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故事
從「萬歲」談中西方文化差異
姚向華
學語言必然離不開文化,「語言與文化唇齒相依」。小學英語教學也不例外,文化要滲透,而不能是牽強的灌輸。
一次上課時,我帶領學生複習以前學過的三會單詞,我領讀一遍後,讓學生自己練習,我在巡視時,姜竺豆同學調皮地問我:「老師,英語的『萬歲』是『Hooray』,那『萬歲,萬歲,萬萬歲』是不是就是『Hoory,hoory,hoo,hooray呢?』」聽了這天真的的問法,我不禁笑了起來。我剛要給她糾正,轉念一想,這不正是很好的滲透中西文化差異的機會嗎?於是,我馬上把好的問題轉給全班學生,同學們也大笑起來。我對學生解釋說:「萬」只是中國習慣的翻譯方法。在中國,「萬歲」以前是祝福皇帝的,後來成了皇帝的代名詞,再後來就成了我們高興時的一種歡呼語了。當我們很高興,或某件事特別稱心如意的時候,我們都可以說萬歲,但是西方國家其實是沒有「萬歲」這個概念的,他們會很疑惑,人會活一萬歲嗎?這不可能啊?其實,這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接著,我又引導孩子們,說說他們所了解的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從飲食、服飾、節日、風土人情等,知道多少就談多少。這一下可打開了同學們的話匣子。什麼「raining cats and dogs」並不是說「下貓下狗」,而是「傾盆大雨」的意思;什麼蘇格蘭男人也穿裙子啦;什麼西餐不用筷子而是用叉子啦;什麼外國人不問年齡、收入等隱私啦……我拋出了「萬歲」這塊「磚」,卻起出了這麼多塊「玉」來,孩子們的知識面更真廣啊!正當大家沉迷於探討中西差異,意猶未盡的時候,下課鈴響了,我馬上說「Class is over.」。同學們高呼著「Hooray!」,爭先恐後地跑出了教室。
我想,這也算是一個中西文化的小差異吧。那就是要絕對尊重學生的「人權」,把他們應有的課間活動時間一分不少地還給他們。從差異中,讓學生體會文化的不同,讓語言插上文化的翅膀,讓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飛得更高,走得更遠。
推薦閱讀:
※如何擁有像童年一樣的快樂?
※有哪些心理學上的冷門知識?
※嬰兒應該幾歲開始學習第二門語言才能跟母語沒區別?
※大學應做哪些有意義的事?
※上了211、985就能人人平等?這不過是你的錯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