複習五次,逐次前進,就可以終身不忘。所以家長或老師的教學責任,便是想辦法讓他有大約六十分鐘的讀經時間。而這六十分鐘並不需要整段連續,用零碎時間,效果一樣好。家長可以安排上學前、放學後、飯前、飯後、睡前等各十幾分鐘。學校級任老師更容易挪出各種小時間,如早自習十五分鐘、每節打上課鈴後五分鐘,合計已將近四五十分鐘,課後作業再指派念十五分鐘 ( 三十遍 ),即超過需求了。 再說,「每天每人都得一百分」:「讀經」本是可喜可悅的事。如果兒童讀經讀得不喜悅,便是老師教壞了。好的讀經老師不僅應讓兒童喜悅,而且要讓他有雙重喜悅:第一重是讓他有學習的成就感,第二重是給他精神獎勵。老師如照以上所說辦法讓他念一百遍而會背了,他自已就有了成就的喜悅,如果再因為會背,而給他「一百分」,更是給他最好的獎勵。不過,如果有少數資質稍差的兒童,念了一百遍,居然還不會背,老師應該只看在他用了功的份上,也給他「一百分」,他將可能因得到鼓勵而有所長進。又如果有怠惰異常,根本不想念的兒童,不會背,其實也無所謂,因為只要他聽了別人念一百遍,某種文化教養的功能都已深深打入他的生命中了,老師只要象徵性的叫他來補念三十遍,也給他「一百分」吧!反正每人都「一百分」,非「一百分不可」!小朋友受益,老師也絕不會吃虧的。 最後,有人會問:如果每天花一個小時在讀經上,豈不妨礙了其它功課的學習?這裡,我們必需再討論另一個教育問題:是不是一切科目的學習效果都是機械地相等的?其實,從理論上及實驗中,我們都發現有些學習是可以做為其它學習的基礎的,亦即有些學習具有開發潛能的效用,學了這科,智能提升了,其它功課自然顯得容易。「讀經」,便是具有強大的潛能開發之功效的功課,如果一天真能花一個小時讀經,則其它功課不僅不會退步,一個學期之後,不論國語、社會、還是自然、數學,幾乎不用學習就自然會了。台中縣大里市崇光國小朱安邦老師每天用兩個半小時的時間作讀經教學,他所帶的三年級新班,開學二十天,班級管理就上軌道了(去年九月一日開學,二十一日大地震,校舍全毀,這一班的學生在帳篷中復學後,立即正常化),經過一個學期,所有秩序、功課一概不用老師家長操心,此種教育成效可供教育當局參考。 讀經,是如此的輕鬆、有味、自然、簡單、有效,何樂而不為呢?切記:有讀就有,沒有讀就沒有!邁向「全民讀經」的時代──與經典有約:論語一百王財貴緣起:十年來,我在台中師範學院,不管開的是何種課程,上第一堂課,即與學生相約:「有誰在這一學期之內,把任何一本經書讀完一百遍,他的學期成績便從九十分打起。」因為我知道,只要一個人把任何一本經典讀一百遍,他必能從經典中提升其為學的能力,必定能從經典中領悟其為人處世之道,必定能變化其氣質,開闊其胸襟,啟發其智慧,而這些不正是「大學」教育的真正目的嗎?並且這一百遍經典必將影響其一生,所以不管上的是什麼科目,給他九十分,甚至給他一百分,都是值得的。去年七月十一日,在馬來西亞巴都巴轄對華仁獨中高中部的學生演講時,偶然想到;高中生、初中生其實也可以這樣讀,於是與在場的學生相約,誰能在半年內把論語讀完一百遍,就送他一幅書法。這算是把一百遍讀經法正式推向社會了,同行的馬六甲鍾積成先生,認為這種約定很有意思,於是在各種場合轉述,聽到的人,都紛紛表示願意參加,名之曰:「與王教授有約」。到現在,真的把論語讀完一百遍的人已不少。讀過的人,有一個共同的心得:「愈讀愈高興,人生恍然有了方向………。」 吾人所推廣的讀經教育,固然是以「兒童讀經」為主,但經典的教育功能,其實是不分年齡的。我在十年前撰寫的「兒童讀經教育說明手冊」中,就特別用兩節講「成人讀經」──包括了「成人讀經的基本理論」和「成人讀經的具體方法」,可以說把成人讀經的觀念全部說清楚了。我也曾在演講中及網路里提到家父九十二歲開始讀經識字的經過,而一般人不也常聽過鄉下老太婆念佛經有所長進甚至悟道的故事? 成人也可以讀經,也應該讀經,任何人都可以從讀經領受到重大的益處,這是任何人都知道的事,本來是不必再費心推廣的。但數十年來的時代風氣依然禁錮人心,有的人認為經典一定很難而不敢去讀,有的人怕被別人譏為迂腐而不敢去讀。其實這些都是無道理的顧忌,要打破這些顧忌,讓經典真正深入人心,修身齊家,化民成俗,扶持社會,安邦定國,必須大家一起來。所以,我願在此發起「全民讀經」運動。而如果要讀中國的經典,宜從經典中的經典──論語──開始,所以這個全民讀經運動就特別稱之為「論語一百全民讀經運動」。 方法很簡單:即「每個成人從他聽到這辦法的這一刻,立志在半年內,將論語從頭到尾讀一百遍。」 這裡所謂「成人」,是指已經能夠自己立志的十三歲以上的人(不能立志的,代表其心智還不成熟,實在也不能算是成人)。設定在「半年內」,是為了讓一個人在其一生中至少有個半年之間,其生活中有一種「念茲在茲」於人生學問的體驗。而特別要注意的是:「一百遍」,是只讀原文,不必讀註解!──這樣就沒有「艱深難懂」的問題,這樣才讀得下去。 因為論語篇章各自獨立,所以可以分開來讀,有五分鐘十分鐘,甚至一分鐘兩分鐘,只要身邊有一本論語,隨地都可翻開來讀。可以在生活周遭,到處都放一本論語,每本各有它的進度。每本書中備一張書籤,讀到那裡,夾到那裡,下次再接著讀下去,直到讀完。每讀完一遍在書末劃一條線,讀完五遍就寫成一個「正」字,等到划了二十個正字,就是一百遍了。 據歐陽修的統計,論語一書有一萬一千七百零五個字。以普通讀書的速度,每分鐘兩百個字相除,大約一個小時可以讀完一遍。起初會感到有些拗口,讀到一二十遍以上,漸漸順適。四五十遍時,讀完上句,下句就會自然湧出來,愈讀愈快,甚至四十分鐘或三十分鐘即可讀完一遍。讀到一百遍就幾乎能背了。 等到讀一百遍,文句熟透了,想要了解,再讀註解不遲。到那時,一字一句一章一遍去理解,不僅不覺艱難,反而會在融會貫通中,證實了「學而時習」之樂。況且,何必等到一百遍?在平常的讀誦過程中,偶爾會有一兩句在不經意中跳出來,大放光明,照亮顏色,撼動心弦──這就「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了。 通一經,則可通群經,論語讀一百遍了,會有人想接著讀老子,(老子五千一百四十四字,半小時讀完一次),有人想再讀學庸,(大學一千九百零六字,中庸四千零五十六字,合計不到六千字,也半小時可以讀完一次),或唐詩或詩經易經皆無不可。甚至只將論語多讀再多讀亦可。程伊川曾說:「某自十七八讀論語,當時已曉文義,讀之愈久,但覺意味深長。」只論語一書,即可陪你一輩子。  此法可以人人自己立志讀,可以夫妻相約共讀,可以親子讀,可以邀三五朋友一起讀,老師或校長可以鼓勵一班一校的學生讀,一個單位一個團體一個公司可以發起員工自願讀,甚或規定必須讀。如果學校或團體,能發給獎勵,將更提升參與的興緻。不過有獎也好,無獎也好,其讀了以後,收穫的喜悅,就是最好的獎賞了。 試想:如果一個兩千名學生的初中或高中,其中有一千人願意與校長相約,在半年內讀完論語一百遍,則這些學生,個個敦品勵學,這個學校校風將有何等提升! 又試想:台灣兩千三百萬人中,有一千一百五十萬人都讀過論語一百遍,人人敬業樂群,這將會是怎樣的台灣!大陸十億人口,有五億人都讀過論語一百遍,人人知書達禮,將會是怎樣的中國!影響所及,以後將是怎樣的世界! 這是吾人往後十年的推廣的主要願望之一。 附及:本來讀書是自己的事,凡有意要讀的,自己為自己負責,或各團體自行相約即可。但如今為了風氣的提倡,也為了大家互相鼓舞,華山書院擬與世界各讀經推廣網站共同設立「全民讀經──論語一百」的統計中心。有意參加的個人或團體,可以來此登記,中心將每隔一段時間,關詢讀誦進度。──當然,如果半年讀不完,也可以展期在一年內讀完。 總之,多讀一遍有一遍的功效,多讀一句也有一句的收穫。 外文讀經教育之基本理論◎王財貴一、從實用性說,語文是溝通的工具,多學一種外語外文,即是多了一項才華。從教育的立場說,人類的任何一種語文,都是非常複雜的,語文學習,即是開發兒童潛能的最好方式。語文能力好的兒童,在各方面的表現也往往比較特出。二、雖然學習任何語文,對潛能開發的功效,大體相似;但「英語英文」在國際上,至少尚有四五十年的通用性,當今我國國民的外語教育,宜先學英語英文,行有餘力,再兼學其它。三、要學好外國語文,和學本國語文並無兩樣,即是愈早愈好。人類本有極強大的「語文天賦」,可以輕易學得多種語文。這種「天賦」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零到三歲,是完全飽滿時期,學什麼像什麼,一學就會,不費吹灰之力,輕易地奠定了一生基礎。第二階段是三歲到六歲,其天賦便減低了一半,然猶虎虎生風,一日千里。六歲到十三歲,又減去其一半的一半,但如善加把握,尚屬易易。唯若錯過了十三年關鍵之期,則「天賦」喪失殆盡,學習轉難,須極發憤,乃有小成,豈不可惜!四、把握適切時機的責任,完全在兒童的父母及老師身上。所以,負責任的父母老師,應該及早注意兒童的語文教育了!以多樣的高度的語文,開發孩子的高度心智,並為人類培養融通文化之國際性人才。五、有關語文教育的內容,可分「語」「文」兩方面。「語」為「文」的基礎,「文」是「語」的升華。所以教材也可分為兩方面:第一,「語」的部份,一個民族的語言,其基本句法只不過數十句,常用語句也只不過數百句。當地的人,兩三歲之內,就耳熟能詳,一生所說的話,不過是這些句子的擴充應用而已。身為外國人,其實只要熟練「常用語句」約一千句,則發音自在其中,語法自在其中,民情風俗自在其中,其語言基礎也就夠深夠廣了,輔之以廣播媒體,隨其年齡經驗,累積變化,則將應對自然,宛如土生。六、第二,有關「文」的教材,一個民族數千年文化,其精華只不過幾本經典之作而已。經典之中,對人類有重大頁獻的不杇範例,也可以精選出數十百短篇以作代表。如能熟透這數十百篇,則單字自在其中,文法自在其中,文藝自在其中, ,思想, 自在其中。由此立下根基,則無書不可讀,無理不可通矣,此執簡御繁之道也。從外文經典入手,方是培養外文能力吸收外來文化的正途。七、至於熟習之道,則唯在「背誦」一法。背誦之道,唯在「反覆」一途。反覆與背誦,又是兒童之專長。況且兒童對聲音極為敏感,十三歲之前,只要所聽者正確,即能發正確之音;兒童對視覺圖案的記性也特別靈敏,一個字只要多看幾次,即能牢牢記住。又,兒童天生直覺能力極強,只要有千百句語句常在口頭繞心頭轉,久而久之,自能融會旁通,進而應用自如。八、教任何語文,首先,要相信如果兒童是「活的」,則其耳朵自有聽的能力,其舌頭自有說的能力。只要聽的是正確的,其說的也自然正確。所以,「發音」,是不必費心教的,教發音是徒勞無功的。現在國內的英語教學,不相信兒童是活的,不教學生多聽標準的英美人講英語,卻由老師一點一滴的教不甚標準的發音,這就是國人的英語一直講不標準的主因。九、其次,要相信如果兒童是「活」的,則其心智本來是靈敏的,只要累積的句子夠多了,自能領悟文法文意,而通過「領悟」的,才是最真實的了解。所以,「文法」,是不必費心教的,教文法,往往弄巧成拙。現在的國內的英文教學,因為不相信兒童是活的,所以一直不願意多放點東西在學生肚子里,讓他去自然消化。卻把學生看成機器,由老師一點一滴的教文法。這就是國人英語反射反應建立不起來的主因。十、總之,選取「英語要句」約一千句,「英文名作」約一百篇,錄出正確讀音,即是吾人的教材。反覆讓兒童或聽或讀,約五十遍即會跟著念,一百遍即熟練,三百遍,至於琅琅上口終身不忘,即是吾人的教法。以上的教材教法,簡稱「英語英文讀經教學法」。不需專業老師,不需特別教室,不需特定時間。任何家長任何幼兒園小學教師,只要會按錄音機,說一句:「小朋友,跟它念!」就是最理想的專業老師;任何地點,只要有一本書,一架錄音機,即是最適當的專業教室。任何時間,只要拿著書,或聽到聲音,一分鐘兩分鐘或十或二十分鐘,就寢後、起床前、遊戲時、洗澡時,都是最好的教學時間。十一、依照近年的實驗觀察,若從幼兒園中班起,每天半小時的學習,第一年,每周平均可背十五條語句(每句十至十五個字),或半篇文章(每篇約五百字)。一年之後,背完七百句型,或二十餘篇名作,即可看字讀音,語音正確,略能與外人交談,並認得數百單字。以後背誦速度及融會能力加倍,則小學一年級時,識字量達到一千以上,即可自行閱讀英文課外讀物。而全部英語英文背誦教程,在小學三年級之內可以完成,奠定一生的英語英文程度。若自胎兒或嬰兒教起,只要大量的、反覆的聽,不必背,自然熟,教法更簡單,效果更好。十二、只有正式的直接的「英語」「英文」教育,不須要繞道「兒童英語」「兒童英文」。淺度無聊的教材,只是在浪費兒童的生命。須知,英美的兒童,三歲就學會一生的「英語」了,因為他們從沒學過「兒童英語」。但是美國青少年「英文」程度低落,乃是由於他們從小隻學「兒童英文」,錯過了一生學「真正英文」的時機。吾人不要再重蹈美國人的覆轍了!直接學會了成人的「語」,兒童的「語」也會了。直接學會了深度的「文」,平淺的「文」也會了。十三、一直注意「懂不懂」的問題,於是,「從淺到深按部就班,零零碎碎分析講解」的教學法,已造成八十年來我國英語教育的嚴重失敗。要改善英語英文教育,吾人應該改弦更張了。「只要多聽多讀多背,不要管懂不懂,聽多讀多背多了,自然就會懂。」這是吾人的新主張。十四、資質好的兒童,可以同樣方法,同時教其法文、德文、日文、希臘文等。十五、「外文讀經」的基本前提是「中文讀經」。如果只側重外文,偏廢了中文,最多只成一個洋奴而已。不僅迷失了自己,對世界也無所貢獻。(有關中文讀經,請參閱王財貴著《兒童讀經教育說明手冊》)(二○○一年五月四日)英語學習從莎士比亞開始周應之從「兒童英語」(所謂「兒童英語」就是按照從易到難,從簡單到複雜的模式學習英語)入門學英語作為幾十年來我國英語教學的主要方式已使絕大多數中國人的英語水平低下。究其原因,根本在於:第一,文化的汲取是語言學習的根本目的,也是語言學習最基本的要求,而「兒童英語」則是以生活口語為標準,在隨之而後的一系列的英語教材中,也很難聞到人文文化和科學文化的氣息,是以我們的英語學習毫無文化內涵可言,語言的表達當然空乏無味;更為甚者,因為沒有接觸西方優秀文化的機會,導致西方庸俗思想的泛濫,禍及社會風氣。第二,生動活潑的語言是有聲的思想,是人類生命的組成部分,是有機的系統。有機系統一個最基本的原則就是「不可分割」,因為系統經分割後是無法還原的,(試想如果細胞從生命體中分割出來,能否將其再組成有機的生命呢?)而「兒童英語」正是違背了這一基本原則,讓我們一開始不是學習系統的語言,而是從發音、記憶單詞、簡單句型及語法開始學習,這種對語言肢解的學習方法,結果只能導致表達呆板、語言、語調中國化的英語,因為肢解的語言無法還原出語言系統的本來;第三,人類天生就有系統學習語言的能力,從來沒有難易之分,無論簡單和複雜,難和易,只要不斷模仿、熏習就可以掌握,學習母語如此,學習英語也是如此。而「兒童英語」則讓我們從易到難、從初級到高級來學習英語,這種方式背離了人類學習語言的規律,是以終身無成就可言。只有一開始就系統地學習英語,才能完整地掌握英語。(詳見「英語學習的科學觀」)背文章是學英語的最佳捷徑 系統的掌握在於對系統構成要素以及各構成要素之間有機聯繫的熟練把握,而語言系統是由語音、語義、語法構成的有機整體,各要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只有在整體語言環境中學習和把握語音、語義、語法以及它們之間的有機聯繫,才能系統、完整地掌握語言。 一個在母語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因為有大量聽和說的機會,在潛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就能把握語言的構成要素及構成要素之間的有機聯繫,因此,他在三歲之前就能充分地掌握和運用自己的母語。 英語作為第二種語言,客觀上不可能象母語那樣有大量的學習時間。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要系統把握英語語言,這就要求我們所提供的學習內容要含有豐富的辭彙,而且這些辭彙之間要具有高度的關聯,在有限的篇幅內最大限度地體現語言系統的完整性,使我們能在短時期內就能把握英語的構成要素及構成要素之間的有機聯繫。 要達到這一目的,唯有從學習英文文章入手,因為文章是語音、語義、語法的有機組合,孩子在學習過程中,自然而然就能體會和掌握語言的構成要素及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繫。與其背短篇,不如背長篇 語言的習得,要體現學習的效率。在提供給孩子有限的學習內容中,若選擇若干短篇作為學習內容,由於每篇文章出自不同作者之手,不同文章又圍繞不同主題而寫,這就存在著文與文之間文理與語脈(也即所謂的「語法」)不盡相同,雖然文與文之間也有著一定的聯繫,但如果孩子沒有大量的語言實踐作基礎,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和有限的背誦量內,其思維就不能把他在各篇文章中所掌握的有限的語音、語義、語法及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繫做更深入和更廣泛的有機聯繫,這種聯繫的能力不足,其「望文生義」的能力就不足,在閱讀過程中,對語言深刻領會的能力就會受到影響。這樣就不能體現語言學習的高效性。 若選擇長篇而分割成若干短篇,讓孩子背誦,則各篇均能聯繫成文,文中上下文理通順,語脈暢達,更能讓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有效地體會和把握語音、語義、語法及它們之間的有機聯繫,讓孩子快速建立起語言的整體觀念,這樣可以提高語言學習的效率。背最有文化價值的文章 既然要背文章,當然要背最有文化價值的文章,也即所謂的經典文章(我們稱之為「英文讀經」)。因為經典文章不僅具有恆久的文化價值,而且是高度凝練的精粹語言,是值得終生記誦學習的。從小讀誦英文經典,既可熏習西方優秀的文化精神,為未來中西文化的融通打下良好的基礎,又可習得優雅的語言,因此「英文讀經」實在是一舉多得的好方法。從《莎士比亞》開始 在眾多的西方經典名著中,我們為什麼選擇莎翁作品作為英文經典學習之初基,有以下幾方面的理由: 首先,莎士比亞作為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劇作家、詩人和思想家,其不朽的人文思想不僅為世人所推崇,而且也是西方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價值歷久而彌新,無疑是開啟童蒙寶貴的精神財富。以此為引領讓孩子深入到西方文化中去也是輕鬆自然的事。第二,莎翁的語言精鍊妙美,形式中詩歌、散文、民謠無所不有;既是劇作,人物及事理具足,場景豐富,因此,其語言的全面性、整體性比之其它形式的英文經典為甚,這對孩子系統地學習英語是極為有效的。第三,學習語言,「語」和「文」均不可偏廢,莎翁之劇作以人物對白為主,是「語」和「文」高度的融合,從莎翁之劇作入手學英語,「語」和「文」可同時並重,這一點是其它以「文」為主的英文經典所不具備的。第四,莎翁之劇作,每一場均可作為獨立的文章,場與場、幕與幕之間又上下成文,這也符合我們選擇長篇文章的編輯思想。第五,莎翁作品本為國人所熟悉並喜愛,同樣有助於提高家長和老師幫助孩子學習的興趣和信心。經典語言與現代語言或許有人會問,莎士比亞的語言是古代的語言,這個時代能用得上嗎?其實,它們在本質上沒有任何差異,都是由語音、語義、語法所構成的有機整體,差異僅在於要素之間的構成方式不同,而構成要素幾乎是不變的,它們仍然在同一系統內,因此熟讀經典的孩子在很短時間內就能運用現代語言形式,而沒有任何障礙,就如同千年前的中醫藥方之所以能延用至今,在於古今之人雖體貌各異,卻系統相同;以上兩者事雖不同,理出一轍;同樣基於此(經典語言與現代語言是同一系統),現代人學習和繼承古代文化才有可能。 第二,現代語言是由古代語言演變而來,很多古代語言形式一直沿用至今,並沒有發生變化,經典中精妙的語言在現代仍具有無限的活力,幾個世紀以來莎翁的作品為全世界文學愛好者所耽讀,其戲劇更是在舞台和銀幕上盛演不衰,莎翁筆下的人物和語言早已和世界各民族文化相融合,豈有今古之分?熟練地掌握這些精妙的語言可以極大豐富我們的語言表達。另一方面,要使現代語言更豐富多彩,更具有生命力,也只有建立在對古代語言的消化吸收的基礎上。 第三,語言是人類創造的為人類自身所使用的工具,人類一代一代沿襲語言、傳承文化,而且語言的變遷也是人類隨時代的不同而自行改變的。因此,實在沒有理由懷疑心智自由活潑、熟背經典的孩子對語言形式變化的適應性。再者,文化內涵豐富的經典同樣有助於對語言深刻的理解與學習,而且可以保持孩子學習和背誦的長久興趣。學習的最佳年齡經典的學習,自然是越早越好,因為13歲以前是人生記憶的關鍵時期,也是語言學習的黃金時期,唯若錯過了這一時期,要想學習和背誦長篇的英文經典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我們在推廣英文讀經的活動中也深深地體會到:越是年齡小的孩子,其背誦英文經典的能力就越強,並且背誦速度越來越快,而那些年齡稍長(指3年級以上)並過多接觸「兒童英語」的孩子,因為已染上的不良學習習慣(如講求單詞的標準發音,弄清每一個單詞的中文意思等)所造成的諸多心理因素,反而使他們對英文經典的親和性示弱於未曾接觸任何英語的孩子。因此,有遠見的家長,要在孩子心靈純凈,未受任何機械的英語學習方法染污時,趁早進行英文經典的學習,方能打下良好的語言和文化根基。當然,成年人若能拋開固有的英文學習觀念而埋首經典,相信「書讀百遍」之後自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良效,同時也可彌補西方文化修養之不足。我們希望通過英文經典導讀活動的推廣,以期在未來幾十年中能培養出如辜鴻銘、錢鍾書、林語堂等中西兼通的大家,不辜負中華歷代碩學通儒輩出之盛名。英文讀經釋疑呂麗委一、什麼是英文讀經教育? 十三歲以前,兒童的學習方式以記憶為主,是學習語言的最佳時期。目前流行的英語教學主要包括口語、聽力、音標、字母、單詞、語法、句型、閱讀等。其由簡到難,步步漸進的教學模式,表面看來似乎合理,其實,這種教學模式大大低估了兒童學習語言的潛能。兒童完全可以直接從反覆讀誦、熏習英文經典開始,自然而然地全面掌握英語的語音、辭彙、語法、句型,同時具有良好的英語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從而大大提高英語學習的效率,在短時期內就能培養孩子良好的英文能力。大量的實踐表明:讀誦英文經典,不僅可以使兒童從小感受西方優秀文化的精神,同時也是兒童掌握精粹語言的有效方法。二、兒童連英文字母和如何拼讀單詞都不懂,怎麼能讀英文經典? 對於語言的學習,孩子就靠聽和模仿,英文經典也是如此。孩子只要跟著「領讀、跟讀」的錄音反覆聽讀,就能大段背下英文經典,認識英文字母自在其中,拼讀英文單詞也自在其中,因此根本不需要等到認識英文字母和學會如何拼讀單詞後再去學英文經典。 三、英文讀經課程安排 我們以小學一年級開始學習英文經典為例,作如下課程安排:  年 級 課 程 一年級 二年級 三年級 四年級 五年級 六年級 上 下上 下聽讀及背誦經典抄寫及聽寫經典 閱讀小說 觀摩影視作品 寫作 一、經典教材內容 ①《英文名著選》 ②英文經典導讀:《仲夏夜之夢》《莎翁十四行詩》《蘇格拉底的自辯》《馬太福音》,《大學》《中庸》《老子》英譯。 二、現代口語教材內容 《英語導讀1000句》 四、英文讀經教學建議 一、 給家長的建議: (1)5歲以下的孩子,不必著急馬上讓他學說,可以從聽入手,每天讓他聽一定時間(最好您陪他聽),聽的內容可以是《仲夏夜之夢》,也可以是《英文名著選》或其他錄音(不論選用什麼聽力教材,均需要是內容豐富的英語)。聽的時間可以是半年,也可以是一年,讓他對英語的音韻有一個熟悉的過程,然後再進入學習階段,你的任務僅僅是陪他跟磁帶一起讀,而不是由你來帶讀,因為我們的發音不夠標準,不必擔心孩子的發音不正確,小孩子聽多了,讀多了,自然就能熟悉英語的音韻,他的發音就會越來越準確、清晰,在潛意識中培養學習英語的興趣和信心。有了興趣和信心,學習就輕鬆多了。 (2)5歲以上的孩子,也建議讓他聽英語錄音3~6個月,教材建議與上同,然後再進入學習階段。對於不能自主學習的孩子,仍然要陪他跟著錄音一起讀;對於能自主學習的孩子,則可以讓他自己跟著讀。 二、特別提醒:陪聽、陪讀就意味著您要做出一些的犧牲,給孩子創造一個聽和讀的環境,這本身就是言傳身教的良好教育,而且在陪聽、陪讀的過程中您也可以同時學習英語,這也是很好的親子活動。在陪孩子讀的過程中,一定要讓孩子邊讀邊看書,並用手指著單詞,日久你會發現這種方法對記憶單詞極為有效。還有,我們所做的只是不斷鼓勵、嘉許,而不是責備,讓孩子完全在輕鬆的狀況下學習才是最有效的。 三、教學方法和進度: 教學的方法是:利用零碎的時間,口說六字訣(小朋友,跟它念),手按錄音機,讓他跟讀或齊讀,就可以了。(能看書的最好看著書,並用手指著英文單詞,增加識字效果;還不能看書或不方便看書時,只要聽讀就可以)。不需要翻譯文義,不需要講解文法,不需要糾正發音。只是讓他聽、念、聽、念,隨意聽,隨意念。起初,一定很陌生,但只要聽十遍二十遍,就有印象,聽五十遍,就會跟著念,聽念一百遍,就幾乎會背,再聽或念一百兩百遍,則終身不忘,教育效果即告達成。以現在在學的學生,利用課餘時間聽讀,標準進度可以是兩天五句,加上複習,一星期大約可背一課十五句,(一時跟不上進度的人,減半也可以。只要繼續讀,將愈有機會自我糾正。),一兩年下來,能熟誦兩三千句高度英文,一生的英文基礎即已確立。 五、不要單獨教發音 某日與廈門大學英語系陳教授交談,從中得知這樣一則消息:作為劍橋商務英語中國區的口語考官,常常為中國學生的語音、語調得分不高而困惑。原來總認為是外國人對我們存有偏見而致。多年以來,細心觀察體會,陳教授總結如下:與西班牙等國的學生相比,我們中國學生每個單詞的獨立發音,可以說有過之而無不及,可是,英語表達的整體性,流暢性,即通常所稱的語感的確有很大的欠缺。陳教授業餘時間也為許多企業做員工的英語培訓,她非常謙虛地說,失望是常見的。學員們則感慨:如果小時候知道英語應該這樣學就好了,我們已經浪費了那麼多時間和精力,錯過了黃金季節,現在為時太晚了。至於在校的大學生,陳教授則無奈地說:只能從頭教起。 無獨有偶,英語教研員們到中、小學聽英語課,常常發現許多老師為了糾正學生某一個字母或單詞的發音而花費了大量的時間,最後是學生疲倦而不得其門,老師麻木而真假難辯。有一位小學英語老師為了糾正Chameleon一詞的發音,足足耗費了20分鐘,最後只能無功而返,根本無法完成中心教學任務。 優美、準確的語音、語調的確令人賞心悅目,該如何習得呢?在「英文讀經」的教學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孩子們完全可以自主地感受、領會、學成。老師、家長過多的糾正,並無太大助益,若是處理不當,甚至造成兒童學習心理的礙阻。 現在,咱們暫時擱下英語,談談自己學習母語的經歷,也許能從中得到很好的啟發。不管是回憶自己學習母語的過程,還是觀察現在我們周圍的孩子學說話,我們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相同的體會:由於年齡的關係,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孩子的發音會存在一些含糊的地方,但是,無論是我們的長輩,或是現在的我們,對這樣現象似乎不太擔心,因為,我們相信,總有一天,會好的。 然而,在學習外文(英文)時,我們對孩子暫時讀音的缺失,就不像對母語那樣的寬容,那樣的放心,總是急著要糾正。在英文讀經教學過程中,不少家長、老師常常被困於此,更可惜的是有人在此停滯不前,甚至放棄,這都是傳統英語教學思想的流弊,過多地強調個別單詞發音的準備性,忽略了語音、語義、語調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結果以偏概全,主次不分,長期以來,就造成了本文開頭時所描述的中國學生參加劍橋商務英語口試時,得分不高的事實。不是學生不努力,而是努力得有點南轅北轍了。 在英文讀經教育方面,這是要特別提醒的關鍵點:不要過多地、重複地、機械性去糾正孩子個別單詞的發音。相信孩子的語言模仿天賦,如果我們靜下心來,仔細傾聽,我們會欣喜地發現;對於一位初學的孩子,其語音的清晰度也許只有30%~40%,甚至比例可能更少,但是其語調的輕重緩急,也就是英文的味道卻是韻味十足,多麼難得!千萬不要因為自己的不良的學習習慣,而盲目地否定了孩子,阻礙了孩子的學習。 相信孩子是靈動的,只要不斷地學習,他就能自己調整。我們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孩子越模仿越清晰,後學的課文比先學的課文速度更快,語音、語調更準確。兩個月之後,讓孩子複習以前學過的課文,其發音的清晰度能夠自行提高到七成到八成。正如學習自己的母語那樣,越熏習,越明白,越清晰。 《大學》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願以此與從事英文讀經的同行們共勉。 六、如何解決孩子的口語問題 在推廣英文經典的過程中,有些家長有這樣的疑問:孩子能適應現代英語口語嗎?雖然實踐告訴我們:讀經的孩子能夠很快適應現代英語,而且完全能夠無師自通,但是為了排除家長們不必要的擔心,因此我們決定請Scott教授編寫一本口語教材,編寫思想應該是:本書雖然是為中國孩子而寫,但是要求作者不要把英語簡單化,低齡化,外國化,而是以有較高文化修養的英美成年人的日常用語行文,能用十幾、二十年,甚至更長。Scott教授非常贊同我們的觀點,欣然接受了要求。書成後,果然不負所望。 《英語導語1000句》不僅包含了英語常用的句型、語法特徵,而且內容十分廣泛,涉及政治、經濟、科技、民俗、教育、文化、藝術、環保、醫療等諸多領域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全書分為69個主題,每個主題不僅是一篇結構嚴謹,議論深刻,內容生動的短文,而且句與句之間也是非常真實的對話。 試行一年以來,許多孩子的英語口語有了長足的進步。 七、孩子一定要懂得中文怎麼辦? 確實在母語環境成長的孩子,在學習之初要讓他完全不了解中文意思,幼小的孩子可以,但年齡稍長的孩子確實有一定的困難,對於這種情況我們的建議是這樣:可以告訴其文章的大意,也可以讓孩子直接閱讀經典的中文譯本(一定要名家所譯),這樣可同時增強孩子的中文閱讀水平,千萬不要讓孩子把中文和英文逐字或逐句對照。從這幾年的教學經驗來看,也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 八、孩子根本不理解英文經典,讀經典有效嗎?講到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弄清楚「什麼是英文的理解」?英文的理解有三種(或者是三種境界):1、 藉助於漢語學英語,這就要求孩子懂得每一個單詞的中文意思,懂得每一句話的中文涵意;2、 用英文理解英文;3、 系統地掌握英語以後,能在英漢兩種語言系統之間建立聯繫(不是中英文單詞之間的簡單對號),能在兩種語言當中自如轉換。現在大多數人所認為的理解,基本都屬於第一種情況,而且認為可以通過第一方法的學習,達到第二種程度,以至於達到第三種境界。但幾十年來的英文教學證明,這種方法根本行不通,因為,雖然都是語言,但中英文是兩種不同的系統,不能相互替代。如果在英文的學習當中一直需要中文或明或暗的提示,最終根本不可能達到用英文理解英文。 那麼英文讀經孩子能最終理解英文的內涵嗎? 有人可能認為,這種學習因為不是在具體語言環境中學習,只是抽象地記憶語言符號,不可能理解經典的內涵,不可能在具體語言環境自如運用。 姑且不論這種觀點是否正確(因為語言既是符號又是內容),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四年來的經驗證明,孩子不需要藉助中文,就能聽讀經典,背誦英文經典,能記下大量英文單詞,並可以不藉助字典而閱讀原版英文小說。根據我們的英文讀經教育課程安排,在閱讀小說之後,就讓孩子觀摩西方的影視作品(要求英文對白和英文字幕),因為有聽讀經典的基礎,又有大量閱讀小說的能力,所以孩子觀摩西方的影視作品時,對於聆聽英文對白和觀看英文字幕非常輕鬆。這個時候孩子就能將他所學的「所謂的抽象語言符號」和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人類的思想、情感及人類的行為相結合,一旦有了這種結合,我想您就不需要擔心孩子能不能用英文理解英文、能不能了解英文經典內涵了。九、英文讀經效果 如果按英語讀經課程安排的計劃學習,聰慧好學的孩子在小學畢業之前,英文將徹底過關,應該可以和較高文化修養的英美同齡孩子相媲美。英語可以成為他們的第二母語,和漢語可同水平發展。小學畢業之後,即可開始第二門外語的學習(我們已經著手開發德語、法語的經典教材),優秀的孩子在高中畢業之前,至少可以精通二至三門的外語。重啟中國樂教之門——專家談國樂啟蒙國樂是指具有中國文化精神內涵的民族傳統音樂,亦是中國的古典音樂。中國傳統的音樂教育不僅重視音樂的美育功能,更注重音樂的道德教育功能。因此,國樂又被稱為「德音雅樂」。國樂啟蒙就是以「德音」培養孩子「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道德風節,以「雅樂」培養孩子風情滿懷,清逸淡遠的儒雅性情。——應之德音:(《國樂啟蒙》編輯製作者)在現時代的民眾觀念裡面,一提到古典音樂大家腦子裡反映出的就是貝多芬、莫扎特、交響樂等,而我們中國的音樂在大陸統稱叫「民樂」,基本上尤其是給年輕一代的概念,我問過很多年輕人這樣的問題「你覺得民樂怎麼樣」,他們會說「太吵了」,然後,「你知道有哪些曲目呢?」最多能說出幾首:「《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翻來覆去不出十大名曲。而我們國樂寶庫中那麼多優秀的曲目,比如《國樂啟蒙》推薦給大家的第一首曲目《神人暢》、後面的《文王操》,代表赤子忠貞、愛國情懷的《瀟湘水雲》等等,都不被大家知道,甚至在音樂界也不是很全面地被了解和研究,這些都是古典音樂,代表深厚的人文精神、文化精神的內涵,它是聖賢文化傳承的代表。傳統音樂中應該是民間戲曲的一個部分,當然這個劃分很粗略,今天這麼多專家老師,有很多種不同的學術劃分,我初步是這樣去理解它。所以在《國樂啟蒙》的出發點上,就有一項,那就是:樹立中國古典音樂的概念給大家。樊祖蔭:(著名音樂學家 原中國音樂學院院長)《國樂啟蒙》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中國古典音樂」,我們過去雖然也提過,但沒有特別的重視,就是把中國傳統音樂分為古典音樂和民間戲曲音樂,當然分法還可探討,但大致就是這個意思,按黃翔鵬先生講法是高文化音樂,這有它的積極意義。近幾年來,我們對民間音樂這一塊,尤其是藝術研究院那邊還是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古典這部分,中國傳統文化斷層、斷代的問題非常突出,一般學音樂的人可能古琴音樂都沒有聽過,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現象,所以現在提出是非常有意義的。  《國樂啟蒙》是面向大眾做啟蒙教育工作,但把重點放在對兒童的教育,這也是非常有道理的。1986年我去莫斯科訪問,參觀幼兒園給我的印象非常深。我原以為他們是放「小鴨、小雞」之類給孩子聽,不是。聽的是什麼呢?肖斯塔科維奇的第七交響樂《列寧格勒》,放完之後與孩子們討論,孩子們都積極地反映,說得都不一樣,不管說什麼意見,老師都說好,我就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讓孩子們聽這麼難、這麼複雜的東西?後來明白,他們的目的就是灌輸俄羅斯的優秀文化給兒童,孩子理解力深淺都不要緊,學文化的時候不一定要由淺入深。所以中華樂教對兒童的教育一定要優先考慮,這是我非常大的體會。複雜與簡單是相對的,主要的目的是培養感性的東西,培養接受能力,孩子們如果每天聽的是交響樂,聽多了就習慣。而且,還是要講究我們中國自己的東西,交響樂也可以聽,但俄羅斯人放的都是他們自己的東西,絕沒有聽到中國的東西,我們也應以中國的為主,這還是應該很清楚的。如果從小培養,從小聽中國音樂,大了就不會不習慣,他就會有感情,而不是一放中國音樂就覺得土。李西安:(著名音樂學家原中國音樂學院院長)《國樂啟蒙》的選曲非常用心,非常好,錄音也做得很好,因為我做過大量CD的錄製,知道其中的艱難,能做到這樣,讓我非常欽佩。這件事情我認為現在已經有成品出來,還在一些地方做了實踐的推廣試驗,我覺得這件事情意義很大,可能是件影響很深遠的事情。  我覺得至少有這麼幾點:首先,它是對當代人文生存環境的挑戰。大家都知道,現在這個社會,人們越來越追求物質方面的東西,相對來講,精神方面的東西越來越少,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下,藝術方面,大量的是大眾文化、快餐文化,真正的高雅文化所佔的比重很少,在這樣的比重中,像德音所做的古琴為代表的中國古典音樂就更加少。因此,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下,推出《國樂啟蒙》這樣的事情,實際上是對文化生存環境的挑戰。……喬建中:(著名音樂學家 原藝術研究院音研所所長)……另外,已經做出的《國樂啟蒙》這份教材,跟我們的想法真的不一樣。要是我們來做,我們一定考慮程度啊,由淺入深啊,通常是分級、分類,但她不這樣,她一下子就單刀直入。為什麼?就用我們中國原有的國學教育的那種理念,我自己昨晚也在想這樣的問題,同樣想到了私塾的教育,小孩子讀四書五經的時候,什麼都不懂,恰恰就是感性的東西,就是靠背誦。我們音樂界有個非常好的例子,楊蔭瀏先生。他從小讀四書五經,十幾歲和阿炳、道士和尚們成天接觸,他的音樂是這麼學起來的,學音樂的經歷完全是感性的東西,沒有影響楊先生成為20世紀的大音樂學家。這說明,這個觀念上的程度深淺問題,在我們這裡是有障礙的,我們更多看到的是技術層面的東西,好像應該從最簡單的開始,這是長期受到專業音樂教育桎梏以後,一定會有的。但她沒有這個東西,一下子進入,就進到中國文化精神。現在這套教材做的沒有問題,關鍵是怎麼去在一個層面去實踐,在學校里實施,我想可能將來會是配套的,進入一個領域以後,按照國學的教育方式來進行教育。很多是嘗試,現在存在的問題,怎麼打破已經形成的非常頑固的框框,為什麼從五十年代到現在,音樂教育這些問題,一直在講,卻收效甚微,包括目前這次的普通學校音樂教材的制定,從教材標準到現在已經開始出的東西,我的第一個反映是,台灣的音樂教育學家的反映也是,認為我們這次改的不大。還是那個病,我們究竟得的是什麼病,我們只是從表面看了一下,不知道我們病在什麼地方。所以我覺得德音現在做的這件事情,很可能在這方面是個突破。最後想說,重建中華樂教,這六個字,份量非常重非常重,我們面對的是已經100年的西式的教育體系,任務艱巨、任重道遠!在理論上一起來做這篇文章,可能是幾本書,要建立自己的學術體系;實踐層面,逆流而上,非常困難,任重道遠。我們要利用我們每個人的崗位,利用一切機會,像她那樣,包括家庭,身邊的孩子,從一點一滴去努力,我們的後人才能記住今天開過這個會,叫「重建中華樂教」。曾田力:(北京廣播學院音樂傳播學教授 研究生導師)我從小是中央音樂學院學鋼琴的,怎麼會忽然對傳統音樂產生非常強烈的渴求呢?為什麼對德音做的這些事覺得如滴甘露呢,說起來大家可能難以相信,就是我在居庸關的山裡住了八年,真山真水,讓我突然對中國的傳統音樂產生強烈的情緒,並且非常的慚愧,50多歲了,我都沒有找到自己的文化身份,如果我對中國文化的精髓都沒有感覺到,我還算是一個中國人嗎?這幾年我非常強烈的彷徨,這是一個巧合,讓我在廣播學院給學生開了一個學期的中國音樂課,為了上這個課,就鑽到這裡面,這一輪課講下來之後,就在想,我們文化中有李白、杜甫這樣的詩人,傳統的音樂,能低於他嗎?中國傳統的音樂它美在哪兒?它的價值何在?現代人如何去感受它?我在真山真水中獲得一種感覺,我覺得中國文化是在自然中產生的,產生了一個動力,在山裡聽古琴。我做了一個試驗,請了中央音樂院的一個博士生彈琴,把北廣的碩士生拉到山裡去聽,我說出來就非常感動……。我受到的文化教育是在誤讀中國文化,我這一代人沒有受過中國傳統教育,都是批判的,這責任不在我。我聽到的中國音樂也不都是真正的中國音樂,已經改造、膚淺化了,我這幾年,我無意去修行,但深深地體會到,要搞樂教,不能離開自然山水,不能離開樂舞詩、中國的哲學。   另外還有一個,《發現東方》北京大學博導王文山寫的,不是說西方人發現東方,是東方人自己發現東方,這是一個很現實的東西。今天我們的學生接受起中國音樂的時候比接受西方音樂更難,這個觀點如果大家認同的話,就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所以德音做的這件事,它的意義不止是幾首曲子,即使這幾首曲子,也應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我很想學習中國傳統的文化,我到哪裡去學?我不認同《國樂飄香》那樣的欄目,金色大廳的演出,這些東西文化少,演技多,中國人都感覺不到其中的文化內容,還想讓外國人感受到嗎?西方的古典音樂是從貴族音樂發展的,中國的不能僅僅只是民間的,文人音樂中滲透著精神的東西。我對你(指德音)的理解,是想從音樂中發掘人性的伸展和中國人對宇宙的感悟。我們要痛苦的承認我們的文化斷層,我們要痛苦的承認我們的文化身份在失去,幾十年的教育都讓人家把魂給拿去了,要有勇氣承認,要把她找回來,要找到我作為一個中國人靈魂駐紮的地方。所以我非常感動,我現在非常想學,開始學書畫、也買了古琴,我們的傳統文化在感悟的同時,也必需去做……。唱詩和唱詩課◎張國文 「詩言志,律和聲」,所謂詩歌,如《詩經》、《楚辭》和《樂府詩集》等均源自民歌,均協律可歌,即——就藝術起源講,詩、歌原本一體。唱詩其實就是吟詩,就是唱歌,其所不同於吟詩(吟誦)者,乃是因為它在傳統吟誦的基礎上融會了現代因素,將其發展為唱歌。但唱詩又不完全是唱歌,其所不同於唱歌者,乃是因為唱詩之所唱為具有高度思想性、藝術性並經歷了千百年歷史檢驗的中國經典詩歌,更為重要的是,唱詩是對吟誦的繼承和發展。古詩文吟誦是我國歷史悠久的文化傳統,儘管五四運動後我國國學文化傳統出現了嚴重的斷層,但近一個世紀以來我國音樂家、文學家們在「詩、樂一體化」方面進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出現了「古詩兒歌」、「古詩詞藝術歌曲」等不同類型的創作實踐,可以說,古詩詞歌曲浩如煙海,但符合以下標準的古詩詞歌曲作品卻甚為寥寥:一、古色古香二、符合現代人的音樂審美心理三、適合於廣大少年兒童歌唱我們在此推介給大家的唱詩歌曲即遵循以上三個標準,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理論:融文學、音樂、語言三者為一體,在文學上,用器樂(伴奏)表現古詩的意境;在語言上,充分尊重古詩自身語言的音韻美;在傳播方式上,力求老少咸宜,可「口耳相傳」,人人都能吟唱。「唱詩課」——在當前正在推進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浪潮下,已被排進課程表,正式走進了課堂,筆者所從教的北京師範大學廈門海滄附校已率全國之先開設了唱詩課。唱詩課實現了課改「學科綜合」的目標,將語文和音樂綜合起來,開創了一門全新的學科體系。這門課不僅為語文課提供了「美化、深化對中國經典詩歌的學習」的手段,亦深化了音樂課的文化內涵,得到教育界的廣泛好評,正如郭齊家教授所言,從《唱詩》課程教材里可以看到:唱詩——「不僅僅是一種文化,它還可以上升為一門學科。」2004年12月編者註:由張國文老師編著的《唱詩》課程教材,大部分詩詞來自中小學語文教材內的古詩。已錄製的《兒童唱唐詩》CD曲目中,既有中國古樂器的伴奏:如古琴,以及「中國第一塤」趙良山教授吹奏的「塤」;也有鋼琴等西洋樂器的伴奏。中國書法經典導讀 陳又新周應之 書法藝術是以實用性為基礎的,人們在使用漢字的過程中不斷探索,總結書寫技巧,並加以改進、充實、提高,注入個人的思想情感,審美意趣,使書法藝術氣象萬千、絢麗多姿。幾千年的名人書家殫精竭慮,創造出了不可勝數的書法藝術精品,他們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寶貴的文化遺產,是最值得我們發揚光大的。寫一手好字是一個中國文化人必備的基本素質之一。字寫得好的人,歷來都受到人們的尊重。現代社會,由於電腦的普及,漢字的實用書寫已經不那麼重要了,人們對書法藝術也越來越陌生,甚至連基本的書寫都有困難,許多人的書寫不堪入目,中小學生的漢字書寫能力尤其令人擔憂。書法不僅是寫字,它更體現了一個人的文化修養和道德情操,因此,培養書法藝術修養是一件值得重視的大事。目前兒童的書法教育都是從臨帖開始,書法教育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環——讀帖,卻被忽略了。絕大多數書法學習者幾年臨帖,卻不能讀帖,也不了解法帖中文章的內容。書法是依文章的存在而存在的,所謂「文以載道」,沒有文章的存在,書法也, 無從談起, 。因此,不讀帖的書法教育就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樣的書法教育最多只能培養一個人的寫字能力,而無益於對書法藝術的理解和深入,更遑論對書法藝術的終身愛好和追求。由於讀帖能力的缺失,面對無數名勝古迹中文采粲然的楹聯書跡及傳世書畫作品中氤氳含章的詩文墨寶,卻不得其門而入,無法與古賢相知相往,籍以修養身心。這不僅是人生的一大憾事,也實在是沒有資格做一個中國學人。讀帖的基本方法:口讀、心讀、手讀。首先「口讀」:用手指著法帖,逐字將法帖逐句讀下來便是。反覆多次直到口能吟誦、文章爛熟於胸為好。不必過早強調逐字逐句的理解,只要多朗讀,待時機成熟時,稍加點播即能豁然開朗、融會貫通。兒童學習,如果能配合「四書五經」的讀誦,則效果更佳。(詳情請參閱「讀經教育」網)第二步是「心讀」:在讀帖中用心玩味,久而久之,自然就能領略字的間架結構,體悟洋溢於字裡行間的契機和韻律,由此培養出對書法藝術的審美情趣,奠定良好的書法美學基礎。有了這樣基礎就可以開始臨帖了。(當然熟讀後也可以開始臨帖)臨帖也就是「手讀」,做心摹手追的功夫。具體的方法有兩種:一是摹:把透明的紙覆在貼上,照著帖中的字樣書寫,爭取把原字的筆劃都描出來;也有先用細筆勾勒框架,再用筆墨填充的摹字法,這樣可以避免墨汁下滲污損字帖。二是臨:把字帖放在面前照著其中的點畫筆勢認真臨寫,一定要按帖字的原樣照搬,爭取不走樣。唐人孫過庭說:「察之尚精,擬之貴似」。「察之尚精」就是要我們多讀帖,看清帖字的精微之處,領悟帖字的神韻。只有這樣,下筆才會心中有數,心到手隨。「擬之貴似」就是臨帖一定要照原帖不走樣臨寫,不可信筆由之,先做到形似,就是字的形貌、間架結構一定要不離原帖。再進而做到神似,這就要深入研究原帖的點劃形態、筆墨意趣、內涵韻味,做到既有原帖之形,又有原帖之魂,能寫到這種水平,就可以為今後的創作打下堅實的基礎。「讀帖」應貫穿於整個書法教育和書法實踐中。「中國書法經典導讀「不僅只限於我們所選編的十二種書法經典,而是以此為基礎,深入百家,廣讀名帖,博採眾長,相信隨著「中國書法經典導讀「活動的開展,一定能全面提高我國書法藝術教育和書法藝術鑒賞的整體水平。2005年12月25日於上海孟母堂「數理讀經」的構想王財貴「讀經」的教育,其實不是什麼特別的發明,它只是出自於一個理想:讓教育回歸它的本性,回歸它的自然。而教育如果教的是人,則應該回歸到「人」之學習的特性上來。我們曾標舉教育應追求的的四項目標:「在最恰當的時機,用最簡捷的方法,教最高明的教材,以培養最優質的人材」。總之,即是一句話:「該怎麼教,就怎麼教。」我認為這種理想,可以應用在各科目上,所以方便地說,各科目都可以「讀經」。本來,吾人所推廣的讀經是從語文教育開始的,其主意是「在兒童期之內(時機),反覆誦讀(方法)經典之作(教材),以達成語文文化教育功能(人材)。」此外,與語文相類似,著重反覆「灌輸」的教育,在藝術的涵養與鑒賞方面亦有「音樂讀經」和「美術讀經」的提出,因為它們都是屬於「浸潤型」(或謂「滲透型」)的學問。(乃至於「德性教育」,亦屬於「浸潤型」,它是實踐方面的浸潤。)所有科目中,與「浸潤型」相距最遠的是「結構型」,此則以數學為代表,數學涵幾何,而應用於各種自然科技性的科目,統稱「數理」。中國古來並未注重這方面的開發,自從西學東漸,國人為了迎頭趕上西方科學成就,乃大力提倡數理教育,亦是理性的應有要求。但由於不明本性,其教學之心態、時機、教材、教法等未能切中本性,遂讓學生倍感艱難,成為學習壓力的主要來源,上自國家,下至家庭,投入大量心血,而成效依然不彰,我稱為「科學教育的失敗」。我常說:如果識其本性,教育本來就是很簡單的,學習本來就是很快樂的,培養人才本來就是很容易的。數理亦有其本性,苟能依其本性而教學,自是簡易而有效。故若要改善數理教育,首在識其本性。我認為數理教育至少有如下的基本性質,需要吾人省識:一、數理的能力是人類本具的:數學、幾何、物理、化學這些科目的基礎在邏輯,而邏輯本來是人類知性所自發的思考之能力。牟宗三先生繼承康德對知性的研究,發現數學起源於邏輯的步位相,幾何起源於邏輯的展布相,數學與幾何整個系統的推演,不出於人類思辨理性的自我運作,它們本來就是人類心靈自己建構起來的。以數學幾何去面對自然萬物,即成物理化學,及一切科技。所以數理科學的能力是與天俱來的,順著本能而教,理應簡易,何有困難?順著天性而學,理應可樂,安有痛苦?柏拉圖深通此理,曾說:「給我一個僕人,也可以把他教成數學家。」西方人之所以成就科學,必定已相當地把握了數理教育的本性,中國人若能把握此本性,當然也可以有科學的貢獻。二、數理能力發展是有一定順序的:心理學家皮亞傑把人類認知的能力的發展,分為感覺動作(一至三歲)、運思準備(三至六歲)、具體運思(六至十一歲)和抽象運思(十一歲以後)四階段。可見思考能力雖是人類的天性,但其展現,是按部就班的,從具體到抽象,從直覺到反省,從淺度到深度。而具體練習,即已藏在日常生活中,所以只要一個能正常生活的孩子,都在默默中進行著數理及思考的學習。尤其是語文的表達,從語法到語句,隨處隨時都在運用思考,都隱含了邏輯的訓練。如果說數學是邏輯抽象表現的代表,則語文乃是邏輯具體表現的代表。而人類首先發展的能力是語文,吾人應在這時特別注重語文的教育,語文能力增強了,時機成熟時,自然可以輕易轉為數理能力。近百年來,我國語文教育亦違反語文學習的本性,造成極度的失敗,不僅語文能力低落了,間接也影響到數理的成就。又,由於太過強調數理教育,遂把數理教材提前加深並且加快進度,違離了人類思考能力自然的發展程序,嚴重打擊了全國學生的數理興趣,並且白白浪費了全國學生的聰明才智。三、數理能力與大腦神經有關:依照智能醫學的研究,人類思考能力的發用與大腦神經的數量及神經的聯結,有直接的相關性。一般說來,大腦神經發達者,思考反應敏銳,反之,則為遲鈍。所以想要數理能力好,應事先建置一個優良的腦神經系統,以為預備。而人類腦神經的發展,主要是靠後天的訊息刺激。發展的潛力,在原則上雖是無窮無盡;但發展的時機卻有限,其時機起源於胎兒,愈早可塑空間愈大,愈晚則愈僵固,到十三歲大體藍圖底定,成為一生思考能力僅有的供應場。因此,要數理能力好,最主要應不在於孩子入學以後如何加強數理訓練,而是在於機會未喪之前及早拓增腦神經的建置。可以說:「是聰明的頭腦使數理好,而不是數理的訓練使頭腦好。」猶如先要建了高速公路網,才可以讓車子跑得順暢,而不是放了許多車子去跑,就可以跑出高速公路來。沒有暢通的高速公路網,在顛簸的小徑上,只好跑些少量的機車和自行車。放入大車子,立即塞車或翻車。沒有好的頭腦,小學數理或許還能應付,到了中學大學,就思考不來,只好厭學放棄了。所以,在人生整個教育歷程里,數理教育是後起的依賴性的教育,不是先在的根源性的教育,我稱為是「開用」的學問,不是「建體」的學問。尤其在十三歲之前,是腦神經建置的黃金時期,這時,訓練人類心智的主題,不應在於數理思考的精密播弄,而是讓語文與藝術等訊息的大量往來。「以人文帶動科技」,這不只是在學問價值上如此,即使在教育養成上,亦應如此。四、數理的學習特重個別性和偶然性:雖然數理本身好像是明白的,但人類為何會了解數理,且是如何了解的,這是人類永遠無法反身明白的。吾人只能在懂了後,才明白自己懂了,至於原來為何會不懂?又原來不懂的,何以又忽然懂了?又何以有的人懂得快,有的人懂得慢?又,早期學得快的人,是否就永保持領先;現在比較笨拙的,有沒有忽然「飛躍」起來之時?這些都是人類永恆的疑問,「懂不懂」,實在是每個人生命中的秘密,它是很個別的很內在的。數理既以「懂不懂」為標準,則幾乎是不可以教的,尤其不可以眾人一起教,把許多學生集合成一班一起教學,是近代學校體制很不得已的錯誤。數理一定要自己懂了,才算懂,自己會的,才愉悅暢快,讓人教往往教出壓力來,所以數理最需要提倡主動學習。老師所教,只不過是以自己懂得的方式依理順序說明,以喚醒學生,至於學生為什麼有的懂,有的不懂,是老師管不到的。所以有效的數學教育,應該「能力分班」,最好是「個別教育」。也就是盡量依其能力,放給他自主學習。學得好的,應讓他自己再往前進,以免擔誤他的聰明;學不好的,千萬不要責備他,因為這是個別頭腦裡面的事,在此,有人生無窮的悲苦與無奈,要善於鼓勵與等待。老師盡其引導說明,學生盡其學習努力,就已達到教育的目的了,強求是沒有用的。五、數理不應是教育的主軸:生命固然是一個整體,學問本來也應是個整體,但若分科來看,則當有其輕重本末之分。從對整體人生價值的啟發來排序,人類最重要的學習,應在於品德和智慧,其次在於語文,其次在於史地及藝術等各類與人生直接相關的學問,最後才是數理與科學。有品德智慧者,自會儘力追求其屬下的各種學問;而語文,上輔品德智慧,下攝各類知識,是一切學習的預設學科,是人文教化之本質學科。數理與科學對提升人類生活的方便性固功不可沒,但一般人只要習得日常的四則運算,即可過現代化的生活。至於科技專家的培養,到十八歲再加強訓練即可,不需要從小那麼辛苦地學那麼深的數理。而真正科學的發明進展,是科學家之事,科學家是由數理天才培養出來的,不是任一個人憑努力就可以成功的。再說,學校分科教育里的數理成績,只是思考力訓練的參考數值之一,一時數理成績不好,不代表將來不能頓悟飛躍;一向數理成績不好,也不就代表思考力不好,更不代表人生的失敗。一個家長太過份要求孩子數理功課,將使這個孩子自早喪失思考的興趣和能力。一個國家太過強調壓迫數理教育,將使這個國家永遠不能成為真正的科學國家。整個世界醉心於數理而不知回頭,將把人類推向自我毀滅之途。依照以上的認識,吾人可以以「讀經」的精神,從數理的本性中建立一「數理讀經」的觀念,其綱要如下:一、在基本學理上,數理科學理既根源於邏輯,又其學習以理解為標準,故教材的編寫,客觀上應遵循邏輯法則,步步為營,說明清晰,系統整然;主觀上又要合乎人類理解力的發展程序,由淺入深,按部就班,循序漸進。二、在教學心態上,因為數理的自然與簡易,所以對它不必先存恐懼之心。尤其是家長老師,要以光明愉悅的心法來面對孩子的數理課程,以鼓舞其信心與興緻。三、因為數理思考的運作要靠腦神經系統,應在其腦神經發展的十三歲之內給予最大量且最優質的訊息刺激。即在此期間內,應特別注重文字和美育讀經,一方面為人文文化的教養打根基,一方面為數理科學的思考作準備。四、因為思考發展是由具體到抽象,由渾沌到清明,其歷程緩慢長遠而神秘,非人力所可控制。故數理的教學應從生活開始,尤其幼兒園與小學生以遊戲的心態實施,主要是讓孩子玩。玩得好,固好,玩得不好,也無所謂,因為這時不會的,長大以後不學也自然會了。不必急於求成,否則,愛之適足以害之。五、因為數理是以理解為準,理解是內在而具有連續性的,所以最好是採取自學的方式,老師一概不教,只是備問。其次是半自學方式,老師只是略作引導與解難,多給學生自省的空間,不可以教太多。教太多,現在好像懂了,其實不是真懂。則縱使一時能勉強過關,終留下將來蹶腳落馬的因子,而一蹶則很難復振,縱使想補救,已無時間重來一次。六、因為理解深具個別性,所以數理應注重其個別的差異,採取個別進度,各進於其所當進,各止於其所當止。若學生已經會了,即應鼓勵其自己前進,不要等待,直到他不會的地方暫時停下來,待機再進。若學生還不會,應降低其學習內容,不可硬撐硬趕。因為不管多麼用力撐趕,終歸是無效的,只有斫喪其對思考學習的信心而已。七、當前我國體制內的數理教材,小學一二年級尚合乎一般的認知程度,國內約有二分之一的孩子,可以自己學習;三四年級教材難度漸漸拔升,超出科學國家的水平,但依然有三分之一的兒童可以自己學習。這時,如不讓他自主學習,而由老師來講授,則其聰明將日漸消磨。到初中高中的內容各再突拔一次,青少年就不堪其難了。若一時體制難改,則有兩種方法可以面對。第一是兼顧法:一個自小讀經,或曾進行「早教育」,略能識字而有相當閱讀經驗的兒童,其腦神經的架構比較精密,也有相當的文字理解力。應從幼兒園或小一小二的開始,鼓勵他嘗試自行看書上的說明,自己作習題,從眼前會作的開始,會作的自己作,不會作的問老師或家長,不要等學校進度,一路學上三四五六年級,乃至初中高中課程,培養一生真正的思考能力與習慣。第二是擱置法:因為既已知道讀經的高度語文教育之中,己蘊蓄了高度思考的潛力,思考力不一定要經由數理來訓練;又,科學的興趣和能力在大量閱讀中已有良好的培養,不一定要經由學校的科學功課來達成。而且人類的思考力和知識的吸收能力將隨年齡而增長,所以小學階段的數理功課幾乎可以擱置,專心致力於讀經及閱讀,儘力增長德性、定力及聰明,到了十三歲以後,以兩三個月的時間專心學習,即可輕易而愉快的學完小學體制內六年全部的數理課程,以後視情形再往前進。八、由於數理科學根源於邏輯,建議國家或個別家庭,在孩子十三歲以後,授與邏輯之學。九、凡有高度成就的數理學家與科學家,必定帶有天才成份。而其天分往往在兒童少年期即已展現,但如不善於培養,將隨其年紀之增長而日漸磨損消逝,終於等同常人。故我國如欲成為科學國家,應注重發現數理天才,給予特別培養,而不是一味加重一般學生的數理功課。十、思考與數理既是人類理性的內容,原則上應努力將之盡量開發出來,以盡人生之本份。但人之能力與時間有限,數理與科技又不是人生之主科,故如能學好,固是可喜;如已盡了力,還學不好,亦不必引為大患。人生應以德性實踐為要,以語文與藝術教養為要也。神童之父走過的路編者按:張政老師的科學教育理念,與「讀經教育」理念有相似之處,即強調基礎教育要從整體入手。 目前張政老師正執教於孟母堂,教學方法耳目一新,同學們都興趣盎然。有關科學教育的理論總結正在整理之中。現將有關張政老師的教育訪談提供給大家,並希望大家來參與有關科學教育的探討。(一)1987年,上海。一個叫張方的小男孩使教育界震驚。他,才13歲,考取了中國科技大學。他所在的盧灣區副區長兼教育局長王乾德躬身問小張方:「是誰教你的?」張方告訴他:「是父親。」他父親——張政,當時在一所中學當一名領49元月薪的清潔工。7年以後,美國霍普金斯大學著名兒童心理學家史坦利教授來到上海,對精選的21名青少年進行SAT(學術才能測驗)。在美國,該項測驗對象是17歲高校應考生,獲單科700分以上者,屬學術才能超常者,其檔案將儲入聯邦科學院電腦。然而,在上海,一個名叫朱威的小男孩輕而易舉考到780分,獲第一名,正好也是13歲。同時,朱威進入上海交通大學少年班。朱威的啟蒙教師,又是張政。獲SAT第二名的是張政同事之子。張政其人被照上神秘的靈光。(二)張政確實當過教師。文革開始後了,他失業了。張方降生時,他的父親張政正在擺地攤、在吆喝、在四下張望有沒戴紅袖章的人走過來,也沒有任何徵兆表明將來有一天他會成為「神童」之父。著名作家理由曾寫一篇《訪神童》的報告文學,其中一章專寫張方,寫他如何被同學追打欺凌,標題即為「淚花閃閃」。無數次閃閃淚花終於喚起張政的護犢之情。他決定讓張方留在家中,閉門不出,靠《春秋》、《史記》中的歷史故事,靠《孫子兵法》中的哲理來打發兒子的時間。去代課的機會很少,一旦有,張政總是帶著張方,讓他在聽課的同時,也讓他知道:他父親除了是個小販、清潔工外,還有個「人民教師」的形象。轉機恰恰源於張政代課時「揀」到的一份資料。這是一份美國科學院教育處霍爾姆茲兒童教育會議文件總匯,執筆者是「世界級」教育專家本傑明·S·布盧姆。布盧姆在《教育過程》一文中認為:只要選擇恰當的途徑,即可把艱深的、包括高等數學的內容向兒童「下放」。一個令張政再次不「安份」的念頭產生了:反正兒子無法接受常規的課堂教育,與陽關大道無緣,何不獨闢蹊徑呢?他發現:傳統教育都強調傳播知識為主,如果轉而以開發智力為主,那將會怎樣?傳統教材是按學科發展歷史順序來「循序漸進」的,結果導致中學畢業也只學到中世紀數學水平,這樣的「循序漸進」是不是科學?張政本人學貫數、理、化。他試圖按某一主線,將這三門學科貫通起來。他很珍惜兒子的天性。他覺得所謂「人才」,首先是「人」,而後才能成「才」。那麼,如何不逆兒童天性,而把艱深的概念、複雜的方法教給兒童,使其耳聰目明呢?他,耐下心來,一一做了嘗試。1977年,恢復高考。張政寫信給上海科大,請他們派人來考考張方。其實,他也想考考自己:那條「恰當的途徑」是否已在腳下?上海科大來了位姓葉的女教師。結果,張方的答卷讓她吃了一驚:數學,張方已具有大學一年級水平。1978年,中國科技大學設立少年班,13歲的張方成為上海籍首批學員。(三)就在這時,歷史在他身後悄悄地翻過了他當清潔工、小販的那一頁,現在他的身份是:人民教師、實驗班理科組組長,在盧灣區第一中心小學的圍牆中占居一間教室。學生:6~7歲兒童,就近招收。智商測定:基本屬常態兒童。如果實驗成功,他們將在6~8年時間內,完成12年(當時普教學制)中小學全部課程,並進入理工科大學深造,在20歲時,他們將比常人提前進入最佳創造發明期。張政開始親自刻蠟紙、搖油印機,讓人們第一次看到了他「製造神童」的「秘方」。「秘方」告訴人們:智慧的開啟,使兒童變得聰明,勝於知識的傳授,「神童」不在於他已經超常獲得多少知識,而在於他超常獲得知識和運用知識的方法。即:培養兒童邏輯思維能力。編寫教材的順序,張政拋棄了按學科發展歷史先後順序的做法,而是按兒童的邏輯思維發展能力。如在一步完成演繹推理的求解題中,原來一年級算術中的1+2,「進化」為代數中的a+2a,或三角函數中的Sina+2Sina;原來一年級就要求求解的應用題,從析題到解題需要二至三步推算,他使之「隱退」到後期。張政打破數、理、化之間的學科界限,他在教三角函數時,物理就跟上力的三角解析;物理講了定量、面積的度量,數學就跟上小數運算;代數講比值,化學就跟上分子式運算……經常引起張政反感的,是傳統教材中常讓兒童去計算生產隊畝產,工廠生產率。他覺得教育要與時代同步,就要讓兒童接受現代、至少是近代科學概念。他不教單純的二十以內的四則運算,因為他覺得那些東西兒童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學會,他的基礎訓練就是要兒童走進現代科學的王國。於是,在他編的教材中,出現了他周圍的人聽不懂,或者從不敢道給兒童聽的概念,如:線性規劃、網路矩陣、拓撲變換。——線性規劃啟蒙。他出的題是:林曉有1角4分錢,鉛筆4分一支,橡皮2分一塊,有幾種買法?答案用座標來表示。——網路矩陣啟蒙。圖中A、B、C三點之間有多條單向通道,要求學生將這些通道儲存在矩陣中。——拓撲啟蒙。一個立體幾何圖形,要求學生從一個特定視角,將其畫在平面圖上。在二年級物理課上,張政就開始講到重心、支點這類抽象概念。他畫了幾張畫,通過畫來提問:「雜技演員走鋼絲為什麼不會掉下來?鴨子被趕時為什麼會跌跤?恐龍的尾巴和頭頸為何一樣長?」學生們居然都聽懂了。張政把他編的教材命名為《兒童高等理科教材》——既符合兒童心理,又屬「高深」的學科範疇。然而,一些家長卻被他這一「高深」嚇壞了:「會不會教出個書獃子?」張政告訴他們,他開發的是兒童智慧,教的是方法,不需要死記硬背。孩子聰明了,自有辦法花比別人少的精力來達到目的。所以一張化學元素表,張政竟讓他們編成兒歌來「唱背」。兒童的精力並未達到「超負荷」。二年級,實驗班在年舉行的普通話、漢語拼音、智力競賽中都獲第一,就連拔河比賽也毫不相讓,摘取桂冠。五年以後,實驗班參加全市初中畢業生統考,結果,平均成績為:數學84分,物理80分,化學70分;「發散性思維」,對比測試,實驗班兒童的思維流暢性、變通性和獨特性與高二優生相仿。1984年,上海市政府教衛辦決定:盧灣區第一中心小學「理科實驗班」作為「中小學教育體系整體改革」科研項目,由上海師大教科所接管,評估進一步整體化,系統化。1985年,該班學生朱威等三人(13歲)考進交通大學。同年,在該班基礎上,一座學制八年、中小學一貫制的上海實驗學校開始破土動工。張政又一次獲得成功。1985年11月5日《光明日報》頭版頭條: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有位著名的專家稱讚這項實驗「取的了戰略性的突破」,使大家看到了我國「未來學校」的一種模式。張政——這位「神童之父」,漫長的歲月中所走過的道路,的確如布盧姆所預言的那樣,是一條「恰當的途徑」,並且為後人留下了一個驚喜的路標。(本文摘自1992年2月25日《現代家庭報》 錢海文)附錄一、小學「讀經教學」實驗計劃(按:本計劃曾於二○○一年分呈兩岸教育部,雖未見由上至下施行,然亦可供各學校或班級參考採用。幼兒園亦可參照施行。)擬計劃人:王財貴(台中師範學院語教系副教授·華山書院院長) 一、主旨:本教學實驗計劃,系應社會諸多家長及教師之需求,依據民國八十二年(1993年)六月教育部公布之「國民小學課程標準」之目標,配合當前教育界所關注的「人文教養之增進」「閱讀習慣之養成」及「書香社會之營造」諸理念,在「教學減壓」的要求下,真正落實「全人教育」之成效而設計。協助國內各有意願之小學,實施一種「以『讀經教學』為核心,從語文教育的改良出發,進而協助其它科目的教學,達到『輕輕鬆鬆育人育才,確確實實成人成才』之教育理想」的實驗觀察。其實驗成果,將提供作為國家教育研究與教育改革之參考。二、緣起:(略)三、教學基本理念:(略,可參考本手冊)四、「讀經教育」觀念的拓展:依照「讀經教育」的基本理念,在不增加教學負擔之情況下,可以方便地拓展至其它鄰近相關的教學項目,而與之相輔相成。其最明顯者,有以下五項:1、「音樂讀經」:即建議兒童(最好自嬰兒開始),多聽古今中外的古典音樂,以豐富的樂音,刺激兒童腦部細胞突觸的生長;以和諧的旋律,陶冶兒童優雅的心靈。2、「美術讀經」:即建議兒童(最好自嬰兒開始),多看古今中外經典性的畫作、雕塑、建築、風景等圖片,以默默培養其高度的美術鑒賞能力。3、「外語讀經」、「外文讀經」:外語外文的學習,當然最好在環境中習得,但對廣大的國民來說,這只是奢望。吾人既知兒童的聽力好、模仿力強、記憶力強,是語文學習的大好時機。故嘗試為廣大兒童設計一外語外文學習的方便之路,即:建議兒童(最好自嬰兒開始),多聽多讀經典性的外語或外文(經典性著作),反覆反覆,及至於熟記背誦,此法可彌補環境的不足,讓一大部份的人輕易成為外語外文高手,其程度甚至超越外國人。英語英文之學程,既是國家教育政策,則從小讓兒童熟讀英語句型,熟背英文經典短文,甚至長篇,是不花大錢,不必老師(只需用視聽媒體教學),極簡便而有效之教育。至於世界上其它語文之學習,莫不可以此法進行之,則將來我國之外語人才,不可勝用。而且以「熟習經典」之方式教育,其所吸收者,皆是該文化中之精華,於人類文明之對話,將有更大之同情及涵容能力。4、大量識字與博覽群書:由於「讀經」時之大量文字接觸,「識字量」之增加,是「讀經教育」最淺顯立見的功效(尤以幼兒園及小學低年級效果最好)。由於識字量之增加,即可鼓勵提早閱讀,讓兒童提早養成自學的能力。吾人所強調的閱讀教學,因參用了「讀經」觀念,所以教學簡易而功效良好。亦即「只管鼓勵兒童多閱讀,而不必急著問他懂不懂」。吾人認為閱讀教育應該是「不管懂不懂,只要讓他一本讀完再一本,多讀了,自然會懂」;而不是「只讀一本,就要懂得透徹,然後再讀一本」。前者是順應兒童天性,所以讀書是輕鬆愉快的事,讀得多就懂得多;後者是殘害兒童天性,所以讀書是辛苦的事,讀得少,懂得的也不多,甚至於厭惡讀書,一生不懂。依近年的小規模實驗,兒童經過此種閱讀教育後,愈讀愈快,愈懂愈多,手不釋卷,樂在其中。平圴每年每人讀書五百本以上。不須家長特意考問,不須老師辛苦批改。家長老師只要無限量的提供介紹書籍,經過兩三年,兒童之知識量遠遠超過家長及老師,一生的知見才華、讀書好學習慣,遂由此養成。5、母語教育:台灣之母語,經數十年之摧殘,已不絕如縷。當前的母語教學,稍嫌偏重「講語」,而忽略讀「讀文」。若長此以往,百姓只能日常交談,不能引經據典,則「母語」的文化功能必大為減低。今思恢復舊觀,須「語音」與「文音」兩種教學雙管齊下。「語音」重在日常聽習,「文音」則重在熟誦成篇,隨時備用。如採用「母語文音」(包括閩南語、客語、原住民語等)以「讀經」的方式教學,方法簡, 單,成效顯著,最容易提升母語的文化程度。以上第三項「英語英文讀經」及第四項「閱讀教學」屬必要之配套。其餘各項只是建議。皆視各校情況,自行決定。五、實驗規模:1、全校性實驗:由校長及全校教師決定,作為本校教學特色。2、班級性實驗:有意願實驗教學之老師,倡導家長之同意在班級施行之。六、實驗工作細則:1、行政組織:維持正常,不須任何改變。(實驗成功後,方便模式轉移)。2、教師資格:維持正常,不須任何調動,亦不需特別長期訓練。只需看本手冊或參加一次講習,即可勝任「讀經教師」之職。3、其它課程調配:排課盡量維持正常(實驗兒童不廢正常功課)。4、教材需求:除正常課本外,只須另備「讀經教本」,如論語、學庸、老子、唐詩、英文等。5、教學方法:(1)中文讀經方面,教學法只有一句話:「小朋友,跟我念。」(2)英文讀經方面,教學法只有一句話:「小朋友,跟它(視聽設備)念。」以上兩種讀經之教法之重點是:只是讓兒童多聽多念。帶念一遍,再一遍,然後鼓勵全班齊念、分組念、個別念、接龍念、默念……,想方法多聽多念。念至熟習乃至會背,即達教育目的。最重要而特別要注意的教學觀念是:只須多念熟背,不須著意講解。期待兒童多讀即自會多解,或十年二十年之後再了解,不遲。(蘇東坡所謂「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3)閱讀指導方面,學校或家庭多準備各類圖書,鼓勵兒童利用課外時間閱讀。每讀一本,自己加以記錄,記錄的條目只要是:書名,作者,出版社以及頁數即可(小三以下,超過八十頁可算兩本,小四以上,超過一百五十頁可算兩本。每本可讀兩次三次,即算兩本三本)。不必規定寫心得報告。七、教學時間:第一學期,每一上課日,在校教學時間約五十分鐘(半日上課時酌減),家庭作業約十五分鐘。第二學期,每一上課日,在校教學時間約一百分鐘(半日上課時酌減),家庭作業約十五分鐘。(此時加入英文讀經,中文讀經與英文讀經時間比例為二比一。)第三學期以後,每一上課日,教學時間一百二十分鐘以上(半日上課時酌減),家庭作業約十五分鐘。(中文讀經與英文讀經比例為二比一。)在校教學時間之取得,有兩案:第一案:無須另外排課,利用零碎時間即可。亦即將讀經時間打散,寄托在自習時間以及各種科目中,由老師自由安排抓取。最主要的時間是取自每節上課鈴響後五分鐘至十分鐘(在第二學期之後,每節乃至取出二十或三十分鐘,甚至整節課皆變為讀經教學【體育課除外】)。第二案:將「讀經」視為一科,排入課程中。若所排節數時間不夠,再酌量用上案方式將時間補足。如果教師自主性活潑性尚可,建議以第一案為優先。教師之被動性太大則用第二案。(附註:以上讀經時間之需求,似乎超多,有的人或許有「排擠其它功課」的疑慮。實則,讀經一至二月之後,潛能開發了,其它功課之學習顯得輕易,少量時間教學,即可達到一般水平。一至兩學期之後,加上大量閱讀,兒童自學能力及知識量大為增加,對學校功課,達到「不須教學,超過程度」的境界。故是否有排擠現象,可以在實驗中每次之評量得知,切勿固執成見,在未實驗前就冒然判斷也。)八、教學進度:1、讀經方面:不須嚴格規定進度,只划出最低進度,各班導師自最低進度以上,自行調整。初期,在每天進度中,或「聽讀」或「隨讀」或「自讀」,總計遍數一百至一百五十遍為度。一至二月之後,每段以一百遍為度。依已有之實驗成果,經由如此教學,已有百分之八十以上之兒童能夠熟背本日進度。只要百分之八十的學生通過檢測,即可進行新進度。至於其它少數尚不能背誦之兒童,默默中,亦已達成多項教育目的,無須要求人人會背。其最低限之進度如下:第一學期,初期,每天進度約五十字,視兒童吸收能力酌量增加,第二個月以後記憶力明顯提升,進度可逐漸增至一百字。(另須提出少量時間作舊課程之複習。)第二學期,每天進度(中英文合計)約一百至二百字。(另須提出少量時間作舊課程之複習。)第三學期以後,每天進度(中英文合計)二百字以上。(另須提出少量時間作舊課程之複習。)2、其它相關功課:一般學校既定課業的教學,除了教學時間縮短外,基本上不變。而與讀經相近之科目,有如下的補充之必要:甲、音樂讀經方面:在學校盡量利用廣播,播放古典音樂。並鼓勵家長在家中,多讓兒童聽古典樂。(只鼓勵,不列入任何考試或記錄。)乙、美術讀經方面:在學校盡量懸掛名畫,準備美術圖書。並鼓勵家長在家中,多讓兒童看經典性畫冊。(只鼓勵,不列入任何考試或記錄。)丙、課外閱讀方面:老師每周一次調察閱讀數量,每月一次檢查閱讀書目(以防不良書籍或專看低淺書籍)。每周閱讀數量以十五至二十冊為標準(小三以下,每冊平均一萬字,小三以上每冊平均兩萬字),調察數量只是鼓勵性質,不列入正式成績。九、教學評量:依照「讀經教育」的特性,評量之鼓勵性質大於測試性質。其評量採取「每天評量」及「一百分主義」結合方式。亦即「每天都讓每個學生得一百分」。其方法大約如下:1、正常評量:評量的範圍是前一天的進度(或幾天來的複習,由班導師在前一天宣布)。評量時間最好在早上第一堂課,班導師只要用一分鐘,親自考一個兒童,他會背了即算通過,給予一百分。此兒童即指定為當天讀經班長。讓他利用下課時間去檢試組長排長(每人大約一分鐘,六組只花六分鐘),組長排長再去檢試其它組內排內同學(每組約六七人,每人只花一分鐘),完全熟背的人即給他一百分。不能通過檢測的人,記下名號,交與導師處理。2、特殊評量:凡通不過組長排長檢測者,由班導師特殊處理。(在一般狀況下,念過一百遍而不能熟背的人極少。)所以不會背大概有兩種原因,第一,極端後進生;第二,前一天有特殊事故。此兩種原因,都值得同情,故處理方式應極為輕鬆和氣。吾人的建議是:讓他利用下課時間,拿著書,補念約二十或三十遍即可(以一百個字為例,每一遍約半分鐘,三十遍不出十五分鐘。而且看著書念,沒有壓力,不會造成迫害性的處罰)。補念二三十遍後,不管是否會背,也給他一百分。(因為經過這樣訓練,對他已有相當進益,不一定全部都要會背。而且此一階段不會背,不影響下一階段的學習。)所以凡是「讀經考試」,一定人人一百分。可以給兒童極大鼓舞。不好學或程度差的後進生,都可以由此得到鼓勵。重燃學習之熱心。十、預期成果:除了對教育部「課程標準」所列之各項「教學目標」,各項期許,能普遍並落實地達成外。其實際內容依大綱所列之項目預測如下:(屬知識性者,以量化。其難以量化者,以情意之常態表現相比較。)1、語文能力方面:(1)拼音能力:至少如正常。(2)識字量:小一小二開始讀經者,兩年內識完六年字量(3000個常用漢字)。三年級以下才開始者,兩年後較一般兒童識字量多出三十至五十個百分點。(3)寫字用字量:比正常稍好。(小學讀經教育,以識字為先,能寫能用其次。而識字既多,學寫學用自然較快。)(4)查字典詞典能力:至少如正常。(5)背誦詩文量:無論任何年級開始,平均每天背誦一百字,一年以二百五十天計,一年內可背誦二萬五千字,終身受用不盡矣。自一年級讀經者,至六年級,背誦量達十五萬字以上。(若以經典部帙說,則可背誦--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老子、莊子內七篇、唐詩三百首、易經、詩經等書之全文。)其教育效能,無可限量。(6)閱讀量:讀經教學一個學期以後,其語文能力明顯提升,即可鼓勵閱讀,而且是廣博而大量的閱讀。若自一年級開始讀經,一年級下學期開始閱讀,至六年級,每年以五百本計,五年可讀兩千五百本以上,每本平均兩萬字,閱讀總量可達五千萬字以上。(此是較保守估計,屬中等資質者之效果。)一生學問根基於斯奠立。(7)作文表達能力:高於一般水平(高出比率可能甚多)。(8)口語交際能力:高於一般水平。2、其它教學效果:(1)對各科能力之保障:第一學期之內如正常水平,一年以後,超過正常程度十個百分點以上。(讀經教學,首要保證的是國家所規定的各科的均衡發展。)(2)英語英文能力:讀經第二學期開始教讀英語英文,兩年半後,具備相當於一般高中之總體英語英文能力(包括發音、閱讀、理解、熱愛、及發展潛力等,寫作能力除外)。(3)性情品德:性情開朗,自信樂觀。氣質變化,品格有相當明顯的內化深化現象,同學之間、師生之間、及家庭之間的人際關係明顯改善,教師與家長皆可感受出來。(4)自學能力:有相當明顯的提升,教師與家長皆可感受出來,乃至於漸漸不須教學,即可自學。(5)學習態度:明顯改善,學習日漸輕鬆愉快,樂意學習。若有過動兒或行為偏差者,亦可於一至二個月之內改善。(6)創造能力:明顯提升。可表現在口語對談、美術創作、遊藝活動、數理理解、甚至體能運動等方面。(一般以為只有背誦灌輸的教育,會損傷創造力,造成兒童頭腦的硬化。其實這只是一種末經證實的刻板印象,須以長期實驗觀察,重新檢驗。)(7)整體學習環境:因為學生品學兼優,管理與教學日漸單純。教師亦由經典教學中受益,全校各種人事關係與教學氣氛皆向於美善。3、其它社會教育效果:(1)兒童聰明、達禮,教師家長省力,放心。(2)家長可因指導兒童讀經,自己多少接觸經典,而自我受益。親子關係因讀經教學而更親密,親師關係,亦獲改善。(3)小區祥和,風氣改善(附註:以上成效之開列,雖為「預期」,然這些「預期」,乃是據近幾年間,在世界各處體制外的實際教學中,極多案例所得之「實際」成效所推知而開列,非一時徒然誇大無實之奢望而已。)十一、經費需求:不需學校或教育局負擔任何額外經費。說明如下:1、讀經教本:由學生購置,推廣中心以成本價供應。2、閱讀圖書:各學校本有者外,可各校相互流通,或由小區圖書館借得。3、教師培訓經費:有關行政人員及教師參與培訓及討論會等,視同一般「教師研習會」辦理。附錄二、讀經兒童「在家自學」方案初議◎王財貴如果您小孩的幼兒園或小學已積極實施「讀經教育」,即一天至少有一個小時以上的讀經,則很恭喜您,那是您和孩子的福份。近來有些讀經的家長要求學校讀經,得不到響應,只好讓他的孩子「在家自學」。第一、「在家自學」方案之意義:不論中西,自古人才幾乎都出自「家教「或」私塾「。至於所謂」公立小學」,把學生集中到學校去,由國家制定教材教法,實施大規模集體統一教育,是晚近西洋的發明。這樣的國民義務教育,有利亦有弊。它對普及民智提升國力,居功厥偉;但因為「集體教育」,很難「因材施教」。而且全國教育政策攸關重大,長期使用固定一種教育理論,常失於偏頗;致使許多人才因而埋沒,甚至造成整個民族生命力的衰頹。所以歐美國家便一面注重「教育改革」,一面鼓勵「私人辦學」或「在家自學」以補救之。台灣在八十八年間也已完成在家自學法規。第二、「在家自學」時機:1、孩子所在的幼兒園或國小,每天沒有一小時以上的讀經,則應設法在家自學。因為這兩段人生歷程太重要了,孩子的成長變化速度太快了,他學習長進的可能性太大了,如果能實施內涵豐富的教育,他可以學到的東西太多了。而現在一般的幼兒園和國小大概都把孩子視為無能之輩,只教他些簡單的東西,白白浪費了一生的黃金時段。在幼兒園三年就可能「玩瘋了、玩成精了」,小學又經過六年的粗糙化浮淺化,成為性格的背景,就障礙一輩子了。如果在家讀經,一個中等資質的孩子,只要兩三年,可以背完中文經典十至十五萬字,英文二至三萬字;認完三千至五千個中國字,一至二千個英文字;看完三千本中英文書,開發他一生直覺想像的深度並奠定他一生人品及學識的隱固基礎。人類號稱有七大智慧,而語文是一切智慧之本,本立自然道生,其它如空間、時間、人際、內省、數理等智慧都可以由語文能力帶動起來。十三歲之前是語文智慧發展的關鍵期,而其它智能並不這麼緊急。本末輕重宜須用心,錯過時機永不再得!應該趕快申請在家以讀經為主而自學。2、如果到國小六年級要畢業了,才發現沒有讀經或讀得不夠,亦可申請休學一至二年,專門讀經以彌補之。若稍躊躇,則將遺憾終身。第三、申請辦法:如果縣市政府已有法規,則依法規辦理。(華山書院讀經推廣中心備有法規及申請計劃書參考案,須要者可上網查詢或附回郵五元信封即寄)。如果該縣市尚無申請管道,或雖申請卻未通過者,一般的處理方式是「請假」,一個星期請三天四天或五天事假,逢月考再去考即可,小學生沒有曠課留級規定,到時必定可以畢業。第四、在家自學施教方法:其基本方法是:一半時間智慧教育,一半時間才華教育。即一半時間讀經,一半時間作閱讀及其它功課。其作息大概安排如下:1、上午,7:30~8:00複習及讀經測驗,8:00~9:00中文讀經,9:00~10:00閱讀課外讀物,10:00~10:30運動休閑,10:30~11:30外文讀經,11:30~12:00中文讀經。2、下午,2:00~3:00中文讀經,3:00~4:00閱讀課外讀物,4:00~4:30休閑運動,4:30~6:00做學校功課或學才藝。3、晚上,7:00~9:00或複習讀經或課外閱讀或學才藝,隨各人調整。4、周六、日,另作規劃,或複習經典,或才藝或登山郊遊或旅行參觀。第五、疑難商量:茲就常見疑問試作說明:1、由誰來教?——答:或者是家長親人自已教,或者請一個專門教師。最好是十來個家庭聯合起來請老師來教。2、家長或老師不是科班教師,學問不足怎麼辦?——基於讀經教育的簡易性,只要督導他反覆讀到會背就好了,不需要講解,則「讀經」方面沒問題。現代圖書和電子科技的輔助,只要供給各種圖書及CD、VCD,則「博覽」方面也沒問題。古今中外的大師往往不是科班出身的老師教出來的。3、「語文科」可以教,「數理科」怎麼辦?——答:讀經的效能,包括了思辨潛能之開發。又在廣泛閱讀的帶動下,數理能力自然提高。學校的數學和自然課,是不須教的,讓他自己讀課本、參考書,做習題、考卷,就會了,甚至超出水平以上。4、美育呢?——答:美育有鑒賞和技能兩面,而學校教育在這兩方面都沒有成就。自學中,大量的「音樂讀經」,「美術讀經」,聽古典樂、看名畫畫冊,其藝術鑒賞能力必然超過學校教育水平。至於技能方面,用心的家長,可以給他參加才藝班。5、至於體育、怎麼辦?——答:許多讀經的孩子在外面學游泳或球技,而最理想的是學武術或練瑜珈,那是除了「筋骨皮」之外,兼練「精氣神」的最好體育。6、那「群育」呢?他不和眾多同學在一起,怎麼學到合群、互助的習慣?他長期一個人,會不會養成孤僻自私的個性呢?——答:這是一個最常被質疑的問題。其實,「群育」的本質,是要培養一顆善良愉悅而能體諒關懷的心。而這樣的心,不是把大家集合在一起生活就會有的。且看現在的社會,每個人不都是從學校出來的?有良好的群性嗎?所以,就事論事,我們現在學校的群育是失敗的。要有好的群育,須從文化教養來。而「讀經」正是文化教養的良方,讀經以後,心術純正,樂觀盡責,己立立人,是所謂「敬業樂群」的最好榜樣。將來讀經長大的孩子,在家是好子弟,入學是好學生,在社會是好公民,與人交往是好朋友,結婚以後是好丈夫好妻子,在職是好同事,從政是好官員。這才是「群育」的真正成果。7、把兒童抓來讀經,不給他「玩」,不是犧牲了他的「童年之樂」嗎?——答:「玩」固然是兒童天性之一,但如果玩得太多,容易造成性格的缺憾,滑溜浮淺,貽誤終身。其實,兒童也不一定喜歡整天玩,有靜有動,才是最人性化的。有時候,一種進取的成就感,它所帶來的愉快,是很動人的。這種愉悅,才能造就終身的幸福。8、小學在家自學,升上國中功課能銜接嗎?——答:讀經,並不放棄學校功課,而「老實讀經」,開發了潛能,只費少量時間,小學功課即可超前,銜接國中更加方便。而且讀經只要讀到十三歲,其功效就可維持一輩子,到了初中高中,以至大學、出社會,其根柢日見暢旺,生生不息。第六、展望:1、希望一年內,有心的家長相約,全省有一萬個家庭實施「在家讀經自學」,則大家可以免於孤單,並且案例一多,可以引起教育部門關懷文化教育,並早日將讀經納入體制。2、在情勢的要求下,我想或許必須成立一個基金會或協會,來聯繫輔導在家自學的家庭。時機成熟時,應在各縣市辦讀經學校,讓讀經家長不須單獨奮鬥。辦學有成,亦可影響國家,並擴及全世界。  (按:本方案未公布之前,全省早已有為了讀經而在家自學的家庭,自九十一年(2002年)元月公布以後,人數更迅速成長。凡參加讀經自學的學生,在一兩個月之內,各方面立即有顯著之長進。孩子、老師、和父母們都樂在其中。這些父母都是傻子嗎?向國家交了教育稅,卻放棄享用,還堅持自己做義務教育。何以如此?其中道理,不是耐人思考嗎?凡是關心孩子的家長,要快點覺醒了,要自求多福了!) (二00二年一月 《讀經通訊》第二十八期)
推薦閱讀:

虞永平:師德教育要常抓不懈
像胡可這樣教育孩子,你會嗎?
大陸人眼裡的西北大學是什麼樣的?
勤為帆留學案例:新加坡國立大學和香港大學等世界名校伸出的橄欖枝
人工智慧將是教育領域的下一個巨大飛躍

TAG: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