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錢難討:從西班牙光復運動到教育不平等
來自專欄量化歷史研究
這篇文章是賀嵬嵬同學為「量化歷史研究」公眾號寫的推送,轉載已經公眾號同意,拉到底部可以看公眾號簡介。
制度和經濟發展的關係,一直是經濟學關注的問題,兩者之間重要的中介變數之一是人力資本。學界一般認為:不平等的制度通過壓縮大眾接受教育的機會,塑造了人力資本的不平等,進而維持不平等的經濟社會格局。普遍的教育不足,將影響經濟的後續發展。而教育不足的突出表現之一,就是識字率低。
然而,不平等導致大眾缺乏教育,原因不止於精英採取愚民政策,壓縮教育供給;另外一個原因,是不平等的加劇,意味著更多的平民處於生存線上,缺乏進一步投資教育的能力。之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前者,而Martinez-Galarraga和Tapia最近發表的論文,通過對西班牙案例的量化分析,給出了不平等導致教育需求不足的證據。
西班牙歷史上曾有過著名的光復運動。公元711年穆斯林軍隊侵入伊比利亞半島,並且迅速佔領西班牙全境。只在北部山區地帶還有一些抵抗。從此,基督徒踏上了恢復半島的漫長征途,這一事業被後來者稱為「光復運動」。光復運動的主體是以卡斯蒂利亞王國為代表的基督教國家,其過程並非緩慢蠶食,而是在長期僵持的穩定之後,基督教王國爆髮式地佔領大片領土,然後進入下一個長期僵持。如此反覆。不同佔領區使用的統治策略各異,影響到了後來的土地分配;土地不平等,又是西班牙農業經濟不平等的主要形式。
基督徒勢力最初蜷縮在北部山區,形成平等的社會組織。他們與穆斯林控制區之間,是杜瓦羅河北岸的無主空地。在8世紀始的光復運動第一階段,基督徒逐漸佔據這一區域。由於先佔先得的原則,這一區域內的產權,依定居者的身份而定:既有大量小業主,也有貴族的大片領地。10世紀的光復運動第二階段由國王領導,給予了新定居者優厚的制度環境。城市會議得以建立,形成平等和相對民主的農業社會。第三階段起,之後的光復運動中充斥著激烈戰爭,土地分配方面也更偏向于軍功貴族,形成了南部不平等的土地分配格局(見圖1)。
研究者收集了西班牙1860年的人口普查數據,其中包括當時464個區中農場工人的佔比(用于衡量沒有土地的人口比例),以及具有讀寫技能的人口所佔的比例。無論男,這些指標都呈現出同樣分布:伊比利亞半島東南部,以及西北的加利西亞地區識字率最低。其中,加利西亞被認為是當時工業發達的地區,而識字率普遍更高的北方則是農業區。這說明識字率與早期工業化關係不大(見圖2)。
通過計量分析,文章發現:與北部山區相比,在光復運動中佔據的土地上,農業工人佔比更高。具體來看,光復運動第二階段(相對平均分配土地)佔領的區域,1860年時農業工人比例最低。而農業工人佔比降低,又會顯著提高具有讀寫技能的人口比例。在排除了家庭複雜性、少年人口佔比、人口密度、地理影響、教會影響、語言、阿拉貢和納瓦拉地區等因素,並考慮了空間相鄰和傳播等影響之後,結果依然保持不變。
研究者認為:西班牙的土地不平等對於教育的影響源於需求層面——由於缺少支付能力,農民不得不離開學校。證據如下:首先,土地不平等隻影響了男性的讀寫能力。如果讀寫能力受到來自於精英的壓制,那麼更可能出現的是兩種性別的讀寫能力都顯著降低;此外,根據理論預測,農業精英傾向於削弱大眾的人力資本投資,城市精英則相反。因此,在農業佔比高的地區,土地不平等對於教育的負面影響應該更強。然而,作者的分析發現,以上推論並沒有得到數據的支持。第三,作者分別用學校數量、教師數量來衡量教育供給,用入學率衡量教育需求,結果發現土地不平等對於教育需求的影響更大。
基於以上理由,研究者認為在所研究的區域和時段、土地不平等對教育造成的負面影響中,需求因素是更重要的一面。這一研究也揭示了不平等的頑固性:貧窮不僅損害當代人,也損害了下一代改變命運的機會。扶貧攻堅,任重而道遠。
「量化歷史研究」公眾號由陳志武(耶魯大學終身教授、香港大學馮氏基金講席教授)和龍登高(清華大學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教授)及其團隊負責。以嚴肅而又不失活潑的方式,向廣大學界和業界朋友,定期推送有關七大洲五大洋的量化歷史研究經典文獻和前沿文獻。本賬戶同時作為「量化歷史講習班」信息交流平台,向大家及時發送講習班的最新信息和進展。喜歡我們的朋友請搜尋公眾號:QuantitativeHistory。
推薦閱讀:
※讀詩讀故事:十五從軍征
※教育到底培養什麼?家長到底要管多少?
※VR在教育科技領域有一席之地嗎?
※五步成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彭華勇:百般照顧,為何換來孩子的叛逆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