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紀錄片迎來新一輪行情

【文藝觀潮】

6年前,一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紅遍大江南北,成為中國紀錄片現象級的作品。2年前,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熱播,讓這部片子成為眾多年輕人追捧的「網紅」。如今,《厲害了,我的國》《輝煌中國》《創新中國》《大國重器》等熱播,這些紀錄片用鏡頭記錄了時代變遷,用影像展現了大國風貌,深受各年齡層觀眾的追捧。

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國產紀錄片爆款頻出,湧現出一大批既叫好又叫座的作品。這一年,國產紀錄片逐漸從冷門小眾走向大眾,備受年輕人的喜歡。這些紀錄片不僅成功突破了市場各類商業片、劇情片包圍的困局,更有可能「拯救」傳統媒體,讓觀眾重回電視。有人評價說,「國產紀錄片進入了黃金時代。不僅如此,種種跡象表明,國產紀錄片又迎來新一輪行情。」

真實記錄傳遞主流價值

真實記錄是紀錄片的本色,拍攝現實題材紀錄片,需要投入很多時間、資金、精力、感情,優秀作品在創作過程中不僅要精益求精,而且要紮根人民,走到生活深處,用新的理念和新的技術手段,賦予紀錄片更多時代氣息和現代魅力。

近年來,一批「沾著泥水」「帶著露珠」的現實類題材紀錄片,《我們這五年》《我們的青春》《中國表情》《零零後》等講述中國人奮鬥故事的作品湧現,這類紀錄片立足現實生活,洞悉社會熱點與痛點,反映了社會深層次的文化內涵,成為「中國夢」最好的註解。立足現實題材土壤、把握時代情緒,拍出叫好又叫座的現實題材紀錄片,是新時代紀錄片人的使命與責任,如何去更好地完成這項使命也是當下紀錄片導演們普遍探討的話題。但無論在哪種渠道傳播,現實題材紀錄片的創作根基始終是要立足當下、把握時代情緒。因為,只有真實的故事才能打動人心。如《我們這五年》把一個重大的主題以一種小而輕的方式破題,《我們的青春》則尋找在你我他身邊那些平常的、普通的中國共產黨員,拉近了觀眾與紀錄片的距離。

除了重大題材和現實題材類作品,一大批聚焦傳統文化的紀錄片在2017年引發了良好的社會反響與討論。這類紀錄片以翔實的史料為內核,運用多元的表現手法展現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與各地的風土人情,激發了觀眾強烈的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如《蘇東坡》以蘇軾貶謫黃州四年的生活為線,觀照其一生的心路歷程,並輔之以當今最新的蘇東坡研究成果,再現一個最豐富、最接近本真的蘇東坡形象。《本草中華》則以輕鬆有趣的基調來呈現富有傳奇色彩的中華本草,尋訪與中藥有著深厚情感羈絆的人物故事,探究根植於中華文化中的生存智慧和處世態度。《百年巨匠》更是經過8年艱苦奮鬥在2017年全部攝製完成,用110集講述了43位20世紀中國文藝領域傑出代表,把文藝先賢還原為生動鮮活的形象,可以說是一部視覺版的近現代中國文化史。

新媒體表達受年輕人追捧

前些年,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在網路平台熱播,吸引了眾多80後、90後觀眾的目光,讓紀錄片這一小眾藝術真正走進了年輕人的內心世界。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2017年紀錄片在網路視頻用戶的偏好中位居第五,佔比30%,比2016年上升三位。網路視頻用戶整體偏年輕化,紀錄片的受眾也是如此。《尋找手藝》《如果國寶會說話》《水果傳》《創新中國》等幾部作品也間接印證了這一點,大批年輕人自願充當「自來水」宣傳,從而使這些紀錄片成為網紅。

中國社會正趨向「橄欖球」型結構,有消費能力的人群逐漸構成主流群體,他們有較為成熟的世界觀,對社會痛點具備反思能力,對電視文化消費品質也開始有一定追求,紀錄片與他們的審美趣味更加匹配。隨著高收入人群和受高等教育人群的增加,越來越多的人從純娛樂轉向接受更原創、更有見解、更真實的內容。隨著年輕一代的成長,他們對知識和視野的渴求,對屬於這個時代的真情實感的渴求,對高品質的內容的渴求,將在文化消費升級的時代,促使真實類內容點亮下一代中國熒屏。

國際傳播唱響中國聲音

近年來,中國紀錄片作品越來越具備國際視野,對外講述中國故事的能力水平穩步提升,與國際優秀節目的差距在逐步縮小,較好地承載了紀錄新時代的中國使命,對外展現了一個較為真實、客觀、立體的中國形象。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與澳大利亞野熊公司合拍的《改變世界的戰爭》、與美國PBS電視台合作的《地球寶藏》等項目已製作完成並分別在法國ARTE電視台、澳大利亞Foxtel電視台、美國PBS電視台和韓國KBS電視台播出;與澳大利亞Sealight公司合作的《深潛》項目也即將在國際主流媒體進行排播;與美國AETN公司合作的《一帶一路》(國際版)、與奧地利PreTV合作的《絲路傳奇》《長城》和與澳大利亞野熊公司合作的《長征》等項目已進入籌備階段。

在紀錄電影方面,《二十二》《地球:神奇的一天》《我們誕生在中國》等影片在票房和口碑上令人振奮,其所秉承的人文關懷、社會責任感,對時代變革的推動讓紀錄電影具備了更強的國際傳播力。

一直以來,紀錄片是外國觀眾了解中國歷史、現在和未來的一種內容形態,有著較強的文化感召力和穿透力,在跨文化傳播中具有較高的接受度,可以有效傳遞中國文化。相關機構也在積極探索與國外媒體的紀錄片合拍之路,不斷拓展紀錄片在海外的影響力,在多年的實踐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和寶貴的製作經驗。其中,央視紀錄頻道自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提升國際傳播能力,通過聯合攝製和委託製作的方式,廣泛開展與國際紀錄片界的交流與合作。相關數據顯示,央視紀錄頻道成立七年來,啟動了國際聯合攝製項目23部,總時長超過80小時,共投入資金約合人民幣1.5億元。已經完成了包括《喜馬拉雅大淘金》《隱秘王國》《野性的終結》《非洲》等20個項目,共計63小時。

國際紀錄片如何更好實現跨文化傳播,如何生成中國品牌?若能建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IP紀錄片產業鏈條,打通傳統媒體、新媒體、自媒體渠道,再藉助國際優質平台的經驗,培育具有中國屬性、國際化製作、運營的傳播平台,將對未來中國紀錄片製作與國際傳播大有裨益,中國紀錄片國際傳播仍在積極探索。

(作者:張延利,系中國紀錄片網負責人、紀錄中國理事會秘書長)


推薦閱讀:

2017國產網劇排名,第一名不是《白夜追兇》而是他!
像宮崎駿一樣對待作品,才能迎來國產動畫的春天
這些2015國產IP熱劇你都看過了么?
中國資本不斷「買下」好萊塢,為何還救不了國產電影?
你知道國產汽車有多牛嗎?

TAG:紀錄片 | 國產 | 國產紀錄片 | 行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