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與哲學》知識提綱(上)

《生活與哲學》知識提綱(上)   第一單元 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緒論)   一、美好生活的嚮導   (一)生活處處有哲學   1.哲學的產生   哲學產生於人類的實踐活動,哲學源於人們對實踐的追問和對世界的思考。   2.哲學的作用   (1)哲學是指導人們生活得更好的藝術   哲學的本意是愛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學是智慧之學。但哲學有科學與非科學之分。   真正的哲學可以使我們正確地看待自然、社會和人生的變化和發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實踐,正確對待社會進步與個人發展,從而為生活和實踐提供積極有益的指導。   (2)哲學是社會變革的先導   任何反映自己時代的客觀要求和歷史趨勢的哲學,都可以成為這一時代社會變革的先導,推動時代的步伐,指導社會的變革。   (3)哲學能指導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哲學具有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功能,具有指導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具有幫助人們樹立人生觀、價值觀和理想信念的功能。   3.哲學與時代   (1)哲學來源於時代,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總結和升華   首先,任何哲學是時代精神的反映。任何哲學都是一定社會和時代的精神生活的構成部分,是一定社會和時代的經濟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其次,真正的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真正的哲學能正確反映時代的任務和要求,牢牢地把握時代的脈搏,正確地總結和概括時代的實踐經驗和認識成果。   (2)哲學反作用於時代,哲學是社會變革的先導   首先,體現在它可以通過對社會的弊端、對舊的制度和舊的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觀念,解放人的思想。(批判作用)   其次,體現在它可以預見和指明社會的前進方向,提出社會發展的理想目標,指引人們追求美好的未來。(指引作用)   (二)哲學的基本含義   哲學是關於世界觀的學說。   1.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係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   哲學與世界觀的關係:世界觀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發的世界觀不等於哲學。因為自發的世界觀是零散的、不自覺的,而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2.哲學是對具體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具體知識可分為三類:自然科學知識、社會科學知識、思維科學知識。   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係: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具體科學的進步推動著哲學的發展。哲學為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   3.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方法論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則和根本方法。   世界觀與方法論的關係:一般地說,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世界觀,有什麼樣世界觀就有什麼樣方法論。   二、百舸爭流的思想   (一)哲學的基本問題   1.哲學基本問題的內容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與存在關係的問題,簡單說就是物質與意識的關係問題。   (1)物質與意識何為第一性的問題,即物質與意識誰是本源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   (2)物質與意識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即意識能否正確認識物質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可將哲學分為可知論和不可知論。   2.哲學基本問題的原因   (1)思維與存在關係的問題,是人們在生活和實踐中首先遇到和無法迴避的問題。   (2)思維與存在關係的問題,是一切哲學都不能迴避、必須回答的基本問題。   (3)思維與存在關係的問題,貫穿於哲學發展的始終,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決定著各種的基本性質和方向,決定著它們對其它哲學問題的回答。   (二)哲學的基本派別   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分歧,是圍繞物質與意識誰是本原的問題展開的。   1.唯物主義   (1)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   (2)唯物主義的基本形態   唯物主義在其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三種基本形態:   一是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否認世界是神創造的,認為世界是物質的,堅持了唯物主義的基本方向。但它把物質歸結為具體的物質形態,把複雜問題簡單化了。   二是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豐富和發展唯物主義,但它把物質歸結為自然科學上的原子,因而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在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等局限性。   三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馬哲):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馬哲),正確揭示了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反映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反映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它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偉大思想武器。   2.唯心主義   (1)唯心主義的基本觀點   唯心主義認為:世界的本原是意識,意識決定物質,物質是意識的體現。   (2)唯心主義的基本形態   唯心主義由於對意識理解的不同形成了兩種基本形態:一、主觀唯心主義主觀唯心主義,把人的主觀精神(目的、意志、感覺、心靈等)誇大為唯一的實在,當成是第一性的東西,認為客觀事物以至整個世界,都依賴於人的主觀精神。   二是客觀唯心主義:   客觀唯心主義,把客觀精神(如上帝、理、理念、絕對精神)看作是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認為客觀世界只是這些客觀精神的外化和表現。   3.哲學史上的「兩個對子」   哲學史上存在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兩個對子」。但從基本派別來看,只有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兩大陣營,而不是四軍對壘。   (三)哲學史上的偉大的變革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當今時代精神的精華,它的誕生是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   1.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基礎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有它深厚的階級基礎、自然科學基礎和理論來源。   (1)階段基礎: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其代表是法國里昂工人起義、英國憲章運動和德國西比利亞紡織工人起義。   (2)自然科學基礎:十九世紀自然科學的發展。最具代表性的是細胞學說、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生物進化論。   (3)直接理論來源:德國古典哲學,主要是黑格爾的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   2.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徵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它具有科學性、革命性和實踐性。   (1)科學性:馬克思主義哲學第一次實現了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統一,實現了唯物辯證的自然觀與歷史觀的統一,它是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   (2)革命性: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了科學性與革命性的統一,它是改造世界的科學,是指導人類解放的科學,是無產階級的精神武器。   (3)實踐性: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性與革命性都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確立了科學的實踐觀。它的全部理論來源於實踐,又指導實踐,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   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理論成果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產生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1)毛澤東思想   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偉大理論成果。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改革開放實際相結合的偉大理論成果,它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思想、科學發展觀。    鄧小平理論的主題是「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三個代表」思想的本質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   第二單元 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唯物論與認識論)   一、探索世界的本質(唯物論)   (一)世界的物質性與運動性   1.世界的本質是物質   (1)物質的概念   物質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並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   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唯一特性。哲學上的物質是相對意識而言的,它是宇宙間萬事萬物的共同本質。物質不僅有客觀性,還有可知性,物質並不神秘。   (2)世界的物質性    首先,自然界是物質的。自然界的存在和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的規律形成和發展的,它們是統一物質世界的組成部分。   自然界是客觀的,我們要尊重自然,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其次,人類社會是物質的。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人類社會在本質上是一個客觀的物質系統,其構成要素是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生產方式。這些要素的客觀性集中體現了社會的物質性。   總之,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於它的物質性。   2.物質是運動的   (1)物質與運動的關係   哲學上的運動,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和過程。   物質與運動密切聯繫、不可分割。首先,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其次,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   離開運動談物質是形而上學,離開物質談運動是唯心主義。   (2)運動與靜止的關係   哲學上的靜止,是指物體空間位置相對不變和事物根本性質在一定時期內沒有改變。   世界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一切事物都處在運動變化中,運動是絕對的、無條件的、永恆的;靜止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靜止是相對的、有條件的、暫時的。   只承認靜止而否認運動是形而上學的不變論,只承認絕對運動而否相對認靜止會導致相對主義和詭辯論。   (二)物質運動的規律性   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事物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可以認識和利用的。   1.規律的含義   規律是指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繫。   規律與規則、定律既區別又有聯繫。規律是客觀的,而規則、定律是主觀的,一個合理的規則、正確的定律總是要符合客觀規律的。   2.規律是普遍的、客觀的   (1)規律的普遍性    規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在其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規律。沒有規律的物質運動是根本不存在的。 (2)規律的客觀性    規律是客觀的。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既不能被創造、改變,也不能被消滅。規律客觀性集中表現為不可抗拒性,違背規律必然要受到規律的懲罰。   3.規律是可以認識和利用的   (1)人有主觀能動性   在客觀規律面前,人並不是無能為力的。人有主觀能動性,人可以認識和利用規律。   主觀能動性是指人們在意識指揮下能動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動。主觀能動性是人特有的能力和活動,它包括「想、做、精神狀態」三個方面。   (2)客觀規律與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係 首先,規律是普遍的、客觀的,違背客觀規律要受到懲罰,客觀規律和客觀條件始終制約著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其次,人在客觀規律面前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具有主觀能動性,人們可認識規律和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於人類。   所以,我們想問題辦事情,既要尊重客觀規律,又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把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有機結合起來。   4.按照客觀規律辦事(方法論)   規律的普遍性和客觀性,要求我們必須遵循規律,按照客觀規律辦事。   按客觀規律辦事,是指人們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於人類。   按客觀規律辦事表現在:一是人們根據規律,預見事物發展的趨勢,從而指導實踐;二是人們根據規律,改變或創造條件,限制規律的破壞性,甚至變害為利。    二、把握思維的奧妙   (一)意識的本質和作用   1.意識的本質   (1)從意識的起源看,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意識不僅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更重要的還是社會發展的產物。物質的反應特性是意識產生的物質基礎,生物的反映形式是意識產生的前提。   (2)從意識的生理基礎看,意識是人腦的機能   人腦是高度發展的物質系統,是意識活動的物質器官,意識是人腦特有的機能。動物是沒有意識的,電腦也不可能有意識。   (3)從意識的內容看,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   意識的形成,不僅離不開人腦,還必須有被反映的客觀存在。無論正確意識還是錯誤意識都來源於客觀存在。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意識的形式是主觀的。   總之,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物質是世界的本源,物質決定意識。   2.意識的特點   首先,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人的意識活動是有目的的、有計劃的,而動物活動是無目的的、本能的。   其次,意識活動具有主動創造性和自覺選擇性。意識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是主動的、有選擇的,而動物活動是被動的、適應的。   總之,意識是能動的,意識的能動性是人們能夠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條件。   3.意識的作用   (1)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意識的認識作用)   意識具有能動性,意識能夠正確認識世界。   首先,意識不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現象,而且能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其次,意識不僅能反映當前事物,而且能追溯過去、推測未來。   所以,世界上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認識的事物。   意識能夠正確認識世界,但並不是意識都是正確的。由於人們立場、觀點和方法不同,每個人知識結構、認識能力和認知水平不同,對同一個對象會產生不同的認識。   (2)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意識的反作用)   意識具有能動性,意識能夠反作用於世界。   首先,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但意識的指導作用具有兩重性:一是正確意識對改造世界具有促進作用;二是錯誤意識對改造世界具有阻礙作用。   其次,意識對於人體生理結構具有調節和控制作用。意識依賴於人體的生理過程,又反作用於人體生理過程。   (二)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   1.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係   世界本質是物質,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具有能動作用,意識反作用於物質。   2.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方法論)   世界本質是物質,物質決定意識。所以,我們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1)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含義   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是指我們做事情要尊重事物運動的客觀規律,從客觀存在的實際出發,經過調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的規律性,以此作為我們行動的依據。   (2)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意義   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是我們做好各種事情的基本要求,是無產階級政黨制定和執行路線、方針、政策的前提和依據,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前提。   (3)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要求    首先,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堅持科學理論指導實踐,從客觀事物出發,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其次,要尊重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相結合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精神和嚴謹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   既要反對強調客觀條件,無所作為的思想,又要反對誇大意識作用的唯意志主義。   第三,要做到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三者是統一的: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是實事求是的內在要求和前提,實事求是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的目標和歸宿。   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必須反對主觀主義,包括教條主義(本本主義)和經驗主義。   3.重視意識作用和精神力量(方法論)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反作用,正確意識促進事物的發展,錯誤意識阻礙事物的發展。所以,我們要重視意識作用和精神力量,樹立正確意識,克服錯誤意識。   貫徹「三個代表」思想,落實科學發展觀,弘揚民族精神,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等,是重視意識作用和精神力量的體現。   三、追求真理的歷程(認識論)   (一)實踐出真知   1.實踐的含義   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物質性活動。    實踐有兩層基本含義:一是實踐是以人為主體、以客觀事物為對象的物質性活動;二是實踐是一種直接的現實性活動,它可以把人們頭腦中的觀念存在變為現實存在。   人類實踐的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變革社會的實踐、科學實驗活動。   2.實踐的特點   (1)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    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首先是由實踐的構成要素的客觀性決定的。實踐的基本要素有:實踐主體、實踐手段和實踐對象。其次,實踐的過程和結果也是客觀的。   (2)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   實踐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實踐具有創造性,實踐給客觀世界打上深深的人的活動的烙印。 (3)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    實踐不是單個人的孤立的活動,而是在一定社會關係中人的活動。人的實踐活動是歷史的發展著的,實踐活動總是受到一定歷史條件的制約。   3.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認識在實踐中產生。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這種反映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完成。   注意:認識的來源與獲得認識的途徑不同。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而獲得認識的途徑有多種:一是實踐——直接經驗,二是學習——間接經驗。   (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認識產生於實踐的需要。實踐的發展為人們不斷提出新的認識課題,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人的認識能力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從而促進人的認識的發展。   (3)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檢驗認識正確與否,就是要看主觀認識是否符合客觀事物。實踐是主觀見之於客觀的活動,是聯結主觀與客觀的橋樑。   (3)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認識從實踐中來,最終還要回到實踐中去。認識的根本目的是指導實踐。   4.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係   首先,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發展動力、檢驗標準和根本目的。我們要樹立科學的實踐觀,積極投身實踐,在實踐中獲得和發展認識。   其次,認識反作用實踐,認識對實踐有指導作用。正確認識能促進實踐發展,錯誤認識會把實踐引入歧途。我們要重視認識作用,理論聯繫實際,用科學理論指導實踐。   實踐與認識辯證關係的原理,要求我們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做到知行合一。   (二)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   1.認識與真理   認識是指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反映。認識可分為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   認識的根本任務是,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透過現象把握本質和規律。我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不斷追求真理。   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是標誌主觀與客觀相符合的哲學範疇。   真理與謬誤相對立。與客觀對象相符合的認識就是真理,與客觀對象不符合的認識是謬誤。系統化體理論化的真理就是科學理論。   2.真理的特徵   (1)真理是客觀的、唯一的    首先,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真理的客觀性是指真理與認識對象的相符性。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檢驗真理的標準是客觀。   其次,真理是唯一的,不存在反映同一對象相互矛盾的不同真理。人們對同一個確定對象會產生多種不同的認識,但真理只有一個,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首先,真理都是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範圍,如果超出這個條件和範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   其次,真理都是具體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對於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我們不顧過程的推移,條件的變化,真理就會變成謬誤。   總之,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表明,真理與謬誤往往是相伴而的。   (3)方法論要求   真理是客觀的,真理又是具體的有條件的,我們既要堅持真理,又要不斷發展真理。   3.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   (1)認識具有反覆性   認識受到主體和客體等多種條件的限制。這決定了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多次反覆才能完成。   首先,從認識主體來看,人們的認識總要受到實踐水平的限制,受到主觀因素的制約。   其次,從認識客體來看,客觀事物是複雜、變化的,其本質的暴露和展現有一個過程。   (2)認識具有無限性    認識的對象是無限變化著的物質世界,作為認識主體的人是世代延續的,作為認識基礎的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因此,人的認識是無限發展的。   (3)認識具有上升性   認識的反覆性和無限性,表明認識是不斷發展的,認識是一個「實踐——認識——實踐」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4)方法論要求   認識具有反覆性、無限性、上升性,我們要在實踐中,不斷發展認識,不斷追求真理,做到與時俱進,開拓進取。 載入中,請稍候......
推薦閱讀: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宣講稿提綱(上)
「龍虎四象」網授班授課提綱
六甲日生人提綱吉凶宜忌
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複習提綱
《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歷史、理論和文本

TAG:生活 | 知識 | 哲學 | 提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