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名媛孟小冬:男人裝,女人心(5)

第五節 「一切都過去了罷!」  1938年,杜月笙和姚玉蘭因戰亂避居香港,次年,孟來滬又赴香港探望杜月笙。1946年,已返回滬上的杜月笙,又讓總賬房黃國棟寫信給孟,催其南下。   1947年,杜月笙60大壽,於是再次邀請國內名角匯聚一堂,為其祝壽。孟小冬自然在其內,梅蘭芳也被請來,中國大戲院組織了十年的壓軸大戲,其中梅蘭 芳演前八天,孟小冬則演最後的兩天——從壓軸戲的安排來看,梅蘭芳的分量略重,為八天;孟小冬的戲份少輕,為兩天,但孟小冬則是最後兩天,為大軸,兩人可 以說針尖對麥芒,顯然,這樣的安排也是刻意而為。  而在這次祝壽大戲中,孟小冬可以說再現輝煌,她主演的是《搜孤救孤》。在這最後兩天 中,當年就在台下親臨觀看的譚元壽先生後來回憶說,「那兩天,台下是滿坑滿谷,舞台兩側也全是來觀摩的南北名角,塞得水泄不通。」那天四大鬚生之一的馬連 良先生與後來香港《大成》雜誌主編沈葦窗是也坐在台下,只是當時人滿為患,兩人是湊合著合坐在一個凳子上看完了這齣戲的。在看戲的時候,馬連良這位名角就 在台下不由自主地連連給孟小冬喝彩。《搜孤救孤》本來也是馬連良的拿手戲之一,但在這之後,他就悄悄把這齣戲改了名字,稱為《趙氏孤兒》,這似乎是有意避 開孟小冬的鋒芒;而四大鬚生中另外一位譚富英出了戲院就對旁邊人說:「小冬把這出《搜孤》給唱絕了,反正我這齣戲是收了。」也就是說他從此不再唱這齣戲 了。  由此可見,孟小冬數年寒窗苦學,今天算是修成正果——當時上海有收音機的家庭可以收家家戶戶都在聽孟小冬的這齣戲,而孟小冬究竟唱得怎樣,今天也有當年的現場錄音可供鑒賞,無論如何,孟小冬雖然還不能蓋過梅蘭芳,但至少已經平分秋色了。  到了1948年,北平已經被圍,平津戰役即將打響,而孟小冬此時還在北平,於是杜月笙急忙用自己的飛機去北平把孟小冬接回了上海。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孟小冬隨杜一家遷居香港。  而在此後,有一件小事又讓孟小冬圓了最後一個夢:嫁人要嫁比梅蘭芳強的人!   1950年,已經重病在身的杜月笙打算遷居法國,他就讓姚玉蘭計算需要辦多少張護照,姚玉蘭算了算,共計需要27張。其中當然也有孟小冬的,但一向孤傲 的孟小冬站在旁邊,卻幽然地說了一句話:「我跟著去,算丫頭呢還是算女朋友呀。」杜月笙聞聽此言,先是一愣,然後當即對家人說,立即與孟小冬完婚。不久 後,64歲的杜月笙和43歲的孟小冬正式結為夫妻,孟小冬也算了了一樁心愿——除了唱戲,杜月笙哪一方面都比梅蘭芳強,至少,至少,他是孟小冬真正的知 己。  一年之後,杜月笙去世。  孟小冬此後在在香港和台北課徒傳藝。  當時,當孟小冬隨杜月笙去 了香港後,新中國已經成立,和周旋一樣,大陸方面出於統戰政策,向避居香港的許多文化界人士發出邀請,請他們回來,重新唱戲、寫文,員馬連良、張君秋、楊 寶森等梨園名家先後返回大陸。孟小冬自然也是統戰政策爭取的對象之一,周恩來就委派章士釗多次赴港做孟小冬的工作,章士釗本以為只要送去一紙書信就能成, 因為孟小冬的母親此時還在北平,但沒想到竟然被孟小冬一口回絕。後來,在一九五七年,章士釗曾寫了一個條幅贈給孟小冬:「當時海上敞歌筵,贈句曾教萬口 傳。今日樊川嘆牢落,杜秋詩好也徒然。絕響譚余跡已賒,宗工今日屬誰家。合當重啟珠簾寨,靜聽營門鼓幾撾」。裡面充滿了無奈和感慨。   其實,章士釗也是暗戀孟小冬的人之一,但他就像是迷戀林徽因的金岳霖,不敢聲張,只是一個人悄悄地眷戀著。在章士釗的家中,有一幅立軸,上面寫道:津橋昔 日聽鵑聲,司馬梨園各暗驚。人面十年重映好,梁州復按陡生情。四合院正房東牆掛著一幅立軸,落款是:小冬女士清鑒章士釗。  1977年5月27日,孟小冬去世。
推薦閱讀:

紅杏出牆的女人心裡都想些啥?
八種男人最容易偷走女人心
女人心語
如何輕鬆俘獲女人心?
一個女人把她所有的隱私都告訴你,代表什麼?

TAG:人心 | 名媛 | 女人心 | 女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