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線已經被消滅,下一個輪到電源線了
每次在外面筆記本沒電時,都不得不低聲下氣去求個插座;每次手機沒電,又沒有移動電源時,都只能萬般不舍的把手機拿到電源那充電,然後自己煢煢孑立。
這種痛,全世界都是相似的。但不同的是,有些人有一個能解決這些痛點的老公。
這名超級有才又有愛的老公就是 Marin Solja?i? 博士,是 MIT 物理學教授,是美國無線電力公司 WiTricity 的創始人。十幾年前,她的太太發現手機沒電時,總會一直不停的響,挺討人厭。牆體里有各種各樣的電線,為什麼充電的最後一米的問題無法解決呢?這不科學。有愛的老公 Marin Solja?i? 博士就開始著手去解決這個難題。那時候,隔空充電看起來還挺天方夜譚。不過,功夫不負有情人,2006 年,32 歲的 Marin Solja?i? 博士因為這項技術入選《MIT 科技評論》雜誌 TR35(35 歲以下 35 位發明家榜單)。到 2016 年時,世界估計會因為這項技術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WiTricity 以磁場共振的方式來實現無線供電,最遠距離達到了 2.4 米,可以同時為多個設備遠距離充電,還可以穿透牆體、木頭等障礙。共振是自然界極為平常的現象,我們最熟悉的就是聲音、樂器的共振了。只要兩個物體振動的頻率一樣,就會發生能量的交換,WiTricity 利用的也是這一原理。
提到充電,很多人最先想到的都是輻射。WiTricity 的 CEO Alex Gruzen 則表示這項技術對人體完全無害。
WiTricity 支持遠距離傳輸、支持多個設備同時充電、對放置位置的要求不高、可以穿越障礙、對人體無害,這些都是原有的無線充電技術所不具備的。
「Witricity」的技術最早是由美國 MIT 助理教授 Marin Solja?i? 博士發明的,他在 2009 年展示了這一成果,當時還是用兩個大大的線圈點亮兩公尺外的 60W 燈泡(見上圖)。之後參與該技術的人員就從 MIT 獨立出來成立了同名公司。目前,WiTricity 在磁場共振方式方面掌握了 100 多項關鍵專利。現在,WiTricity 的產品尺寸已經大幅縮減,可以做成下圖中這樣的尺寸。在活動現場,CEO Alex Gruzen 還展示了為多部 iPhone 同時充電。
WiTricity 的 CEO Alex Gruzen 上來就先分享了開頭這麼有愛的故事,一看就是營銷高手。其實Alex Gruzen是技術出身,MIT 航空 / 航天工程專業的學生,曾擔任查爾斯·斯塔克·德雷珀實驗室的委員。後來去哈佛讀了商學院,在惠普、戴爾、康柏、Macheen 等公司都做過市場、諮詢或者管理工作,還在日本待過幾年,可以說是一個既懂技術,又懂市場,還能理解跨文化背景,絕對是技術公司做全球化的不二人選。2014 年 4 月,成為 WiTricityCEO ,也是因為此。
雙劍合壁,WiTricity 的想法更宏大,他們的技術已經應用在了豐田電動汽車和英特爾電腦上。事實上,基本上全部的汽車廠商都已經與他們簽訂了合作協議,將會把 WiTricity 的無線充電技術應用在自家的汽車上,這些汽車很可能會在 2017 年推出。
其實,基本上所有續航能力弱的產品,都能用上該技術。可穿戴設備自不必說了,一天一充的情形是該改改了,未來像 Google Glass 這樣的產品就可以拆分產品和電池,用戶在身上背個小小的無線充電設備設備就能萬年不下線了。無人機方面,未來很可能會有各種無線充電站,快沒電了,無人機自己先去給自己充充電,然後再飛向目的地。再醫療領域,這項技術的應用就更廣了,比如之前在心臟中安裝起搏器,需要將設備引出體外充電,這樣充電既不人性又不安全,WiTricity 就可以完全改善這種局面。
CEO Alex Gruzen 的願景則是,未來幾年內,我們的房間將會無線化,所有的電器都可以通過一個中央充電基座獲得源源不斷的電力。
移動、便攜一直是這幾年科技發展的主流。比如,從電腦到筆記本,從網卡網線到到英特爾晶元內置無線上網產業,都在遵循這個趨勢。事實上,這又不只是產品的完善、進步,背後還推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比如,無線上網方式,就推動了 Wi-Fi 相關的產業,產生了相關的商業機會。當無線充電取代有線充電時,又會出現新的商業。
上面這張圖,反應的是無線充電的市場。現在有不少人這個行業中的應用一夜爆紅了,但事實上底層的物理研究耗時費力,WiTricity 基本做了 10 年。
一個教授花 10 年研究,再利用這些科研成果創業改變世界,在國內很難想像。但在美國 WiTricity 這樣的現象就很普遍。最主要的還是國外會允許老師在校期間做項目,老師可以將自己的項目商業化。這個在國內就很難想像了。理工科老師有自己的公司已經是「潛規則」,但往往不會拿到檯面上說。2007 年網友曝光「富豪教授」名單,迅速在各個論壇被轉載,褒貶不一。制度、意識方面的局限,似乎也在科研人員內部醞釀不滿。2013年8月,幾位國內外的中國學者投書《科學》雜誌,痛陳「中國科學家還沒有能夠獲得諾貝爾獎的突破,研究與商業已經脫節數十年,只有極少數的研究成果轉化為了創新技術和產品。中國企業對國內不報什麼希望,只好依賴於國外的核心技術。」
一些沒有辦法將研究商業化的研究人員,最後往往通過其他手段增收,這幾年也爆出了不少例貪污科研經費等案件,涉及多所學校。最近接觸了一些學生創業者,不少人抱怨過體制的問題,也有人講過老師為了自己的項目,與學生爭利,甚至想方設法拆散了學生的創業團隊。
PS:
關於開頭那個有愛的故事,估計 CEO 只是隨口講講,大家就隨便聽聽啦。WiTricity 的官網可不是這麼講的哦。官網的版本可是創始人本人受不了手機沒電時手機總響。看來,現在技術創業也不容易,也得先講個 Roseonly 的故事呀。
[36氪原創文章,作者: 小石頭]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