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禮貌和禮節

曾在《讀者》上讀到一篇奧地利人奧利弗(Oliver)寫的文章,說是他在中國大陸生活了四年,看到的所謂中國人的禮貌令其非常迷惑。比如說,中國人在車站買票時插隊,還未等前一位乘客下車,就迫不及待地鑽進計程車,更為惡劣的是隨地吐痰——一位歐洲女士覺得這個習慣令人作嘔,發誓再也不來中國了。作為土生土長的中國人,我們對這一切早已司空見慣了。如果要將上述表現歸結為不禮貌的話,那我隨口可以說出一大串:國罵、大聲喧嘩、公共場所抽煙、亂闖紅燈、亂扔垃圾、上公廁後不沖水、吃自助餐時浪費,等等等等,不勝枚舉。中國號稱禮儀之邦,在古代是一個很懂禮貌的國度,何以發展到今天,竟被人目為不懂禮貌了呢?我想,這除了說明我們的文明程度與世界的進步已經有了一定的差距外,還有一個原因,是我們對禮貌的理解有些偏差。中國人所說的「禮貌」,往往帶有很謙恭的成份,人與人之間講究禮貌,是一種親近的表示,一種客氣的態度。於是我們看到,在對親人、同事、朋友特別是對領導的時候,人們往往表現得溫良恭儉讓,一副謙謙君子相。因為有了這一層特殊的關係,大家才注意相互關懷、體貼、幫助、照顧。久而久之,養成了習慣,成為約定俗成的「規矩」。其實英文中的「禮貌」(courtesy)一詞,強調的是動作,是原則,是作為一個正常人所應該做的事情。「courtesy」與我們通常所說的「禮節」一詞或許更為相近。它是日常生活中人與人相互往來時尊重對方的一種必要的形式。別人幫了你的忙,必須道一聲「謝謝」;給人家添了麻煩,理應說句「對不起」,這幾乎是不需強調、不需提倡的事情。有一次我騎自行車外出,從身後飛過一輛摩托車,一位小夥子駕駛,後面坐著一位女郎。他們經過我身邊時,忽然從那位女郎的坤包里飄出了幾張百元大鈔。我見狀急忙大喊大叫,那兩個年輕人聞聲掉轉車頭,從地上收拾起鈔票,一加油門就竄了。我覺得,這對男女非但不懂禮貌,而且連基本的人格也降低了。再看看我們在這方面的做法,確有很多值得反思之處。最為典型的是,我們的禮貌教育往往帶有很大的功利成份。從小父母就對我們說,對街坊鄰居要有禮貌,因為遠親不如近鄰;上了學校以後,對老師要有禮貌,因為老師對我們的學習知識關係極大;參加工作以後,對上司要有禮貌,因為上司對我們的進步升遷具有關鍵作用。對其他的人,卻教導我們要注意,要提防。出門在外要防止小偷,防止騙子,防止流氓。而極少告訴我們要尊重他人,幫助他人,尤其是老弱病殘者、引車賣漿者。發展到目前,就連老人躺在地上也不敢上前去扶一把。就在今天,我去早市買菜,在我右前方,有一位女士推的自行車忽然偏了,眼看就要歪倒。我眼疾手快,跨前一步幫她扶住了車,女士連聲說:「謝謝謝謝!」而比我還近的人,卻無動於衷(說這事並非自我點贊,而是說明一種現象)。久而久之,我們就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式,只尊重與我親近的人、對我有用處的人。其它的一切人,都是外人,都可以冷眼相向,更談不上待之以禮了。所以我認為,我們現在所應下大力強調的,是漢語中的「禮節」問題,將懂禮節、講禮貌,當成一件做人的常識來對待,把自律、待人、接物三個方面作為人的基本文明要求和規範原則。長此以往,我們也完全能夠做到,在說「請、謝謝、對不起」時像呼吸一樣自然。我對奧利弗(Oliver)文章中提到一些外國人對待我們不禮貌的「解決方法」尤其感到擔憂:他們變得比當地人更粗魯。到商店買東西時從不排隊,只是擠到前邊大聲招呼店員,於是他比其他所有人都能更快地買到東西;在飯店點餐也是一樣,嚷嚷的聲音越大,吃上飯的時間就越早。老外總結出的這套以更不禮貌對付不禮貌的辦法,令我想起了兩句古語:一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二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推薦閱讀:

禮貌=禮節+禮儀
上網的10個基本禮節
古代歷史上外國使臣來華見皇帝要行那些禮節?
飲茶禮節
銷售禮節

TAG:中國 | 中國人 | 禮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