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吃胖的秘密,控制食慾應對誘惑|生酮減肥
我們複習一下前面講過的:
●你頻繁的吃東西,胰島素一直在高位狀態,讓你的脂肪細胞不停的存儲能量,同時肝臟的糖異生被抑制,肝臟無法代謝脂肪。
●你每天只吃1餐或者2餐,你的節儉基因(PPARs)被激活,會想方設法向你身體中存儲能量,所以,你無法減少脂肪。
那麼,又有學員問:張玎老師,那我餓,吃點什麼好呢?我想吃東西,吃點什麼好呢?
其實,你想吃東西,無非是外因和內因共同作用的結果。
這是人類和動物都必須遵循的動物本能。
應該如何理解和應對「餓」的問題呢,就是食慾的問題?
你說你有理,我說我有理。
有理沒有理,數據最講理。
我們不比嗓門大,老規矩:說證據、講依據、列數據。
我們看研究。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北京市生態學會副理事長兼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生態學會理事尚玉昌老師,在《動物行為學》第三章告訴我們。
●外界刺激不僅可以影響動物的運動方向,而且也可以影響動物的動機。
●動物的器官和神經系統可對外界刺激可以進行信息過濾。
●主要的過濾模式有兩種:感覺器官過濾和中樞神經過濾。
這個,我們要儘早的觀察人類。
年齡多早呢?
大概是你出生幾分鐘到2個小時的時候。
我們看研究。
該研究由錢彥叢、靳新營研究團隊進行的。
研究公開在1995年2月的《解放軍醫藥雜誌》上。
論文的題目叫做《新生兒是根據嗅覺發現母親乳頭的嗎?》。
研究對象:14名女嬰、16名男嬰。
研究方法:嬰兒出生後緊貼母親腹部放置,母親1側乳房用無味肥皂清洗,然後再用清水清洗。
左側還是右側,隨機。
結果發現:25名嬰兒本能性抓住乳頭開始吸允,平均時間51分鐘。
25名嬰兒中22名選擇了未清洗的乳房。
研究者總結:氣味是引導嬰兒尋找和吸允乳頭的主要因素。
還記得張玎老師經常講的例子嗎?
冬天,你下了公交車或者走出地鐵站。
你提鼻子一聞。
哇,好香的烤紅薯的味道。
於是,你就感覺特別餓,特別想吃烤紅薯。
然後呢?
然後你就迫不及待的去買了。
並且饒有滋味的吃下了一大塊烤紅薯。
我們換一個場景。
還是你,還是那個車站,你下了公交車或者走出地鐵站,沒聞到烤紅薯的味道。
接下來的所有的事情:購買、吃,都不會發生。
所以,這就是外源性的刺激,引發你吃下了本不該吃的東西。
同時,除去嗅覺,視覺也是外源性刺激的主要因素。
西南大學碩士學位研究項目。
研究者是西南大學基礎心理學專業的溫馨、高笑研究團隊。
研究公開在2017年06月30日。
論文的題目叫做《食物評價與獎賞敏感性相關關係的研究》。
●研究對象:本研究共招募了41名女大學生作為被試者,其中4人由於不符合實驗要求被剔除,共有37人的數據進行了分析。
●分組:37人中,有20人為實驗組,即體重超重;另外17人為對照組,即體重正常。
●方法:在進行核磁共振掃描之前,所有被試都在4到6個小時之間沒有進食,也沒有飲用任何含有咖啡因的飲料,例如茶類,咖啡等等。
●測試:在進行核磁共振掃描後,被試填寫了獎賞敏感性問卷。
直接說結論:
●飲食行為不僅僅是單純的進食,還包含了與飲食相關的營養知識水平、飲食的信念與態度、生活方式、情緒狀態、文化傳統、價值觀等眾多因素。
●研究表明,獎賞通路的機能失調可能會導致病理性的飲食行為。在食物比較睏乏的環境里,獎賞系統只能夠提供進化性的作用,為了達到自我平衡的需要,這個系統需要提供能量的儲存和消耗。相反,在食物非常充足的環境下,獲取食物容易並且食物的獲取成本比較低廉,在這樣的情況下,獎賞系統卻面臨著引發不健康的風險,讓更多的人更有可能患有肥胖及相關疾病。
●研究表明了眶額葉皮層(OFC)和杏仁核(Amygdala)在面對食物圖片刺激和進行食物評價的過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在面對食物圖片條件下,所有被試者在眶額葉皮層(OFC),內側眶額葉皮層(mOFC),楔前葉(Precuneus)以及前扣帶回(ACC)這些區域的激活上,與被試的獎賞敏感性分數成正相關
●在面對高熱量食物圖片時,比面對低熱量食物圖片時,實驗組被試即超重被試者更強烈的激活了內側眶額葉皮層(mOFC),前扣帶回(ACC),後扣帶回等區域(PCC)。
說人話:
●看圖片就能引發你的食慾;
●無論是不是胖子,對高熱量食物比對低熱量食物更感興趣;
●胖子,對高熱量食物比不胖的人更感興趣。
外源性刺激讓你吃下你不該吃的東西,這個事情講完啦。
我們講講內源性刺激讓你吃下你不該吃的東西,這個問題。
北京師範大學生物學系張啟元進行的研究。
研究公開在1987年12月的《生物學通報》上。
論文的題目叫做《攝食的調節》。
該研究告訴我們:
●下丘腦腹外側區域與攝食的始動有關,叫做攝食中樞或飢餓中樞。
●電刺激下丘腦腹內側核能抑制攝食,降低胃酸分泌,激活糖原分解等分解代謝反應。
●丘腦腹內側區域受損,引起飲食過多和肥胖,因此,此區域成為飽食中樞。
●正常情況下,攝食中樞與飽食中樞相互協調作用。
如下圖所示:
該研究還告訴我們,影響攝食的主要內源性因素:
●營養、代謝情況;
●激素;
●神經性藥物;
●生物節律和進食行為。
我們講和我們有關的:生物節律和進食行為。
我們人體所有器官的運行都是與太陽日有關的生物節律性活動。
所以,我們的飢餓感和攝食中樞的興奮也和一日三餐的生物節律有關。
另外,短期的消化道刺激,也會引起攝食中樞的興奮。
說人話:飲食規律,到點就餓是你想吃東西的內因之一,你的腸胃受到刺激也是你想吃東西的內因。
我們知道了,你想吃東西,大部分時候,不是你需要吃東西,而是身體和大腦對外部和內部信息的信號反饋。
那麼怎麼應對呢?
2012年黑龍江省研究生創新科研項目。
哈爾濱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心理學系、哈爾濱師範大學學校心理教育研究基地的劉勇、陳健芷、姜夢研究團隊進行的研究。
研究公開在2013年第3期的《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上。
論文的題目叫做《神經性貪食症的心理干預》。
這項研究一共為我們總結了1980年到2012年國內外中英文關於神經性貪食症的研究文獻。
並從中篩選出價值最高的15篇文獻。
這15篇文獻包含了14項不同研究,研究對象總數1082例。
其中9項研究採用了遮盲(雙盲或單盲),所有研究均進行了基線比較。
研究告訴我們:
●通過心理干預治療,可以有效減少暴食;
●主要手段有:人際關係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辯證行為治療、家庭治療、營養諮詢、支持性治療、運動療法、以及小組治療。
研究內容很複雜我們不展開啦。
直接進入下一個環節:敲黑板、劃重點、說結論。
●飢餓和食慾的產生有外源性因素和內源性因素;
●外源性因素主要是嗅覺和視覺;
●內源性因素主要是大腦的下丘腦位置的攝食中樞和飽食中樞;
對於下丘腦健康的群體來說,健康飲食建議如下:
●遠離外源性食物誘惑,少去食物味道四溢的地方,少看美食節目和美食圖片;
●按照身體需要吃東西,而不是按照慾望吃東西;
●內源性刺激一旦響應,就會越來越強化,一旦不響應,就會越來越弱化。
張玎拆招:
如果你為了健康和減肥,少去那些勾起你吃東西慾望的地方,少去餐館,少去蛋糕店,少逛美食城;
如果你想吃東西就吃,就會變本加厲,慢慢成為暴食症;
如果你想吃東西的時候,轉移一下注意力,慢慢的對吃東西的控制就會隨心所欲;
健康的吃東西,吃那些你需要的,而不是像低等動物一樣條件反射性的被外面的食物氣味和食物樣子牽著鼻子走。
上面我講的是減肥期間,當你達到目標體重之後,按照我們訓練營里講的,就可以一邊享有苗條性感的身材,一邊開心的享受美食啦。
老師,哪些食物是健康的呢?
張玎老師,如何轉移注意力呢?
您說吃低碳水食物,紅薯是低碳水嗎?
還有還有...
好啦,我知道你的問題很多。
別著急,我們下次,接著講!
版權聲明:此內容為張玎原創,隨意轉發,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張玎減肥」。
關鍵詞:控制食慾、減肥零食、生酮飲食、生酮減肥、快小奇減肥法、間歇餐減肥法、間歇式禁食、間歇式斷食、快小奇減肥、喝水減肥
[1]WILLIAMS,S.E.,WATTS,T.K.O., WADE,T.D.. A review of the definitions of outcome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bulimia nervosa[J]. 2012,4(4):292-300.
[2]陳瑞,陳紅,羊曉瑩. 進食障礙預防的理論模型[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2007,(4):445-446,372.doi:10.3969/j.issn.1005-3611.2007.04.040.
[3]WEST SL, KING V, CAREY TS. Systems to rate the strength of scientific evidence[M]. Technology Assessment NO.47,MD: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AHRQ Pub No.02-E016,2002.
[4]FAIRBURN CG, JONES R, PEVELER RC. Three psychologi-cal treatments for bulimia nervosa:a comparative trial[J]. 1991,48(05):463-469.
[5]AGRAS WS, WALSH T, FAIRBURN CG, et al. A multicenter comparison of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and 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 for bulimia nervosa.[J]. 2000,5(5):459-466.
[6]WILFLEY DE, AGRAS WS, TELCH CF. Group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and group 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 for the nonpurging bulimic individual:A controlled comparison[J]. 1993,63(02):296-305.
[7]COOPER PJ, STEERE J. A comparison of two psychological treatments for bulimia nervosa:Implications for models of maintenance[J]. 1995,33(08):875-885.
[8]KATZMAN MA, BARA CARRIL N, RABE HESKETH S, et al.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wo-stage trial in the treatment of bulimia nervosa, comparing CBT versus motivational enhancement in Phase 1 followed by group versus individual CBT in Phase 2.[J]. 2010,7(7):656-663.
[9]KIRKLEY BG, SCHNEIDER JA, AGRAS WS. Comparison of two group treatments for bulimia[J]. 1985,53(01):43-48.
[10]HSU LK, RAND W, SULLIVAN S. Cognitive therapy,nutritional therapy and their combin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bulimia nervosa[J]. 2001,31(05):871-879.
[11]SUNDGOT BORGEN J, ROSENVINGE JH, BAHR R, et al. The effect of exercise, cognitive therapy, and nutritional counseling in treating bulimia nervosa.[J]. 2002,2(2):190-195.
[12]TREASURE JL, SCHMIDT U, TROOP N. Sequential treatment for bulimia nervosa incorporating a self-care manual[J]. 1996,16894-98.
[13]TREASURE JL, MELANIE K, SCHMIDT U. Engagement and outcome in the treatment of bulimia nervosa:first phase of a sequential design comparing motivation enhancement therapy and 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J]. 1999,37(05):405-418.
[14]孫文喜. 生態移民兒童情緒化進食行為的研究[D]. 寧夏醫科大學,2016.
[15]SALBACH-ANDRAE H, BOHNEKAMP I, PFEIFFER E. 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of anorexia and bulimia nervosa among adolescents:a case series[J]. 2008,15(04):415-425.
[16]SCHMIDT U, LEE S, BEECHAM J.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family therapy and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guided self-care for adolescents with bulimia nervosa and related disorders[J]. 2007,164(04):591-598.
[17]LE-GRANGE D, CROSBY RD, RATHOUZ PJ, et al.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omparison of family-based treatment and supportive psychotherapy for adolescent bulimia nervosa.[J]. 2007,9(9):1049-1056.
[18]DODGE E, HODES M, EISLER I. Family therapy for bulimia nervosa in adolescents:an exploratory study[J]. 1995,17(01):59-77.
[19]BAILER U, DE ZWAAN M, LEISCH F. Guided self-help versus cognitive-behavioral group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bulimia nervosa[J]. 2004,35(04):522-537.
[20]CARTER JC, OLMSTED MP, KAPLAN AS, et al. Self-help for bulimia nervosa: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2003,5(5):973-978.
[21]DURAND M, KING M. Specialist treatment versus self-help for bulimia nervosa: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in general practice[J]. 2003,53(490):371-377.
[22]ALLEN, K.L., FURSLAND, A., RAYKOS, B., et al. Motivation-focused treatment for eating disorders: A sequential trial of enhanced cognitive behaviour therapy with and without preceding motivation-focused therapy[J]. 2012,3(3):232-239.
[23]STEINHAUSEN HC, WEBER S. The outcome of bulimia nervosa: findings from one-quarter century of research.[J]. 2009,12(12):1331-1341.
[24]STICE E, MARTI CN, SHAW H, et al. An 8-year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 natural history of threshold, subthreshold, and partial eating disorders from a community sample of adolescents.[J]. 2009,3(3):587-597.
[26]AUSTIN SB. Prevention research in eating disorders:Theory and new directions[J]. 2000,30(06):1249-1262.
[27]余永傳,翟書濤. 神經性貪食症11例臨床分析[J]. 1999,9(02):87-88.
[28]紀文英. 對一例神經性貪食症病人實施心理療法的護理[J]. 中華護理雜誌,1999,(8):504.
[29]白雲洋,韓麗彤,徐晶. 認知行為治療神經性貪食症一例[J]. 精神醫學雜誌,2010,(4):299.doi:10.3969/j.issn.1009-7201.2010.04.025.
[30]李婕,季宗文,劉精東. 神經性貪食症的舞蹈輔助治療[J]. 實用臨床醫學,2008,(8):23,25.doi:10.3969/j.issn.1009-8194.2008.08.011.
[31]劉德軍. 神經性貪食症綜合治療1例[J]. 臨床精神醫學雜誌,2007,(3):206-206.doi:10.3969/j.issn.1005-3220.2007.03.036.
[32]丁樹明,胡赤怡. 神經性厭食症及神經性貪食症的認知行為治療分析[J]. 健康心理學雜誌,2001,(3):204-205.doi:10.3969/j.issn.1005-1252.2001.03.026.
[33]吳積涵,翁信會. 8例神經性貪食症整合性心理治療總結[J]. 1995,9(06):269.
[34]孟凡強,候冬芬,崔玉華. 森田療法治療神經性貪食症一例[J]. 1995,9(06):270.
[35]BOHN K, DOLL HA, COOPER Z. The measurement of impairment due to eating disorder psychopathology[J]. 2008,46(10):1105-1110.
[36]FERNANDO FERNANDEZ-ARANDA, ARACELI NUNEZ, CRISTINA MARTINEZ, et al. Internet-based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For Bulimia Nervosa: A Controlled Study[J]. 2009,1(1):37-41.
[37]PAXTON SJ, MCLEAN SA, GOLLINGS EK, et al. Comparison of face-to-face and internet interventions for body image and eating problems in adult women: an RCT.[J]. 2007,8(8):692-704.
[38]KESKI-RAHKONEN A, HOEK HW, LINNA MS, et al. Incidence and outcomes of bulimia nervosa: 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study.[J]. 2009,5(5):823-831.
[39]左衍濤. 神經性貪食症的心理病理學研究現狀[J]. 1995,3(02):123-126.
[40]周丹. 蔣健教授關於「郁證脾胃病」的學術思想研究[D]. 上海中醫藥大學,2017.
[41]尹倩蘭,劉偉志. 神經性貪食症的認知機制及認知行為治療進展[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誌,2017,(3).doi:10.13342/j.cnki.cjhp.2017.03.038.
[42]田志鵬,張倩,周宏麗,等. 夜食症的心理特徵及相關因素[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2015,(3).doi:10.16128/j.cnki.1005-3611.2015.03.026.
[43]王冰瑩,陳健芷,劉勇,等. 進食態度問卷中文版測評大學生樣本的效度和信度[J]. 中國心理衛生雜誌,2015,(2).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5.02.014.
[44]王冰瑩,陳健芷,劉勇,等. 進食態度問卷中文版測評大學生樣本的效度和信度[J]. 中國心理衛生雜誌,2015,(2).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5.02.014.
[45]趙亞男,劉素貞. 正念與情緒化進食:自我情緒評估的中介作用[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誌,2017,(6).doi:10.13342/j.cnki.cjhp.2017.06.033.
[46]金美東,余夢菲,汪海彬. 情緒化進食量表在高校大學生中應用的信效度檢驗——以黃山學院為例[J]. 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
[47]李松子. 情緒誘髮狀態下情緒化進食者對食物注意偏向的研究——來自眼動研究的證據[D]. 四川師範大學,2016.
[48]孫麗. 體育鍛煉對於大學生情緒化進食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D]. 華中師範大學,2014.
[49]翁春燕,陳紅,朱嵐. 限制性飲食者對食物線索的注意偏向:基於目標矛盾理論模型[J]. 心理學報,2012,(5).doi:10.3724/SP.J.1041.2012.00680.
[50]孔繁昌,張妍,陳紅,等. 限制性飲食者對食物線索的認知偏向:行為和腦機制的證據[J]. 心理科學進展,2011,(9).doi:10.3724/SP.J.1042.2011.01355.
[51]周一舟,陳紅,高笑. 限制性飲食的神經機制[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2012,(5).
[52]ALLISON DB, FONTAINE KR, MANSON JE, et al. Annual deaths attributable to obesity in the United States.[J]. 1999,16(16).
[53]N.R. KELLY, CM. BULIK, S.E. MAZZEO. An exploration of body dissatisfaction and perceptions of Black and White girls enrolled in an intervention for overweight children[J]. 2011,4(4).
推薦閱讀:
※「大象腿」怎麼破?
※減肥增肌,餐前運動vs餐後運動,哪個更有效|生酮減肥
※4個月減掉36斤,其實你也可以
※運動休息,減脂期間的必修課
※想要完美腹肌,搞清楚這六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