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逆境的態度,暴露了你的格局

▲點擊打開視頻,即可觀看

《有書快看》之5分鐘帶你讀完《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

更多快看視頻,可在應用商店搜索「有書共讀」APP

即使百年皇圖霸業,也不過轉眼雲煙,歷史之精彩,不能只是「一將功成萬骨枯」,更多的是人心和人性。

有溫度的去看待每一個歷史人物,你會發現,他們也和我們一樣,會面臨友情的背叛,會遭誣陷無法自清,會驅使良知與功利博弈……

見識了人性的光輝,也目睹了人性之弱點,這樣的歷史,才是有生命力的歷史。

後人的一般印象中,曾國藩是一個正襟危坐、不苟言笑的道學家,其實生活中的曾國藩是一個極富風趣、極重人情的人,親情和友情,是他一生快樂的兩大來源。

他長於言談,也頗具幽默感,知人善用,舉凡晚清名臣,基本上都得到過他的知遇之恩,舉薦之恩,師授之恩。

「衡才不拘一格,論事不求苛細」——曾國藩

各位書友,大家晚上好,今天我們一起共讀第二章《既生左,何生曾:曾左一生恩怨考》的四五小節,在開始共讀之前,請大家思考三個問題:

1. 曾國藩左宗棠正式決裂的原因是什麼?

2. 面對左宗棠的辯解攻擊,曾國藩的反應是什麼?

3. 曾左最終和解了嗎?

隨著左宗棠地位的迅速上升,他與曾國藩的關係又一次出現了惡化。

首先當然還是用兵方略上的爭執。

左宗棠軍略上看法確實更有見地,在升任浙江巡撫之後,對曾國藩的兵略批評越來越直言不諱,對曾國藩的用人之道不以為然,對曾國藩的調度拒不從命,對曾國藩的信件,動不動就不予回復。

當左宗棠升任閩浙總督,與曾國藩地位相等後,二人衝突就更開始表面化了。

二人第一次衝突的導火線是軍餉問題。

湘軍軍餉一直是曾國藩最頭疼的問題,因為江西是湘軍重要的餉源地,曾國藩保舉沈葆楨出任江西巡撫,沒想到沈葆楨想把江西財政收入都留為己用,不再為湘軍供餉。

曾國藩把左宗棠當成了心腹和知己,與之推心置腹地談論此事。他萬萬沒想到,戰爭形勢的發展,使左沈有了共同的利害關係,沈葆楨願意為左氏供餉。

當沈葆楨與曾國藩打起奏摺官司時,左宗棠站到了沈葆楨一邊,拒不為曾國藩說話。

曾國藩採取了一如既往的忍讓態度,沒有進行過多的解釋和爭辯,但心中難免不存芥蒂,雙方的關係,至此已經陰雲重重。

然而就在此時,左宗棠又給了曾國藩重重一擊。

太平軍為了解天京之圍,對湘軍展開突然反攻,大舉攻入了皖南。

左宗棠認為這是曾國藩調度不力、防備不當所致,在未和曾國藩商議的情況下,要求清廷從曾國藩的轄區範圍內分割出江西、皖南,清廷早就想收縮曾國藩的兵權,接到此奏立即批複同意。

這顯然是對曾國藩權勢和威信的一次嚴重打擊。左宗棠的這一舉動,正式宣告曾左關係解體。

在整個湘軍集團中,左宗棠是唯一一個始終要越曾國藩而上的人。

有書

清廷見分化政策收到效果,從此更加放手扶植左宗棠的勢力,左宗棠功名之順遂,出乎所有人的想像之外。

曾左二人正式決裂,發生在同治三年。

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日正午,清軍攻克天京。曾國藩弟弟曾國荃捷報:幼天王死了,南京城內十萬太平軍皆被消滅,南京一役,圓滿成功。

大清朝廷冊封曾國藩為一等侯,世襲罔替,同時冊封曾國荃為一等伯,「兄弟二人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

然而,曾國荃沒有詳細調查,南京城破之際,有數千人突圍成功,其中就有洪秀全的兒子幼天王。

左宗棠通過線人,得知了幼天王的蹤跡,他沒有兼顧大局和私交,及時把這個至關重要的消息告訴曾國藩,讓曾國藩定奪或者有所準備,

而是立刻直接奏報朝廷此役除惡未盡,更故意誇大幼天王的影響力,貶損曾氏兄弟的戰功。

朝廷勃然大怒,慈禧太后降下嚴旨,切責曾國藩欺君罔上。曾國藩的自尊心受到了空前打擊,聲譽也大大跌落。

因為事情涉及曾國藩的部下和兄弟曾國荃,加上左宗棠奏摺中的蓄意傾陷,讓曾國藩更氣憤難平。

輕易不會攻擊別人的曾國藩,用難敵的鋒芒反戈一擊,揭出左宗棠當年的一樁老底:同治三年左宗棠攻陷杭州後,曾有數萬太平軍逃出,左宗棠卻彙報成只有數千人。

這事曾國藩早就心知肚明,卻一直為左宗棠保密。

左宗棠沒想到曾國藩會來這一手。事情鬧到這一步,雙方你來我往,攻防不斷。

從表面上看,左宗棠不顧私情,第一時間將偵知到的情報上奏朝廷,大義凜然,光明正大。

但是如果考量一下事件發生的時機,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推動左宗棠做出此事的,是糾結了他一生的「科舉清潔」和「瑜亮情結」。

曾國藩愚笨平庸,但因科名順遂,早早佔據了有利地位。

創建湘軍這個想法是曾國藩和他共同提出來的,曾國藩最得力的助手塔齊布是他首先發現並推薦給曾國藩的。

左宗棠做好了只手擎天的一切準備,足智多謀,大的戰略方針比曾國藩更高明,卻因為身無名分,無法充分施展,最終「出身太遲」,追趕曾國藩已來不及。

這年九月,清軍終於在江西擒獲幼天王,從事實上證明了左勝曾敗,曾國藩更陷於難言的尷尬。

雙方徹底失和,自此而始。直到曾國藩去世,兩人之間再沒任何私下交往。

曾國藩在左宗棠進身之路上,一路扶植提攜,左宗棠如此對待曾國藩,可謂恩將仇報,那麼,左宗棠是只對曾國藩一人如此,還是對所有朋友也這樣呢?

這個問題,可以用木心先生在《瓊美卡隨想錄》里寫到的「友誼的深度,是雙方本身具有的深度」作出回答。

左宗棠高己卑人、剛直無飾、盛氣凌人,天馬行空,獨來獨往,缺乏包容,許多有識之士對他都敬而遠之。

左宗棠用人,喜歡使之盤旋自己腳下終生不得離去,終其一生,左宗棠提攜起來的人很少。

他的部下中,沒有一人後來擔任朝中一、二品的文官,在地方出任督撫的也很少。

左宗棠英雄一世,但缺乏友情一環,先後絕交的朋友不止曾國藩一人,他和朋友幾乎沒有一個能善始善終。

相比之下,曾國藩的人際交往就比左宗棠成功多了。

曾國藩一生朋友如雲,且其所深交,都是相當傑出的人物。曾國藩善於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對朋友提攜報答,不遺餘力。

曾國藩的部下幾乎都經過他的舉薦,其中有二十六人成為督撫、尚書,也就是「正部級」官員。

絕大多數人都終生與曾國藩保持著深厚的個人感情,李鴻章更是終生以做過曾國藩的學生為榮。

人生五倫,曾國藩幾乎沒有任何缺憾。

失和之後,曾國藩從來沒有公開說過左氏一句壞話,私下裡也不怎麼對人談論他與左氏的是非短長,真的做到了「相忘於江湖」。

然而左宗棠卻停止不了對曾國藩的評論,每見一人,都要談他與曾國藩關係的來龍去脈,每談此事,則必「大罵」曾國藩。

面對左宗棠的不斷攻擊,曾國藩幽默風趣的表示自己口笨心拙罵不過左宗棠,所以不如省心省力。

曾國藩同時要求自己的親朋好友及家人不要回擊左宗棠,避免火上澆油,還鼓勵他們盡量與左宗棠搞好關係。

曾國藩達觀淡然,相信自己的拙誠,終能白於天下。

同治五年,左宗棠出任陝甘總督,受命鎮壓西捻軍,後又因為西北地區回教起義導致局勢動蕩不安,左宗棠繼續西征。

同治九年,曾國藩回任兩江總督,其轄下的江蘇乃西征軍重要的餉源地。不可避免的曾左二人也因此有了平生最後一次交集。

晚清督撫之間的個人關係,對政治運作影響極為重大。

所以,當左宗棠聽說曾國藩回任兩江後,第一反應是擔心曾國藩不實心實意支持他,破壞他成就大功。

然而不久他就發現他判斷錯了。曾國藩份內的那份軍餉源源不斷,穩定而可靠地輸送而來,不但足額而且及時。

而其他那些與左宗棠個人關係一般的省份都沒能做到如數按期。

除此之外,在左宗棠剿捻及西征中,曾國藩又將最得意的部下劉松山交給左宗棠使用,劉松山屢立巨功,對左宗棠幫助極大。

曾左晚年這最後一次交集,左宗棠真正的感動了,他第一次對曾國藩產生了發自內心的敬重和欽佩。

左宗棠意識到,他誤解了曾國藩,做了幾十年的朋友,他其實一直沒有真正理解曾國藩。

左宗棠執著於「爭功」,然而此時的曾國藩,卻早看破功名,躋身聖域,以天下為己任,雖然一直不斷挨著左宗棠的罵,曾國藩卻對左氏之才一直讚不絕口。

「居高位者,以知人曉事二者為職」曾國藩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

這是曾左關係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左宗棠有了與曾國藩和解的想法,繁忙的軍政,他在等待機會,也覺得來日方長。

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日,曾國藩因腦溢血逝世於南京兩江總督府,年不過六十二歲。消息傳出,天下震動。

當時身在西北前線的左宗棠派人千里迢迢送來的一對輓聯:「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輓聯上署「晚生左宗棠」,而曾國藩生前左宗棠從來沒對其稱過晚生。

失掉了老朋友的這一刻,左宗棠才意識到他的損失是多麼巨大,他又是多麼對不住這位忠厚長者。

在曾國藩身後,左宗棠對曾國藩的後人極其照顧。曾國藩兒子曾紀鴻貧病而死,證明了曾國藩一身清正,更增加了左宗棠對曾氏後代的垂憐之意。

左宗棠和曾國藩較量了一生短長,總也不服氣。

但是最後,他服了。心高氣傲的左宗棠用了「自愧不如」四字作為二人關係的最後總結。

「左帥以盛氣行事而不求其安,以立功名有餘,以語聖賢之道,殆未也。」

—— 郭嵩燾

「師事近三十年,薪盡火傳,築室忝為門生長;威名震九萬里,內安外攘,曠代難逢天下才。」

——李鴻章

聖賢一定是豪傑,而豪傑不一定是聖賢。曾國藩是聖賢,而左宗棠僅止於豪傑。

有書君說

「回到過去,穿越時光三千年」

有書邀請華人世界文化教父蔣勛帶來中國文學之美

點擊下方圖片,暢遊三千年文化之旅


推薦閱讀:

被絞刑處死的薩達姆是替身?一個舉動暴露了真相
信使暴露拉登住所
男人必知:清晨5個習慣暴露女人私密(組圖)

TAG:態度 | 暴露 | 格局 | 面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