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人普遍欠缺包容心?
記得微博有一個段子說:
日本人有一顆,只要你不影響別人,隨便你怎麼變態的包容心,和不管自己怎麼變態,都不能影響別人的責任感。而中國人有一顆,只要你和別人不一樣,就覺得你需要教導的溫暖愛心;和不管自己多麼平庸,都要去影響教導別人的責任感。仔細想想,好像國人的確是這樣。年紀大了沒結婚,甭管七姑八姨還是鄰居同事都一副循循善誘的樣子來勸導;大媽會到性學專家演講會上潑糞;長輩指手畫腳的看不慣下一代;網路上更是如此,到處瀰漫著不同意我的觀點就是傻X的氣氛。而國外似乎不同,別人的私生活如何,沒有人關心。除非像《狩獵》那樣觸碰了法律道德底線,否則哪怕一個人有多麼變態的惡趣味廣為人知,也沒有歧視,至少沒人說三道四。為什麼中國人普遍欠缺包容心?
在中國,為什麼很多人對差異不包容?換句話說,為什麼很多人對跟自己不一樣的人,觀點,行為等等缺乏包容?簡單搜了一下,發現我也不是第一個問這個問題的人,官媒人民日報一篇評論文章問了同樣的問題(2014年4月24日,人民日報,《包容去哪兒了》),一個網友在知乎上也問了(為什麼中國人普遍欠缺包容心? - 心理)。我想從社會學制度主義的角度再簡單探討一下這個問題。為了讓這個問題更容易理解,我從兩個鮮明對比的例子開始, 這兩個例子也是最先觸動我開始思考這個問題的。
第一個例子來自於美國的一部經典的二戰電視劇「兄弟連」(Band of Brothers)(如果你對戰爭片感興趣,強烈推薦,另外兩部經典是「拯救大兵瑞恩」(Save
Private Ryan)和「血戰太平洋」(the Pacific))。在劇里,導演描述了美國士兵在戰爭中的表現,不僅僅描述了勇敢的士兵,也重點描述了一個對戰爭恐懼而變現得很懦弱的士兵,安爾波特(Albert),躲在溝里,不敢開槍,老是躲在後邊 。對安爾波特的描述沒有一點嘲諷和批評,而是以理解的態度很客觀的描述了一個正常人面臨戰爭和死亡危險的反應。我專門問了幾個美國同事怎麼看安爾波特這麼一個角色,他們無一例外的都覺得可以理解,認為如果他們在同樣的情況下不見得比他表現得更好。當然,我的樣本有可能不具有代表性,因為我的同事都是高級知識分子,理解力包容心可能比大眾強。
第二個例子來自於中國的一個綜藝節目,「跟著貝爾去冒險」。節目裡邊大張偉表現得很笨拙甚至懦弱,幾次因為冒險的困難要退出,任性到甚至不顧隊友。這樣的表現招來了幾乎是一邊倒狂風暴雨般的批評,諸如「真丟臉」,「簡直不是男人」,「是男人嗎」,「娘炮」,「連女人都不如」,「噁心」,「對貝爾的侮辱」,不一而足。必須得承認,我的第一反應也是大致如此,煩透了這個人。但是,這些批評似乎忽略了一個很明顯的個體差異:每個人的身體條件是不一樣的,每個人的心理強度是不一樣的。取而代之的是一刀切的標準:你是個男人就必須得像勇士一樣不懼生死無所不能勇往直前。其實這些批評的人也不見得能做到這樣吧?身體弱恐高的不在少數吧?就我十年如一日堅持健身的體魄也不敢說能完全完成裡邊的挑戰。但是不管怎麼樣,很多人神奇的持有這樣一個非黑即白的標準來評價大張偉。
這兩個例子里表現出來的行為本質上是一樣的,但是為什麼大眾的反應不一樣?為什麼在中國大眾幾乎沒有表現出對個體差異的理解,而在美國個體差異被充分尊重而不需要每個人都是英雄呢?人民日報的評論說是中國社會轉型期人們對很多事情抱有怨氣,我覺得這沒有說到本質。知乎網友木馬星河的回答說是因為中國社會存在很多我們從小被要求學習和記住的標準而讓我們對不符合這些標準的觀點行為不能容忍。我大體上同意,但是這個答案沒有解釋為什麼單一的標準系統能在中國深入人心,而不能容忍多元的思想和標準。
我認為這個現象有很深的歷史和制度原因。中國在秦以前是很多元的社會,所謂諸子百家就反應了思想體系和標準的多樣性,沒有一個思想被奉為唯一或主導的標準。但是從秦開始建立大一統的國家開始,歷朝歷代都努力的建立一個統一的思想體系以便於統治,高度集權的政體也大大幫助了這種單一思想體系的建立。經過兩千多年的不斷反覆強化,非黑既白的態度和認知深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植於中國人的腦子,以至於大多數人對不同的觀點行為理解不了也不願意理解,容忍不了不同和差異。1949年後,這種強化並沒有改變,反而更強,因為現代的宣傳手段更有效,不同的是取代封建單一封建思想體系的是社會主義思想體系,改革開放後對外交流引入了不同的西方思想和中國一些傳統思想的復興,但是大多數人還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從單一的思想體系去接受理解多元的思想體系。
對單一思想標準體系的根深蒂固的習慣產生幾個非常嚴重的認知和行為後果。第一,觀點想法很容易極端化,只有是和不是,黑和白,同意我和不同意我的,沒有中間地帶,這種極端化跟宗教信仰極端化本質上是一樣的。第二,缺少同理心,不能理解別人的觀點,不能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問題,也就是說不能想「如果我是他/她,我會怎麼想和做」,而總是想「他/她怎麼不像我一樣想和做」。比如,在大張偉這個事情上,
很多人就不能想到萬一大張偉體能差身體不協調恐高心臟不好,所以完成不了野外生存的挑戰,而批評他的大部分野外生存愛好者只能想到「我都能做,他為什麼就這麼慫」。
第三,當我們被從小教育去接受一個思想標準,我們會自然而然的去維持這個思想標準,因為我們對整個世界的認知就是建立在它之上的,沒有了它會造成我們認知上的混亂和危機。我們會認為任何不同的觀點行為如果盛行會威脅我們心中已有的思想標準,因此會很強烈的抵制和反對,
而這種影響經常是潛意識的。比如,在大張偉這個事情上,我們從小到大都被教育得有了英雄主義情節,相信男人就應該像電影電視里不斷塑造的高大形象一樣,而大張偉的行為言論是直接挑戰這種標準的,顯得格格不入,自然會飽受詬病。第四,
由於長期接受單一思想標準,大多數人不習慣跟持有不同的思想標準的人進行合理有效的溝通,一旦面對這些差異, 反應往往是簡單粗暴的謾罵攻擊,這跟從小接受單一宗教信仰是一會事,對不同的宗教徒往往斥為異教徒,對其進行打擊甚至迫害,害怕他們威脅自己的宗教信仰。對比起來,
美國是一個更多元化的國家,大多數美國人從小就跟不同人種不同文化的交往,自然而然的學會了各種有效的溝通技巧,不同思想之間可以通過和平的辯論來達到溝通和相互理解,即使不能接受對方觀點行為也能相互尊重,不會像很多中國人一樣完全做不到「不愛但不要傷害」,而是「不愛不喜歡一定要傷害」。
這種對差異的不包容性以及由此產生的極端行為在網路社交平台上無限放大,因為很多人都是匿名的,如果自己沒有道德感和羞恥心,謾罵攻擊別人幾乎是沒有任何後果的。比如我貼的一個截屏里,一個匿名的網友用小號謾罵攻擊大張偉的粉絲,小號名也是盡顯對大張偉的攻擊性,這個人的微博可以看出她是歐弟的粉絲,她持的觀點無疑是極端的,有歐弟就沒有大張偉!從我的角度上來說,難以想像一個女生可以罵出這種話。這也體現了同理心的缺少,這些人想不到被謾罵的人的感受,也想不到如果別人這樣肆意謾罵他們和他們的家人,他們會做何感想。這其實就是網路暴力,匿名讓這些人可以毫無顧及肆無忌憚的攻擊別人,但這恰恰又是很懦弱的人,如果真有膽量,不妨用實名,看看會不會被起訴誹謗罪。所以網路實名制勢在必行。
缺少包容心的社會是一個不成熟的社會,不同觀點的對立會造成危險的極端化,對差異的排斥和打壓會壓抑創造性,人與人之間的劍拔弩張會讓我們的社會充滿戾氣缺少信任。讓我們學會去包容去理解不同的人不同的觀點和行為,包括我自己。
缺乏包容心僅僅是一個表象
而那些呼籲包容心呼籲聖母心的做法也沒用因為其本質問題是目前中國社會還沒有從一個尊重德行的社會轉變為一個尊重自由的社會首先解釋一下什麼叫注重德行的社會就是社會上有一套比較公認的高大上的行為體系每個人的行為都要向這個體系靠攏以得到主流社會的認可這些行為包括但不限於 1、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國共產黨。2、遵守法律法規,增強法律意識,遵守校規校紀,遵守社會公德。3、熱愛科學,努力學習,勤思好問,樂於探究,積极參加社會實踐和有益的活動。
4、珍愛生命,注意安全,鍛煉身體,講究衛生。5、自尊自愛,自信自強,生活習慣,文明健康。6、積极參加勞動,勤儉樸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7、孝敬父母,尊敬師長,禮貌待人。8、熱愛集體,團結同學,互相幫助,關心他人。9、誠實守信,言行一致,知錯就改,有責任心。10、熱愛大自然,愛護生活環境。--------------(沒錯,這是我剛搜的新版中小學生守則)-------------然後再列舉一些成年人的社會行為守則一、熱愛祖國 熱愛北京 民族和睦 維護安定
二、熱愛勞動 愛崗敬業 誠實守信 勤儉節約三、遵守法紀 維護秩序 見義勇為 弘揚正氣四、美化市容 講究衛生 綠化首都 保護環境五、關心集體 愛護公物 熱心公益 保護文物六、崇尚科學 重教尊師 自強不息 提高素質七、敬老愛幼 擁軍愛民 尊重婦女 助殘濟困八、移風易俗 健康生活 計劃生育 增強體魄九、舉止文明 禮待賓客 胸襟大度 助人為樂--------------(這是首都市民文明公約的內容)--------------而這些都是極為簡單鮮明的行為指引,雖然大部分約束的是關係到他人利益的行為,但其中也有很多明顯不影響他人的行為比如
3、熱愛科學,努力學習,勤思好問,樂於探究,積极參加社會實踐和有益的活動。4、珍愛生命,注意安全,鍛煉身體,講究衛生。5、自尊自愛,自信自強,生活習慣,文明健康。八、移風易俗 健康生活計劃生育(待定) 增強體魄九、舉止文明 禮待賓客 胸襟大度 助人為樂有標準就有比較,甚至就有對錯,所以你穿奇裝異服是不對的,你染頭髮是不對的,你年紀這麼大不結婚是不對的,你邋裡邋遢不講衛生抽煙喝酒夜不歸宿簡直是噁心的小混混,你就聽我一句話吧,都是為了你好,改改吧,吧啦吧啦……而尊重自由僅僅需要一個理由---------我是屬於我自己的,只要不影響到別人,我可以做任何事情。
---------這個理由在一般情況下是很充分的。從社會的發展來看,大部分都是從尊重德行的社會轉變為尊重自由的社會(因為德行從來不是一個可衡量的標準,歷史上好多人就是高舉道德的大旗做出了最沒道德的事)。
看到這裡我們就很容易理解社會中的種種現象與爭執,也就很好理解中國的各種助人為樂、誨人不倦的責任心,因為他認為你偏離有「德行」的行為了;也理解日本人的變態或冷漠了,因為人家沒礙著你事兒,你憑什麼根據自己的標準去改造人家,己所甚欲,勿施於人,
我首先要說,國人確實普遍缺少包容心。但是,題主所說的問題,並不是包容的問題。
首先我們要看看什麼叫包容:包容,等同於理解(comprehend)、寬容和原諒(forgive)別人與自己的差異。比如殘疾人上下樓梯需要他人攙扶,於是可能會造成樓梯上的擁堵,但大家都能耐心地等候,而沒有怨言,這就是包容。比如說,在某無神論國家,虔誠的穆斯林定期要做禮拜,我們能夠理解對方的宗教習俗,提供宗教場所給穆斯林禮拜,這就是包容。再比如,某些西語國家都有午睡的習慣,那麼我們不午睡的人就盡量避開別人午睡的時間,不要打擾別人,這是包容。再比如,南亞人喜歡吃榴槤,但東亞人受不了這個味道。但是別人在吃得時候,我們不去評價人家,這是包容。
換句話說,什麼意思呢?就是體諒人跟人之間的差異,或者體諒別人的難處。
但是再怎麼包容,都要提及的一個問題,就是每個社會都有自己的習俗和道德標準!題主所說的問題,其實已經涉及到「我們可以包容什麼」的問題了。
其實在每個國家,每個社會,雖然你不妨礙別人,不違反法律,但是社會也不會主動接納一些不符合自己習俗、甚至低於社會道德標準的東西。大家只會對這些東西敬!而!遠!之!你在行使你自由的權利時,別人也有行使雙向選擇的自由。
比如,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是允許吸食大麻的,你可以在這裡吸食毒品,而且不會妨礙別人還受法律保護。但是這兩個習慣算什麼呢?吸食大麻對健康有好處嗎,對你的心理有好處嗎?
再比如,日本的風俗業,是合法的,但是再怎麼合法,av女優在日本的社會地位是很低的,即便今後洗白了,有點頭面的人物都不屑於與之往來。
再比如,日本很多公司如何排擠海歸派的.. 比國內嚴重得多了。國內尼瑪還在拿土博的俸祿去供養海歸呢。大家自己百度一下吧,不說了。
其實你在今天的中國,你去變態,你去違反常規和習俗,只要不妨礙別人,別人也不會管你。但是也許你的家人,你的朋友,會提醒你這麼做可能不合適。但在歐美國家,大部分人是不會勸你一句的,等你觸犯了他們的習俗和道德標準,不好意思,你不違法,這是你的自由。但是,以後你要想參選議員、當CEO,那你基本是沒有機會的咯。
你覺得西方人的冷暴力,比起中國人的勸導和教育,哪個更人性一點?
其次,題主要問問自己,當給你絕對自由的時候,你有足夠的智商了解清楚一切,然後做到絕對理性嗎?
好啦,不要生在福中不知福..
甜豆漿和咸豆漿都能差點血濺七尺的國度談什麼包容。
國人關鍵不是缺乏包容心,關鍵是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追隨一種主張,立刻抨擊另外一種,打倒在地再踩上一腳。形式如果反轉了,還是同樣那群人,對於原來的主張狠狠踩上一腳,完全不記得自己曾今支持過。
一個聲音,一種思想,談什麼包容。
教育是第一位的。當整體素質上去了,才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說,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是我捍衛你說話的權利。而是不是,你和我想的不一樣,一定是沒有價值的,我要消滅你,因為窮。
推薦閱讀:
※為什麼在看很多電影的時候心裡總會莫名其妙的偏向反派人物?
※如何擺脫強迫心理?
※PPAP到底想表達什麼?
※生活中大家最落魄的時候是什麼樣子的,你們是怎麼挺過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