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原諒還是不原諒,來世我們都不會再見
有不曾抱怨過父母的孩子嗎?反正我在自己的身邊是沒有發現過。我媽70歲了,有時候還會和我抱怨我姥姥:「她就是重男輕女,小時候總威脅我不讓我上學,嚇得我只好拚命學習,不敢成績有一點落後。」我聽了,一邊替媽媽打抱不平,一邊也會在心裡冒苦水,「我小時候你還總打我呢,說我不聽話,哼。」
在我的微信後台上,每天有各種各樣的諮詢,其中抱怨父母不稱職的總是穩穩佔據一定比例。比如,有位女孩和我抱怨她媽媽的愛比較自私,「記事以來我能想起的她的最多的話就是抱怨,她總說我不能幫父母的忙還總是給他們增加負擔。」她從小被外婆外公帶大,「我很喜歡他們,就是因為喜歡外婆對我的寵愛,不管我做錯做對她都護著我的那種感覺。」
這段經歷和對媽媽的懼怕,讓她和媽媽的感情都疏遠了,以至於上大學對她來說是一種解脫。媽媽很傷心,覺得自己是個失敗的母親,「她說她也有對我好的時候,為什麼我都記不住她的好,就只記住她打我,她不關心我的那些事情。」
女孩不否認媽媽也有好的時候,但是不好的那些回憶對她的影響太大了,「量變引起質變,她對我好的量沒有積累到讓我對她的愛產生質的變化,其實現在我依然覺得她是個失敗的母親。」
這種故事看了總叫我難過。我既是個母親,也是個女兒,我既能夠理解身為子女的困惑,也更接近那個母親的角色。正因為如此,我才為一對母女不能在有限的生命內依靠的更加緊密而悲哀。
女孩有權利抱怨。一個孩子在生命中,遇上了強勢、苛刻、粗暴的母親,這完全是她生命中的無妄之災。這樣的母親會讓成長之路更加的艱難。但母親也只是一個凡人,一個有很多毛病和缺陷,很不完美的人。她也是第一次學著做母親,而且人生只有一次演練的機會,她也不知道怎麼辦,只能憑藉著本性去做。這些令孩子感到受傷的行為的源頭,可能真的是她並不算壞的用心。這是她的人生悲劇,不懂得如何恰當的、正確的和孩子相處,她付出了,卻依然成為一個失敗的母親。
2008年汶川地震,有位年輕的媽媽護著自己的孩子被埋在磚頭瓦礫之下,她在自己的手機簡訊中留下遺言:「如果你能活下去,要記住我愛你。」這是多麼偉大的母愛,在生死關頭,用自己的生命為孩子搶奪生的希望。但如果他們不經受這場災難,繼續著他們平凡的生活,她可能還是會成為孩子眼中給他做飯,然後也會罵他的媽媽。她的孩子依然可能會抱怨,「我的媽媽一點都不理解我,她好討厭。」
父母這個職業就是如此的叫人困惑,也許災難來臨之際,他們會是那個用生命去保護孩子的人,但日常生活中,他們也會是最令孩子不滿意的人。
我們都曾有過羨慕別人父母的階段,我兒子也對我說過:「你看某某的媽媽,對孩子就比你有耐心。」天地良心,我還覺得自己是個挺不錯的媽媽呢,我還被邀請過給全班家長做教育孩子的經驗介紹呢,沒幾年,我竟然也被打上了不稱職父母的標籤。
我不甘心,不過我也認賬。因為人人都如此。
電視里經常有那樣的情節,大款的子女向自己的父母哭訴:「你就知道給我錢,我需要的是你在我身邊。」可窮人家的孩子缺的就是錢,「爸爸你要努力賺錢哦,別總是在家裡呆著。」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有的感情的人想要錢,有的錢的人想要感情。每個人只有一種人生,人人都看著別人的更驚艷。每個人也只有一對被安排好的父母,沒得挑,所以難免總是看到別人的父母好。
這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父母。父母的愛,被他們自身的缺陷影響著,帶給我們並不十分健康正確的教育和引導。就像陽光穿過樹蔭,落在我們身上是斑駁的光影,有些光被遮蓋了,有些則被吞沒了。
專家說,即使完全正當的教育,孩子也會有心理創傷。因為成長就是從無助到自立,從迷茫到清醒,這些蛻變本身就是一種傷害,即使父母並沒有做錯什麼,有些事情也要算到父母頭上。美劇《人人都愛雷蒙德》里的父親雷蒙德很想做一個不像自己父親那樣對孩子漠不關心的父親,不給孩子留下一點遺憾,但他儘管百般努力,最終他的孩子還是對他說出「我恨你」三個字。他只好承認,不管父母曾經如何努力,孩子的成長就是從反抗父母開始的。
也只有在這樣的時候,他才真正的發現了他父親並不是他想像的那樣,在被他忽視的角落,他父親也一直默默奉獻著,只不過不是以他幻想的那種方式。
我很想對那個女孩說:「在很多你不曾察覺的角度,她都在付出,從你小時候的每一次生病,到你長大後的每一次考試,都有她的惦記,她的期望。她給你提供教育的機會,她用自己的勞動養育你。即使只得到了生命中並不完整的母愛,但這愛也同樣值得珍惜和慶幸。因為只要你站在這裡,可以審視你健全的身體,可以驕傲你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經歷,你就已經勝過了這個世界上的很多人,你就應該對世界、對你所擁有的東西、對你的父母,感恩。」
不要把父母的愛和祖父母的那種愛作比較,祖父母們並不真正為孩子的未來負責任,只是純粹情感的傾瀉,所以看起來無條件無原則,更慈祥,而父母帶有更多責任,不可能如此放鬆。現在看起來和藹可親的祖父母們,在當他們父母的時候也是一樣的苛刻,這就是一個輪迴。
承認母親有性格缺陷,和全盤否定母親的愛,對一個孩子來說是不一樣的,前者會讓人有勇氣面對不完美的生活,後者卻會令人變得消沉。
我們反對「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但我們也不應該走到另外一個階段,認為所有的父母都有原罪,都不值得原諒。
小時候,媽媽從來不習慣誇獎我,因為她自己就是這樣一個含蓄樸素的人,她的孩子只能接受這樣的命運。所以在我最美的時候,在我最應該驕傲的時候,就那樣灰溜溜的過去了。我不快樂,我很自卑,所以我們衝突的時候,我也曾經對她吼過:「你為何要生我?」
今天,我們更像朋友,我可以把她的頭髮揉的亂蓬蓬的,然後嘲笑她的腦袋像雞窩,她也可以因為捉弄我被我揭穿而害羞的笑,我們終於無限接近了,那曾經的抱怨和隔膜,她給我成長中遺留下的自卑和悲觀,我更願意忘記。
因為我已經超越了那些恩怨,明白了即使命運再給我一次可以重新選擇父母的機會,我未必會有更好的一生。
香港電台知名主持人梁繼璋給兒子寫了一封信,他在信里寫道,「親人只有一次的緣份,無論這輩子我和你會相處多久,你一定要珍惜共聚的時光,下輩子,無論我們愛與不愛,都不會再相見。」這是他對親人之間如何珍惜愛的提示,而對於不滿和抱怨,這個提示同樣有價值,無論原諒還是不原諒,我們和父母之間,只有這一生,來世我們同樣不會再見。
多理解傷害背後的無奈,在最初的反抗和抱怨之後,當我們成長到足夠強大的時候,我們可以看明白一切傷害的來龍去脈,就要學會放下,而不是不斷反覆咀嚼那些不愉快的情節。
成長之後的我們,最有意義的不是看透父母的錯誤,而是意識到父母給自己帶來的不良影響,有能力不斷地改變和完善自己,在自己的生活中創建那些自己所渴望的愛和溫暖,就像一個經歷過災難的人會選擇在別人需要的時候做一個志願者一樣,未來,學會吸取教訓去做一個更加合格的的父母,就是生命最大的奇蹟。
推薦閱讀:
※我們不是Lady Gaga
※真愛(珍愛)我們的孩子
※我們應該怎樣活這一生【情感美文】
※幸福指數能讓我們幸福嗎
※為什麼我們都需要吃瓜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