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掉學前班這個「骨質增生」

歡迎關注「家庭教育之聲」

共同尋找家庭教育真智慧

我一直反對孩子上學前班。 學前班最早出現於上世紀80年代,是我國經濟短缺時代解決部分幼兒學前教育一個應急措施,主要是出於學齡前兒童分流的需要,並不包含有教育學意義上的銜接需求。 這些年我國經濟繁榮,人口出生率降低,民辦幼兒園大量出現,兒童入托供需矛盾大為緩解,可學前班卻延續了二十多年,而且從城市蔓延到鄉村,越來越名正言順,個別地方甚至由教育主管部門規定,所有的兒童在進入小學前必須要上學前班。 這種該消失而不消失的現象存在的基礎就是:學校願意開辦學前班,家長願意送孩子上學前班。

學前班不屬於義務教育,可以自行定價收取學雜費。1985年北京市給出的指導價是每個孩子每月30元,這在當時也並不便宜。近些年更是水漲船高,已達到每月數百元甚至上千元,再加上各種雜費,數字相當可觀。

家長願意把孩子送學前班,絕大多數是出於跟風和盲目。一是誤以為學前班有承上啟下的功能,二是出於對孩子未來學習成績的焦慮,認為上學前班是提前打基礎,是在學習上先走了一步。

實際上,家長們既沒有搞清什麼才是孩子需要打的基礎,也不了解學前班的真實情況。從這些年的實際情況來看,學前班教育恰恰是給孩子打了一個壞基礎。

目前國家對學前班教學只有指導性意見,並沒有明確統一的教學大綱和教材。所以,學前班如何教,全憑小學自己的主張,或教師自己的感覺。雖然幾乎所有招生宣傳中都說配備了優秀的、經驗豐富的教師,事實上,寄居在小學校園中的學前班是很邊緣化的。就我見識過以及聽說過的情況來看,學校給學前班配的教師一般是教課教得不好,或和領導關係不融洽的。校長沒法讓這些人回家,就正好把他們放到學前班。

也有的學校外聘一些退休老教師,她們(幾乎全是退休女教師)大多數人對學齡前兒童的教育並沒有多少研究,工齡可能有40年,但並非有40年的教育經驗。那些經驗並不適用在學齡前兒童身上。

所以,現在的學前班並不是教育學意義上的學前教育,基本上就是小學一年級的縮寫本。雖然學前班的課程比一年級少些,孩子玩耍時間多些,上學和放學時間也相對自由些,但總體教育模式和教育價值取向,卻和一年級一模一樣。

孩子們有自己的固定課桌,上課乖乖地坐在座位上,手放到背後認真學拼音、寫字、英語單詞、100以內的加減法等,每天要在作業本上一遍遍地抄寫生字和拼音。老師們的目標,是把孩子馴得聽話,識一些字,把作業寫得工工整整的。這些「成就」往往得到領導和家長們認可。特別是家長們,覺得孩子在學前班學了認字和寫作業,自己的孩子就沒有「輸在起跑線上」。

可是,這些是「贏」嗎?

學前班那種死記硬背的、毫無創造性和發現樂趣的學習方式,即使放到小學高年級學生那裡,也夠僵硬的,更何況放到學前兒童身上。有上課、有作業、有紀律,卻沒有智力活動,這樣的教學讓兒童付出的多半是一些畸形的、消極的腦力勞動。蘇霍姆林斯基說:「凡是那些沒有讓兒童每天都發現周圍世界各種現象之間的因果聯繫的地方,兒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就會熄滅。」失去好奇心和求知慾,對孩子來說是致命的。

學前班發展到今天,不但不能讓孩子們在智力、習慣、創造力等方面上一個台階,反而在這些方面形成阻礙,已經變成了正常學制教育的「骨質增生」,這個多餘的東西本該切掉,卻被許多人看作天使的翅膀,以為「多」總比「少」要好,這實在是個錯誤。

家長們希望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事實卻是,孩子的雙腿在起跑線上就被捆得開始發麻了。切掉學前班這個教育的「骨質增生」,是時候了。

內容源自2015年4月3日中國教育報

作者尹建莉,家庭教育研究者,中國教育報家庭教育特聘專家,微信公眾號「尹建莉工作室」。

家庭教育之聲編輯趙丹青製作

推薦閱讀:

學前班糾結記
學前班2017年9月工作計劃
2017年秋季學前班十一月份工作總結
我的孩子為什麼沒有去學前班
淺析學前班對孩子的危害

TAG:骨質增生 | 這個 | 學前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