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簡史》:兩點討論

《未來簡史》:兩點討論

《人類簡史》有點像零零碎碎的個人思考,《未來簡史》也有點像東拼西湊的讀書筆記,凡有吸引力(或者說比較牢靠)的往往都是別處抄來的,凡新提出的大抵沒什麼吸引力(或者說並不牢靠)。但這並不重要,正如作者所說:

「本書追溯了目前各種制約條件的起源,希望能夠讓我們稍微從中鬆綁,以更豐富的想像力思考我們的未來。本書所做的,並不是斷言未來必會如何而讓我們的視野變得更窄,而是希望讓我們把視野放寬,體察到還有其它更多選項。」

既然是放寬視野,給想像力鬆綁,那麼最終結論與討論過程或許並沒有那麼重要,而更重要的是提出的問題。

《人類簡史》要和《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對比一下讀,而在讀《未來簡史》的時候,又常讓人想起《自私的基因》——當然,有些讀者會覺得兩本暢銷書和兩本經典著作,沒什麼可比性,然而,參考經典著作中所遵循的思路與方向,討論暢銷書中提出的一些問題,並非完全沒有意義。

本書提出並討論了人類社會從「人文主義」向「數據主義」演化的可能。

所謂人文主義:

「在倫理上,人文主義的座右銘是『感覺對了,就做吧』。在政治上,人文主義告訴我們『選民能做出最好的選擇』。在美學上,人文主義說『看的人覺得美,就是美』。」

所謂數據主義:

「數據主義認為,人類的體驗並不神聖,智人並非造物主的巔峰之作,也不是未來神人的前身。人類只是創造萬物互聯的工具,而萬物互聯可能從地球這個行星向外擴張,擴展到整個星系,甚至整個宇宙。這個宇宙數據處理系統如同上帝,無所不在,操控一切,而人類註定會併入系統之中。」

從人文主義向數據主義演化,即從以人為中心向以數據為中心演化。這種演化有兩點可以討論:

其一是邏輯上的,數據決策在逐步取代人類決策,畢竟,人類的感情與意識確實與電子演算法並無太大的差別。那麼,如果沒有大量的人類的決策數據作為依據,電子演算法又將如何構築對應的模型,取代人類決策呢?

這個問題實際上與另一個問題是一樣的:隨著經濟信息的充分收集與迅速流動,一個類似於社會主義的中央集權控制系統是否可能?——這種設想是自帶矛盾的,因為中央集權控制系統的存在,就意味著經濟中個體決策的消失,也就意味著數據的消失,也就意味著這套系統沒有了立足的基礎。

那麼,反過來說,數據決策不能脫離人類決策的數據基礎而存在,是不是意味著在許多關鍵領域,數據決策永遠都將居於次要的、輔助性的地位,而只能以不穩定、不可控的人類決策為主呢?

其二是倫理上的,《自私的基因》告訴我們,所謂以人為中心,其實是以基因為中心,而之所以以基因為中心,本質上是以物質世界、分子構成的平衡穩定為中心:穩定的、能自我複製的分子結構,一定會在物質世界中不斷擴散,逐步吞噬那些不穩定的、沒有自我複製能力的分子結構,而所謂生命,所謂意識,所謂紛繁複雜的人類社會,都只是這個物質世界必然發展路徑中的一些偶然結果罷了。如果從這條思路走下去,又如何通往以數據為中心的結論呢?抑或說,物質世界發展至今,將徹底跳出這個模式,而遵循一條全新的路徑?

數據是什麼?作者並沒有解釋。從上面的思路走下去,我們容易發現,數據即存在,包括物質世界與意識世界的存在——存在即數據。數據主義試圖把所有存在都連接起來,併入一個整體系統之中,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是物質世界的存在(「實在」)走向平衡穩定的結果,還是意識世界的存在走向平衡穩定的結果?

如果一定要說,或許應該是硅基的物質存在方式找到了自己的穩定形式與自我複製能力,逐步擴張并吞噬著它所能吞噬的一切外在的、不穩定的、沒有複製能力或複製能力不如它的物質存在方式。那麼,剩下的問題是:

1. 硅基物質存在方式的具體穩定形式和自我複製能力是如何體現的?又將如何擴張,如何吞噬以其它存在方式存在的物質?基於這種物質存在方式的各種演算法可以看作它們所演進出來的意識性存在嗎?這種意識性存在將如何演進?

2. 碳基的、或者說有機的物質存在方式與硅基方式是怎樣的關係?它們之間存在衝突嗎?還是各佔半壁江山?還是說只是物質世界演進的不同階段?

3. 硅基物質存在方式是唯一可能嗎?是否存在著其它類型的物質平衡存在方式?

哪怕問到這裡,事實上,答案或許依然不如我們所想的那麼重要,或者說,也有可能比我們所想的還要致命性地重要?之所以說不重要,是基於決定論來看,未來並不一定可以選擇與改變,而之所以說重要,是因為整個生命世界的存在與滅亡,或許都藏在這些問題的答案之中。

本書作者說道,我們無法預測未來,但可以拓寬視野,看到更多可能,從而選擇實現或者拒絕某種特定的可能,真是一個樂觀的人啊!

推薦閱讀:

TAG:讀書筆記 | 未來簡史書籍 | 自私的基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