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這幾本書,再也不愁解決不了問題了
去年全國簽售的時候,總是有很多讀者問我讀書到底是為了什麼。如果記不住是否要讀?
我的答案是讀書是為了提升認知和思維水平去解決問題啊。
很多人都不能理解這句話,為什麼人們的思維水平不一樣,現實生活中就會有差距呢?
舉個例子:
如果一個人當他找不到工作,或者深深陷入到迷茫中的時候,他的思維是:
「我該怎麼辦?我什麼都不行,現在的企業都沒有我能做的崗位,某某行業都是沒有發展的,大公司一定不要我,小公司肯定又會過度壓榨……」這樣的思維,那麼十有八九,他會選擇逃避問題,沉浸在情緒問題之中難能有所突破。
但是如果一個人思維是:
「這個問題非常困擾,但是我應該剖析恐懼的來源,把問題分層進行解決,解決最直接的問題。」
那麼他會極少受到情緒的干擾,積極主動地尋求解決方案的解決辦法。
人們的思維決定了一個人做事的結果。
我之前在採訪百度糯米的運營負責人李明軒的時候,他有一句話非常打動我,那就是:一個人做選擇的初衷決定了事情的結果。
他還生動地舉了一個例子:為什麼媽媽做飯沒有米其林餐廳的廚師好吃?因為媽媽想讓你吃飽,而廚師想的是如何把這件事做好。
這就是稻盛和夫所說的「人內心深處的每一個閃念都會帶來相應的結果。」
提升思維的過程就是在控制內心深處的閃念。
仔細觀察,人生所有時刻的結果都和你做決定的初衷基本吻合,當然對於不經常思考,沒有思考能力的人來講,是沒有腦子去辨別差異的。
這個例子說明什麼?思維水平不同的人,他們處理事情的方式會有極大的差異,得到的結果也是絕對不同的。
我在和小燈塔合作做一個關於選擇的朋友圈內容的時候,下沉了很多讀者。
他們的問題也都很有趣。
有趣在他們知道很多原理,但是總是卡在問題之前。問題永遠都出在問題之前。比如,他們知道自己要聚焦在一個事業方向,一項技能上,但是問題是如何聚焦。
這個問題類似於,你告訴一個迷茫的職場人去做他想做的事情,但是他會告訴你他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
你再進一步告訴他要搜集信息,瀏覽網站和媒體做自己的信息數據,做分析學習,最終可以確定自己的方向。然後他會問你怎麼搜集。
崩潰不崩潰吧。
核心的原因就在於,他們的思維模式不正確。他們想要的是跳過自我思考的部分直接得到要做的事情,奴性化很重。
讀書,經歷,提升的就是我們的思維水平。遇到問題如何去思考,如何去解決。
之前2015-2016年我經常在微博和微信里做一個書單分享的內容,叫七芊推書。推薦一些我覺得特別好看的書。
前幾天翻看2016年的書單的時候覺得我過去推薦的書真的太好看了,有幾本我最近若是有時間都希望重新看一遍。比如《藍另一種藍》這本,比如希區柯克的《後窗》,比如東野圭吾的《惡意》,最近有時間都想重新看看。
今天還是和過去一樣推薦幾本,我最近在讀的非常受益的書籍。
1.《流量池》
成功解決了我在品牌公關這個領域裡遇到的問題,如何實現品效合一。過去我做的比較多的是娛樂營銷和行業影響力,但是共同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實現品牌美譽度和轉化度之間的完美平衡。這本書解決了我當時做項目的很多困惑。
推薦給互聯網的品牌公關從業者及一些想要了解這個行業的人。它梳理了很多底層邏輯我覺得很有趣。
2.《創業36條軍規》
我非常喜歡這本書,師北宸老師推薦的。很適合創業初期的人梳理自己的邏輯和方法。如何用人,如何做策略,這本書我看了大概有三遍。因為每一遍都能有一個不同的感受。這本書已經被我畫的面目全非了。
做一件事會發現,邏輯是至關重要的。一些受到的教育,接受的知識其實都是在奴化一個環境一個崗位上的人。跳脫出這樣的環境和崗位之後會發現很多規則是不一樣的,不正確的,這也是我幾天前在微博上寫的一句話:換位思考,位置先換了才能思考。如何能夠最快地知道老闆在想什麼?你做老闆就知道老闆在想什麼。才會發現你之前深信不疑的很多東西可能只是規則里的一處謬誤,跳脫出這個規則,這個謬誤也就不存在了。
3.《企業融資》
這是一本我覺得非常實用的書,在哪步看哪頁的感覺。
裡面有一些商業計劃,商業邏輯的內容,覺得非常受益。
尤其是提供了很難得的一些行業內部的機構名稱和媒體名稱,讓你做事情的時候變得高效省力。
4.《人為什麼活著》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就有了這本書。很薄,很短時間就讀完了。
我看了下稻盛和夫的簡歷,他出生在日本非常邊緣化的地方鹿兒島。要知道這地方是我們留學都懶得去的地方,因為太偏遠了,而且鹿兒島的人說日語,日本人都聽不懂。在這樣閉塞的地方成長的人,思考能力很強就說明思維都是非常複雜縝密的,因為城市閉塞,獲取知識就只能通過書本,教育,大量地通過這種渠道獲得認知,這樣的人想像力和理解能力,感知度在那個年代都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人為什麼活著這本書梳理了很多人活著的底層邏輯,其中有一個人和天命本身的觀點選取的是中國的《陰騭錄》裡面的故事,人和天命的關係是信命本身的存在而不信命本身的固然。這個理念如果深刻理解的話可以突破一切瓶頸。可以一讀。
5.《萬萬沒想到:用理科生的思維看世界》
這本書是非常好的朋友推薦的。
其中有一處關於學習的方法是我非常受益的。
長久以來困擾我的問題是,職業本身需要我學很多東西來應對的問題,但是我無法真正意義上讓所有的技能和知識齊頭並進,而且還要做更多的方法方向上的把控。這本書里提供了一個我過去意識得到但是沒有總結出來的點,那就是在學習區內學習。也就是說你想實現什麼,就專心在這個目標里學習。和最專業的教練一起練習。其中有一個理論我覺得完全刷新了我對知識本身的認知,那就是學了知識之後為了能夠用它產生結果。
一本講思維和學習方法的書。我最近一直在想如果早幾年就能夠掌控這些優秀的方法就可以過更好的人生。
6.《the membership economy》
這是一本純英文的書,講的是會員經濟。
是我之前在愛奇藝工作的副總裁推薦給我看的。
因為我非常希望了解會員體系的整體構建。
任何商業都是有基本邏輯的,基本的邏輯和方法讓我們更加了解整個生態如何操作。
這本書我還沒有讀完,但是啟發我去看一些原版的書籍。我這些年讀日文原版的書籍讀的都很少了,但是看完這本書覺得原版還是比翻譯版本的價值更大。
7.《斯坦福極簡經濟學:如何果斷權衡利益得失》
無功無過的一本書。講一些權衡利弊的方法我很喜歡,但是很多經濟學的知識太枯燥了。
我最近看書太直男了,都是一些邏輯啊,思維啊這些,大概因為我過去讀的文藝流太多了,洗洗腦子。
比起音頻,視頻啊,我更喜歡看書,大概是個習慣的養成吧,我二十多年都一直堅持每個月看書,至少能看5本。
篇尾留個彩蛋:說兩本我看了就想撕了的書!
1. 《Choosing not to choose》選擇的價值
真的看到一半就想撕了,真的看不進去。
到最後我真的把這本書撕了,怒了,枯燥到什麼程度呢?就是它講了一個默認規則的設置,然後沒有一點案例,全部都是作者本人才能看懂的理論,看完之後就覺得浪費了時間。已經被我扔了
2. 《必然》
真的,這本破書,是某知名雜誌社的主編推薦的。我買了一本來看,看完之後覺得這位主編自己一定沒看,因為她可能看不懂。我節選一段你體會下這個文風,可以說是每個字都認識,但是組成一句話一個段落,就很欠打。
體會一下這個文風:
「我是個有點老派的人,仍然喜歡在手裡握著小的一些屏幕。我最喜歡用的還是和我大學時候那種有皮革保護套的屏幕(屏幕是新的,但是保護套是舊的),這種屏幕和我畢業後拍攝一部講述睡在商場里的移民紀錄片用的是同一種屏幕,我的雙手已經習慣了它,而它也已經習慣了我的手勢。「
我真的想把這兩本書的翻譯拉出去處死。外文書還是要看原版。
好了,今天到這了,共同成長。
-End-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