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應該教孩子學什麼?

幼兒園應該教孩子學什麼?

大家好!我是中日幼兒教育交流團的團長葉雲飛。

我帶領的中日幼兒教育交流團已經訪問過包括日本關西圈和關東圈在內的9所日本幼兒園了。每次我都要問園長們同一個問題:您認為幼兒園應該教點啥?

幼兒園應該教點啥?

針對這個問題,園長們都提到了一個思考:如何為孩子們儲備生命的能量。

也就是說當孩子們20歲到30歲的時候,他們離開校園,走上社會,開始獨立面對人生的抉擇和挑戰,這時,極有可能遭遇使他們一蹶不振的挫折和打擊,比如人際關係惡化、比如工作受挫、比如失戀失業。

在人生的低谷時期,他該如何直面現實?如何收拾局面?如何置於死地而後生?

日本的園長們認為,人們在最脆弱無助的時候,能夠支撐他穿越生活陰霾的力量,是來源於他在童年時期形成的「精神內核」。

「精神內核」源自於童年期的「原生體驗」。

日本泥巴協會幼兒園為孩子們提供的「原生體驗」

自然教育對兒童精神世界發育的影響(該圖由團長葉老師根據對泥巴協會幼稚園的採訪總結繪製)

所謂「原生體驗」是指用自然界的東西去加工製造,用自然界最簡單的東西去製作玩具、在自然空間/物體中玩耍、以及尋找、採集、飼養和栽培等等,這些活動都是人類賴於產生、進化和發展的基礎。人類的童年期(形成期)就是在大自然中度過的,採集、打獵、奔跑、躲藏、冒險、互助等等這些行為已經深深印在我們的基因裡面,所以,在一個人的童年期最感興趣的依然是與這些行為相似或相關的活動。真實遊戲如在海灘上撿貝殼,在小河裡摸魚捉蝦,在草叢裡捕捉蚱蜢,在樹上捕捉知了等;模擬遊戲如老鷹捉小雞,警察抓小偷,藏貓貓,過家家等。你看,這些遊戲總讓我們想起自己的童年時光,總讓人憧憬和嚮往。這些「憧憬和嚮往」就是「原生體驗」在我們內心深處儲存下來的能量,這些能量像火種一樣,使我們的生命之火歷經風雨滄桑依然能熊熊燃燒,而這火種一樣的能量,就是我們的「精神內核」。

過去,教育機構的存在是基於對知識和信息的佔有和壟斷,知識和信息更多的集中在大都市,所以我們要接受更好的教育,只能進入鋼筋水泥的叢林,「享受」工業化的教育以及工業化的食品、工業化的娛樂和工業化的生活。

現在,我們每天產生的知識和信息都超過以往所有人類歷史的總和。知識和信息逐漸變得廉價、免費,甚至泛濫成一種「污染」——不管我們是否願意,我們的耳朵、眼睛裡被塞滿了各類文字、圖片和音視頻。

我們竟然篤定的希望,我們的孩子能在鋼筋水泥的叢林中,盡情綻放花朵一樣的笑容;我們竟然篤定的希望,孩子在手機屏、PAD屏、電視屏、廣告屏、LED屏、液晶屏的包圍中,展開想像的翅膀。

我們可能忘了,孩子是沒有選擇的。

但是,這些後果卻只能由他們自己來承擔。

上課注意力分散、多動、情緒不穩定、易急易躁、肥胖嗜睡。只知道食物是超市裡買來的,動植物主要靠圖片認識的,不知道也不關心自己房間的陽光是從那個方向照進來的(因為有空調)。

我們有多久不曾見過一滴露珠從葉片上滑落?有多久不曾望見月亮在白蓮花一樣的雲朵里穿行?有多久不曾感受到泥土的鬆軟和芳香?

美國作家理查德?洛夫(Richard Louv)在他的著作《林間最後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兒童》中曾指出,「孩子就像需要睡眠和食物一樣,需要和自然的接觸」。「自然缺失症」(nature-deficit disorder)這個說法是由理查德?洛夫在2005年提出來的,他提醒我們,不要忘記人類是自然的孩子。

從生理學上來說,人體是個生物電磁場,我們生活在大自然的大電磁場中,一旦大自然的平衡更改或被阻擋,身心就會引發各種的病態、不舒服,我們身邊各種現代化的物質都是不導電的物質,使我們每天都在「絕緣體」的世界中生活,沒有與「地氣」相通,釋放負電荷,人們很容易變得孤獨、焦躁、易怒。

不管是社會學意義上「自然缺失症」,還是生理學意義上的「磁場」與「電荷」流動,其實本質上都是在說明「原生體驗」的重要性。拒絕電子產品,自己用木頭、泥土、砂石等自然材料在草地、森林、河流等自然空間中,感受陽光、風和水流,聽鳥叫和蟲鳴,通過「原生體驗」來與自然交流信息和能量,滋養「精神內核」的發育和成長。

為兒童提供「原生體驗」的教育方式就是「自然教育」。

隨著兒童教育理論和實踐的不斷發展,世界各國特別是主要發達國家,重視自然教育已經成為許多父母的共識。日本由於有著世界領先的幼兒教育體系,所以同樣在自然教育方面也取得了很多成就。如今,重視在山川森林等環境中獲取「自然體驗」的保育?幼兒教育機構「森林幼稚園」在日本全國已成燎原之勢。

這些機構各有特色,包括了日本政府「認可內」和「認可外」的各類幼兒教育機構【後者沒有國家的補貼(總費用的95%以上)】。許多「認可外」的自主運營的「森林幼稚園」甚至根本就沒有園舍和教室,兒童的所有時間都在野外度過。現在,在在日本的大城市中,對兒童的「自然保育」和「自然教育」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甚至有些地區利用「自然教育」的優勢資源來吸引更多的家庭從大城市居家搬遷到自然教育資源豐富的地區。

2018年4月17日-23日,我們組織幸福田幼兒園的園長、老師、家長、兒童等16人在東京和山梨的森立牧場以及森林幼兒園裡深度體驗了日本的「自然教育」。

山梨森林幼兒園的「森林教室」

村井孝一(granpa)老師帶著往期活動的孩子們了解柏樹樹葉的氣味中含有的物質,給大家講解這種物質如何能使身心放鬆。

佐藤(sugar)老師向孩子們介紹森林的各種「寶貝」

孩子們在山梨森林溪谷中體驗山泉

孩子們用撿來的「森林寶貝」拼成爸爸媽媽的表情

兒童通過「原生體驗」了解了自然運行變化的基本規律,就不會急功近利,而更懂得「等待」;知道了生死循環,就更加珍惜生命的可貴;踩死一隻螞蟻或者拍死一隻飛蛾,就是在認識最真實的世界——蟲蟲會死掉,但也可能被它叮咬……

你看,只要孩子們與真實的自然充分接觸交流,就一定能明白「等待」、「珍惜」、「真實」的意義。

這三個單詞構成了「精神內核」的主體。

而反思現代社會的很多人,讀了那麼多書,明白了那麼多道理,卻仍然過不好這一生。是不是因為自己的「精神內核」被厚厚的塵土覆蓋,而呼吸唯艱?

尊重兒童,敬畏兒童。

讓孩子們帶領我們,用他們的精神之光,向我們昭示「等待」、「珍惜」和「真實」的意義。

那麼,日本的幼兒園是怎麼開展自然教育和森林教育的呢?

日本的教育,特別是學前教育,我們能發現無論在幼兒教育設施的設計上,還是從教育理念和教育實踐上,其根底,都靜靜地流淌著日本的自然觀和森林崇拜意識。

像一個摺紙手工品一樣的森林幼兒園建築(大廳,中間有火爐,孩子們在天冷時圍著吃飯或玩耍)

三澤園長向我們介紹園內保育情況

室內設施

室外設施

老師們在室外「教室」上課

關於這所森林幼兒園的課程又是怎樣的呢?

看一段我們的一位家長與三澤園長的對話:

家長:「三澤園長您好,你們平常的保育課程是怎麼安排的?」

三澤園長:「上午是去森林裡玩,中午回到園內吃飯。」

家長:「下午呢?」

三澤園長:「下午又出去到另一片森林裡玩。」

家長:「一周有幾天是這樣的安排?」

三澤園長:「每天都是這樣。」

家長:「那在室內上什麼課?」

三澤園長:「吃飯和睡覺。」

如果說這所森林幼兒園是特例,不可能每所幼兒園都建在森林中。

那我們再看看大都市內的的現代化的幼兒園是如何體現森林和自然的。

首先看庭院,主題是:連接。

東京都幼稚園,這種園庭設計符合了兒童需要與外界溝通交流、表達和感知的需求,尊重了兒童天生喜歡交流的天性。

然後看廚房,主題是:觀察

栃木縣幼稚園,「可視化廚房」的設計把廚房也變成一種觀察學習的對象,滿足了兒童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的天性,並且了解了食物的來源和加工食物的不易

第三看餐廳,主題是:食育

長崎市幼稚園,原來的幼兒園餐廳設計是在牆壁周圍貼上大海的彩色圖片,後來園方認為既然旁邊就是大海,乾脆就把靠近大海一側的牆全部改成落地玻璃,讓孩子們一眼就能看見真實的自然的大海,從此,每天都是海邊野餐。

第四看廁所,主題是:陽光

埼玉縣保育園,一般的建築,廁所總是設置在背陽的一側,但是幼兒園為了讓孩子改變廁所陰暗潮濕的印象,特意將廁所選在朝陽的一側,並通過大大落地窗讓陽光充滿整個空間。順應了孩子對明亮、陽光的嚮往,讓孩子愛上廁所。

第五看個性化空間,主題是:秘密。

不管是樓梯下面還是牆角旮旯,只要有幾個能允許孩子鑽進去的小門洞,就成為了兒童的「秘密基地」。幼兒園是典型的公共場所,但是兒童有時會需要一個人「靜靜」,或者去調整平復一下心情,或者去回味一下有趣的遊戲,也有可能是兩個小夥伴說說「悄悄話」,在喧囂的人群中覓得一個清凈處,供兒童「修身養性」

第六看閱讀空間,主題是:自由。

寬敞明亮的大窗檯,孩子們三三兩兩坐在一起,翻一翻繪本,聊一聊趣事,享受精神上的愉悅和自由。好的環境創設本身就是教育,這句話在這裡表現的尤其明顯。

像這樣充滿靈氣的幼兒園裡,到底開設了哪些課程呢?

實際上,當我去問日本幼兒園園長:你們幼兒園有哪些課程?的時候,園長們的第一反應往往是「迷茫」。他們不知道該怎麼去定義幼兒園的課程。或者說,在幼兒園階段,他們幾乎沒有「課程」的概念。

「0到6歲的階段,兒童內在世界逐漸成型,並開始與外部世界發生交流溝通。」「就像一粒樹的種子發芽的過程,只需適宜的溫度、水分等基本的外界環境具備,自然會自己發出芽來,並不需要修剪和管理」。「課程」是是由外而內的,為了給人的精神世界添加一些東西,而6歲之前的兒童的精神世界的發育是由內而外的,有其原生的發展動力。我們能做的,其實更多是用寬容而溫暖的目光守護者孩子們,關注幼兒著迷於什麼,覺察到了什麼,以如何的好奇心去接觸和探索周圍的環境和事物。鼓勵和引導幼兒把探究(學習)過程中的感動和情緒用幼兒特有的方式通過多樣化的素材和道具與其他兒童和老師表達分享,重視幼兒的表達過程,並使幼兒享受自己的表達過程帶來的喜悅和自信。

童年期並非成人階段之前的準備階段,而是與成人階段對等的一個人生階段,教師和家長不是兒童教育的主導方,是兒童成長的夥伴和協作者。兒童自己能夠認識、思考、發現、發明、幻想和表達,是自我成長中的主角。

關注兒童成長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感受兒童的好奇、兒童的試探、兒童的興奮和兒童的表達,不僅能夠促進兒童感性、個性和人格的健康發育,同時也讓與兒童相伴的成人人生觀和內心生活更加豐富,讓自己再次成長,遇見更好的自己。

讓父母、老師和兒童一起成長,各自發現成長的喜悅,這也許才是幼兒園應該最應該教的東西吧。

2018年7月3日

成都

推薦閱讀:

寶寶不要去上幼兒園,怎麼辦?【幼兒園專題專題】第一篇
讓課堂活躍的幼兒園手指遊戲20首!
讓小朋友愛上幼兒園很簡單,只是家長不知道……
138條幼兒園學期結束評語!【幼師必看】
幼兒園區域環境的創設與教育

TAG:兒童教育 | 幼兒園 | 幼兒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