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沙月光:心機婊從未離開中東
巴格達,阿勒頗,貝魯特,加沙地帶,大馬士革,這些地名,就算你再不關心中東局勢,也是時有耳聞,而且總伴隨著聲聲爆炸。就算有些國家暫時平靜,遲早也會被卷到這連綿不絕的互撕中來。
南唐李後主當年評論中東局面時說過: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中東比五代十國還亂,很多國家是一戰之後才冒出來,國與國之間有民族問題,宗教問題,國境問題,導致戰火不斷的最重要因素還是源自一戰。
1914年7月28日,奧匈皇帝弗朗茲·約瑟夫一世發表了《致我的人民》,向塞爾維亞宣戰,徐徐拉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帷幕。大家分好戰隊,一起進入撕名牌環節。除了大家熟悉的歐洲戰場,還有一個就是中東戰場。
中東主要戰場在今天的土耳其南部,四百多年來這一區域一直在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下安靜的存在。而今天這地方已經是撕逼天堂,上面熟悉的地名基本出自這裡。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最發達時,北至土耳其南部的亞歷山大勒塔,南至西奈半島的阿里什,西至馬格里布,東至蘇伊士運河。
但是隨著歐洲強國的崛起,法國人佔領了突尼西亞和阿爾及利亞,英國人控制了埃及,1911年義大利人則在利比亞紮下了根。開撕之前,牛逼烘烘的奧斯曼帝國的地盤只剩下今天的土耳其,伊拉克,以及阿拉伯半島緊靠紅海向南延伸的一塊狹長地區。
當時他們還不知道這塊地下面有著世界上最豐富的石油資源,英國的戰略目標就是打通海上通道支援盟國沙皇俄國,確保蘇伊士運河和波斯灣與印度之間的聯繫暢順,印度是英國的財富來源。
德國要乾的就是破壞英國人的計劃。
而奧斯曼帝國在弗朗茲·約瑟夫宣戰之後,還不知道自已是否要參戰,就算參戰又要加入哪一邊?同盟國還是協約國?最終在8月2日決定與德國簽定密約,與德奧結盟。
這些人決定了一戰後的世界勢力範圍劃分,也種下了中東禍根。左起英國首相戴維·勞合·喬治,義大利首相維托里奧·埃曼努爾·奧蘭多,法國總理喬治·克列孟梭,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
美國人中途進入,卻拿到了最大實惠。所謂實惠就是付出和回報的比例。
美國的謀略的野心遠遠大於打得精疲力盡的歐洲強國。
奧斯曼與德國的秘約,英法俄起初並不知道。德國巡洋艦戈本號和布雷斯勞號在地中海西邊被英國皇家海軍圍追,順水狂奔逃到東邊,到達君士坦丁堡之後,艦上的德國水兵換上土耳其軍裝,成了土耳其海軍。
奧斯曼帝國撕下中立面具,隨即對達達尼爾海峽廣布水雷進行封鎖,兩艘德艦改頭換名後,炮擊黑海沿岸,老毛子這才愰然大悟。11月初俄英法相繼向奧斯曼帝國宣戰。
既然奧斯曼帝國站在了對手一邊,倫敦和巴黎決定把它收拾一頓。三個月後,英法聯合艦隊挺進加利波利半島,決定實行強行登陸戰役。打算先炮擊再地面推進,最終弄死對手。
計劃歸計劃,結果卻是慘敗而歸。英國海軍大臣溫斯頓·丘吉爾不得不引咎辭職,後來的土耳其國父一戰成名,這人就是穆斯塔法·凱末爾。
這場海陸撕逼大戰,助戰的澳大利亞被打得很痛很慘,澳新(紐西蘭)軍團有數萬士兵在戰鬥中喪生。
大英帝國澳大利亞騎兵團(駱駝)就這樣一排排列隊迎戰奧斯曼帝國軍隊。然後就沒有了然後。
奧斯曼帝國的土耳其軍隊,在戰爭中對亞美尼亞人進行了種族滅絕式屠殺,人數達一百萬以上,到今天為止也是土耳其人最為敏感的話題。
加里波利大敗成了同盟國的戰略轉折點。英國改變了戰略,轉而將兵力集中在這個奧斯曼帝國較為薄弱的邊遠地區中阿拉伯行省。而阿拉伯人也迫切希望脫離奧斯曼帝國統治,雙方一下子就勾搭上了。
1915年7月,亨利·麥克馬洪爵士代表英國與阿拉伯人秘密商定,要幫他們建立一個北起土耳其托羅斯山脈,南至紅海,西靠地中海,東鄰伊朗的統一的阿拉伯國家。
注意這是英國人自已的秘約,不是同盟國。
他不是阿拉伯人,卻在阿拉伯人脫離奧斯曼帝國的武裝反抗中屢建奇功,發揮了巨大作用。他是英國考古學家愛德華·勞倫斯(間諜)。
1916年6月,阿拉伯人的叛亂活動,對英軍從西奈半島經由耶路撒冷進軍大馬士革有著決定性作用。
然而,勞倫斯給了倫敦一封密函,「短期目標已達到,而阿拉伯人比土耳其人更不團結……」言下之意就是不必去履行與阿拉伯人的密約。
阿拉伯人被利用完後,建立一個統一的阿拉伯國家已經變成毫無可能。從契約精神上來說,這是英國人對諾言的背叛。
中東為何會亂這成個樣子?那一代阿拉伯人太過相信歐洲人的承諾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國家利益面前談什麼契約精神,那是騙三歲小孩的心靈雞湯。
英國人一邊與阿拉伯人密商,一邊卻與法國人密商劃定奧斯曼帝國崩潰後的各自地盤。勞倫斯博士在阿拉伯忙,而馬克·塞克斯爵士卻代表英國和法國外交官弗朗索瓦·皮科密謀一份完全相反的協定——《賽克斯-皮科協定》
阿拉伯省份的勢力劃分:法國得到北部,南部省份歸英國。具體分割為西起阿克里,東到基爾庫克,劃一條線,與法國人分而治之。1916年底,唐寧街10號同意這份秘密協議,密報俄國人時,沙皇也不表示反對。
心機婊莫過於大英帝國,可以厚顏無恥的同時跟兩個對象發兩個完全相反的誓言,毫無壓力。
英法密約是最高機密,到了1917年俄國革命勝利,列寧,托洛斯基公開了沙皇保險柜中的許多密約,也包括《賽克斯-皮科協定》,法國人有點害臊,英國只是翻了下白眼。
圖中是以色列人在炮擊對岸阿拉伯人。
而法國人不知道的是,英國這個心機婊,還跟別人簽了另一份密約。1917年11月2日,英國外交大臣貝爾福向猶太復國主義者聯盟保證,戰後一定幫助猶太人建國,國土就在原奧斯曼帝國的領土中划出一塊,也就是阿拉伯人自認為是他們的土地中選定。
阿拉伯人痛恨以色列有錯嗎?按英國人原先的承諾,這地就是阿拉伯人的。法國人呢?跳腳了,忍不了,當初拍胸脯,斬雞頭,喝血酒的盟友,居然跟他來這套。不行,法國人堅持要按《賽克斯-皮科協定》來,這是英國的承諾。
法國人堅持要求獲得黎巴嫩地區及向南延伸到底格里斯的地區的管轄權,並包括今天的敘利亞。
如果把黎巴嫩地區按承諾交給法國人,那以色列怎麼建國?法國才不管這些.
如果把敘利亞交給法國人,就連給阿拉人最起碼的底限也不存在了。
英國這個心機婊之所以如此糾結,因為他碰上了一個更大的心機婊。那就是美國。
美國來得晚,但要的很多。猶太人建國的背後站著是美國人,否則按英國的尿性,說翻臉就翻臉,當然是法國的友誼重要。
現在跟法國友誼的小船翻了,就是因為美國難纏。戰爭一結束,英法就開始互撕,「草泥馬,騙子!」「草泥馬,強盜!」
1919年等兩國撕得差不多,精疲力盡時,美國總統威爾遜抵達巴黎。「幹嘛呢?幹嘛呢?這事兒鬧呢,都是自家兄弟,好好說,好好說。」
一戰後,涉及分地盤的事非常多,本文只說中東。
威爾遜是為著美國利益而來,就代價而言,當然是英法損失慘重。美國提出一個解決方式,搞民意調查,看看這些地區的人民是不是願意接受你英國或法國的統治。
民主測評?法國氣得沒話說,尼馬,老子是民主幫的開山鼻祖,跟我來這套?但也沒法反駁。
測評兩個多月,測評人是倆美國人,一個是商人克萊,一個是神棍亨利.金。走訪了幾百名阿拉伯精英後,民意是:敘利亞人不希望法國人來統治,巴勒斯坦地區也不願英國人來接管。
最後美國調查員給了一份報告,就是英法都不合適,尊重民意嘛,大家既然都認為歐洲不該管這事兒,那就由歐洲以外的一個主持正義的大國來保護他們。
美國很為難,這怎麼好意思,這怎麼好意思,讓阿拉伯領袖海珊的兒子費薩爾來搞個阿拉伯國家吧,他聰明,睿智,有擔當。
英法都不幹,你當我傻呀?但最後也沒轍,有種勢力已經進到中東,猶太人建國已成定局。英法再度抱團,
法國將自己控制的區域分成黎巴嫩和敘利亞兩個國家,英國將美索不達米亞納入勢力範圍,將石油蘊藏豐富的摩蘇爾地區重命名為伊拉克。
再在敘利亞,伊拉克和巴勒斯坦之間,英法兩國建立了一個緩衝國,約旦。從此,黎巴嫩,敘利亞,伊拉克,巴勒斯坦永無寧日,而美國在中東有了以色列這樣一個鐵杆盟友,還有沙特也相當配合。
今天看美國炸這炸那,英法緊跟。旗子無非換成了「民主,自由,人權」,利益,屠殺,背叛,陰謀,盟約,各種戲碼照樣一出接一出的上演。
在強國之間的爭執是蛋糕的大小。
而弱國面臨的是生存或死亡。
這些最終都會在人民身上得到體現,你聽說過有美國難民,英國難民嗎?
只有自已強大,才有資格去跟別人討價還價。不團結,四分五裂的國家,早晚都是要被別人宰殺。美國這麼強還一天到晚喊愛國,他們傻嗎?
國與國之間是沒永遠的信任可言,也不可能有哪個國家的制度高大上,仰視他國時,別忘了低頭看自已的路,不然,你很快就會掉進坑裡。
推薦閱讀:
※讓庫爾德人獨立是解決中東亂局的鑰匙
※請介紹1980年美國從中東營救外交官的「阿爾戈行動」的相關情況?
※透過俄駐土耳其大使被刺殺,看懂中東敘利亞亂戰大戲
※薩瓦斯·根奇、法提赫·阿吉:中東精英如何認知土耳其外交
※[圖集]中東問題與中東戰爭之五——第二次中東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