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說寺廟祠觀庵之別
寺、廟、祠、觀、庵皆現在的宗教場所,是中國古代建築和宗教的集中體現,它融政治、哲學、宗教、倫理、文化、文學、語言、建築、藝術等等於一體,最為集中體現中國文化的地方,同時也是外來文化薈萃之地,所以它在人們的心目中,地位神聖莊嚴,人們不管是虔誠瞻仰,還是偶然相遇,都會沉浸於它這種莊嚴和深厚的文化氛圍之中。它們從建築形式上差異不大,非專業人士難以區分,從宗教文化上可謂大相徑庭,但著為非專業人士要有明確的概念,準確認識恐還有難度,本人慾想著些解釋以求解惑於民眾,不知是否說得清楚明白。
寺
寺,初始為官名。商周時期有太常寺,是掌管宗廟禮儀的官署。後來變成的執法者和官舍。《說文》雲「廷也」,即指宮廷的侍衛人員,以後寺人的官署亦即稱之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等,大理寺是中央的審判機關,太常寺則為掌管宗廟禮儀的部門。西漢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稱為「府」,九卿的官署稱之「寺」,即所謂的「三府九寺」即為此意。漢代,九卿中有鴻臚卿,職掌布達皇命,應對賓客,其官署即「鴻臚寺」,大致相當於後來的禮賓司。這裡的寺最早的本意並非是與宗教有關,僅是作為官府的辦公場所,或是生活場所。
相傳東漢明帝時,天竺僧人以白馬馱經東來,最初住在洛陽「鴻臚寺」,後來鴻臚寺改建,取名「白馬寺」,於是寺就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稱。梵語中,「寺」叫僧伽藍摩,意思是「僧眾所住的園林」其意明確,即宗教人士生活之地。隋唐以後,寺作為官署越來越少,而逐步成為中國佛教建築的專用名詞。
伊斯蘭教傳入中國後,又出現一種新的形式,即清真寺。清真寺是穆斯林舉行禮拜、舉行宗教功課、舉辦宗教教育和宣教等活動的中心場所。亦稱禮拜寺。系阿拉伯語「麥斯吉德」(即叩拜之處)意譯。《古蘭經》云:「一切清真寺,都是真主的,故你們應當祈禱真主,不要祈禱任何物」。清真寺是早先並不是叫這個名稱,唐宋時期稱為「堂」、「禮堂」、「祀堂」、「禮拜堂」,元代以後稱「寺」、「回回堂」,明代把伊斯蘭教稱為「清真教」,遂將「禮堂」等改稱「清真寺」,沿用至今。
廟
廟,最先之意為作宗廟尊先祖貌,即為祭祀祖先的地方。《說文》按,當作宗廟尊先祖貌也;《廣雅·釋天》上說:廟祧壇墠,鬼祭先祖也。其意基本相同。當然也有將房屋稱為廟的,如《爾雅·釋宮》云:室有東西廂曰廟,無曰寢,這裡說的是房屋。在《禮記·明堂位》中對廟說得更加明確和具體:按周制: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這裡的廟成了既具有地位和等級之別外,但也含有祭祀祖先之意。古有「太廟」之稱,其即是帝王的祖廟,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廟」。
由此可知,廟,奉祝皇族祖先靈位者稱為太廟,世家或富豪宅邸內奉祀祖先處稱為家廟。漢代以後,廟逐漸與原始的神社(土地廟)混在一起,蛻變為陰曹地府控轄江山河瀆、地望城池之神社。「人死曰鬼」,廟作為祭鬼神的場所,還常用來敕封、追謚文人武士,或說是祭祀聖賢者,如祭祀孔子者稱文廟或先師廟,祭祀武人者稱為武廟。如山東曲埠的文廟(孔廟)、還有到處可見的關帝武廟等。最多的是基於民間信仰而祭祀神靈的廟,如稱鎮守神祠為城隍廟、太山廟、財神廟、天妃廟(後改稱天后宮)、娘娘廟等亦屬之。
佛教引進之後被尊奉佛祖、聖賢、祖先之靈或神靈之處所。然而,佛典中的廟,與上述意義不同,而相當於梵語之「窣堵波」。西梵正音名為窣堵波,此土雲廟。廟者貌也,即是靈廟也。現代中國人,一般皆稱佛教之寺院為寺,如佛寺,而稱道教及民間宗教之建築為廟。然亦有人將佛教之寺院習稱為「廟」。廟的本意有其演變過程,廟是由「廟」簡化而來。廟,由一個廣字和一個朝字構成,廣指廣乏,指眾多;所以,廟字就是和很多人都到一個地方去朝拜、去瞻仰或說是去交流和溝通之地,可以理解為:人們尋求精神寄託的場所。
關於廟還有幾個有關的詞語有必要解釋一下。首先廟號,所謂廟號是古代給死去的皇帝特起的名號,如太祖、太宗、高宗、成祖等......。再是廟會,所謂廟會是規定某一天,在寺廟內外進行焚香禱告活動和交易的聚會。還有廟宇,是佛教,道教及民間信仰供奉的神佛,進行祭祀活動的建築和地方。最後是廟祝,他是廟宇中掌管香火的人。
祠
祠是為紀念偉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相當於紀念堂)。這點與廟有些相似,因此也常常把同族子孫祭祀祖先的處所叫「祠堂」。祠堂最早出現於漢代,據《漢書·循吏傳》記載,「文翁終於蜀,吏民為立祠堂。及時(指誕辰和忌日)祭禮不絕。」東漢末,社會上興起建祠抬高家族門第之風,甚至活人也為自己修建「生祠」。由此,祠堂日漸增多。祠形聲。字從示,從司,司亦聲。「示」指「祖先」。「司」本義為「世代從事某專業」,引申義為「專業執掌」、「專職從事」。「示」與「司」聯合起來表示「世世代代專門祭祀祖先的廟堂」。本義:家族祭祀祖先的建築。引申義:名士偉人紀念堂。
在古代春祭曰祠,仲春之月,祠不用犧牲,用圭璧及皮幣,在民間中有祠山神之習慣。封建制度下供奉祖宗、鬼神或有功德的人的房屋:祠堂、祠廟、宗祠,後來變成家族的活動場所,具有宗法制的特徵,是族長處理家族內部事務和進行重大活動的場所。
觀
觀,本意有看之意,即觀看、觀察。古代一些權貴家庭的門前有二個高大的門闕,這個建築主要功能,是便於守衛在門闕之上的人觀察、了解外面的情況,後來引伸為在古代天子、諸侯宮門外張示法令的地方。《爾雅·釋宮》郭璞注:「宮門雙闕,舊章懸焉,使民觀之,因謂之觀。」這裡的二個「觀」字是有所不同的,前者為動詞,即為觀望,觀看,其意是說,要民眾能看到,後者即為名詞。《釋名》云:「觀者,於上觀望也」。再往後發展,觀就成了古代天文學家觀察星象的「天文觀察台」。史載漢武帝在甘泉造「延壽觀」,以後,建「觀」迎仙蔚然成風。
漢代是中國黃老學說發展的高峰時期,當時能觀察天象的都是些文化人,對於天象,道術都知之甚廣,所以觀被這類人所佔有,據傳,最早住進皇家「觀」中的道士是漢朝的汪仲都,他因治好漢元帝頑疾而被引進皇宮內的「昆明觀」,從此,道教徒感激皇恩,把道教建築稱之為「觀」。觀成為道教場所之後,在什麼地方修建觀和修道是緊密相連的,它是道士們生活和從事宗教的場所,當然這個觀與其本意已經沒有關係了。
庵
庵字,形聲。字從廣,從閹省,閹省亦聲。「閹」意為關門。廣指房屋。廣與閹省聯合起來表示「關門的房屋」。本義:不對外開放的房屋。特指:女性修行者居住的寺廟。闇的俗字作庵或菴,草圓屋謂之庵。《釋名·釋宮室》:庵,舍也。《廣雅》親人菴廬。
由此可見,庵是古時一種小草屋,即所謂「結草為庵」。舊時文人的書齋亦稱「庵」,如「老學庵」、「影梅庵」。到漢以後建了一些專供從事宗教活動的女性居住的場所,稱之為庵堂,於是「庵」也就成了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專用建築名稱了。
上述對古代宗教建築及其活動場所進行簡要解釋,不知道是否正確、明了,望朋友們指證,誠謝。
轉自古道斜陽博客
推薦閱讀:
※明朝喜修長城為何清朝好修寺廟?
※必定將會同海內外眾多的超級富豪在廣東信宜市建起香火鼎盛的「楊公寺廟」!!!
※寺廟觀庵區別幾何?
※揚州排名第一的寺廟已有1500年歷史,鑒真曾任住持
※中國最險的6大寺廟之一 被稱為陝北「蓬萊仙境」
TAG:寺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