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皮膚吸毒,往臉上抹糞,古人寧願美死,也不願醜醜苟活
來自專欄智人觀察室
昨天夏至,正式進入驕陽似火的夏天。對於現代高級智人的你們來說,美白防晒肯定都不叫個事兒。
不過,古人沒有防晒霜,更沒有美白面膜,他們是怎麼美白防晒的呢?
為了美白,古人都做過什麼喪心病狂的努力
在之前的智人觀察室裡面,我有提到東西方審美的差異。雖然今天西方已經以「黑」為美了,然而在古代,西方人也有過以白為美的時代。
古典時期拉斐爾的畫中的人物就是白皙的皮膚搭配著神聖的光暈。《荷馬史詩》中讚美女神赫拉,也被形容為「有著潔白如雪的玉臂」。可是他們沒有先進的美白護膚技術,要美白怎麼辦?
當然是利用純天然原生態的技術了。
在古羅馬,一種名為「鱷魚糞」的美白產品曾經風靡一時,在多位作家筆下被提及。根據古羅馬百科全書式的老作家普林尼的解釋,陸生鱷魚以草本植物和鮮花為生,所以它的腸道散發出「令人愉悅的芳香」,其糞便肥沃可以用來製造美白護膚品。
好慶幸自己沒有生在古代,不需要往臉上抹鱷魚粑粑。
但是現代歷史學家卻懷疑這種所謂的鱷魚糞其實只是產於衣索比亞的一種高嶺土的俗名而已。
Hmmm…..感覺還是歷史學家的解釋靠譜。咦可是,往臉上抹土,好像也好不到哪裡去?
另外一種相對靠譜一點的美白方法,就是利用驢奶做面膜。
羅馬暴君尼祿的第二任妻子波培亞就會讓女僕把濕潤的粉質面膜敷在臉上,然後第二天用驢奶洗掉,以此保證白皙的皮膚,並且她還常常用驢奶洗澡。
Hmmm…… 這不就是跟現代人用牛奶洗澡一個道理么?
後來化學技術進步一丟丟了之後,一種名為鉛白的物質登上了歷史舞台。
跟黑漆漆的鉛不一樣,鉛白是利用鉛製作出來的白色衍生物,希臘哲學家和化學觀察家泰奧弗拉斯托斯在他的專著《論石》中對此有著專門的記載。
雖然鉛白糊上臉除了讓人假白之外並沒有什麼好處,而且毒性還非常強,但還是成為愛美人士趨之若鶩的對象。更不要說鉛白在那時候很珍稀,只有有錢人才用得起了。考古學家在古希臘富裕女性的墳墓中就找到了一些帶蓋瓶,裡面有鉛白的痕迹。
用鉛白美白,不只西方人發現了,我們機智的唐代人,也發現了鉛白的美妝奇效。在美女如雲的唐代宮廷,女性紛紛用鉛白做脂粉讓自己看上去更白:
除了鉛白,另一種美白物質也在 16 世紀的歐洲風靡一時。那就是
威尼斯白粉。
不不不,可不是什麼吸食的毒品,而是產於威尼斯的、有著更高濃度的鉛的衍生物。用現代的話說就是:
「含有更高劑量的活性成分」。
不過嘛,理解成那種白粉也沒什麼問題,因為這種衍生物本來也是擁有更強毒性的。
可惜沒有什麼能阻擋愛美人士的步伐,他們寧願美美噠早死,也不願醜醜地長壽(摸著你的良心說,你是不是也是這麼想的?)。
例如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為了讓自己貌可敵國,成為時尚icon並顯示權威,她瘋狂給威尼斯白粉打call,尤其是臉上長了天花產生疤痕之後,她再也離不開這種白粉了。
可惜這種強毒的白粉雖然給她遮蓋了疤痕,卻也讓她本身皮膚髮灰、面容枯槁,最後還死於血液中毒。不過女王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否是鉛中毒,歷史上還是無從查證。
對於美白來說,還有一個更重要的護膚措施,那就是防晒。太陽光里的紫外線不但會讓人皮膚變黑,還會讓人晒傷。不過關於防晒,歷史上的記載就比美白少多了。畢竟在遠古,太陽還是人類的神、膜拜的對象。防晒?聽起來有點怪怪的。
不過人類在體毛都脫掉之後,也發現被太陽晒傷會很慘,還好還保留了幾撮毛髮。
所以人類最原始的防晒工具其實是:
頭毛。
有一種假說認為,頭毛之所以沒有在進化過程中脫落,就是因為不但可以護住人類的大腦袋,還能幫赤裸的遠古智人阻擋紫外線。
不過這顯然還不夠。實際上,人體皮膚里的黑色素細胞,就能幫助我們防晒。
當紫外線照射到皮膚上,人類皮膚里的黑色素細胞就會開始活躍起來,並釋放黑色素吸收紫外線,避免皮膚免受傷害。
有一些動物也是如此。例如鯨。抹香鯨一天有6個小時會到水面散散心,這時候也會接受太陽光的直接暴擊。雖然沒法像有毛動物一樣物理防晒,但它們的皮膚會產生黑色素和抗氧化酶,從而起到防晒的效果。
不過漸漸地,光靠野生系統防晒不夠用了。於是古代發明出各種遮陽工具,例如中國古代老百姓戴的斗笠:
當然它也是江湖大俠凹造型的重要工具。
還有西北胡民傳來的冪籬,成為婦女出門遮臉用的裝備,有點類似現在的防晒衫/防晒面罩:
對於有地位的人來說,他們出門坐轎子、頭上有華蓋,出門從來不穿短袖,基本算是最有效的防晒了吧。
人類防晒除了健康,還有著美觀的外貌性追求。只是,當東方人在狂抹防晒霜想保持皮膚「比紙還白」的同時,西方人卻狂抹著防晒油曬日光浴,只為了膚色看起來「比小麥還健康」。白種人想黑,黃種人想白,都是地球智人的後代,為什麼不同人種膚色就辣么不一樣呢?
為什麼人類膚色差異這麼大?
哈?這個問題有什麼好討論的,非洲人的祖先難道不是被毒辣陽光晒黑的嗎?
要是你真這樣想,就太簡化這個問題了。雖然北歐人確實受日照少,皮膚也很白,但是這並不能解釋為什麼生活在低緯度的歐洲人皮膚也很白。而且按照這個邏輯,生活在北極圈的愛斯基摩人簡直應該是世界上最白的人種。可惜恰恰相反,愛斯基摩人不但不白,膚色還挺深的。
其實這背後的原因,跟兩種物質有關。
一方面,人體沒法自行合成維生素D,只能在紫外線的幫助下才能合成。可如果黑色素不夠,可能會導致維生素 D 合成過量。過量的維生素D可能引起腎萎縮、慢性腎功能損害。要是黑色素過多,又不足以補充人體所需的維生素D。
於是在千萬年的進化過程中,人體的黑色素和維生素D 經過抗衡,最終達成了一個平衡:
非洲人產生豐富的黑色素,防止皮膚癌得同時也能防止過量維生素D合成。
走出非洲的人類則節制黑色素的合成,以防止屏蔽更更多紫外線。
不過這個理論仍有人反對,因為按照這個理論推下去,非洲人的膚色應該達到一種最平衡的膚色狀態,也就是既能吸收合適的紫外線,又能產生合適的維生素D才對。在這種情況下,非洲人的皮膚應該更白一點點。
然而非洲人就是更黑,這是為什麼?
這就涉及另一種物質,葉酸。
1996 年,阿根廷一家醫院發生了一起連環悲劇:一名醫護人員同時護理的三名非常健康的孕婦,都產下了神經管有缺陷的嬰兒。
經過排查,他們發現原因可能是,孕婦在懷孕初期享受過幾次長時間的日光浴。
冬日陽光里的長波紫外線能穿透人的皮膚,深入血管破壞血液里的一種物質——葉酸。而葉酸對於人類生殖的意義非常重大,少了它, 胎兒可能產生神經管缺陷。
而白皙的皮膚可以通過更多的長波紫外線,體內的葉酸更容易遭到破壞。現代的人類可以通過人工補劑補充葉酸,古人卻只能佛系順應自然選擇的壓力,不斷調配自己的膚色。太白了不行,太黑了也不行。
總之人類的皮膚在自然環境和演化的共同作用下,達到了一個比較平衡的狀態,於是才出現了皮膚顏色深淺不一的人種。
當然,除了這兩種物質的影響,人類的膚色還受性選擇壓力、審美等影響而改變,現代歐洲人(平均水平)可能比過去膚色更深了,因為審美潮流變了;而現代東亞人(平均水平)可能比過去更白、皮膚更好了,因為生活水平提高了。
人類的膚色並不是絕對固定的,各個地區也各有差異。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對於「美」的追求上面,全球智人倒是相當地一致呢。
—————————————————求關注分鍋線————————
關注智人觀察室,不正經地講述正經的人類故事
參考:
Lisa Eldridge, 彩妝傳奇,後浪/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7.5
How Do Animals Protect Themselves from the Sun?, Laboratoires de Biarritz, 26 Jan 2017
《瘋狂人類進化史》 史鈞 2016
推薦閱讀:
※你吃的腰果背後有哪些冷知識?
※吃了那麼多年的日料,你還想被芥末「騙」多久?
※我們吃過無數的海鮮,卻依然……不知道很多海鮮小知識
※北極冷知識
※UC頭條:關於盜墓的9個冷知識, 你估計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