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期【背影專題】董水龍:追尋遠去的父愛——我教《背影》及反思

探索語文正道,堅守正道語文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

請分享給朋友吧!

編者按:

朱自清的《背影》人們耳熟能詳。可是,真正能讀懂文中細膩而複雜情感的人,又有多少呢?即便我們語文老師自己能讀懂,但要引導學生也能有深刻體會,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董水龍老師的課堂示範和思考給了我們完美的答案。

追尋遠去的父愛

——我教《背影》及思考

浙江省紹興縣安昌中學董水龍

[緣起]

origin

《背影》的確是獨具匠心的,但匠心運用在哪裡,究竟獨具什麼匠心,向來不甚明了。表面上看,《背影》此文的確不難懂,但真正要讀懂卻也並非易事,語文閱讀教學的難題不在於學生懂與不懂的問題,而在於如何消除他們不懂裝懂。因為我們「面對的不是惶惑的未知者,而是自以為是的『已知者』」①。要消除學生的不懂裝懂,教師就需要運用智慧,用高超的智慧教會學生有智慧地閱讀。帶著這思路,我上了這兩節課。

[過程]

第1課時

師生互相問候。

師:今天我們學習《背影》(教師邊說邊板書課文題目、作者),請同學們閱讀課文,可以默讀,也可以朗讀,再請還沒有為生字注音的同學注好音。(學生開始閱讀,直到讀完)

師:請哪一位同學來說說感受最深的一點,可以是精彩之處,也可以針對疑難的地方提出問題。

生:給我感受最深的的是「父親」買橘子去過鐵道時爬上爬下的背影和動作。

師:為何讓你感動?

生:父親是個胖子,明知道在鐵道上爬上爬下會很艱難,但還是堅持自己去買橘子,可見父親很愛兒子。

師:除了這處以外,還有讓你感動的地方嗎?

生:父親對兒子說話的幾處地方,也讓我感動。

師:理由。

生:父親的話雖平淡無奇,但體現了父親對兒子深深的愛。

師:好一個深深的愛。還有同學要說嗎?(學生看課文,很長時間沒有人動作)

師:沒有了?現在只好老師上場了。(教師在黑板上書寫問題:1.文章有一條分界線,分開了回憶與現在兩個部分,你能把它找出來嗎?)

學生快速瀏覽課文。

師:誰找出來了?

生:課文最後一段是「現在」(生讀課文),前面是回憶。

師:前面都是回憶嗎?你讀的是結束的地方,應該還有開始的地方,從哪裡開始呢?

生:第1段也是現在。「那年冬天……」這裡開始回憶。

師:很好。搞清楚這個問題後,我們繼續閱讀分析課文。請大家把課文第1段朗讀一遍,看我們會不會有所發現。(學生朗讀課文第1段,讀完)

師:有沒有發現這段話里與我們平時說話寫作時不同的地方。(學生看課文,思索)如果發現了請舉手。(有學生小聲說話)請下面小聲說話的同學站起來說說。

生:(猶豫著站起來)「不相見」。

師:正確,你有很好的直感。那依照我們平時的習慣,應該怎麼說呢?

生:不知道。

師:不知道?如果你從安昌中學畢業2年後,在街上董老師又和你見面,你怎麼說話,難道說「董老師我們兩年不相見了」。

生:不是。要說:董老師,我們已經兩年沒有見面了。

師:對!那麼朱自清卻為什麼說「不相見」而不說「沒有見面」呢?

生:不知道。

師:這習慣不好,老師提出的問題,猜一猜也好么,而且,其實我們都可以從課文中找到的,所以我們首先要到課文中去找。我們把課文最後一段來讀一遍。(學生讀文章最後一段,讀完)

師:有同學讀錯了一個字。

生(部分):是「頹唐」的「頹」。

師:請哪位同學來寫這個字並為它注音。(一生上黑板寫「頹」字並注音tuí)

師:有沒有錯。

生:(全體)沒有。

師:下面繼續剛才的討論,誰有了問題的答案?(學生沒有作聲)

師:那就再讀課文。(生讀課文完)

師:有沒有發現?如果沒有發現,我們就再讀。(學生讀第3遍)

師:有沒有人發現,如果沒有,我們就再讀,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哪。

生:(讀課文)「但最近兩年不見,他終於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文章上就寫著是「我」不好,因此父親不想和兒子見面。

師:我們再仔細讀一讀,是兒子不好嗎?

生:是兒子的不好,惹父親生氣:「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我和父親都東奔西走,生活艱難,但我沒有感恩父親;前面不是也寫了,面對父親無微不至的關懷,兒子卻沒有接受,而且還說他說話不太漂亮的話。

師:請你把最後一段再讀一遍,想一想「他少年出外謀生,獨立支持,做了許多大事。哪知老境卻如此頹唐!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於中,自然要發之於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這句話。(生讀課文畢)

師:怎麼理解你剛讀的話?

生:「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

師:你怎麼理解?

生:他以前待我好,後來待我不好了。

師:那會是誰先錯呢?

生:是父親先錯。是父親先向兒子發怒。

師:為什麼父親要向兒子發怒。

生:「老境卻如此頹唐!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於中,自然要發之於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估計是少年得志,但老了就不如意了,所以向老婆兒子發脾氣。

師:理解得很好。知道為什麼是「不相見」了嗎?

生:父子有矛盾,你不想見我,我不想見你?

師:後來為什麼又想要見面了?

生:「但最近兩年不見,他終於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父親想起兒子的好處來啦,所以又想見兒子了。

師:理解得正確。父親用了什麼方法讓對父親有意見的兒子終於願意見見父親了?

生:就是那封來信,「我北來後,他寫了一信給我,信中說道:『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

師:如何理解「大去之期」。

生:就是「死」啊。

師:朱自清父親為什麼要在信中說「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這樣的話。

生:父親快要死了,做兒子總要來見一面啰。

師:對!只有這樣說,兒子才會原諒父親的過錯。同學們對第1段和最後一段,我們就分析閱讀到這兒,還有問題嗎?(下課鈴聲響了)

生(全體):沒有了。

師:這可不好,應該有問題。但下課鈴已經響起,這節課我們只能上到這兒。(師板書問題)課後還是請同學們思考黑板上的問題:作者為何以「背影」為題,為何父親留給兒子最不能忘記的偏偏是「背影」?

第2課時

師:上節課我們閱讀分析了課文第1段和最後一段,圍繞兩個問題展開了討論:「文章有一條分界線,分開了回憶與現在兩個部分,你能把它找出來嗎?」和「為什麼開頭說我與父親『不相見』而不是說『沒有見面』?」同學們回答分析得很好,下課時還留了一個問題,不知道同學們去想過沒有。

生(紛紛說):作者為何以「背影」為題,為何父親留給兒子最不能忘記的偏偏是「背影」?

師:對。看來同學們不但愛思考,還愛做筆記。從昨天上午一直思考到了今天下午,相信同學們一定會有收穫了,誰願意把自己的思考和同學們來交流一下。

生:因為「背影」是文章的線索,所以用背影為題了。

生:我認為是買橘子那個背影給了兒子太深的印象,太讓兒子感動了,所以「背影」就最不能忘記了。

師:有自己的體會,回答得也有些道理,但我們能否想得更深些呢,現在我提供給大家一點資料,請大家閱讀,讀完以後我們再來回答這個問題。

資料卡片1:

朱自清於1920年北大畢業以後,到杭州一師教書,月薪七十元。雖然已經寄給家裡一半,但還是不能滿足父親和庶母的要求。妻子兒女生活在家中,受著折磨。從《背影》中可知,1920年以後朱自清的家境,已經非常慘淡。因為貧窮,家庭失和,為了減少矛盾,節約開支,朱自清回到家鄉任揚州八中的教務主任。由於庶母的挑撥,其父借著和校長的私交,朱自清的薪水,本人不得領取,被直接送到家裡。迫於此,朱自清不得不接出妻兒,在杭州另組小家庭。1922年,朱自清帶妻兒回揚州,打算與父母和解,結果不僅沒有解決矛盾,反而加深了精神上的痛苦。作者給其好友俞平伯的信中就寫道:「暑假在家中,和種種鐵顏的事實接觸之後,更覺頹廢下去,於是便決定了我的剎那主義。」(所謂剎那主義就是從生命每一剎那間中均獲得意趣,使得每剎那均有價值)後來,朱自清的父親因為考慮到孫子的教育問題,從朱自清處把兩個孩子接回揚州。朱先生的生母,也隨之一同回去。但是,父子關係,一直沒有緩和。朱自清每月寄錢回家,往往得不到回信。在《背影》中提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觸目傷懷,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他待我也漸漸不如往日。」(根據孫紹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倫理的自由》和其他一些資料整理),《名作細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10第1版)

資料卡片2:

朱自清從大學畢業後不久,一直到寫《背影》時的1925年,他和父親有過一段感情的摩擦,父子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激烈,到後來甚至形同路人。他上北大的第二年(1917)這年冬天,71歲的祖母在揚州病逝,而在徐州任煙酒公賣局長的父親,因娶妾引起家庭矛盾,又被人舉報在任上有貪污受賄行為,這時又卸了職,一大家子斷了經濟來源。為了還任上的虧空,只能債台高築,從此生計日艱。接到噩耗,朱自清連忙乘車南下,趕到徐州與父親會齊。1920年,朱自清大學畢業,理所當然要負擔起家庭來源的職責,但負擔多少,有沒有限度,他個人有沒有獨立支配經濟的自由,在這些問題上與父親發生齟齬。1922年暑假,他想主動緩解同父親的矛盾,帶著妻兒回揚州,但父親先是不准他進家門,後則是不予理睬。這樣,父子之間的裂痕越來越深。1923年暑假雖又回家一次,但與父親的關係仍未好轉。(根據馬祥《〈背影〉備課資料》等資料整理,《中學語文教學》2006年第10期)

(生讀資料卡片上的資料)

師:這些資料說明,朱自清與父親的關係從課文第2段的父親卸職,71歲的祖母在揚州病逝這段時間開始有了矛盾。原因是他父親娶了小老婆(學生笑),肯定會引起朱自清媽媽的不滿,他媽媽就和朱自清父親及小妾發生激烈衝突。你們說這時候朱自清會幫誰呢?

生(全體):當然要幫媽媽的。

師:是啊,我也認為當然應該幫媽媽的。還有朱自清父親的「貪污受賄」行為是不是好事情呢?

生(大部分):當然也不是好事。

師:那麼朱自清雖然在文章中沒有明確告訴我們父親的兩件醜事,因為中國人有「家醜不可外揚」和「為父母親隱瞞醜事的風俗習慣」,但我們還是可以從文章中發現蛛絲馬跡的,大家從課文中找一找,看誰最有智慧,最先找到。

(學生快速瀏覽課文)

生:「我從北京到徐州,打算跟著父親奔喪回家。到徐州見著父親,看見滿院狼籍的東西,又想起祖母……」(部分學生下面竊竊私語)

生(急速站起):錯。應該是「回家變賣典質,父親還了虧空;又借錢辦了喪事」中的「還了虧空」。

師:對。朱自清父親又不是做生意的,這以前是在徐州「擔任煙酒公賣局長」,怎麼會因此「虧空」,唯一的解釋就是他「虧空」了公家的帳,也就是貪污和受賄了,如果不還,就要去坐牢。還有資料顯示,朱自清父親之所以要貪污受賄,是因為他在徐州又娶妾組建了另一個家庭,費用開支大了,不得不這樣做。這樣,父親在兒子心目中的形象當然要大打折扣,正面形象肯定不好了,所以只能說「背影」了。這是「背影」的表層意思。還有深層的。我們從課文結構和時間上來考慮。我們第1節課上已經明確,課文有一條明確的時間分界線,分開了回憶和「現在」兩部分。父親現在對我怎麼樣,過去又怎樣對我?

生:過去對我好,愛我;現在對我不好,不愛我了。

師:分析得很好。過去對我好,愛我;現在對我不好,不再愛我。如果從距離上來考慮的話,會有什麼感覺呢?

(學生沉默,叫了幾個學生都搖頭)

師:是不是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呢:過去的父親對我好,愛我,愛我們家人,但現在(後來到寫文章時)對我不好,不再愛我,待家人也不好了。這是不是相當於隨著時間的推移,父愛離我或我們家人而去,漸行漸遠,只剩下了一個父愛的背影。父愛離作者遠去,當然只能見到一個背影了,但作者想喚醒父親,把父愛找回來,所以寫了這篇文章。而那次父親買橘子則是最後一次給作者印象最深刻的背影,也是給作者印象最深的父愛。(學生點頭)這就是董老師和大家共同討論「最不能忘記的為什麼偏偏是背影」的結論,依照剛才我們的討論,背影包含著兩層內涵,即事實的背影(買橘子的那次)和心理的背影(離我遠去的父愛留下的印象)。

板書:

背影的雙重內涵:事實的背影(買橘的背影)

心理的背影(離去的父愛)

師:這是到現在為止,對《背影》最有深度和智慧的解讀,同學們做到了。關於《背影》這篇文章,我們還有什麼不懂之處需要同學老師一起來討論嗎?

生:沒有了。

師:這可不好,我已經給大家說過好多次了。既然你們沒有問題,那又只能由老師來提問了。在文中,共寫了「我」四次流淚,後三次和前一次有什麼不同。為什麼我流淚了卻又怕被父親看見?(學生瀏覽課文)

生:第1次是傷心,後三次是感動。

板書:

第1次流淚:傷心

後3次流淚:感動

師:除了上面這位同學說的外,你還能發現有什麼不同之處?(教師叫了幾個學生,學生都只讀課文)我們再讀課文第1次和第2次流淚的課文。(生讀課文畢)想好了沒有。

生:第1次是當著父親的面流的傷心的淚,第2次是怕父親看見,大概是被父親看見了難為情。

師:說得很好。也就是說第1次是當著父親的面流淚,第2次則是背著父親流淚,不想讓父親看到。為什麼傷心的淚要當著父親流,而感動的淚卻要背著父親偷偷流呢?(學生不做聲,埋頭讀課文)這是一種偷偷地被感動,不讓父親知道的秘密感動。

師:請同學們注意閱讀體會這幾句話:「其實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是沒有什麼要緊的了。」和「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終於講定了價錢;就送我上車。……又囑託茶房好好照應我。我心裡暗笑他的迂;他們只認得錢,托他們只是白托!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學生閱讀思考)

師:發現了沒有。我們自己身上和爸爸媽媽有沒有類似的情況出現過,相愛又不溝通,愛得越深,矛盾就越激烈。如果有過我們可以聯想一下。

生:朱自清父親還把二十歲的兒子當作小孩子看。把長大的人當還當小孩子,做兒子的當然不滿了,讓他很丟面子。

師:理解得很好,父親把已成人的兒子當「小毛毛(嬰兒)」看(學生笑),做兒子的怎會沒有意見?那為何又兩次說「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那時真是太聰明了」。

生:他不是說「我現在想想」,是現在才想到當時錯了。

師:錯在哪裡?

生:沒有體會到父親對他好,沒有感受到父愛,雖然父親把他當小孩子看,但那是因為父親愛他,在父母眼中,孩子永遠是小孩子。

師:那就是說,朱自清二十歲時沒有感受到父愛,後來就是寫文章時的「現在」才感受到父愛了。

生:是的。

師:好。還有問題嗎?(停頓一會兒)沒有,就只好又是我來提問了。課文中兩次寫到紫毛大衣,也兩次寫到父親的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為何要這樣寫?

生:通過對比,寫出父愛。

師:看來老師這問題提得多餘了。能不能再深入一點思考,從時間上來對比一下,過去怎麼樣,現在又變得怎麼樣了。

生:過去寧願自己穿差的,一定要讓兒子穿好的。

師:對呀!你父母親是不是這樣的。

生:也是這樣的。

師:看來你感悟得比朱自清還早哪,那可要早點好好孝敬父母啦。(有學生頻頻點頭)下面我們就來朗讀課文最後一段的最後兩句話,看看作者是如何表達自己心意的。(生讀課文)

師:這兩句話能讓你想到什麼。是不是作者想通過書寫背影來呼喚父愛的回歸。「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是不是相當於說「唉!父愛何時能回歸!」老師分析得有沒有道理啊?

生:分析很有道理,很對。

師:我提供一點資料,看看作者最後有沒有找回父愛。(生讀資料卡片)

資料卡片2:

1928年,我家已搬至揚州東關街仁豐里一所簡陋的屋子。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開明書店寄贈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書本,不敢怠慢,一口氣奔上二樓父親卧室,讓他老人家先睹為快。父親已行動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老花眼鏡,一字一句誦讀著兒子的文章《背影》,只見他的手不住地顫抖,昏黃的眼睛,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朱國華《朱自清與〈背影〉》,《人民政協報》1998.10.25)

師:讀了這則資料,我們看作者有沒有找回他想要的父愛呢?

生:我想應該找回來了。

師:說說你的理由。

生:資料上說「一字一句誦讀著兒子的文章《背影》,只見他的手不住地顫抖,昏黃的眼睛,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說明父親也被感動了。

師:對。但有沒有懺悔的心情包含在內呢?為自己娶妾導致家庭矛盾而懺悔。

生;我想應該是有的吧。兒子寫《背影》給父親看,做父親的應該能理解《背影》的,兒子說了他許多好處,雖也講了他的不好,但說得很隱約,但作者的父親應該會讀懂的。

師:講得很好。事實上,朱自清父親應該理解得比我們想像的更多,因為他更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所以當然應該比我們理解得更透徹。因為矛盾的起因總是雙方的,要結束矛盾也需要雙方的配合與和解,作者父子倆通過《背影》這篇文章達成了由激烈衝突到相互諒解的過程。

《背影》我們學完了,鈴也響過了,下課。

[反思]

尋找語文教學的「課格」尊嚴

「教育之所以有必要,因為他具有讓孩子在歷史積累的最高水平上前進的功能;教師之所以有必要,因為上述積累光通過課本的系統告知還不易消化,教師的任務,就是以創造性方式幫助學生理解體悟。」②但我們現在的語文閱讀教學卻做不到這一點,不但不能起正面作用,甚至還有負面影響,如人教社九年制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上《背影》研討與練習是這樣設計的:

一、熟讀課文,把四次背影的文字找出來,聯繫全文細細品味,完成下列問題。

1.複述父親過鐵道買橘子的過程。在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樣描寫父親的背影的?為什麼寫得這樣詳細?

2.課文寫父親離去時的背影,是怎樣寫的?有什麼作用?

3.課文結尾寫作者讀父親的信,又見父親的背影,卻是在「晶瑩的淚光中」見的,這是什麼原因?

這實在是太幼稚的閱讀了,「把四次背影的文字找出來」,不知教科書編輯諸公平時自己的閱讀是這樣的讀么!那麼請你把《紅樓夢》中賈寶玉和林黛玉一共會了幾次面,林黛玉哭了幾次找出來。這是從平面到平面的滑行,是無效勞動,是無效閱讀。其實課文這題「研討與練習」還是有一些「語文性」的,「複述父親過鐵道買橘子的過程」要學生細細體味「探」、「爬」、「攀」、「縮」、「微傾」等動詞所表現的動作,從而感悟父愛;也有語文知識涉及,「作者是怎樣描寫父親的背影的」,課文引進了「外貌描寫」、「動作描寫」和「特寫鏡頭」三個語文知識,以便學習這裡以後發生知識遷移,學會自己閱讀;還有就是編者們認為的深層思考,「為什麼寫得這樣詳細」,編者們研製的答案是「這個背影,在全部故事情節中是重中之重,是全文的主腦,最能體現父親的愛,所以寫得最詳細」。

在語文教科書中,這樣的閱讀設計還算是比較好的設計,但這樣的閱讀之所以幼稚,是因為,這是從平面到平面的滑行,是一種簡單的複述,是用編者或閱讀者的「較壞的語言來代替文學家較好的語言」罷了,沒有真正深入作者的內心情感世界的分析理解,日積月久,智力會停滯不前,如果是錯誤的設計,甚至還有可能習非成是,禍害終生。其實,要對文學作品做真正的閱讀分析理解,只要我們稍稍動點腦筋,作點更細緻的而不是更宏大的追問,我們就能夠更進一步深入到文本,從而進入作者的文本世界,乃至作者隱含在文本中的內心世界。比如《背影》作者的父親,在他一生中一定還有許多留給作者的背影或者正面形象,但為何作者對「父親過鐵道買橘子的背影」是「最不能忘記」呢?很簡單,因為那是父親留給兒子最後的父愛的背影,從此以後,做兒子的再也沒有得到,所以印象就最深刻。當然在父親留下「背影」的當時,作者沒有意識到,體味到,後來,由於時間洗刷和與父親發生激烈齟齬的雙重作用,沉睡在記憶中的美好,終於在作者的回味中醒悟過來,覺得父親過去原來也有對我很好的一面。

美需要距離,其實情感何尚又不需要距離呢。時間洗卻了不歡的記憶,當兒子以勝利者的身份回歸時,齟齬已經成為往事,當父親變得既老又頹唐時,兒子的憐憫同情之心由衷而生,畢竟幾十年或十幾年建立起的父親養育子女的感情,難以從記憶的深處洗去,終於浮上感情記憶的層面。既沒有無緣無果的愛,也不會出現無緣無果的恨,恨是愛到極點的顯現。所以,愛其實更需要理由,父親的專制威嚴可以讓父子關係疏遠,但當父親不再是我們的威脅時,父子之間的感情距離拉近了,這時,為什麼不可以給他一點子女的愛心呢?我們卻常常在解讀《背影》時有意無意的忽略了愛存在的基礎,常常忘記了後輩的痛苦。這就是親情也需要相互體諒,沒有互相體諒和寬容,愛的極點只是恨,但恨到極點更思愛,感情總是這樣相反相成。

既然心靈是立體的,感情也不會是平面的,所以我們的閱讀就不能是單線條了,在《背影》里光讓學生感悟父愛是不夠了。愛也會有風風和雨雨,來了又溜走,需要我們去追尋,需要我們去精心呵護。《背影》就是這樣想精心呵護維繫家庭情感的一絲紅線,美麗而又十分脆弱。但當今語文教科書閱讀法卻常常為語文閱讀教學做了減法,為此。我們付出的代價可不小。

當然,語文閱讀教學的最大忽略還不在對文本內容的深度追問上,而是在對本文形式的無視,由於對語文形式的有意取締或無視,語文實際上還是沒有獨立的「課格」,也就沒有學科的尊嚴。像《背影》一文,結構上分開了回憶與現在(作者作文時)這樣兩部分,雖然教科書從學生閱讀難點的角度加以了適當關注,但由於沒有從語文或者文本形式的高度加以重視,所以《背影》一文中最重要的信息被忽略了,而且在八十年的閱讀史里一直被忽略著。因為成人們霸佔著閱讀領域的一切,所以他們只關注寫「背影」用來展示父愛的回憶部分文本,而有意無意拋棄了譴責父親和追尋父愛的現在部分,實際上語文教學還是在被迫延續著「文以載道」式的「道德教化」和「義理闡釋」教學模式。都是兒子的錯,是兒子沒有感悟父愛,所以我們要讓學生學習朱自清對父愛的感悟,不至於使我們的人生產生遺憾。

但《背影》其實遠不止教科書解讀的那些,而是通過過去父親愛我,現在父親和我衝突,甚至到形同陌路的程度,在這樣的過去與現在的對比結構中,隱含著我想與父親和好,但父親卻不肯和我和好,從而我寫此文以追尋遠去的父愛。因為一樣東西遠離而去,當然看到的只是背影了,這就是文本以「背影」為題和結構上分為過去和現在截然分明的兩部分的深層原因。語文形式和文本結構本來應該是語文教學的主角,但事實上卻常常為我們的語文教學所遺忘,這是語文的不幸。從現在開始我們也要像《背影》的作者追尋父愛那樣,把語文閱讀教學中的語文形式和文本結構找回來,而不再只是讓他們做文本內容的影子。我們可以從對《背影》一文的文本結構分析可見,語文形式和文本結構對語文表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考慮文本結構,我們就永遠沒有辦法發現《背影》文本中所隱寓的情感和文化信息密碼,這種隱寓的信息密碼,從文本內容的角度,即從表層和顯性的層面上永遠不可能發現,只有通過對文本結構的解碼,我們才能發現文本的隱喻。

①孫紹振《名作細讀——微觀分析個案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第1頁。

②孫紹振《「自主」學習:絕對還是相對?》,《中學語文教學》2007年第9期,第4頁。


推薦閱讀:

服飾專題 套裝篇--西服 B
兩小無猜:六一專題謎會 
傷寒論專題
【技術專題第七期】物流托盤、包裝緩衝及產品命名規則之七
答問十分 | 「自利」「自私」大有不同(專題精選)

TAG:父愛 | 反思 | 專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