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喚起個人內在潛能

  在一個崇尚知識的時代,教育理應發出它那獨特而又響亮的聲音。

  教育的本質何在?當今社會不斷出現的各類負面教育新聞,促使人們不得不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全球化趨勢使得所有信息都可能在最短時間成為共享的即時公共資源,這也向傳統教育發出了無法迴避的挑戰。教育理應是培養受教育者終身自我發展的動力和能力,它不僅僅限於兒童或青少年,而是一個終身學習的過程。然而,當前教育的功利性目的遠遠大於其本質性目的,教育被賦予各種外在的、實用的、功利性的內涵和價值。在物質主義和利益至上觀念的支配下,教育愈發成為謀求經濟利益的手段,這種趨勢無論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一種悲哀。

  這個話題讓筆者想起了《21世紀學習的革命》一書所探討的美國瑟谷學校的教育理念:「創造一種全新教育環境,使個體以適合自己的方式發展」。書中的許多提法極具啟迪意義,譬如,「學校其實是顛倒過來的,應該是學生在教,而教師在學」,「值得學的東西是教不出來的」。對「教」與「學」的這種思考有異於中國傳統教育的純粹「認知」理念,正如作者所言,「學習有許多不同的方式,而施教只是其中一種」。在信息充斥且獲取信息的渠道和手段多樣化的今天,如何進行教育才能真正實現其固有的價值?教育之本意,就是解決如何「施教」以及如何「受教」這兩大根本問題。

  瑟谷學校的教育哲學根植於對人的信任,「教」「學」相長,互有佐益。該校素有美國的「夏山學校」之稱。創辦於1921年的夏山學校被譽為「最富人性化的快樂學校」,因其教育理念「讓學校適應學生,而不是讓學生適應學校」而被奉為因材施教的典範。該校創始人尼爾的辦學理念是:寧願培養快快樂樂的清道夫,也不願造就神經兮兮的首相。這種教育環境培養出的是富有能力的公民,他們擁有現代社會理想公民所應具備的性格特徵和創新能力。

  這種「教」「學」相長的理念與傳統教育路徑有著「鴻溝」,它不僅表現在教育模式方面,還體現在學習內容方面。不過分強調所學內容對考試的價值,而是突出其在現實中得到最大限度的運用。創建於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海德中學,其初衷也是創立一套新的教育體系,倡導能影響所有孩子的價值觀念,從而扭轉傳統教育體制的教育重心——過多關注學業成績。這一新型教育思路倡導態度勝於才智,努力勝於能力,性格勝於天資。在這種教育環境里,學生體驗到的學習成功關涉到一個人的整體發展,這種理念會在他的一生中延續。

  在中國這個歷來重視教育的國度,讀書一直都居於至高無上的地位,「書中自有黃金屋」是這一理念的最佳註腳。當今社會,教育在某些方面似乎成為一種產業,兒童教育成為社會的焦點,受教育者的年齡在逐步提前。在終身教育理念的驅使下,在職學習和成人教育也日趨高揚。對教育的非理性追逐,使得教育的誤區不可避免,甚至伴隨著嚴重的負面作用。正如馬克?吐溫所言,「教育和肥皂劇不如大屠殺來得那麼迅猛,然而長遠來看,它們更為致命」。這種致命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在教育場內,施教者制定各種規章體制,限定或約束受教者的思想和行為。學習者沒有源於自身的長遠學習目標,沒有發自內心的學習動力,不可能取得有價值的學習效果。許多時候,學習者是在被動地學習,甚至把學習變成一種習慣,而非真正享受學習的過程或成果。教育的真諦在於,「教」要激發學習者的潛能和內在動力;「學」的責任是學會如何學習,提升學習能力,成為自主、自覺、自動的學習者。

  其次,對學習內容的理解過於狹隘,把知識的掌握視為學習的主要目的。在「知識就是力量」、「學習改變命運」的思潮下,「學」成為改變人生命運的最佳手段,「教」相應成為實現這一目的的工具,教育被賦予諸多的功利性目的。在過分強調知識的社會裡,對「教」與「學」的這種狹隘理解,必然會不同程度地忽視或淡化道德觀念的培養和綜合素養的提升。對知識的濫用成為這種教育觀念的直接後果,因而具有隱性的破壞力。以高科技犯罪為典型的高智商濫用往往就是出於一念之差,而這「一念」往往是道德缺失的外在表現。

  再其次,施教者和受教者本身也有諸多功利性目的,譬如有實際用途的內容才教,考試用得上的知識才學,這從兒童的早期教育即可一見端倪。

  正因為「學習改變命運」已經成為一種信念,所有的人都不得不面對嚴峻的考問,即如何進行教育,才對得起受教育者;如何接受教育,才對得起自己;如何發展教育,才對得起教育本身。當前我國對國學教育的重新倡導,正是對這類問題的積極回應。當前的教育改革呼籲學校課程設置更貼近學生的實際,更貼近社會的實際,更貼近教育的實際。學和思的結合,行和知的結合,是理想教育的應有之義。教師應該給予學生適當的啟蒙教育,培養他們理性的思維方式,賦予他們終身學習的興趣、動力和能力。在此基礎上,給予學習者足夠的自我發展空間,學習那些對人生有真正價值的東西,使其具有完善的品格、理性的思維和科學的知識。

  在當今全球化背景下,讓教育喚起每個人全部的內在潛能,讓教育實現其真正的意義,整個社會應成為一個具有濃郁學習氛圍的社區,每個人在人生的不同時期都應成為某種意義上的施教者和受教者。在一個崇尚知識的時代,教育理應發出它那獨特而又響亮的聲音。(楊彩霞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

《中國教育報》2013年6月14日第6版

推薦閱讀:

長白頭髮是體內在抗癌?
不要去解釋痛苦,跟著內在的渴望走
公私法劃分與法的內在結構
靜功的內在法訣
【一點資訊】面相氣色與生命健康有何具體內在聯繫?

TAG:潛能 | 內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