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世界格局的三個戰略思考 - 龍凱鋒環球軍事博客 - 環球博客...

我先講講我最近的幾點思考,不對的地方,請諸位朋友批評指正。最近的局勢,大家也知道,比較緊張。不少朋友在群里討論很激烈。特別是關於美帝在朝鮮半島的軍演,在南海的高調介入,在日本的釣魚島宣言。網路上的輿論,全國的國民,都有點群情激揚了。群情激揚的心情,我們都可以理解,而且感到高興,說明我們國民關心國家安全,關心國際大事。這是民族覺醒,國家崛起的必備條件。我今晚思考的問題有三個。先談第一個問題:如何分析美國目前的戰略意圖。美國目前採取的是戰略進攻,還是戰略防禦? 自從2008年金融危機後,特別是奧巴馬上台後,美國在全球展開了戰略進攻態勢。中東歐反導、東亞反導、希臘金融危機、科索沃獨立後續問題、吉爾吉斯坦內亂、天安號事件、黃海軍演、南海高度介入、等等……要分析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回顧下美國的戰略發展態勢。 美蘇爭霸,隨著蘇聯的崩潰,美國成為一超獨霸的大國。美國繼續領導北約東擴,乘勝追擊,繼續擠壓俄羅斯的戰略空間。同時把中國樹立為下一個敵人。在美國同時打壓下,中俄開始合作,成立上合組織,以維護彼此的安全和利益。美國挑起台海局勢,擴大美日同盟範圍,明確把台灣納入美國的保護範圍,嚴重干涉了中國內政,妄圖再次讓中國陷入內戰之中。以此消除中國這個最有潛力成為美國的對手的國家。在台海危機後,中國開始展示了大規模導彈戰的能力,這使美國不得不投鼠忌器,開始炒作展TMD和NMD(戰區導彈防禦系統和戰略導彈防禦系統) 。為了繼續團結北約,主導北約,美國利用了北約東擴的進攻態勢,逼迫俄羅斯繼續和北約對抗。由於俄羅斯主動和北約加強合作,同時加強與歐盟的合作,歐盟一體化程度提高,歐元成立使美國的美元本位制受到戰略威脅,美國開始發動科索沃戰爭。 在科索沃戰爭的間隙,美國陰謀地襲擊我駐紮南聯盟大使館。目的很明顯,就是利用北約的戰略優勢,對我進行戰略打壓和遏制。然後,偵察機事件,進一步與中國進行戰略對抗。同時也是對我們戰略意圖和戰略能力的評估。看美國能否利用中國戰略力量和意圖還未達到與美國攤牌的空擋里,美國實施自己的大中東計劃和大中亞計劃。經過了南聯盟大使館和偵察機事件的戰略測試,美國認為中美戰略攤牌時間在2016年以後,也就是說在十五年時間內,中國會繼續成為鴕鳥,不敢與美國對抗,對美國的全球擴張不構成戰略威脅。這從美國一些戰略思想庫的文章中可以看得出美國的這一戰略判斷。所以,美國開始發動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全面推行大中東計劃和大中亞計劃,搶奪世界石油資源控制權,想趁中國全面發展經濟,實力不大和雄心不足的空擋里,牢牢奠定世界戰略主導權,進一步夯實美國的戰略優勢基礎。沒有想到,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美國勝而不利,久拖不決。這是美國的戰略失算。 而這幾年來,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簡單說加入世界經濟體系之中,經濟實力得到迅猛的增長,中俄之間的戰略合作趨勢加強,彼此的利益合作基礎加強。中歐、中日之間的貿易額,利益合作基礎不斷擴大,甚至中韓、中澳的利益基礎都迅速擴大。隨著美國在阿富汗、伊拉克的久拖不決,戰略資源受到極大消耗,而中俄歐都在埋頭髮展,實力無損,養精蓄銳,世界多極化趨勢明顯增強。美國作為一超的格局,在阿富汗、伊拉克的戰略消耗下,在世界道義面前,美國作為救世主的形象已經蕩然無存,作為世界經濟的發動機的戰略優勢也蕩然無存。而取代的是窮兵黷武,亂殺無辜,欺壓小國弱國,敲詐勒索、欺騙世界的惡霸形象。在美國戰略優勢相對下降的情況下,而多強戰略力量相對上升的情況下,美國展開了對多強的戰略干擾、挑撥和打壓行動。中東歐反導、東亞反導、希臘金融危機、科索沃獨立後續問題、吉爾吉斯坦內亂、天安號事件、黃海軍演、南海高度介入、等等,就是此戰略意圖指導下的具體操作。 操縱中東歐反導,無非是強化北約的安全主導作用,繼續達到控制歐洲,主導北約的目標。操作天安號事件,無非是強化美日、美韓安保條約,繼續鞏固美國西太平洋安全體系結構,阻止東北亞一體化發展趨勢,避免美國被邊緣化。操作南海事件,是想阻止中國與東盟自貿區融合過程,防止美國在東南亞被邊緣化。操作吉爾吉斯坦內亂,是想阻止中國對中亞的融合和影響力。所以,表面看美國是在戰略進攻,其實是戰略防守,防守的目的,就是避免多強的戰略,威脅到美國在世界各區域的主導權和戰略利益。我們只有認識到,美國戰略進攻的目的是戰略防守,我們才能更好地預測美國的下一步戰略行動。 如果我們認為,美國真的是想入侵中國,那麼我們就可能戰略誤判,採取的戰略對策也將大相徑庭。個人認為,美國目前的所有戰略進攻,其實和胡總所說的「折騰」類似。美國就是通過進攻,看看多強之間,多強主導的區域之間,矛盾是否激化,從而避免美國的戰略被動。折騰的目的,就是打亂遲滯多強的戰略布局,區域整合進程,發展進程。甚至搞亂俄羅斯、中國、歐盟,以繼續維護自身的強大。作為資本家,思維都是類似。一是通過自己的優勢去競爭,達到壟斷目標。二是通過搞破壞,消滅競爭對手,從而達到壟斷目的。 美國也一樣,一是繼續擴張其大中東、大中亞戰略計劃,維護美元本位制優勢,使自己的戰略目標實現。二是通過搞各種手段,遲滯、破壞、干擾多強的戰略布局,使多強無法實現自己的戰略目標。降低多強對美國的戰略威脅程度。所以,個人認為,美國的戰略意圖有兩種:一是繼續折騰,通過折騰,尋求多強的戰略失誤。二是繼續折騰,以換取戰略籌碼,實現戰略收縮。這意味著,不管美國是戰略收縮,還是戰略進攻,都會繼續折騰。不同的是,一個折騰是為了戰略進攻,即戰略冒險,如攻打伊朗,強行推行大中東計劃的第二階段。繼續在阿富汗增兵,甚至攻打巴基斯坦,實現南亞破局。在這些都無法實現的情況下,美國將不得不面臨著戰略收縮。也就是說,美國即使戰略收縮,也是建立在與多強所在區域的強國合作基礎上收縮的。---這是我思考的第一個問題。我思考的第二個問題是:美國戰略收縮,中國該怎麼辦? 對於我們中國來說,新中國建立六十年來,我們的前三十年,基本是和蘇聯合作;後三十年基本是和美國合作。當然中間有摩擦,但大的方向是這樣的。新中國成立之際,中國只是蘇聯的小弟,只是國際共產主義的一個成員而已。中國夾在美蘇爭霸之間,位置特殊,作用巨大,是美蘇爭取的對象。到了今天的中國,在國際格局中已經逐步成長為世界一極。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和我們對自己的戰略定位。但是,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們雖然有世界一極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基礎,但我們一直在示弱,和美國沒有展開正面的衝突。我們要想成為世界真正的一極,必須實現主導亞洲的戰略目標。否則,我們作為世界一極,並沒有穩定的發展空間和根基。既然美國要戰略收縮,我們就需要戰略跟進,填補美帝收縮後的戰略空間和影響力。這是中美未來10年乃至更長時間的大勢。所以,我們在思考了第一個問題基礎上,判斷美國的戰略進攻戰略意圖後,我們就可以採取自己的對策。 一是示強保證自己的利益不受美帝侵犯,保證自己的戰略布局不受美帝威脅和干擾。這個度的把握非常重要,既要保證自己的戰略不受美帝干擾破壞,又要不讓多強和周邊國家感受到威脅。如果美帝敢冒險,那麼我們就要有陪美帝冒險的決心和能力。

二是要善於合作,構築自己的統一戰線,與周邊國家實現互利共贏的局面。以最大限度瓦解美帝的戰略挑撥和干擾。最好是和周邊國家建立危機管控機制,類似於安全條約,形成區域軍事、經濟等綜合安全機制,共同對付美帝的干擾和挑撥。這是軍事互信機制,經常性進行聯合軍演。

三是要積極主動地聯合多強,多進行合作,少進行對抗。多進行互助,少進行拆台。維護世界多極化格局的發展趨勢的穩定,促使多極化格局早日形成。

四是要敢於主動出擊,破壞美國的戰略布局,通過主動出擊,耗敵疲敵,減輕美國對我的挑撥力度和戰略壓力。---- 這是我思考的第二個問題。我思考的第三個問題,是預測未來世界格局的發展趨勢。 多極化是目前絕大多數國家,包括中歐俄在一定階段的戰略意圖。多極化的實質,是區域化,即由美國主導的國際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格局轉變為由多強主導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科技格局。至於多強自己能主導多少區域,影響力多大,得看多強自身的實力和戰略布局。世界是三極,還是四極? 俄羅斯有作為一極的政治、經濟、軍事、科技、地緣潛力基礎。但弱點是經濟的外聯性弱,經濟的經脈與世界不通,沒有融入到世界的貿易體系之中,可持續發展的穩定性不足。歐盟作為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工業基礎雄厚。弱點是歐盟內部的利益難以協調,對外缺乏一致性,對內缺乏利益的統一性。特別是在重大安全問題和戰略利益時,容易形成分歧。其作為強大一極的穩定性不足。美國,經濟基礎雄厚,地理位置優越,軍事實力強大,作為一極是必然的。 中國作為一極,需要走自己的路,否則即使成為一極,也很難有後續的戰略發展。蘇聯的稱霸道路是走不通的,美國稱霸的道路也是走不通的。我們走什麼路?這條路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如何制定對外戰略發展的路。二是如何制定國內發展的路。所以,認識蘇聯為什麼崩潰,找准蘇聯崩潰的內在原因和外在原因,特別是指導思想上的經驗教訓,非常寶貴。 認識美國為什麼衰落,找准美國衰落的內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對我們今後的發展道路,也是非常寶貴的。我們中國作為後起的世界性大國,有後發優勢,這個後發優勢就是能夠成功地借鑒美蘇所走的道路的不足和優點,與我們的國情相結合,成為指導我們今後所走的路的寶貴經驗。毛主席從列寧的城市包圍農村道路中,摸索出了從農村包圍城市的中國革命道路,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多極化發展後,世界將慢慢進入統一期。我們期待大同世界的到來。今晚的演講完畢,不對的地方,請諸位朋友批評指正。

推薦閱讀:

阮宗澤: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前景論析
日本急欲對外「輸武」的戰略考量
特朗普「基於力量的和平」的戰略表述
論構建新世紀大國戰略穩定框架
南海成「戰略大競逐」新舞台

TAG:軍事 | 世界 | 思考 | 博客 | 戰略 | 格局 | 世界格局 | 環球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