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一葦讀詩詞》系列四

《一葦讀詩詞》第十六講:南唐遺韻

上一講咱們聊了令詞發展的早期,偏安一隅的蜀地文人命名並發揚了「花間派」香艷穠麗的詞風,以溫、韋為代表的花間詞人用精緻細膩的詞句雕琢著記錄著他們的情感。其實到後期皇甫松等人的作品,已經跳出閨閣羅帳,更多的來關注文人的內心感受,詞作,漸漸由艷媚而轉向清雅。這一轉型的集大成者,非李後主莫屬。  南唐,如同後蜀一樣,也是五代十國時期的一個小國家,定都金陵,歷三代(他們家籍貫是我們徐州哦),大體地域是江蘇、安徽、江西和一點點湖北,是個富庶的小國,經濟相當發達,而且文化也十分繁榮。從中主李璟到後主李煜,都是詞中高手;而李璟一朝的宰相馮延巳,則前承溫庭筠,後啟晏殊、歐陽修,成為五代詞人中對宋詞影響最大的贏家。  中主李璟其實是武將出身,他身為王子時便已兵權在握,24歲立為太子,27歲登基為帝(想必長相也不會太丑,奇怪怎麼沒有穿越小說寫他的),上馬執刀下馬揮筆,實是文武全才(除了治國是真不行)。李璟留下來的作品雖然不多,名氣卻極大,比如這首:    《攤破浣溪沙——秋思》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多少淚珠何限恨,倚闌干。  「秋思」的題目肯定是後人加的,詞以女子之心眼來看眼前這一片秋愁。荷花敗了、荷葉殘了,西風吹皺了一片綠波,吹起的是一片片的愁思。這個「愁」字,詞眼也!前兩句淡淡寫景,愁在眼中;接下來與韶光共憔悴的,是她的面容。過拍悠然一帶,道出「愁」的原因——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這聯對仗工穩精緻,把意境化開,由小而大、由近而遠,遂成千古名句。「雞塞」原來是指陝西省境內的雞鹿塞,後來作為邊關的泛稱,細細秋雨中輾轉難眠,堪堪一夢又到了遙遠的邊關,這樣深深的牽掛與思念,如何不愁?睡不著了爬起來吹笙(鄰居不會報警吧),吹到最後一曲也還是那麼冷澀。這裡有個道道,玉笙的簧片為薄銅打制,吹久了溫潤起來,音色更好。所以這裡的「寒」字格外耐品。詞鋪墊到此,情緒已足,引而不發,歇拍寫出淚與恨,但顯得十分自然,這是才老到手筆。最妙之處在於結句,「倚闌干」——她沒有哭得一塌糊塗,也沒有更多的情緒表達,而是默默的靠在欄杆上,是垂淚,是發獃,還是遠望,還是怎麼著了,全由讀者去琢磨了。此作雖小,但哀婉纏綿,愁思如縷,起筆、露意、宕開、收尾,層次清晰,接轉巧妙,自然無痕,大家就是大家,只此一篇亦足以讓他的名字寫進詞之歷史了。  但南唐詞人中成就最高者,自然是後主李煜——他是中主的第六子,篤信佛教,文才超群,性格懦弱。他在位十五年,南唐依舊偏安江南,國富民安,小李同學白天吟詞唱曲,晚上觀舞泡小姨,實是樂得很。後主詞前期作品亦是相當的「花間」,香濃艷麗,纏綿悱惻。    《長相思》    雲一渦,玉一梭,淡淡衫兒薄薄羅,輕顰雙黛螺。    秋風多,雨相和,簾外芭蕉三兩棵,夜長人奈何。  先來個口味輕的,這闋《長相思》相傳是為大周后而作。上片寫人,由頭上髮型寫起,綰了個渦雲髻;接著髮飾,是串玉飾;淺淡的羅衫兒;最後焦點落在女主的眉頭——微蹙的眉頭,新畫的雙黛,雖是妝扮停當卻也有著驅之不散的憂傷(因為要分離)。下片則看似跳脫開去,全是寫景,景中有情,結尾的「奈何」道盡心緒。於是我們可以知道了,上片的那個美人兒不在身邊,秋風秋雨打芭蕉,孤枕難眠的人,很是惆悵。此作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淡」,人沒有正面特寫,只有一個模糊的淡影兒和那一雙皺著的煙眉;下片還是淡淡的,應是斜風細雨,芭蕉也就那麼三兩棵,有點聲音應該並不大,在這麼個略帶清冷的季節里,襲上心來的,恰恰是寂寞。    《菩薩蠻》    花明月暗籠輕霧,今宵好向郎邊去。剗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      畫堂南畔見,一晌偎人顫。好為出來難,教君恣意憐。  再來個重口味的,這闋艷詞是寫給小周后的,關鍵是當時她還是他的小姨子,他們倆這是在偷情哦。起筆環境描寫,各位行家一看便知這是個偷情的好地方,花明月暗還起了點薄霧,該能看見的能看見,該看不見的正好看不見,於是便「好」向郎邊去啦;小姑娘拎著鞋只穿襪子,為什麼呢?因為是「偷」,要悄悄的,不要弄出聲響。此句非親歷不可得也!下片則是準確的幽會地點,「顫」字也是絕妙,小姑娘的嬌羞、緊張、激動,說不準還有點冷,而這一切,非「偎」著不能知也。結句就有點露骨了,坐實了是偷情無疑。——皇帝跟小姨子偷情,這不算太香艷的段子,但這麼真切的、深刻的、翔實的寫出來的,只怕就這麼一位了。由此作可知兩點:其一,李煜骨子裡是個不羈的文人,而不是當皇帝的材料;其二,偷情果然是幸福的!    《清平樂》    別來春半,觸目愁腸斷。——春已過半,人還沒來。故而「愁腸斷」。    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立了很久。。。    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遠人未歸。    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此句流傳千古,被後人翻寫無數!  此作是後主在思念出訪宋朝的七弟李從善,語言平實如話,不事雕琢。上片給我們的依舊是個不清晰的背影,立在石階上梅樹下,梅花落了一身又一身。他望著遙遠的地方,弟弟走了很久還沒有音訊回來,愁腸暗生。他是皇帝,他不能說也無處說,於是只能這麼獃獃的立著,望著,盼著。結句說這種離恨啊,就像春草一般,越走越遠,越生越多。。。此作已經基本可見後主詞風了:清雅、白描、自然、深情。  這三首作品可以作為後主前期作品的代表,雖有花間詞派的影子卻並不囿於花間,其香穠固然如出一轍,但清雅、深遠則已經超過了花間的諸人了。  偏安十五年之後,大宋皇帝不容別人在他床邊上打呼嚕,終究還是滅了南唐。亡國之君被俘北上,封為「違命侯」(您聽聽這封號),開始了「臣虜」的生活。後主的詞風以此為界,被分為前期與後期,與前期作品的綺麗、雅緻還帶點文青的小憂傷相比,後期的作品則真正的沉痛、深沉,字裡行間,到處都是濃得化不開的悲傷、哀婉、凄楚,催人淚下。    《破陣子》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    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  從文字上說,此作幾乎不用註解,略通詩文的都看得懂,但其中的悔與痛,則需細品。上闋一片大好河山,享國半紀、山河半壁,雖然偏安江南,但富庶、繁榮卻是真實的。史書總是說後主「生於深宮之內,長於婦人之手」,其生活的優裕亦可得見,「幾曾識干戈」並不是矯情。他爸爸打江山的時候他大概還小,他哥哥和叔叔爭儲位的時候他大概不曾想過這個位子會是他的,所以,亡國前他更像個富家子弟,只知詩詞歌舞的公子哥兒。干戈二字,實實是不懂的。下片轉得其實有點急,但「一旦」這個詞用得極好,就是急轉彎也轉得圓融自然。從皇帝到階下囚,旦夕之間,袒身受降,此中屈辱、無奈、羞愧、懊悔,比無可比,道無可道,那麼人自然也就顯出老態,腰身天天瘦,鬢角日日蒼。這些都不說,「最是」為遞進之意,承上啟下——倉倉皇皇的辭別宗廟的那天,以前天天演奏歡歌悅曲的皇家樂隊,居然奏響了別離的歌,這個氛圍下,亡國之君與宮娥們垂淚相對。我想,這裡的宮娥應該是個對小人物的泛指,可以想像當時的皇家宗廟,肯定哭聲一片,作為這一切責任的最終承擔者,李煜的心情一定是他畢生難忘的。    《菩薩蠻》    人生愁恨何能免,消魂獨我情何限。故國夢重歸,覺來雙淚垂。    高樓誰與上,長記秋晴望。往事已成空,還如一夢中。  這一闋《菩薩蠻》,與前面偷情的那首相比,是不是判若兩人?「愁恨」是此作之詞眼,亦是李後主最後三年作品的主要基調。這篇上下闋各一個「夢」字,上片是實夢,夢回故國;下片連夢也是虛的,是與往事一樣的「虛空」。    《憶江南》     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   這又一首寫到了「夢」,寫到了「恨」。此作巧妙的是,27個字的作品,有19字寫的是一幅鮮活歡樂的景象,流麗明亮。這樣的景象卻只能在夢魂之中,叫人如何不恨?景越美,情越歡,恨越深!    《相見歡》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此作是最清冷凄涼的一首,是造境典範。意境凄婉哀怨,每一個字都為著這一意境服務。「無言」起筆,引起全詞。一幅沉默的、孤寂畫面徐徐展開,他自己上了西樓,抬頭看到月亮,如鉤。院子里只一棵梧桐,徒添寂寞,鎖住的僅僅是清秋么?或者還有家國,還有圓月,還有春天,還有自由和尊嚴。。。「剪不斷、理還亂」,一團亂絮般的離愁,說不出道不得,只能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了。此作無典故、無修飾,真的就是大白話,卻字字珠璣,一字不可改,其藝術水平在後主詞中絕對是頂級的。    《相見歡》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這一首則是用了「比」法,通篇比喻,先是以林花自喻,春紅比喻自己曾經的幸福與快樂,寒雨晚風則是趙宋王朝唄。最妙的是結句的「人生長恨水長東」,神來之筆,才冠古今。以滾滾不息的東流水來比喻自己的恨,一是多,一是久,一是永無休止,還能再精妙點么?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春花秋月」指歲月流轉,年復年年,沒有盡頭。起筆其實是很悠遠的。在這無休無止的歲月中,有多少往事會讓人想起。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東風,是從故國刮過來的(南京總是在洛陽東邊啦),月明依舊,故國卻早已不堪回首。。。我覺得這裡他是有悔恨之意的,作為那個王朝的最高統治者,他現在想起來自己是應該對這一切負責的!情何以堪啊!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雕欄玉砌」緊承「故國」,「應」「只是」這兩個虛詞一接一轉,情緒頓出。這裡「朱顏」一詞很擬人,亦很用情。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再次用了春水東流作比,他的愁,真的好多好多。。。  寫到這首,已近尾聲。後主42歲的生日那天,他讓人唱了這闋詞,趙光義先生熱情的送來了——牽機酒。一代詞帝,因詞殞命。固然這些都不過是個借口,他就是不過生日、不唱歌、不填詞、不見徐鉉,那壺酒也是早晚的事兒。但這首詞,即使沒有催命的故事,也不妨礙它名垂青史。  李煜的詞,從題材上跳出了蘭閨羅帳,視野更加開闊廣泛;從功能上突破了演唱功能而開始以抒發內心情感為主;從格調上擺脫了晚唐花間的香艷輕浮,轉入清雅、深沉;從風格上洗盡鉛華,清水芙蓉,雖粗服亂髮不掩國色——以此四點,李煜被奉為「詞壇皇帝」絕不過分。  最後不得不提一下的,是李璟先生的宰相馮延巳,後世評價他「上翼二主,下啟歐晏」,他「思深辭麗」的詞風,對北宋早期令詞大家歐陽修與晏殊的影響相當大,這裡咱們品讀他一首:    《謁金門》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 閑引鴛鴦香徑里,手挼紅杏蕊。     鬥鴨闌干獨倚,碧玉搔頭斜墜。 終日望君君不至,舉頭聞鵲喜。   此作雖未離閨閣,比之老溫的穠艷,實在是「清淡」得多了。起筆「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一語雙關,正合了小令要「劈面而來」的感覺,那一個「乍」字,皺的是水,也是她的眉,她的心。她閑悶,她無聊,她逗鴛鴦,掐杏花,在這春花爛漫的季節,一個人。她靠著鬥鴨欄杆,玉搔頭也沒插緊,都快掉下來了。掉就掉了唄,又沒人看!天天盼著那個人來,他就是不來,此時女主的心情肯定是很煩的,此際卻聽到頭上喜鵲叫了,不禁燦然而喜。這個「喜」字,逗活了全篇,讓人眼前一亮。後面呢?沒了,自己琢磨去吧。。。這一筆,又合了小令的另一要求「緩緩而去」,所以老馮雖然人品官品都不咋的,但這詞、特別是填詞之法,是真的很贊的!  南唐被宋滅了之後,南唐繁榮的文化藝術也被北宋收入囊中,所以南唐詞脈並沒有斷,而且為北宋早期小令的極盛提供了基礎和依託。2014-3-7

《一葦讀詩詞》第十七講:小令盛極上一講說到繼後蜀滅亡之後,南唐亦走向覆滅,但花間一脈的詞卻作為「戰利品」被北宋統治者一併收納並攜之北歸。當時國是初定,文人大夫承五代之遺風,聲樂歌舞不歇。即席填詞、演唱形成風氣,成為文人常見的娛樂活動。南唐馮延己的《陽春集》,被同為江西人的晏殊、歐陽修所推崇並發揚,在北宋初年形成一股小令之風。  晏殊,江西撫州臨川人,官居宰相,歷任樞密史、禮部刑部尚書、兵部尚書等要職,范仲淹、韓琦、歐陽修等要員皆出其門下,是北宋初期文人中官職最高的,影響巨大。晏殊工於小令,尊貴的地位、高深的藝術修養加上豐厚的文學功底,晏殊詞矜貴優雅,婉轉含蓄,風流蘊藉:有花間之美而無其濃艷;得後主白描之筆法,淡而不寡,情在其中;而深思細膩的馮氏詞風則形成晏殊詞含而不露的味道。總之,老晏是北宋小令的一座高峰,傳說他一生作了一萬多首詞,可惜全丟了,只剩下一百來首入了《珠玉集》。  咱們來欣賞一下晏殊的代表作:    《浣溪沙》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此作字面沒有一個典故,沒有一個難懂的字,的的確確像是在酒桌上現寫、找個歌伎現場演唱的。詞意似乎很淡,既沒說懷人,亦不關風月,那麼他絮叨些什麼呢?起筆倒裝,應該是酒一杯一曲新詞,倒上一杯酒,填一闋新詞,填詞幹什麼?讓人唱起來!在哪裡唱?喏,下一句,去年天氣舊亭台。歌者還是在那個亭台里唱的,天氣也跟去年差不多——話說了半截,不一樣的呢?是人啊!多麼含蓄的筆法,老晏端著酒,聽著曲,想著去年在這亭台里唱曲的那個人。再接下去他沒有再說這個人如何或者思念如何,而是宕開一筆,抬頭看斜陽,又是夕陽西下的時候了,這裡似乎是一閑筆(記住哦,大師作品是沒有閑筆的,特別是小令),其實不然。夕陽西下是為了引出「幾時回」之問——緊承著前面那句一起琢磨,不是問夕陽幾時回,是在暗裡尋思,去年的那個人幾時回啊!過片起筆「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此聯工整流暢自然熨帖,享譽千年。句中有事理,花已漸漸凋零了,燕子認舊巢,所以說歸來的燕子似曾相識並非隨便寫寫的,這是實、是表;而其中內含的情緒則是虛,是里——無可奈何與上片結句的情緒絲絲入扣,而燕歸來則又暗合了「幾時回」,大家之筆巧妙、工緻如此,實在是太贊了!最後以自己在小園香徑上獨自徘徊作結,幾乎是大白話,實在得不能再實在。酒大概盡了,歌也唱完了,天黑了,花落了,燕子回來了,詞人呢?一個人在花園小路上走來走去。他在想什麼?為什麼想?以前如何、未來怎樣?沒有了,你自己猜去吧!    《浣溪沙》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閑離別易銷魂,酒筵歌席莫辭頻。    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  此作名氣也很大,風格與大部分老晏的風格不大一樣,這首以疏朗見長,筆力遒勁。開筆「一向年光有限身」就是警句,確有「劈面而來」之感,光陰有限,人生苦短;等閑的離別很多,隨便都能碰到,老是這麼折磨著到了銷魂的地步,其實也不那麼「等閑」了;那麼酒筵歌席咱也別嫌多了——前三句順下來就是人生苦短不算,還老是有離別來折磨,還是唱歌喝酒行樂吧!此作看到這裡,結合他的高官身份,我們幾乎要想像出一個腐敗分子的形象了。然而下片筆鋒一轉,滿目山河,豁朗大氣,「念遠」則應襯了「離別」,朋友遠別,一去天涯,只有空空的思念;落花風雨則呼應了「有限」二字,風雨摧花春難留,好時光就這麼流走了,一個「更」字,情緒、思路都遞進一層,僅一字之力啊!最妙的是結句,「憐取眼前人」出自元稹的《會真記》,鶯鶯說:還將舊時意,憐取眼前人。前面惜時、傷別、思遠、憐春,說到這兒戛然而止——啥也別說了,該走的總要走,要留也難留,怎麼辦呢?還是憐取眼前人吧。這裡的「眼前人」是借用,有人解成歌女什麼的我覺得就噁心了。這裡其實有「活在當下」的意思,可以是席前歌女,也可以是身邊家人,或者是衙中同聊下屬,總之,在時光與春光都留不住的時候,當朋友知交必須要走的時候,那麼就走吧,我會記得你,想念你,但也會尋找身邊的快樂,讓自己活得很好。——這是我大愛此作的原因,別跟無法改變的事情叫勁,樂活在當下。  晏殊之後,歐陽修不得不提。歐陽修為文造詣在北宋初年絕對是頂尖兒的了,其實他在詞中貢獻也不小,一是拓展了詞的表達範圍,把當時小令以歌舞行樂為主轉向抒發內心情感上;二是從篇幅到筆法上轉向慢詞(我覺得跟他喜歡寫文章有關),雖然他本人幾乎沒寫過什麼長調(大活還是後來柳永乾的),但他寫了一套十二節氣、十首《採桑子》,這種成套的作品便是為了彌補小令單篇太短的弊病,以足夠的篇幅來充分表達複雜的情感。    《朝中措——送劉原甫出守維揚》    平山闌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以平山堂起筆,直指揚州。「倚晴空」極寫平山堂之高(其實就是一個小山包上)。而「山色有無中」則眾說紛紜,有說是歐陽大叔近視眼的,有說是山上晴山下雨的,其實我理解這句順著前面的「高」說,登高故望遠,這裡的「山色」應該是指遠方的山色,若隱若現。    手種堂前垂柳,別來幾度春風。——由此及彼,寫出作者對平山堂一草一木的鐘愛。    文章太守,揮毫萬字,一飲千鍾。——這裡「文章太守」是指劉敞(字原甫),不是誇自己的。揮毫萬字、一飲千鍾,這兩句豪氣、才氣兼具,氣勢逼人。    行樂直須年少,樽前看取衰翁。——情緒在前面達到頂點後漸漸落下,有長輩對晚輩的鼓勵與期許,有牢騷更是自嘲,使得全篇衰而不頹,用現在話說就是有點情緒低落而已。  此作作為送別詞,起筆由目的地寫起,寫平山堂的高大、宏偉,由堂說柳,由柳說到自己離開揚州已經很久了,從而把視線拉回作者身邊。下片則由被送的人寫起,極盡誇讚,但見豪氣卻絲毫不覺得肉麻,以送行之人作結,自我解嘲,發發牢騷。這種層層深入的寫法,脫胎於馮延巳的《陽春集》卻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成為歐詞的特點之一。歐陽修在《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中寫「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有此筆意,另一首《踏莎行——候館梅殘》中寫「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亦有此筆意。這種一層推進一層的手法,很值得我們借鑒。  最後來說說北宋小令的巔峰人物——晏幾道。晏幾道是晏殊的第七子,以最靠譜的考證來說,生於1038年(戊寅年),當時他那位極人臣的父親已經47歲,他17歲時父親去世。此後晏幾道(我們叫他小晏)當過小官但整體比較潦倒——唉,看看一千年前的官二代,有骨氣啊!對比他的少年時代的富貴和成年之後的敗落,他的心境應該有很大的起伏。小晏生性孤傲、倔強,不肯求人加上跟他爸爸一樣喜歡歌舞、酒樂,他的生活應該是「且窮且得瑟」。小晏在令詞創作上應該說是達到了最高水平的。他筆法細膩,感情真摯,文字清麗,得老晏之法而又有所發展,後世也就納蘭能與他相彷彿。小晏的詞作以愛情題材為多,至於有多少是真事兒多少應酬多少逢場作戲,就不得而知了——我覺得好的詞人有時會像伶人一樣,創作時可以模擬入戲,寫完了再齣戲回到現實生活。所以你看他寫得肝腸寸斷的,其實不過是寫寫而已。    《臨江仙》    夢後樓台高鎖,酒醒簾幕低垂。去年春恨卻來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記得小蘋初見,兩重心字羅衣。琵琶弦上說相思,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此作精緻秀雅,清婉纏綿,是思念歌女小蘋的作品。上片以「夢後」「酒醒」為互文之句起筆,「高鎖」「低垂」既是指外物亦是指內心,這是當前之景;接著說「去年」,春恨來時,那麼可想,前面酒醒夢後的當是今年春恨來時,勾連自如,全不著力;「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緊扣「春恨」時節落花、微雨的特點,以燕雙飛反襯人獨立之孤冷作結,情緒暫一段落。下片再轉一筆,「記得」承前啟後,由去年再往回溯,厲害吧,短短几十字的小令,前後跨越好幾年。小蘋出場了,關於她的正面描寫只有兩處:兩重心字羅衣和琵琶弦上說相思。衣服精緻,琵琶動人,那「相思」二字出自她的手,入了小晏的心。然後呢?小晏愛上她了么?沒寫,小晏甚至沒有寫他有多深的相思,而是宕開一筆,去寫明月彩雲,飄然作結。這麼寫的好處是什麼?他什麼也沒說又什麼都說了,你可以去猜測,去假設——相思有多深?明月彩雲知道,琵琶弦兒知道,N年後的去年,小晏獨立落花想著她;N+1年後的如今,小晏酒醒夢後還在想著她,想著小蘋,想著小蘋的琵琶。。。這相思得有多深啊!  需要說明一下的是,此作有兩處名句是「偷」來的。上片結句「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化自翁宏《宮詞》原句,一字未改,但用得準確而巧妙,渾然天成;而下片則化自李白的《宮中行樂詞八首之第一》,「羅衣」「彩雲飛」皆出自此作,但其心思婉轉細膩之處,化而出新,就是本事了。  再來一首:    《阮郎歸》    天邊金掌露成霜,雲隨雁字長。綠杯紅袖趁重陽,人情似故鄉。    蘭佩紫,菊簪黃,殷勤理舊狂。欲將沉醉換悲涼,清歌莫斷腸!  此作起筆寫景,視野開闊;綠杯紅袖的行樂,不過「似」故鄉,終究不是故鄉;簪上鮮艷的花,殷勤作出年輕時的疏狂之態,勉強不?這五字曲曲折折,信息量很大,值得細品——舊時的狂,是真狂;而今,則是在作秀,還要殷勤的秀才能學得像曾經的自己,這是什麼樣的心情啊!最後是在笑里沉醉,還是醒著悲涼,這是個問題。不過還是醉了吧,醉了便不會清歌斷腸!  如果說上一首《臨仙江》是紅酒,品讀年份的味道;這首就是烈酒——用字色濃,筆下情濃,心底悲濃。詞中光是說顏色的「金、綠、紅、紫、黃」,重陽能有的顏色全上了,而且都是高飽和度的,以這種濃艷的色彩來寫肅殺之秋,樂景襯愁情之筆也!場面越歡樂,越能看到詩人內心的痛苦;最後他直欲在醉里忘掉現實的悲涼,有自知,有無奈,乃至自欺,能忘得掉么?  最後是我最喜歡的《鷓鴣天》:    彩袖殷勤捧玉鍾,當年拚卻醉顏紅。——「當年」划出時間的線,亮麗的色彩、歡快的筆調,描繪多彩的過往。    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此聯工得不能再工,美得不能再美,聲情並茂,千古名句,極寫舊日之歡,舊情之熾。    從別後,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從別後」承下啟上,讓人知道前面乃是倒敘,是回憶。    今宵剩把銀釭照,猶恐相逢是夢中。——化自老杜《羌村》詩「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比老杜的更加深情,更加淺顯,悠然作結。  此作是愛情題材,寫的是與戀人(他怎麼那麼多戀人,要麼詞是逢場作戲,要麼人是逢場作戲,不可全當真)久別重逢的場面。上片是彩色的回憶,下片的黑白的現實,錯綜交織,互為映襯,對比強烈,音韻諧美——由曾經的情之濃,回到聚之欣,而愛之深與分之痛,則沒有明寫,要靠我們想像了。含蓄、蘊藉,而且下片兩個「夢」字,非但不覺得重複,而且還起到了呼應的效果。其結構精妙、層次豐富、技法高超,絕對是小令中的精品!  當時小令在文人、士大夫之間比較流行,而坊間歌樓則慢慢開始演唱慢曲,隨著柳永的出現,慢詞長調越來越受歡迎,小令,漸漸淡出歌坊,淡化演唱功能,逐漸變成文人抒寫情懷的文體了。  2014-4-4《一葦讀詩詞》第十八講:耆卿三變《一葦讀詩詞》第十八講:耆卿三變  上一講咱們說到北宋初年,以大小晏、歐陽修等具有高度文學修養的詞人領軍,小令的創作達到頂峰,無論是其題材、結構、筆法、情感,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由於篇幅的短小,小令先天的缺陷逐漸顯露——它越來越難以滿足詞人對表達層次與豐富性的要求,換言之,內容不夠了。再加上詞在當時還是以配合曲譜進行演唱為主,敘事、鋪排等方面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小令四五十字,唱起來也太短了些。就在這個時候,一位偉大的詞人出現了,他才華滿滿卻科舉無望,他情場得意卻官場失意,他多愁善感卻羈旅天涯,他的情,他的愛,他的愁,他的悲,他的相思,他的思鄉,他的夢想,他的寄託,全都譜成長調的新曲,在坊間廣為傳唱。「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柳永,他的詞傳唱之廣,無人能及——他是北宋的喬羽、黃霑加上方文山。  柳永,生於約987年,卒於約1053年,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漢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變,字景庄,後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稱柳七。宋仁宗朝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屯田。他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以畢生精力作詞,並以「白衣卿相」自詡。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妓生活,尤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其中慢詞獨多,鋪敘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音律諧婉,在當時流傳極其廣泛,有「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之說。柳永作為婉約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對宋詞的發展有重大影響,代表作有 《雨霖鈴》、《八聲甘州》、《鳳棲梧》等,現存有大量詞篇。(此段摘自百度)  柳永的作品,簡單的來分就是屋裡屋外:屋裡的,他能寫的香艷纏綿,與葷段子無異;屋外的,他寫的沉雄清奇,氣勢直逼唐人。這在當時也並不稀奇,寫香艷的,前有溫庭筠後有晏幾道,筆下都不含糊,而且其精緻濃麗更在柳七之上;寫屋外的,略晚一點的蘇東坡、賀方回、再往後來的辛稼稈,也更有影響力。但柳永,是從屋裡到屋外的第一人!不僅從屋裡到了屋外,更厲害的是他能在作品中對屋裡屋外進行穿插,縱是愛情題材亦能有開闊氣象,而羈旅行役的作品,場面宏大之中,卻還能騰出筆來寫寫纏綿悱惻的情愛!  說起柳永的貢獻,似乎大家總是說他開長調之先河,其實他最大的貢獻,不是在長度上,而是在思維角度上,他把愛情詞的視角從女子變成了男子(而且個個多情、痴情,姑娘們如何不喜歡他),從屋裡變到了屋外;把詞的內容,從歌管樓台的歌女口中,寫到了文人墨客的心中。雖然還是歌女在唱,卻更多的是唱給文人聽了,這也是他的詞流傳甚廣的根本原因,歌女愛唱,也得有人愛聽才成;從詞的寫作技巧上來說,柳永把與七律差不多長度的小令抻成了百來字的長調(甚至更長),增加了差不多一倍的長度,使詞的內容更加飽滿,層次更加豐富,加強了鋪排、比興,讓情懷更加婉轉、音韻更加和諧。打個比方,柳永之前的詞是一機拍攝,從柳永開始使用多機拍攝,加以精心的剪輯,於是給人極大的藝術衝擊。  先來個香艷屋裡的《晝夜樂》(需要說明一下,這裡的「樂」是「快樂」的「樂」,讀lè):    秀香家住桃花徑。算神仙、才堪並。層波細翦明眸,膩玉圓搓素頸。愛把歌喉當筵逞。遏天邊,亂雲愁凝。言語似嬌鶯,一聲聲堪聽。    洞房飲散簾幃靜。擁香衾、歡心稱。金爐麝裊青煙,鳳帳燭搖紅影。無限狂心乘酒興。這歡娛,漸入嘉境。猶自怨鄰雞,道秋宵不永。  此作自問世以來飽受詬病,屢被歸於「淫詞」一列。其實此前此後,香艷露骨的詞也不少,按「葷」的程度來說,柳七此作也真不算什麼,但他名氣忒大,被罵也正常。上片寫秀香之美,眉眼脖頸加歌喉,以妓來說也是業務素質相當不錯的了;下片則是香艷春帷,其實只是在寫心情與感受,字面上並無出格處。但被讀者的想像力掀了帳子,成了床戲,且男主不是自己,如何不憤憤然?如何不罵他?其實細品此作,「膩玉圓搓素頸」寫得多美多傳神,下片的「怨鄰雞」有點「打起黃鶯兒」的筆意吧,含蓄婉轉,更深一層的表達了對秀香的愛戀與不舍。我們讀柳詞,要學他描摹的精準,學他心思的安排,學他的委婉含蓄,至於香艷,真有就寫,寫得美了,也算本事。  其實柳永作品更能體現他水平的,是屋外作品。  柳永一生飄泊,在路上的時間很多,免不了就會有別離。我至今沒弄明白柳永的情史,他流連青樓,到底有多少真心的愛人,到底有多少是逢場作戲。因為他作品中寫的每一次別離都那麼痛,那麼真切的痛,那麼可信的痛,相信詞中的女主一定以為自己是他的唯一吧。。。  別離類代表作:《雨霖鈴》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方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沈沈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這是我們高中課本里的一課,想必大家都學過。上片寫離別場景,「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深情至此,怎麼能不動人?還是那話,這裡的女主是不是柳永的真愛不知道,但柳七肯定真的愛過,真的有過執手相看淚眼的時候,只不知道是不是這位姑娘罷了。  下片則是想像自己離開之後的場景,清秋冷渡,殘月曉風,那景緻或者也是美的吧,又如何呢?再美麗的景色,他看了也都一樣無趣,只因那個人,不在身邊了。。。這份情,那種無可替代的知己感覺,哪個姑娘能不動心?  別離之後,無盡的思念成為柳永詞中的又一重要部分。在外的行人是容易想家的,有物理意義上的家,有籍貫意義上的故鄉,更有曾與情人所共處的愛的小巢。這些內容,柳永詞中都有,而且他神奇的是,無論想哪個家,哪怕是政治歸宿的京城這麼冷寂的地方,他也能想起某個姑娘來,有實寫有虛寫,有的是人有的是影,但總是有情。這麼寫固然有逢迎通俗歌手們的意思(那也說明聽眾們喜歡),更能說明他自己是個多情種子。  思念類的,寫愛情的,首推:《憶帝京》    薄衾小枕涼天氣,乍覺別離滋味。展轉數寒更,起了還重睡。畢竟不成眠,一夜長如歲。      也擬待、卻回征轡;又爭奈、已成行計。萬種思量,多方開解,只恁寂寞厭厭地。系我一生心,負你千行淚。   此作明白如話,似乎是給某個心上人寫的一封情書一樣,姑娘可能不是學富五車的,所以詞全是白話(除了征轡,我覺得是就韻用的),跟現在的「金魚體」其實有點像。「起了還重睡」,多麼形象的語言,失眠的人都會有這種暗示「重新睡啊,前面的不算」。而且終究還是睡不著,因為思念,一夜長如歲,度夜如年啊!  下片寫睡不著胡琢磨的內容,不走了,回去吧,也不成啊,都安排好了。。。「萬種思量」,這種感覺相信大家也都經歷過。心裡有事兒睡不著就那胡琢磨,假設各種可能性,假設人生能悔一步棋,然而終究敵不過現實。現實是什麼?系我一生心,負你千行淚。這句詞二十多年前,十幾歲的我就被轟然擊中,抄錄到我的小本子上,想像著詞句之外的故事與感動。但別人的痛是故事,換成自己,卻是實實在在的痛。。。  寫思鄉的,則非《八聲甘州》莫屬: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顒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闌干處,正恁凝愁。  此作為耆卿同學贏得了很多的讚譽,「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此句被贊為有唐人風采,就是詞寫出了詩的意韻,說明老柳同學不僅僅擅長風月,本事還是真有的!上片寫景,寫得洗鍊凝重;下片抒情,懷鄉思歸,不僅寫自己情狀,更宕開一筆寫佳人,把畫面從一個人一處境,拓展到兩個人兩處境,這手筆之巧妙,實在很令人嘆服。  另外《八聲甘州》在詞的句式結構上,以領字多而著稱,柳永此作也是範本。  羈旅生涯,風吹日晒,雨打霜侵,苦是自不待言。更苦的,是孤單寂寞的身體里,那顆不甘寂寞的心,於是就又了有心中之苦。柳永之前的詞,從未有過類似的題材,都是小庭、玉樓、錦被、珠簾的室內劇,是柳永,率先把旅行之苦這麼淋漓盡致的表達出來,而且多鏡頭詮釋,表達得是那樣的充分,那樣的動人。最後來看看他的《戚氏》:    晚秋天。一霎微雨灑庭軒。檻菊蕭疏,井梧零亂惹殘煙。凄然。望江關。飛雲黯淡夕陽間。當時宋玉悲感,向此臨水與登山。遠道迢遞,行人凄楚,倦聽隴水潺湲。正蟬吟敗葉,蛩響衰草,相應喧喧。    孤館度日如年。風露漸變,悄悄至更闌。長天凈,絳河清淺,皓月嬋娟。思綿綿。夜永對景,那堪屈指,暗想從前。未名未祿,綺陌紅樓,往往經歲遷延。    帝里風光好,當年少日,暮宴朝歡。況有狂朋怪侶,遇當歌、對酒競留連。別來迅景如梭,舊遊似夢,煙水程何限。念利名、憔悴長縈絆。追往事、空慘愁顏。漏箭移、稍覺輕寒。漸鳴咽、畫角數聲殘。對閑窗畔,停燈向曉,抱影無眠。  這是一個三片的長調,其長度不是最長也是最長之一,最長的《鶯啼序》240字,而這個《戚氏》212字,分三闕。上闕九平韻,一仄韻;中闕六平韻,三仄韻;下闕六平韻,二仄韻,同部參錯互葉。這個牌子自古以來能填的也不多,柳永此作是當仁不讓的魁首。限於篇幅,咱們只能簡單的賞析一下,有機會再寫個單篇吧。  上片,純粹寫景,晚秋天氣,梧桐老了菊花殘,江關日暮,路途遙遠,幾蓬荒草,幾聲寒蟬,還能再凄涼點么?名家寫景,全是景中含情的,作品中「殘」「黯淡」「迢遞」「凄楚」「倦」「敗」「衰」等形容詞,很好的表達了詩人的情緒,更有明寫的「悲感」二字,雖借宋玉之口,正是詞人心聲。  中片起手便是「孤館」,承前啟後,把前面那一片的環境下了定義,這是一個孤單的館驛;接著的「度日如年」則引出下文,由日至夜。大家便是大家,過渡自然圓融,漂亮!接下來寫一筆夜景,清月良夜,再以「思綿綿」一句把思緒從當下拉回從前。此闋並未實寫從前如何,只是用了一句虛筆總寫「綺陌紅樓,經歲遷延」,為下片張目。  下片起筆緊承中片,「帝里風光好」接得何其自然。曾經的朋友,曾經的歌酒,曾經的歡樂,如夢如煙。為名利所系,現在奔波在外,憔悴不堪。接著再以「追往事」總結上文,引入收尾。足想了一夜,天亮了,燈熄了,人未眠。  這首詞真的很長,信息量很大,畫面豐富,情景交融。這麼長的作品,詩人款款寫來,我們細細讀來,井然有序,一不覺得凌亂二不覺得繁瑣,無一澀字,無一閑筆,足堪為長調典範。上片寫白天的景緻時,情緒的低落已經寫得很足;中片則筆鋒一轉,寫孤館月夜,回憶從前,情緒上似乎沒有再繼續往下延伸;而下片通過喧鬧、歡樂、繁華的往昔,再對比凄涼、黯淡的如今,情何以堪啊!他已經無須再寫情緒,因為我們的情緒已經隨著他一起又落了兩個台階,似乎讀者都要陪他一起抱影無眠了。詞中幾乎沒有什麼典故,也沒有什麼特別高雅的詞,就是這麼簡單白描的寫景寫情寫回憶,卻寫得嚴謹縝密,過渡圓融,承接緊湊,沉鬱深遠,強烈的對比中,透露出作者內心的凄涼與滄桑,並把這種痛,通過文字傳遞給我們,感同身受。  柳永大體說到這裡,題目的「三變」我是想說柳永對詞作的貢獻:  第一變:相思作品的主角由女變男,由春女善懷到秋士易感(葉嘉瑩語),從而使得他的作品變成男人想說說不出來,女人想聽聽不到的話,一如當世的李宗盛。  第二變:詞由小令變到長調,不僅僅是篇幅的擴展,更有創作手法、層次鋪排等技巧的豐富;  第三變:詞的文字由雅變俗。之前的詞家多是高官名士,詞為詩之餘,除內容外,大體還是詩的語言。自柳永始,越來越多的口語、俚語入詞,不僅豐富了詞的語彙,更成為未來散曲的先導。  這一稿拖了很久,十分抱歉!2014-6-8
推薦閱讀:

輕風無意的圖書館【詩詞鑒賞】
古詩詞名句填空100題
初夏荷花詩詞
東坡赤壁詩詞微刊(207)
七言·聞環衛大叔在4噸垃圾中幫人尋找10萬元鑽戒有感

TAG:詩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