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白瓷為什麼被青花瓷取代(圖)
宋代從文學、繪畫、戲劇、音樂乃至瓷器,都形成了一個時代的鮮明風格和美學風標。從實物載體來看,我國的陶瓷工藝從唐及宋才進入了真正意義上的全盛期,造型生動多變,釉彩瑰麗多彩,裝飾華美多姿,窯口爭奇鬥豔,其工藝性與藝術性的結合亦日趨自然完美。宋代的瓷窯遍布全國各地,而且出口已成規模,主要窯口分為「六大窯系」,即北方的定窯系、鈞窯系、耀州窯系、磁州窯系和南方的龍泉青瓷窯系、景德鎮青白瓷窯系。
景德鎮青白瓷窯系是宋、元、明初幾個朝代在數百年間以江西景德鎮為中心所燒制,並影響到江西省的南豐、吉州等地及安徽、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廣西、廣東等廣大地區的—個著名陶瓷品種。甚至在河南禹縣鈞瓷窯場中也發現有宋代時用當地的原料、工藝仿燒的具有北方特點的「青白瓷」。各地所產的「青白瓷」,根據其所採用的原料、製作工藝和燒成方法的差異,所燒制出的「青白瓷」在胎質、釉色、紋飾等方面雖各有千秋,但其品質高者,首推江西景德鎮湖田窯所產「青白瓷」。其釉色青白淡雅、釉面明澈亮潔、胎質堅硬細密、色澤溫潤如玉。宋元時期的青白瓷,史料中多有記述,如耐得翁《都城紀勝》中記載當時平津橋沿河有「青白碗器鋪之類」。元末明初人汪大淵著《島夷志略》中載有用青瓷器等物進行對外貿易的情況。
青白瓷又稱影青,而「影青」一詞,始見於清代,許之衡《飲流齋說瓷》書中說:「青瓷甚薄,雕花紋而映出青色者謂之影青」。
根據出土的實物和各方的研究情況,青白瓷大體可分為日常生活用器類、陳設賞玩藝術類和神煞冥器類。其中日常生活用品類最為廣泛,涉及到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有碗、盤、碟、缽、罐、瓶、注壺、水注、香爐、盒子、盞托、台盞、香薰、洗、磨、燈、枕、瓷雕、筆架等。陳設賞玩藝術類包括人物俑和動物俑以及尊、瓶、罐等造型。神煞冥器類則包括佛教中菩薩像、道教中的道士像以及魂瓶等。
題材豐富、內容廣泛,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是宋元青白瓷紋飾的選材特點。瓷藝師們把生活中人們所熟悉和崇尚喜愛的動植物或山水人物等,濃縮、提煉、升華,以優美生動的形象,用各種超脫嫻熟的技巧,根據不同事物的特徵,用高度概括、誇張、變化的手法表現於瓷坯之上,令人嘆為觀止!同時,瓷藝師們還要根據不同的器形來安排選擇不同的裝飾內容。使生動的紋飾與器形完全相容協調:比如在對於碗、盤、碟、盞等類器物,裝飾紋樣多取花鳥、魚水、龍鳳、水禽等,而山水人物則不多見。而在瓶、罐、壺等器物上,則選取更為廣泛的花鳥、魚藻、瑞獸、山水、人物等題材。對於圓形器物,紋飾圖案必然是連續的迴旋效果。方的器物,則選取多種紋樣,既保持各面的協調統一,同時各面又有相對的獨立性。瘦高的紋樣則選擇挺拔的或多層次安排,扁矮的紋飾則選擇橫向迴旋展開的。真正做到了圖案裝飾布局合理,繁而不亂、疏密有致、形象生動。
青白瓷不但造型美,紋飾美、其工藝手法更是獨步青雲,在紋飾工藝上,突破晚唐、五代舊制,出現了刻花、劃花、印花、剔花、鏤空和釉上加彩等多種工藝手法和裝飾方式。特別是刻花、劃花技法。其構圖飽滿,線條流暢,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粗線條先垂直刻一刀,再沿線斜刻一刀。這不由得讓人聯想到漢代玉雕之「漢八刀」工藝。瓷藝師們根據構圖需要,刻痕深淺、斜線坡度、斜面寬窄等等都富於變化。每根線條都明顯起頓,猶如中國書法之提、按、頓、捺。細線條則以深淺寬窄變化,表現花、葉、水波、娃娃等範圍輪廓。流暢有力,有韻律美感。線條的起頓銜接,準確而自然。瓷藝師們專業而有自信,手法嫻熟,正可謂「庖丁解牛」。劃花是用一種竹製成用以劃花水波紋的扁平斜口面竹筆,形似現在的排筆,寬1~2厘米,筆端削成階梯狀排列的一根根細竹絲。通過手腕的提按頓捺,划出長短不一的脈絡,使看似紛繁的紋飾,變得自然和諧有趣。無論是刻花還是劃花,根本找不出一根可有可無的線條,僅此一點,足以想像當時匠師是何等胸有成竹之「高人」。而模印紋飾工藝的推廣,使青白瓷提高了生產量,降低了制瓷成本,迅速將這個以其清秀挺拔,釉色青中有白,白里泛青,溫文爾雅青白瓷推廣到大江南北、遠至海外。
但是,曾有過如此高的出身和如此大的影響為什麼後來銷聲匿跡而讓位給青花瓷?甚至今天的許多人只知青花瓷而不知青白瓷呢?
諸多的史料和出土資料都已證明青花瓷是在青白瓷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雖然蔣祈在其《陶記》中有「江、河、川、廣。器尚青白,出於鎮之窯者」,充分說明宋元時期南方各地崇尚青白瓷,而且以景德鎮地區的產品為主的記載,但是也最終沒能擋住青白瓷被青花瓷替代的歷史趨勢。其原因有四:
1.政治原因
我們都知道,青花瓷是以鈷料在瓷胎上繪畫,然後上透明釉,在高溫下一次燒成,呈現藍色花紋的釉下彩瓷器。雖然青花瓷器在唐、宋兩朝已經出現,但因為與傳統的漢民族的文化與風俗有些格格不入,因而沒有得到社會主流階層的認同和推進,所以發展的極為緩慢。到了元朝以後,由於統治階級的認同以及統治利益的需要,得到了全方位的迅速發展。
2.商品經濟原因
由於青花瓷器的生產在中國成本的低廉性以及出口能換取巨大經濟利益的誘惑,使元朝統治階級極為的重視。朝廷設專門的管理機構進行管理,管理內容涉及到整個瓷器生產的各個環節。使青花瓷器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尤其到了明朝以後,則完全成為出口瓷器的主流。
3.工藝原因
中國瓷器在元代以前,在裝飾手法上,是以刻、劃、印的應用為主。而刻、劃、印等工藝,尤其刻、劃工藝是要瓷工在半濕的胎上用鐵質或竹製的刀子來完成。其難度要遠遠大於用毛筆在干胎上盞鈷料繪畫的難度。這無論對於降低窯主的利潤風險、降低經營成本、縮短生產周期、提高利潤率。還是對於窯工的降低培養成本、降低技術成本、縮短學成周期,還是提高收入報酬等方面,都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4.青花瓷本身的原因
青花瓷的青花著色力強,發生鮮艷,窯內氣氛對它影響較小,燒成範圍較寬,呈色穩定。青花為釉下彩,紋飾永不褪脫。青花的原料是含鈷的天然礦料,我國的產地也不少。可有充足的原料供應。同時青花的白底藍花,有明凈素雅之感,其濃淡層次,使裝飾更具備較強的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頗有中國傳統水墨畫的神韻。另外,青花瓷還具有比青白瓷好擦拭,紋飾不損傷等實用特點。
青花瓷的這些特點,使其脫穎而出,成為景德鎮瓷器生產的主流, 並逐漸替代了青白瓷,使其淡出了歷史舞台。
青白瓷,雖然它有著「冰肌玉骨」之譽的儀態,完成了我國制瓷技術發展過程中的瓷器由半透明釉發展到半透明胎的第三次飛躍。
青白瓷,雖然在我國陶瓷史上獨樹一幟,影響大半個中國,生產時間幾百年。能代表景德鎮瓷工對我國瓷業的一大貢獻。並使景德鎮躋身於宋代名窯之林。
青白瓷,雖然它彌補了南方的青瓷不能迎合蒙古族的色彩觀念,北方的白瓷又觸犯了宮廷的傳統禁忌的缺憾,曾成為皇室用瓷的最佳選擇,但最終還是被青花瓷所取代。
青白瓷雖然被取代了,但它曾經的輝煌依然為我們所敬仰。它所承載的歷史,承載的文化依然深深的吸引著眾多的它的痴迷者。它的技術所達到的高度至今讓我們只能望其項背而望洋興嘆。隨著文物事業的大發展,考古研究的深入,宋元青白瓷神秘的被掩蓋多年的面紗將被掀開,我們將領略到它真正的風采和認識到它應該有的真正的價值!
推薦閱讀:
※【元青花瓷】元青花釉里紅纏枝蓮花竹石紋盤
※明代成化青花瓷市場價值多少錢
※愛情是一件青花瓷
※日本伊萬里青花瓷質量是否超過當時中國的青花瓷?
TAG:青花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