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學概觀
引言:邏輯與現象之間的關係。
術數以先秦哲學為體,而術數是先秦哲學之用。為了說明這個「體、用」問題,我們以西方邏輯學為例,簡要說明一下邏輯與現象之間的關係。
從中學到大學,我們花了將近7年時間學習函數,但少人真正思考過:什麼是函數?
幾乎每一本數學教科書上會這樣寫:函數是符合某某條件的「映射」。但什麼是「映射」?我個人認為「映射」這個辭彙翻譯的差強人意,遂引起了很多誤解。英語數學教科書里解釋函數用了map一詞。翻譯過來便是「地圖」,邏輯指向現實的地圖。
說到邏輯,無論如何是只存在於人腦中的「事物」,而自然世界裡面則只有現象,花開花落,四季輪迴,風雨雷電。但為我們所觀察到的自然現象有時有規律,比如四季,每年似乎是如約而至。然而也有一些自然現象看似混亂,沒有規律,比如地震,唐突而致。對於不確定的事物,人類感到恐懼,進而敬畏,期望有法對其進行歸納,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找到其規律,從而儘可能的對未來作出較準確的預測。1+1=2,這是一個顛撲不破的數學定理。但是少有人思考過或者證明過1+1是否等於2。假如,我手上有一個水壺,裡面不知道多少水,面前兩個水杯,形狀怪異,容量未知,我倒滿一杯水,又倒滿另一杯水。這個動作是否能夠被理解為1+1=2?兩杯容量未知的水,兩個奇形怪狀的杯子,我們進行加法運算的是杯子的數目還是水量?再假如,我手上有兩塊石頭,前面有一塊空地,我把大塊的頁岩丟在場地上,這是1,現在再來「加1」,我用力把另外一塊石頭丟過去,恰好另一塊石頭是花崗岩,這時候1+1的結果是什麼?未必是2。
講到這裡想必大家已經能夠體驗到邏輯與現象之間的關係:邏輯是頭腦之中的思想,現象是五感直接觀測到的自然,而在這二者之間建立起來聯繫,我們能夠用所謂的「規律」去理解這個世界。
可以說邏輯學是指導我們去觀測世界的思想,它僅僅是思想,而不是某種存在於人腦之外的「事物」。術數便是在先秦哲學中生根發芽的中國邏輯學,通過它我們去觀測未知世界,從中找到些許能夠自欺的「規律」。
參考書目:《費曼物理學講義》,理查德.費曼,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一、五行。
我個人看到過的,最早的,成系統的講述五行的書籍是《尚書.洪範》。
根據考訂,《尚書.洪範》內容多是漢朝的偽書(寫書怕沒人讀,於是找人作舊,屬上古代聖賢的名字,而流轉至今的書籍稱為偽書),原書中講述五行語言直接而簡練:
五行曰:金木水火土。金曰從革,木曰曲直,水曰潤下,火曰炎上,土曰稼檣。
這實在是一段很樸素的描述,有一點古體詩的韻味,直接描寫了古人對自然現象的觀察,以及抽象。《洪範》提到五行用於占卜,但未提及占卜的具體型式,或許其內容已失散,又或許其不存在。真實的具體情況難以考訂。
古人用五元素的概念抽象了自然現象,然後加以利用,有點像物理學的基本概念,「力」和「能量」。學科本身只能對自己的基本概念作出描述,而無法從邏輯系統內部對其進行定義。任何邏輯系統都需要一個外部「矛點」固定自身基礎,這個「矛點」則必須在自身以外,因此矛點不是邏輯體系本身能夠解釋的。五行本身對於五行這個邏輯系統而言正是這樣一種基本概念,正如多麼偉大的物理學家,也沒法回答諸如「什麼是力?」或「什麼是能量」的問題。
先秦哲學中,提到五行生剋的書很多,但我並未看到就其生、克順序達成一致的現象。比如水火,到底應該是水克火,還是火克水呢?無論誰克誰似乎都有道理,水能滅火,火也能燒乾水。先秦乃至西漢,五行生剋的思想已經產生,但其中生、克順序還為有約定。
到了北宋,出現一個大儒,邵雍。他自稱是陳摶(音:tuan)得學生。陳摶是一個在無數的道教典籍、武俠小說、志怪小說里都出現過的傳奇人物。陳摶留下一本著作,《河洛理數》,但據考這本書是邵雍寫的偽書。
《河洛理數》很系統的講解了五行生剋,以及五行和八卦的邏輯體系。非常嚴謹的,不自我矛盾的建立起一個從五行到六十四卦,從概念到圖像的函數。
在此且不細說這個函數關係,把重點拉回五行生剋上。五行生剋從宋朝開始逐漸約定、定型為以下順序: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簡單說一下相剋的關係:斧頭可以砍樹,金克木;樹木太過密集土壤沙化,木克土;土可以修大壩,可以擋水,土克水;水滅火,水克火;火煉金,火克金。
但是這個相剋順序又並非絕對。
金克木,斧頭能夠砍樹,水果刀則否,金過弱,木太盛則木盛金辱。木克土,樹多了,土地會沙化,但樹木不多的情況下,土壤恰恰是樹木能夠成活的關鍵。土克水,土夠多,能修成水壩,則能夠擋水,但如果只有一泥丸,與水則泥菩薩過河矣。水克火,火小水大,則火滅,水少火大則水被蒸發。火克金,爐火純青煉真金,而利劍反過來可以輕易斬斷燃燒的單根木柴。
有人會問,五行既然是邏輯系統,那麼為什麼它自相矛盾?古代人是否知道它是自相矛盾的?如果知道,為什麼不永別的邏輯體系提到它?接下來回答這個問題,提到一個西方20世紀偉大的邏輯學定理。
哥德爾定理,二十世紀最偉大的邏輯學定理;哥德爾,二十世紀最偉大的邏輯學家。愛因斯坦初到普林斯頓研究院曾經自謙的說:自己來到美國已過盛年,在科學上已經做不出來什麼成就了,為的就是能夠獲得「和哥德爾一起散步回家的特權」。
哥德爾提出的定理大概說了這樣一個事兒:任何邏輯體系只能在一致性與完備性之間做到其中一者。一致性說的是邏輯系統內,無自相矛盾的命題,比如1+1=2,不能又有1+1=3。
完備性說的是用邏輯系統本身的公理和推理體系可以窮盡自己邏輯系統內的一切定理。比如算術系統,用算術運算能夠得到一切自然數,那我們就說算術系統是完備的,如果有的數用算術運算本身得不到,那麼算術系統就是不完備的。
哥德爾證明了任何一致的邏輯系統都不完備。也就是說任何不自相矛盾的邏輯系統都無法窮盡自己系統內的所有定理。或者說在邏輯系統獲得一致性的時候都放棄了一些定理。一致性和完備性不可兼得。
如上所述,五行系統不一致,古人發現了這種不一致系統,並利用它作思辨:金克木,木又能辱金。那麼古人為什麼還要繼續用這種不一致的邏輯系統呢?先秦出現過兩個大邏輯學家,施惠和公孫龍,他們的邏輯辯論是嚴謹而一致的,但幾乎所有先秦諸子都貶抑了他們的體系,認為他們贏得了天下人的口,而沒有贏的天下人的心。換言之,多數人認為施惠和公孫龍的體系雖然能夠在任何情況下自圓其說,但是他們放棄了除了一致性之外的太多東西。也許正是如此,古代中國人沒有放棄使用五行邏輯系統,或許為的就是保留那些一致性之外的「東西」。
關於五行系統的講述告一段落,主要目的是要說明:1、五行的概念是對現象的抽象,是五行這個邏輯系統的基本概念。2、五行系統作為一個邏輯系統本身不一致,但並非非要一致的系統才能夠叫做邏輯系統。3、古人之所以沒有放棄使用五行作為指導自己思考和行為的邏輯系統,是不想放棄一致性之外的那些「東西」。
參考書目:《尚書正讀》,曾運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河洛理數》,陳摶,海南出版社。《淵海子平》,徐升,海南出版社。
二、易,象。
《易經》是孔子編纂的前朝易學書籍。據言,商、周時期便有了關於易的很多古書,但其中大多沒有流傳到今天。孔子根據他生卒的那個年代所能收集到的,殘存的前朝古書編纂了《易經》,而後寫了十篇註解,合稱《十翼》,這十篇的篇名分別是《彖傳》上下篇、《象傳》上下篇、《文言傳》、《繫辭傳》上下角、《說卦傳》、《序卦傳》和《雜卦傳》。《易經》和《十翼》開啟了後世所有的易學研究。
到了西漢,出現一個叫做焦延壽的易學大師,是孔子的第六代弟子,他最得意的弟子叫做京房,這一對兒師徒在理論和人生觀上都發生了很大分歧。後世易學學者,二者擇其一,跟隨了此二者的理論,成為派別。因此,自西漢,易學劃分為兩派:象家與數家。
焦延壽代表了象家,傳承了中國上古傳統的象形思維。而京房把焦延壽理論中的理論推理部分推到極限,把易學、五行、曆法、天文結合起來,從而用易預測天變,進而干政。在當時京房的思維算是個新,革新派的易家算是數家。京房的學派在後世跟隨著眾多,而焦延壽幾乎被人遺忘。
以施惠和公孫龍為代表的嚴謹邏輯在先秦幾乎被搞臭,為什麼繼承了嚴謹邏輯,並將之發展為技術的京房在後世的影響力超越了老師焦延壽呢?我想這其中有兩個理由:
其一是自秦開始,印度哲學逐步傳入中原,影響著華人的思維;其二是人類對世界規律的探詢,確實是有效的心靈安撫手段,嚴謹的具有一致性的邏輯系統,可以得到無可爭辯以及比較精確的結論,形成了一種自我權威。學者期望這種權威,而當政者期望這種心靈安撫。
易學八卦又來如下,大家可以注意其中的象形思維以及邏輯的一致性。
首先從「無極」開始,無極是無,天地未始,無極生太極,太極是元始,所謂的元亨利貞,元便是太極。見下圖,用單一顏色的筆划出一個圓圈,代表了太極。
太極生兩儀,動者為陽,靜者為陰,氣為陽,形為陰。我們用紅色表示陽,用黑色表示陰,見下圖:
陰陽並非截然對立,而是相輔相成。動、靜,氣、形,皆為相對關係,所謂否定之否定,這兩對概念本身也互相植根於彼此之中:
沒有靜無以參照動,所謂一切運動都是相對的。
氣乃形的趨勢,形乃觀測的客體,無形則氣無以觀,無氣則形無以變。
兩儀生四象,少陰、少陽、太陰、太陽。見下圖:
兩重陰陽互根,形成陰陽、陽陰、陽陽、陰陰四種組合,分別取名為少陽、少陰、太陽、太陰,四象。這個系統很古老,孔子《十翼》中便有提及,並將四象對應6、7、8、9四個數字,並將之應用於占卜。
四象生八卦,乾、坤、坎、離、震、兌、艮、巽。見下圖:
再次陰陽互根,產生了23=8種組合:陽陽陽、陰陰陰、陽陰陰、陰陽陰、陰陰陽、陽陽陰、陽陰陽、陰陽陽,分別冠以乾、坤、艮、坎、震、巽、離、兌之名,八卦。並把八卦對應到天、地、山、水、雷、風、火、澤八種自然現象。
卦的分、變,由無到有,由一分二,得思想,可以說是圖形化的具有明確推理規則和明確起點的邏輯體系,看起來非常也一致。而卦名、卦象的出現則高度的體現了中國古代象形思維。
從金鼎文到甲骨文,從甲骨文到篆字體系,從篆字體系到現在的漢字,可以說中文本身便是一種象形文字。中華文明用于思考的基本單位可以說是抽象了的圖形。根據生活體驗,繪製出圖形,代表客體,用於交流和記錄。或許對於同一個客體不同的人或者部落會有不同的繪畫,後人統一了對於統一課題的繪畫形式,這便是秦始皇的大篆了。但是即便文字統一,還是會有通假字,兩兩字形相似的,能夠構成廣大認同的,便可以通用。
八卦從卦形到卦名再到卦象,遵從的便是這樣一種象形思維。
首先以乾、坤為例:三陽為乾,陽為氣,為動。就目力所及地觀察,不難發現,大地靜止,而天穹變化不拘;大地可觸及,而天無窮盡,不可觸及。天為動極,為純氣;地為靜極,為純形。因此以三陽畫天,以三陰畫地,可也。乾字象動,坤字象地,因此以乾為三陽的卦名,以坤為三陰的卦名。
然後簡單看看巽,陽陽陰,巽是風。古人認為風是從地理面蒸騰出來的。中國是內陸國家,能觀察到這個水氣循環,不能說是錯的。就是氣溫變化,水汽蒸騰,冷熱對流,就是風,所以風巽最下面是地,有形的,靜止的,陰。而升騰上去就看不見摸不到,流動不止了,便是風了。
卦與易從邏輯上看,最開始應該是象形的,日後為了形成占卜這項技術,才配了數。
知道了八卦的由來,六十四卦無非是兩個八卦的疊加。有人說六十四卦比八卦更古老,從考古學和文獻學上我都無法反駁這種說法。但從邏輯的先後上,我保留我質疑這種說法的權利。因為就考古學和文獻學而言,留存至今的遠比失散的少得多,或許八卦更古,但考古學證據和文獻學證據都是散了,此也不失為一種可能。
八卦為卦形定名、配象,而先天、後天八卦為卦配了方位,八卦疊加,由了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就是易,易有爻辭,爻辭賦予了每一爻邏輯之外的現實意義。相當於1+1=2是一個僅僅存在於大腦中的算術邏輯定理,而我們賦予它現實意義,1代表一塊錢,你有了2個1塊錢,就能夠購買一件價值2塊錢的東西。爻辭的便是對賦予卦形以現實意義的規定。
參考書目:《焦士易林注》,焦延壽,九州出版社。《焦氏易詁》,尚秉和。
三、易,數。
以京房為第一個高點的數家紮根於占卜。
是誰第一個把數字和五行聯繫起來已經不可考訂,孔子在《十翼》這樣寫道: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又在《十翼》中將四象對應到6、7、8、9四個數字上。我們容易觀察到:1+5=6,2+5=7,3+5=8,4+5=9,通過5,我們把五行中的四個和易學的四象聯繫起來了。5便屬土,土為五行中的尊者。
1-4叫做生數,在這個體系里,萬物生於水,而後有火、木、金,但生數所表達的五行皆是氣,而未有形。簡單說來便是已經具備了創造天地的條件和趨勢,但天地未成。天地間第一個被創造出來的有形物便是土,而后土結合了水、火、木、金四象,生成了有形的水、火、金、木四象,6-9叫做成數。古老的文王課便用成數占卜。
占卜之所以要用到數字,是因為無論數字是怎樣得到的,但其無可爭辯的對問題提供了精確的回答。例如對國家前程進行占卜,通過一套固定的占卜、計演算法則,能夠得到確切的一卦或者兩卦。這樣的法則,方便的消滅了這個階段的辯證,對於同樣一次占卜,無論誰總可以得到一樣的答案,因此這個答案是無可爭辯的。
我想這就是從邏輯體系,到具體技術的過程。邏輯體系可以不精確,甚至自相矛盾,不精確的點和自相矛盾的點,便是留給人們辯證的空間。而技術要解決具體問題,因此不能有太多辯證。在辯證的時候,人們難以快速達成共識,因此技術需要有效率的推斷答案,並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對於推斷答案的辯證。
數家利用數字的精確性,把易學在技術的路上推得更遠了一些。
文王課之外,在京房的體系里,通過「歸宮」把六十四卦和五行聯繫起來;通過洛書(洛書把數字和方位結合了起來),把六十四卦、五行和方位聯繫起來;又通過甲子系統,把天文、曆法和方位、六十四卦、五行系統結合了起來。自此以後,由京房的體系,便發展出來了各種各樣的「術」,也就是古代的實用技術。最早被發揚光大的技術便是占卜,京房自己利用自己的邏輯體系,預測天文、天氣,預測日月食,並把天文、天氣、日月食現象和凶吉聯繫起來,從而影響政治,他自己也因自己的野心而丟掉了性命。
但無論如何,以京房為代表的數家,都為中華文明的「術」提供了一套相對嚴謹而確定性的推理體系。
參考書目:《冒鶴亭京氏易三種》,京房,巴蜀書社。《漢書.京房傳》。
四、天干,地支,天文,地理。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子、丑、寅、卯、辰、戌、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
天干、地支本質上表達的是天、地的方位。天干除去戊己土,其餘八干分布四維。地支則分布大地四隅,沒有「中」的概念。見下圖:
天干表示天穹的方位,以黃道為平面,以天穹中心為坐標,分列東西南北,東方甲乙木,西方庚辛金,南方丙丁火,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圖中連線代表月生月落的軌跡,而黃道一周的星星被分為二十八星宿,二十八星宿又按曆法被分為十二星次,類似於希臘占星學的黃道十二宮。
十二地支表示陰曆十二個月份,春月寅、卯、夏月巳、午、秋月申、酉、冬月亥、子,以辰、未、戌、丑為春夏秋冬的季月,也就是春去夏來,夏去秋來,秋去冬來,冬去春來的過渡月份。子月隆冬,隆冬時節北斗七星斗柄指向正北,因此地支以子配正北,以此類推卯正東,酉正西,午正南。自此十二地支配和了地上的方向。
天干表示天穹的運轉,地支表示靜止的地理方位,古人認為大地感應天氣運行,才有風霜雪雨、花開花落的規律。因此古人把天干、地支配合起來,構成六十甲子系統,以記錄農時,推定植物的生長周期和大自然的變化規律。
天干、地支,地配合規則是陽配陽,陰配陰。甲、丙、戊、庚、壬,單數為陽,為陽天干;乙、丁、己、辛、癸,偶數為陰,為陰天干。子、寅、辰、午、申、戌,單數為陽,為陽地支;丑、卯、戌、未、酉、亥,數為陰,為陰地支。據此甲子配合也展現出六十種不同的變化,「一個甲子」也便是六十年了。古人用六十甲子系統尋找天氣規律,也就是認為,沒六十年經歷一個天氣周期,循環往複。後人又再次基礎上發展出三元系統,以一個甲子為一元,三元一百八十年,為一個大周期,認為天氣的循環是以一百八十年為單位的。
十天干、十二地支、甲子配合,三元甲子這四個系統又可以看作是一個複合進位制的系統:十天干,十進位;十二地支,十二進位;甲子配合,六十進位;三元,六十進位與三進位的複合。
五、天干、地支、五行與易的關係。
干支與五行。
六十甲子與五行發生的聯繫是通過季節建立起來的,春天萬物生長,屬木,春天的時候北斗七星斗柄指東,因此東方天上的甲乙和地上的寅卯屬木。夏天夏日炎炎,萬物榮華,屬火,夏天的時候北斗七星斗柄指南,因此南方天上的丙丁和地上的巳午屬火。秋天萬物成熟,是收穫的季節,金曰從革,收割莊稼要用到金屬的鐮刀,因此秋天屬金,秋日時節北斗七星斗柄指西,因此西方天上的庚辛和地上的申酉屬金。冬天萬物閉藏,寒冷冰封,水也給人凜冽的感覺,因此冬天屬水,冬日時節北斗七星斗柄指北,因此北方天上的壬癸和地上的亥子屬水。又五行以土為貴,因此天上以中央戊己為土,地上土則生髮一切又承載一切,因此以每一個季節的季月為土,辰未戌丑屬土。
六十四卦消息與月令。
六十四卦,每卦六爻,最下面一爻叫做「初」,往上依次叫做二、三、四、五、上。乾卦純陽,坤卦純陰,因此乾卦代表盛夏,坤卦代表陰氣最盛的時節。坤卦最下面一爻開始,陰變陽,變為復卦,陽氣開始復甦。古人認為從大雪節氣開始的子月,雖仍處隆冬,但實則陽氣潛伏,蓄勢待發,因此子月納復卦。二爻變則得臨卦,丑月。以此類推,乾宮、坤宮刨去遊魂、歸魂二卦,餘下十二卦分別代表十二個月的月卦。
六十四卦歸宮,以及與五行的關係。
京房寫下用八卦變化出六十四卦的方法,叫做歸宮。他按八卦,乾、坤、坎、離、震、巽、艮、兌,將六十四卦分成八宮,而後用類似月令的變化方式從八純卦(六十四卦的乾、坤等八卦是把兩個一樣的卦上下疊加得到的,比如巽,上面一個巽,下面一個巽,得到的還叫做巽。這八卦叫做八純卦。)變化出六十四卦,由特定一純卦變化出的所有卦都叫做某宮卦。比如乾宮八卦依次為:天風姤,天山遁,天地否,風地觀,山地剝,火地晉,火天大有,八卦。
京房按照象家學說約定乾、兌屬金,震、巽屬木,坎屬水,離屬火,艮、坤屬土。
先天八卦、後天八卦與洛書。
八卦存在兩種常用的排列順序,第一種叫做先天八卦:天地相對,山澤通氣,風雷相簿,水火不相射。如下圖:
第二種叫做後天八卦,傳說是周文王囚於羑里的時候演化出來的,因此也叫做文王八卦。有學者考據文王八卦比先天八卦早,但易家認為在邏輯上先天八卦早於後天八卦,先天八卦描述的是自然界抽象元素的關係,天地相對,山澤通氣,風雷相簿,水火不容;而後天八卦表達的是卦象與地理方位的配置,如北方寒冷配水,南方炎熱配火,東方大海有風雷,西方荒漠,地勢高企配澤、地、天。因此有一句話叫做「先天為體,後天為用」。後天八卦方位也是一切術的基礎,非常重要。
洛書原本就是在一張紙上繪製的九組按一定方位排列的小圓點,後人以奇數為陽,以偶數為陰,用白點代表陽,用黑點代表陰,便有了下圖。洛書把數字和方位結合起來,而後天八卦把八卦和方位結合起來,通過方位把數字表示在後天八卦上,便有了後天八卦圖上的那些數字。
八卦消息與天干納甲。
正如六十四卦六爻陰陽消息與月令的關係,八卦三爻在一個月中與月相的望晦也有著關係,如震為坤初爻變化為陽,表示初三日的新月,而初三黃昏時月出於西方庚地,因此震卦配庚方。兌為坤初、二爻變化為陽,表示初八日的上弦月,而初八黃昏時月出於南方丁地,因此兌卦配丁方。乾為坤初、二、上爻變化為陽,表示十五日的望月,而十五日黃昏時月出於東方甲地,因此乾卦配甲方。從初一到十五,月相從朔至望,陽從陰中生出,陽息陰消,為上半月。而十五以後月相從望至晦,陰從陽中生出,陰息陽消,為下半月。巽為乾初爻變化為陰,表示十六日的月轉缺,而十六日平旦時月沒於西方辛地,因此巽卦配辛方。艮為乾初爻、二變化為陰,表示二十三日的下弦月,而二十三日平旦時月沒於南方丙地,因此艮卦配丙方。坤為乾初爻、二、上變化為陰,表示三十日的晦月,而三十日平旦時月沒於東方乙地,因此艮卦配丙方。坎離二卦配戊己,居中央代表日月本位。
六十四卦消息表示的是太陽的運行規律,而八卦消息則表示的是月亮的運行規律。
在京房的易書中六十四卦每一卦都配合了特定的干支,但配合得規律和理由京房並未說明,上文八卦納甲系後人總結。同樣的,八卦納支既是與地支的配合規律也是一個謎,理由未知,不過總結起來不難,具體規律在此不談。
二十四山。
二十四山圖如下:
二十四山圖多用於風水術,由於人站在中央觀測,因此不用代表天穹正中方為的戊己土,八個天干,十二地支,加上乾、坤、艮、巽,把地理圓周等分24份,配合起來,就是二十四山圖。
參考書目:《三命通匯》,萬民英,武陵出版社。
六、術。
生辰八字。
生辰八字與紀年方法相關,按照古代曆法,每一個人出生的年、月、日、時自然能夠配合四組天干地支,而這四組天干地支正好是由八個字組成的,因此叫做生辰八字。比如有一個於2015年5月20日,11點30分出生於昆明市的人。由於古代沒有北京時間這個概念,出生在昆明市,出生時間就要調早大約53分鐘。這個人便是出生於2015年5月20日,10點37分了,按照古代曆法紀年規則,此人的生辰八字便是乙未(年),辛巳(月),丙申(日),癸巳(時)。
生辰八字主要被應用於兩方面:中醫和占卜。
節、氣,六部氣。
陰曆十二月的第一天叫做節氣,而第十五天叫做中氣,節氣和中氣系統合稱節氣系統。節氣表示的是一氣終結一氣伊始的時點,比以節卦,比以關節。中氣則是本氣收尾,下一氣生伏的時點,比以豐卦,日中見斗,是謂中氣。十二個月對應的節氣和中氣分別如下:
寅月,立春、雨水;卯月,驚蟄、春分;辰月,清明,穀雨;巳月,立夏,小滿;午月,芒種,夏至;未月,小暑,大暑;申月,立秋,處暑;酉月,白露,秋分;戌月,寒露,霜降;亥月,立冬,小雪;子月,大雪,冬至;丑月,小寒,大寒。
不論季月。春三月寅、卯、辰,夏三月,巳、午、未,秋三月,申、酉、戌,冬三月亥、子、丑。在春夏秋冬四季之外,古人還發明了六部氣的氣候系統,所謂初春厥陰風木,風木之氣生伏於冬,卻發於春,所謂水生木。春夏之交謂少陰君火,君火之氣生伏於春,發於夏,木生火。盛夏謂太陰濕土,濕土之氣生伏於初夏,成於盛夏,謂之火生土。初秋為少陽相火之氣,相火伏於盛夏,成於初秋,此乃土濕之餘熱,非是真火之氣。秋冬交界有陽明燥金之氣,燥金伏於初秋土之餘氣,金氣乾燥土濕,萬物成熟,以金利之。隆冬時節,太陽寒水之氣,伏於初冬,成於隆冬,所謂金生水。
易見,從四象到六部氣經歷了一個「由二到三」的邏輯轉換,少陰、太陰中間增加了一個厥陰,少陽、太陽中間增加了一個陽明。厥陰和陽明視為由陰轉陽,和由陽轉陰的樞紐。至於「由二到三」的用意,我猜想是古人觀測到日月運行規律的不整齊,以二位基的系統不足以產生小數,因此加入一個除不盡的三,以增加邏輯計算的廣度。
上文敘述的六部氣叫做「主氣」,也就是常年不變的六氣循環規律,除了主氣還有一個客氣系統(「客氣」這個口頭語,也是自此引申而來),客氣系統每兩年輪轉一次,十二年一個輪迴,正好輪迴完一個地支年周期。地支年的周期有人說代表了土星繞日的運行周期。無論如何,主、客六部氣的系統是古人觀測農時的重要手段。但自西漢,古人已經發現了節氣系統、六部氣系統和三元六十甲子仍然無法準確的預計農時,於是古人總結了每一個節氣應有的自然現象,取名七十二候,例如小滿後五日為「苦菜秀」,再五日為「糜草死」,再五日為「秋麥至」。古人觀測候是否準時,判斷節氣和中氣是否如約而至,比如2015年的昆明,小滿當天有雨,苦菜肥美,那就說這個季節是風調雨順了的,那麼這一年農民便可以比較安心的按這些系統預測的農時耕種。如果到了小滿,天氣乾旱,苦菜枯瘦,那麼節氣、中氣、六部氣系統是要進行調整的。
參考書目:《陰陽五要奇書》,海南出版社。
中醫。
中醫,把人體劃分為藏、府系統、筋絡系統和營、衛系統,通過五行和節、氣系統把人體和自然界聯繫起來。中醫的關注點是: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大自然是人體的延伸,人的生老病死是一個自然的過程,醫只是讓能活的,活得更好,當死的死得平順。中醫強調的是去調理人與自然的關係,所以《黃帝內經素問》說「不治已病,治未病。」古代的名醫期望通過調理作息、飲食,合理的鍛煉,再加上良好的精神狀況,人的內部生理周期能夠與自然的整個系統保持一致。如果能達到這個境界,那便不需要醫了。
中醫大致分為望、聞、問、切,望氣色,傾聽病人的敘述,提出專業角度的問題,切脈。其中問得法門,很重要的一個環節便是詢問病人的生辰八字。通過生辰八字,醫生能夠判斷病人的出生年月,並聯繫三元六十甲子以及節氣系統大致判斷病人出生時節的自然氣候特徵。中醫認為人出生的時候受到自然界影響,例如一個在冬天出生的人,出生的時候非常寒冷,窮人家保暖措施不好,嬰兒的身體感應時節,而感官也被陰鬱的氣候所影響。這個影響會持續醫生,影響到人的天生體制特點和心理特點,從此出發去判斷病人現時點的身體狀況的誘因。治病急症者治標,緩症除根。中醫非常看重對病因的根除,因此一個好的中醫首先討論的問題是病人體質的特點,這時要通過八字系統判斷的。
中醫把人體的臟器分成藏、府兩個系統,五藏、六腑。五藏為心、肝、脾、肺、腎,六腑為大腸、小腸、胃、膽、膀胱和三焦。分別對應五行和六氣。此外,藏腑之間也存在對應關係,心、大腸屬火,肝、膽屬木,脾、胃屬土,肺、小腸屬金,腎、膀胱屬水,三焦特殊。如果說五藏六腑象是城市,那麼營氣、衛氣系統便是運輸隊和保衛隊。營氣對應到現代醫學便是血液系統,衛氣對應到現代醫學便是淋巴系統。血液系統為藏腑提供氧分,而淋巴系統保衛藏腑不受危險侵襲。除此以外,筋絡便是道路,大大小小,無論好人壞人都走在上面。筋絡溝通藏腑,而穴位可以看作筋絡之上的驛站。
中醫通過望、聞、問、切的診斷,判斷出病人五藏六腑的寒熱、虛實、陰陽,再通過五行辯證,判斷癥狀的成因。比如對於一個胃熱的病人,要判斷是什麼引起的胃熱?木克土,是肝火沿著筋絡傳入脾胃?火生土,還是心火太過,致使脾胃功能太過旺盛?前一種情況,脾胃系統被肝克制,這時候的胃火稱為虛火;而後一種情況,脾胃系統被心生旺,這時候的微火稱為實火。頭一種情況需要平肝火,肝火平了,脾胃的虛火癥狀自然會緩解;後者則需要泄心火,心火泄去脾胃也自然就會寧靜祥和。
我們所講的第一部分涉及到病症的診斷,第二部分涉及到對於病因的分析,而這部分我們略為談一下中醫的治療手段。在這部分伊始,我們提到一個中醫的觀念:順從自然。因此《黃帝內經素問》裡面提出一個觀點:治未病,不治已病。張仲景曾經打過一個比喻,說所謂醫只不過是扶一把,如果能起來的自然就起來了,起不來的,扶也沒用。這話雖然有些許殘酷,但也從另一個側面說出了一個道理:治在平時,而不是等大病山倒之後再臨時抱佛腳。真正的山崩地裂,沒有人可以阻擋。因此中醫的治療手段裡面最為高妙的並非針、灸、葯,而是調整作息和按摩。多數病症,通過辯證得出來的結論都是人的生活習慣違逆了自然規律,從而導致頭疼腦熱,這種情況需要做的只是調整生活規律,以及調整飲食結構。如果由於人的生活規律違背自然規律,自然之氣傷害到了人體,如果這種傷害已經深入肌膚,到達肌肉、經絡,這時候或許病人已經產生了一些比較急得病症,比如腰疼得直不起來,這種時候就需要按摩調理。同時中醫認為按摩能夠影響穴位,從而通過筋絡調理整個五藏六腑的關係。灸的效力輕重和按摩差距不大,但灸一般要配合節、氣進行,在特定的節、氣灸特定的位置。灸有很多種,而不是只有現在廣為人知的艾灸。原則上以火療人,都可以叫做灸,拔火罐也算一種灸。比灸的效力重的是針,用針的目的是影響穴位。前文所述,穴位相當於驛站,通過對驛站的影響,快速的影響了道路的交通情況,從而影響五藏六腑的關係。比如有一對壞人,正沿著一條道路去往一個大城市搞破壞,那麼最快阻截他們的辦法便是在他們前方的驛站設置埋伏,阻截他們的去路。但針已經有了其危險性,第一影響驛站,如果動作太大會引起驛站的損壞,驛站一旦損壞,便會阻塞整條道路;其二,阻截驛站在阻截壞人的同時也會引起正常通行的不便。比針的效力更大的是葯。《黃帝內經素問》用「毒」字指中藥。針也不管用的時候,好比只好使用化學武器,毒死壞人。
占卜。
占卜問凶吉。還有一種風水造命的說法。到底應該如何看待占卜呢?我想引用《荀子》裡面的一句話:
君子以之為禮,小人以之為畏。
君子問凶吉,是在無法用理性決斷的時候,找一個可以在哲學和倫理上指導自己行動的起點。
小人問凶吉,大多是為了預測未來或者改變自己的命運。
占卜術以「課」和「八字」為標誌,分為兩大類。
一大類以八字為出發點,「相主」,而後根據主人的命運特點,進行風水布局,或者取個吉祥的名字。
另一類則是應用占卜工具起卦,用易判斷凶吉,並給出判詞。這種占卜方法冠以「課」的名字。比如用蓍草作為占卜工具的,叫做文王課;使用錢幣作為占卜工具的,叫做金錢課。
邵雍在《河洛理數》和《梅花易術》中發明一種數字方法,將兩類方法結合起來,能夠用八字起卦,再把八字轉化為易,從而給出判詞。
可以說八字是最基本的占卜術,除去「課」幾乎所有占卜都要以「相主」為出發點,分析主人八字,之後再根據八字的分析結果,進行之後的步驟。
那麼我們就首先來說一說八字分析。前文介紹甲子的時候,介紹過,所謂八字指的是出生的年、月、日、時的天干、地支配和,正好八個漢字,稱為八字。這是狹義的八字。廣義的八字包括兩個系統,一個叫做「命」,也就是前文說過的由出生年、月、日、時組成的八字。命代表一個人的先天稟賦,包括智能、自我認同、情感理解等,也包括家族先人的興衰等。另一個叫做「運」,運又分成「大運」和「流年」,從起運開始每十年一個大運,流年又叫小運,每年輪換。運代表一個人的後天機遇。《紅樓夢》裡面有一對人物:香菱和嬌杏。香菱出生高貴,且才情(詩社)、相貌出眾,但自幼被拐賣,運很坎坷。香菱則是丫鬟命,但際遇賈雨村,做了夫人,命賤而運貴。但這裡存在一個辯證,人出生的年、月、日、時決定了大運的演算法,也決定了人的一生將要走過那些年份。也就是說運也先天包含在了命中,那麼究竟運是前定的命呢?還是後天的際遇?我不想給出答案,而是希望留下一個廣闊思考的空間。
分析八字的手段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前文說過的五行平衡,另一種叫做「神煞」。五行平衡我講的很清楚了,不再重複。神煞系統的來源是民間的祭祀、巫術和鬼神信仰,這方面的研究該屬於宗教學的田野調查,不屬於易的系統在此不提。
八字的五行分析以唐朝為界,在淵海子平以前注重年干支,而唐朝徐升在其著作《淵海子平》中確立了以日為提綱,以月為樞紐的體系。八字五行皆圍繞日天干判斷生克關係,生「我」者為「印」,克「我」為官,「我」克者為財,「我」生者為子。而又按陰陽異同分正、偏印,正、偏財,正、偏官以及食和傷。這八個元素出現在八字系統,其中每一個元素又要講究自己的平衡。比如判定了大格局是:用官,忌傷,接下來還要判斷官、傷以及命主(日天干)的生旺關係。日天干在整個八字系統中生「我」的和同五行屬性的越多,則命主越旺,也就是常說的命厚。但命並非越厚越好,命太厚就成了老牛皮,官、財等用在體系里就無論如何都顯得弱了。如果命厚(但不過厚),則用也要相應的厚,忌要薄;如果命薄,則用也要薄,忌也要薄。這是普通法則,除此以外還有很多根據這個五行平衡法則的推論,但無論如何推論不可違背五行平衡的基本法則,否則不取。神煞亦然,不和易理的我個人而言不建議取用。
在八字的五行分析中,最重要的是分析每一個八字的五行平衡。旺、相、休、囚都要從不平衡中看,而不是看絕對的強弱。當然也有八字系統很不平衡的人,這樣的人的命運會有大富貴,但也多半大坎坷,富貴、平順兼得的八字系統是難得一見的。
完成了八字分析,也就可以說完成了風水術的第一步:相主。而後,根據主人的八字特點判斷方位凶吉,在方位凶吉的基礎上再進行布局和選時,這叫做「扶山」。風水造命的最高境界叫做「補龍」。常以龍、脈並稱,但這其實是兩個概念,山脊的走勢叫做龍,而山坡叫做脈,山周圍的事物叫做沙,人為影響龍、脈、沙的手段叫做補龍。但顯見,補龍工程浩大,通常是難以實施的。
「課」則是通過蓍草、銅錢等手段起卦,用蓍草起卦叫做文王課,用銅錢起卦叫做金錢課,本質上邵雍的梅花易數也算是一種「課」,而《河洛理數》里的系統則是把八字系統也轉化成了「課」的系統。那麼課的系統和基於八字的五行分析系統有什麼區別呢?
我想基於八字的五行分析更強調邏輯,而基於易的「課」更注重傳承。可以近似認為,五行分析的術是數家的傳承,而「課」則是象家的傳承。通過課的占卜,會得到一系列卦,主卦,變卦,互卦等,通過對這一系列卦的分析,可以根據易寫出判詞。儒家認為判詞是對君子的啟示,而並非是預測了未來。君子得到了卦的啟示,無論前運如何,總是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或者怎麼做了,無論之後的結果如何,作為君子而言,總會坦然了。
最後還是用《荀子》那句話作結尾:君子以之為禮,小人以之為畏。這句話有兩層含義,第一層是君子當以易位禮,而小人則不自主以易為畏懼。第二層意思則是,君子要以禮用畏而治天下。
推薦閱讀:
※世界性文化現象的周易學
※我是神算,然後呢? | 易學網
※淺 論 看 風 水 起 長 生 | 中華易學大會
※易學面相算命圖解:口形
※清明祭祖後,女兒突然嘔吐是為何?
TAG: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