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典學習中醫,傷寒各家學說。
07-09
傷寒論第41條導讀:歷代傷寒學者對《傷寒論》多有注釋,受個人認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頗,讀者需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結合臨床,注重自我理解。畢竟,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第41條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小青龍湯 桂枝(去節)三兩,芍藥三兩,麻黃(去節)三兩,乾薑三兩,甘草(炙),細辛三兩,五味子半升,半夏(洗)半升。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葯。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蔞根三兩;若微利,去麻黃,加蕘花,如一雞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四兩;若喘,去麻黃,加杏仁半升,去皮尖。清·黃元御《傷寒懸解》此寒去欲解也。服湯已而渴者,表寒已解,里水亦去,津液乍耗,是以作渴。渴者,是表解寒去,積水化汗而外瀉也。大青龍證是表陽之盛,內有火氣,小青龍證是里陽之虛,內有水氣。陰陽一偏,逢郁即發,大小青龍外解風寒而內瀉水火,感證之必不可少者也。金·成無己《註解傷寒論》咳而微喘者,水寒射肺也;發熱不渴者,表證未罷也。與小青龍湯發表散水。服湯已渴者,里氣溫,水氣散,為欲解也。清·吳謙《醫宗金鑒》「小青龍湯主之」六字,當在發熱不渴之下,始與服湯已渴者之文義相屬。豈有寒去欲解,而更服小青龍湯之理乎?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此為外傷寒邪,內停寒飲,宜以小青龍湯兩解之。服湯汗解已後渴者,乃已汗寒去內燥之渴,非未汗飲停不化之渴,故曰:寒去欲解也。當少少與水飲之,以滋其燥,令胃和自可愈也。方有執曰:發熱不渴,寒勝也,故以服湯已而渴,為寒去欲解,大意與上條相彷,故治亦同。程知曰:此明水寒未解,治宜小青龍也。心下有水氣,寒在膈上也。故喘咳,發熱不渴,服湯已而渴,則水寒解矣。此解水氣之法,當用小青龍,非謂解後仍用小青龍也。張璐曰:風寒挾水飲,為病在表者,故不渴。服湯後而渴者,是為寒去津傷欲解之徵,所以雖渴而不必服藥,但當靜俟津回可也。咳而微喘,為水飲上逆。今水去而渴,與水逆而渴不同。世本小青龍湯主之在寒去欲解也之下,錯簡也。汪琥曰:上條雲渴,是未服湯而渴,乃水停津液不化而渴;此條雲渴,是服湯已而渴,乃汗後津液既亡而渴。渴既不同,豈可仍用上藥小青龍主之?當在服湯已之上可知。清·柯琴《傷寒來蘇集》水氣在心下則咳,為必然之症。喘為或然之症,亦如柴胡湯症。但見一症即是,不必悉具。咳與喘,皆水氣射肺所致。水氣上升,是以不渴。服湯已而反渴,水氣內散,寒邪亦外散也。此條正欲明服湯後渴者是解候。恐人服止渴葯,反滋水氣,故先提不渴二字作眼,後提出渴者以明之。服湯即小青龍湯。若寒既欲解,而更服之,不惟不能止渴,且重亡津液,轉屬陽明而成胃實矣。能化胸中之熱氣而為汗,故名大青龍,能化心下之水氣而為汗,故名小青龍。蓋大青龍表症多,只煩躁是里症;小青龍里症多,只發熱是表症。故有大小發汗之殊耳。發汗、利水,是治太陽兩大法門。發汗分形層之次第,利水定三焦之淺深。故發汗有五法∶麻黃湯汗在皮膚,乃外感之寒氣;桂枝湯汗在經絡,乃血脈之精氣;葛根湯汗在肌膚,乃津液之清氣;大青龍汗在胸中,乃內擾之陽氣;小青龍汗在心下,乃內蓄之水氣。其治水有三法∶乾嘔而咳,是水在上焦,在上者發之,小青龍是也;心下痞滿,是水在中焦,中滿者瀉之,十棗湯是也;小便不利,是水在下焦,在下者引而竭之,五苓散是也。其他壞症、變症雖多,而大法不外是矣。劉渡舟《劉渡舟傷寒論講稿》這一條承上條,補述小青龍湯證的主證及葯後寒去欲解的機轉。小青龍湯主之應該接在發熱不渴之後,屬於倒裝句法。傷寒,心下有水氣與上一條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的含義一樣,也是講了小青龍湯證的病機。上一條所講的主證是乾嘔,發熱而咳,這一條補述咳而微喘也是適應證。上一條或然證中的口渴是由水氣不化,津液不滋所致,所以在治療時去半夏加天花粉以生津止渴。這一條服用小青龍湯後出現口渴,是葯後寒飲之邪已去,胃陽之氣漸復,里氣溫,水氣散的徵象,所以張仲景說:此寒去欲解也。雖然渴,但不甚,怎麼辦呢?可不治自愈,少少與飲水即可。如果喝水喝得太多了,則有郁遏胃陽,導致水飲復聚之患。胡希恕《胡希恕講傷寒論》這一節就說明小青龍湯的應用,主要的證候是不渴。那麼傷寒沒有汗,這類的表證太陽病病型上來講,它是傷寒。「心下有水氣」,就是有水,古人把水呀也叫水氣,咱們《金匱要略》裡面的水腫,他就叫水氣病。水是這樣,津液在仲景的書里常叫做陽氣。因為這個水它能化氣,所以津液他也叫做陽氣,後面有慢慢的講到那再說吧,現在說多了讓人更糊塗。他說傷寒,心下有水氣的病,咳而微喘,傷寒表不解呀,他有外邪裡頭再有飲,這個外邪衝動里飲,它咳逆微喘,這是很常見的病。發熱有表證了,裡頭有水飲它不渴。「服湯已渴者」,服湯已就是吃小青龍湯。小青龍湯是外解表而內去飲,表解了飲去了,它就要渴了,因為小青龍湯是熱葯啊,飲沒有了,他感覺胃中干他渴。這個渴是服小青龍湯之後,一個效驗的表現,就是有效了,他渴,所以它底下注解的幾句話,「此寒去欲解也」。這個「寒」指寒飲,這個水氣去了,這個病要好了。這個「小青龍湯主之」啊,應該在「發熱不渴」之後。應該是「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小青龍湯主之」,不是吃完葯渴了寒去欲解再小青龍湯主之,這是一個叉句,是「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小青龍湯主之」。服湯已,吃完小青龍湯了,這人渴了,這是服藥有效之驗了,那寒氣欲解也,它是這麼一個文章。頭前這幾節是由麻黃湯開始,講的大青龍湯、小青龍湯,那個柴胡湯啊是講麻黃湯,傳入半表半里的時候,它叉這麼一節,它主要講的是解表劑。他由桂枝湯講到葛根湯,然後麻黃湯,大青龍湯,小青龍湯,這都是解表劑。你像葛根黃芩黃連甘草湯那也是解表。那麼在四十一條個以下,在解表兩個主要方劑就是麻黃湯和桂枝湯,他主要要分析這兩個方劑的應用。倪海廈注所以小青龍湯證的病人,這時候有發熱的現象,但是不會口渴,表示裡面水很多,肺裡面有積水,水飲很多。小青龍湯用發汗的把水去掉後,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喝了小青龍湯會口渴的,就是水去掉了,常常病人嘔吐或有什麼病,病人吐掉或發汗發掉,病人開始口渴了,口渴就代表胃氣回來了,自己會痊癒,病自已會好。這個觀念我們也可以延伸到腎臟病的病人,腎臟病的病人,不流汗也不口渴,如果吃了葯以後,結果會發汗也會口渴,就是里寒去掉了。【前文提要】第36條: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第37條:太陽病,十日已去,脈浮細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第38條: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第39條: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第40條: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自我測驗】第41條: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技》之學習技巧心得總匯(2)
※怎麼評價張雪峰在《演說家》中的演講?
※【組合拳】在學習基本拳法之後,下一步應當學習組合拳法。
※論命理之學習
※跟學習文字相關的幾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