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與國際主義有何異同?
全球化(Globalization)指的是「資本流動」與「生產分工」的全球化,亦即「根據各個國家的『優勢互補』,將產業鏈中的不同分工分散布置在不同國家」。例如,將研發布置在「高等人才集中」的歐美、將生產布置在「勞動力廉價」的東南亞、將原材料加工布置在「原材料廉價」的非洲,諸如此類。
資本主義全球化的特徵是:資本全球自由流動,但勞動力(人民)則仍被禁錮於國界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化」作為殖民主義之後的資本主義新形態,其最初用意正是「探索比殖民主義成本更低的剝削方式」,以及「將剝削導致的革命隔絕於國界之外」(亦即用於抵制抗衡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在資本主義全球化中,先發國家(諸如歐美日韓)以知識產權的壟斷佔據了產業鏈中高附加值的上游環節,同時通過對產業鏈下游關稅的操縱甚至內政的干涉,以進一步加深對產業鏈下游國家的產業發展壓制與剪刀差剝削。在「國際秩序」的框架下,先發國家不再需要支付昂貴的殖民地建設與維護費用,卻可以更加源源不斷地剝削小國無產階級的剩餘價值。
資本主義全球化代表的是跨國資本的利益。即使是在發達國家被跨國資本所豢養的「工人貴族」們,在全球範圍內日益深化的剝削之下,他們的日子仍然越過越差,以致於當地的無產階級爆發了從佔領華爾街到保守勢力抬頭在內的一系列或積極或消極的反抗。
儘管在全球化的大潮中,我國藉助體量優勢和先發國家的去工業化浪潮而成為了最大的受益者之一,但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全球化的本質和我們在全球化大潮中受益的基礎。
國際主義(Internationalism)指的則是無產階級「爭取權益」的國際主義,亦即在權益聲索與爭取方面的步調一致與相互支援。這一點也許聽起來很反常識或者宏大敘事,但事實上關於無產階級跨國界聯合,即使脫離意識形態語境,發達國家的無產階級組織看得很明白。
發達國家的無產階級組織之所以滿世界關注人權問題、干預「血汗工廠」,不是因為「白左」「聖母」的居高臨下,也不是因為「樸素的階級感情」,而是因為血汗工廠的存在使得跨國資本有更廉價的勞動力可用,進而壓縮了發達國家無產階級在勞動待遇方面面對資本的議價權。
在勞動力被國界禁錮而資本可以跨國界流動的歷史背景下,全世界的無產階級客觀上還真是一損俱損。只不過消息通暢以至於能意識到這個問題的無產階級並不多。
此外,資產階級也會盡一切努力破壞分化無產階級的聯合,現實中掌握信息與客觀實力優勢的他們也確實在這麼做。畢竟馬克思的著作已問世一百餘年,其中的道理不僅無產階級懂,資產階級懂得更多。
全球化是全球的資本家們聯合起來了,無產階級卻因財產等限制困在虛假的國界與民族主義情節里。而國際主義與民族主義相對。從字面上看
相同點在於:
二者均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有關。
不同點在於:
「全球化」的重點在變化,強調的是從一個國家的局限性狀態向融入世界狀態的轉變過程,且這個概念涉及地球上的所有國家,比方說a國向除了b國以外的所有國家都開放,但是因為少了b國,這個詞也很可能會不合適。
需要說明的是,如果a國只是沒有跟b國有交流,依然可以說全球化,只有在a國不跟b國交流的時候,才可以說不適用全球化這個詞。
「國際主義」的重點是主義,或者說是一種思想或是價值觀,強調的是以國際作為著眼點而派生出的一類思想,且只要涉及的國家在兩個或以上,就有可能能夠使用這個詞。
以上為根據這兩個詞本身的構造而寫的回答。
如有不實之處,歡迎指正。
瀉藥。
全球化:你幫我,我幫你。
國際主義:你不幫我,我還幫你。
霸權主義:我幫你,你不幫我,你還罵我,那我就干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