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孔子學處理情緒——哀

文/姜志勇

「哀」指心情悲痛、悲傷,多指親近之人逝去後產生的情感、情緒,現多引申為極度失望、絕望、痛苦、抑鬱、情緒低落等心情。同「喜」、「怒」一樣,如何節制自己低落的情緒也非常重要!

節制自己低落的情緒(資料圖 圖源網路)

【孔子事例】

孔子是商朝王族的後裔。武王伐紂滅商後,封紂王的兒子武庚於朝歌,讓他奉行商湯的祭祀。武王死後,武庚與管叔、蔡叔、霍叔等諸侯共同謀反,不久被周所敗,武庚被擒,繼而被廢,周成王命令紂王的同父異母哥哥微子啟統領商朝遺民,並把封地改為宋國,遷徙殷人的子孫到此地。孔子的曾祖父防叔是宋國貴族,為了躲避禍亂逃亡到魯國,並在魯國定居,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是下層貴族「士」,母親叫顏徵在,是大戶人家的女兒,嫁給叔梁紇做妾,孔子出生不久後叔梁紇就去世了,他們母子不為大婦所容,便遷居到了曲阜附近,顏徵在為了生計,且讓孔子有個好的生活環境,日夜做工,非常辛苦,三十多歲就像五十多歲的樣子,孔子對母親的辛勞非常傷心,在十幾歲就開始打工,想為母親分擔一些家務,但母親常年積勞成疾,在孔子十七歲的時候就去世了。孔子一直是非常懂事、非常陽光的人,但母親的去世讓他非常悲傷,他趴在地上哭得死去活來,孔子從小是母親養大的,母親含辛茹苦,如今他快要長大成人,快要有能力讓母親過上好生活的時候,母親就走了,所以孔子特別難過,他後來曾對弟子說過,「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最怕的就是「子欲養而親不待」。孔子按照周禮為母親舉辦了喪禮,而父母合葬是周禮,他想把母親和父親合葬在一起,但父親死的時候他還小,加之那個時候的人死了「不封不樹」,不在葬人的地方留記號,因此他不知道父親葬在哪裡。周圍的人被孔子的孝心感動,紛紛幫他,最後一位老鄰居告訴了他父親的葬地。母親下葬後,孔子非常悲哀,他再一次感受到了守孝三年的重要性。後人在推崇孔子的時候,對他的母親也倍加推崇,母親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孔子之所以能取得後來的成就,和他母親的教育分不開,只要我們對孔子母親的事迹有些了解,就不能不感嘆,這真是一位偉大的母親。

日夜做工 非常辛苦(資料圖 圖源網路)

顏回是孔子最中意的弟子,他年僅十三歲的時候,就拜在孔子門下,和孔子學習詩書禮樂。顏回非常聰明,常常能舉一反三,學習的非常快,因此,雖然年紀小,但很快就在諸多弟子中嶄露頭角。除了聰明之外,顏回最讓人敬佩的是他的德行,他家裡窮,住在非常簡陋的地方,吃的也是非常差的食物,很多人都看不下去了,但顏回自己卻不覺得這樣有什麼不好,反而非常享受內心的安寧、快樂,「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孔子對顏回非常喜歡,把他當自己的兒子一樣看待,把他當作自己的驕傲,當有人問起他的弟子中有什麼人才的時候,他總是他顏回放在前面,顏回對孔子也非常尊敬,並能理解孔子的志向,當孔子遭遇陳蔡之厄的時候,其他弟子都懷疑孔子的思想是否有用?就連子路、子貢也發生了動搖,唯有顏回始終相信老師,他說,「老師的理想很高,學問很深,所以才不被一般世人所理解、採用,這正是統治者的恥辱。」可以說,孔子和顏回除了之師生,還是父子、知己,所以當顏回英年早逝的時候,孔子非常悲傷,他連說,「這是老天爺要亡我啊」、「這是老天爺要亡我啊」,當有弟子問題,你怎麼這樣傷心的時候,他說,「我能不悲傷啊,我這時不悲傷何時悲傷啊!」顏回的死,對孔子是一個打擊,後來孔子還經常想起顏回,經常感嘆顏回「不幸短命死矣!」

顏淵死 子哭之慟(資料圖 圖源網路)

親人逝去後,孔子雖然很悲傷,但也有節制,沒有因為悲傷而作出逾禮傷身的事情。母親去世後,他能忍住悲痛嚴格按照禮節舉行喪禮。顏回去世後,同學們想進行厚葬,他們認為以顏回的才會,怎麼也能是頂的上一個「大夫」的稱號,因此就按照「大夫」的禮節操辦葬禮,孔子知道後並不認可,他說「顏回把我當父親看待,我也把他當自己的兒子看待,舉辦這樣不符合實際的葬禮,他不會同意的,他不是一個慕虛榮的人!」顏回的父親對孔子說,「你對顏回那麼好,顏回有棺無槨,我想把你的車改成槨,怎麼樣?」孔子說,「這樣好像不行,首先,我是一個大夫,出門坐車是禮節,如果沒有車的話,以後怎麼出門啊?其次,我把顏回當兒子看待,我的兒子孔鯉死的死後,也沒有槨,他們倆應該一樣啊?」孔子不是捨不得車,而是要按禮行事。

在教導弟子上也是如此。孔子的老婆死了,兒子孔鯉非常傷心,按照禮制守孝三年,但三年過後,孔鯉還非常傷心,經常哭泣,孔子聽到有人哭泣,就問誰在哭,弟子告之曰「孔鯉」,孔子聽後就說,「這有點悲傷過頭了,也不符合禮制啊。」孔鯉聽後,就不在悲傷了。子路的姐姐去世了,喪期過後子路還穿著喪服,孔子看到後就問「為什麼不脫了喪服?」,子路說,「我的兄妹少,實在不忍心姐姐去了啊!」孔子說,「親人去世,我們都不忍心啊,但凡事都要有個度,先王制禮作樂就是把過的地方糾正,不足的地方補全啊!」子路聽後,便脫了喪服。

【引證事例】

親人逝去後,如果哀傷過度會怎麼樣?劉宗周是明末大儒,他是北宋以來興起的宋明理學的總結者,也是明末清初新思想的啟發者。劉宗周是遺腹子,他母親懷他五個月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他的父親名為劉坡,是個大孝子,母親去世的時候,號啕痛哭,多次因悲傷而昏迷,好多天都不吃東西,只是偶爾進些米湯,以至於身體極度虛弱消瘦,在三年守孝期間,心情也非常低沉,每當想起母親在世時的音容笑貌,都非常難過,三年下來,身體底子嚴重虧損,有時更咳血不止。在古代,父母去世之後,子女的哀傷和守孝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儀式,許多人為了表達自己的孝心都是過份悲傷,住茅草屋,吃糠咽菜,三年下來,把自己的身體弄垮了,可以說,守孝是古代對孝子的一大道德和身體上的雙重考驗,不少人都是因為這個而英年早逝的。但這不符合孔子的思路,孔子認為,哀傷要有節制,「喪致乎哀而止。」心情悲傷就可以了,不用非要吃糠咽菜,以至把身體弄垮。

哀傷要有節制(資料圖 圖源網路)

有一個心理醫生,他說自己曾接待過一個病人,這個病人的丈夫已經去世一年了,她一直沉浸在痛苦中,每天吃不下飯,只要看到丈夫的照片和遺物,眼淚就止不住,自己經常拿著丈夫生前送的東西,一看就是半天,一年下來,她覺得自己神經非常衰弱,狀態非常不好,精神快崩潰了。這個醫生認為,這是典型的因為過度悲傷而心理抑鬱的癥狀。悲傷如果得不到控制,長期處於悲傷中的人就會心理抑鬱,弗洛伊德認為,在哀傷者那兒,世界是貧乏無味的、空虛的,精神找不到寄託,情感找不到出口,這時需要重新發現生活的樂趣,重新找到生的寄託,否則長期處於抑鬱中的人,很大比例有自殺傾向。

哀莫大於心死,過度哀傷、絕望會讓一個人精神麻木,變得猶如行屍走肉。魯迅筆下的祥林嫂就是這樣的一個悲劇人物,她在丈夫、兒子相繼去世,自己又遭到連番精神打擊下,內心極度苦悶,「全白的頭髮,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彷彿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

【解】

從《論語》來看,孔子一直主張哀傷要有節制,比如,「哀而不傷」、「喪致乎哀而止」,從他自己的人生經歷就能看出,他沒有因為對顏回去世的悲傷而不顧一切做出讓自己逾禮的事情,即使是在心情再悲傷、再低沉的情境下,他也能很快就走出來,這得益於他的人生閱歷,也得益於他對天道、人道的體悟。莊子妻子去世後,莊子擊鼓而歌,他認為,人的生死就像春夏秋冬四季交替一樣,他的妻子回歸天地,安然的常留在天地間,這是天道使然,再怎麼悲傷也沒有用,還不如為他的回歸天地而高興呢!這確實是大智慧!

本文為騰訊儒學頻道原創,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推薦閱讀:

老料(紅心料)緬花表面處理適合什麼工藝?做大漆、生漆、燙蠟、抹蠟還是生磨?
劉國梁處理張繼科紋身情商高 不洗掉也能保國乒聲譽
被人咬了要不要打狂犬疫苗?被打過疫苗的貓狗咬了怎麼處理?
竊取信用卡信息資料後偽造信用卡並使用的,如何處理?
第10章 天蓬元帥投胎後的肉身竟然被這樣處理?九葉靈芝草?

TAG:情緒 | 孔子 | 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