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快樂人生:中國智慧
中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古人的智慧卓爾不群,留給我們後人的是一筆寶貴的財富。而今,我們現代社會的科技越來越發達,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物質越來越豐富,我們的精神文明也要跟上時代的腳步。現代文明的發展除了創造出許多新的流行的文化,也要回顧我國古代的文化,向古人學習他們的智慧,我們才能更好地融通古今,才能更好地屹立於世界之林。
一定時期的文化成就是該時期政治、經濟的反映,也是當時人們的思想心態、精神文明的反映。這裡主要淺談一下中國古人的人生智慧,如何快樂地保持心境,如何避免世間的浮躁與喧嘩。對我們或可啟迪一二。
快樂是一種人生境界。只有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追求人生的真正意義,才能幸福與快樂。儒家認為快樂人生是一種「減擔哲學」。佛家認為,快樂人生是一種「放下哲學」。道家認為,快樂人生是一種「坐忘哲學」。三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他們都認為人要獲得真正的幸福與快樂,在構建的物質家園中,應該大力提倡「減法哲學」,減去過度的物質追求,減去一切過度的執著和浮躁,減去一切有害於人生快樂的不必要的情感,追求一種自然簡樸的生活方式,就可以獲得人生的真正幸福和快樂。如果人在追求物質生活上採取減法哲學的話,那麼,在精神生活則採取加法哲學。從哲學上看,要提高人的快樂指數,就要學會用「二合一」的辯證法思考問題。
我們常常認為人的智慧來自於我們的頭腦裡面,其實不然。智慧不同於知識,知識來源於頭腦,而智慧則來源於心靈。人的心靈是一片凈土,如果被世俗沾染了太久的話,人們往往想要內心的寧靜而終究不可得,也終究無法體悟到生活中的智慧。保持快樂的心境,也是讓我們能樂觀地看待周遭事物,不被世俗所紛擾,保持自己內心的平和寧靜,進而更能體悟出人生真諦,這才是我們人生終其一生應該追求的智慧。
如此,那我們來看看古人是如何體悟快樂的人生智慧吧。首先,從哲學高度上,要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人生的真正價值和意義,就是在奉獻於社會中追求幸福和快樂。在莊子後學看來,道家所追求的人生幸福和快樂,並不是以車、冠為標誌的榮華富貴生活,而是無以復加的自適快樂,這才是人所追求的真正幸福。世俗之人以榮華富貴生活為自適快樂,其實榮華富貴只是人的身外之物,並不是人的真正本命,它只是意外忽來的東西,如同寄託之物。寄託之物,其來不能抵禦,其去也不能阻止。所以,要求世人既「不為軒冕」而恣縱心志,也「不為窮約」而趨炎附勢。不管是身處「軒冕」還是「窮約」之中,其樂相同,所以「無憂而已」。現在,因為寄託之物失去則不樂,即使曾有過榮華富貴之樂,何嘗不是心靈的疏漏荒廢呢。所以,喪失自我而為外物所役,迷失本性而趨於世俗,這些人就是價值失落的本末倒置之人。
幸福與快樂是一種心態。而人的快樂心態與人的需求滿足程度密不可分的。得以滿足者,就會產生愉悅等正面情緒,反之則會產生焦慮、憤怒等負面情感。如果是將感官快樂視為人生第一需要的人,就會不顧一切地追求聲色滋味等享受,為追求無止境的物質生活就會陷入終身的無窮煩惱。這種由人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錯位而產生的身心失衡,不僅無助於自己的幸福快樂,而且有害於他人和社會。
幸福快樂是一種人生境界。在構建人的物質家園和精神家園時,只有敢於捨棄物質的誘惑和凡俗的喧囂,才能在心靈中獲得一片寧靜和快樂。人固然可以從物質家園獲得有限的快樂,但是人的快樂主要來源於人的精神家園。古人告訴我們,智慧之人不會為物質所累,相反,會因為精神的高度而洞察世事,自得其樂,比起那些沉湎於榮華富貴而苦苦不能自拔之人,人生何其自在,心態何其悠然。
而當我們需要尋找人生快樂時,我們卻面臨著「從哪裡找」和「如何找」的問題。儒家認為,只要真正樹立了「君子謀道不謀食」的價值觀,就等於把握了人生快樂的一把金鑰匙。所謂「減法哲學」,就是宋代哲學家陸九淵提出的「減擔法」。在現代市場經濟中,面對沉重的壓力、快節奏的生活和多選擇的機會,只有減去疲憊,減輕煩惱,減去心靈的沉重負擔,減去一些奢侈的慾望,減去沒有價值的身外之物,擔子才會減輕。減少了一次奢靡淫逸,就增加了一份靈魂的純凈與人生的寧靜;減少了一次誹謗嫉妒,就增加了一份人際的空間與道德的高度;減少了一次諂媚邀寵,就增加了一份人格的尊嚴與心靈的輕鬆。
如何尋找人生快樂,佛家大力提倡「放下哲學」。所謂「放下哲學」,就是在人生道路上,只有善於適度地放下財富、權勢、功名、美色和美言,放下工作壓力和危機挑戰,放下不必要的執著與偏見,放下人間的一切痛苦與恩怨,放下驚喜與恐懼,放下無限膨脹的貪得無厭之心,放下自己永遠不能實現的盲目人生追求,才能在「放下」的微笑中度過自己的快樂人生。
快樂人生,實際上也是一種「坐忘哲學」。道家認為,他們所追求的「逍遙遊」境界,在世俗社會中所以無法實現,主要的障礙和力量是「外內之刑」的制約。所謂「外刑」,主要是指身之外的法律制裁和道德約束;所謂「內刑」,主要是指傷害、擾亂人的恬淡靜虛無為心態的五種人生困境:一是生死之憂,二是禮樂仁義之困,三是善惡是非之擾,四是情慾之累,五是權勢錢財之惑。莊子認為,要克服這五種人生困境,就必須通過「坐忘」工夫,從生死、禮樂、仁義、善惡、是非、情慾、權勢和錢財中超脫出來,將心靈升華為「游乎塵垢之外」的精神境界,從而獲得人生真正的自由和快樂。
不管是儒家提出的「減擔哲學」,還是佛教主張的放「放下哲學」和道家力倡「坐忘哲學」,雖然說法各異,但是本質上是相通的。他們認為:人要想獲得真正的幸福和快樂,在構建的物質家園中,大力提倡「減法哲學」,減去過度的物質追求,減去過度的執著和浮躁,減去一切有害於人生快樂的不必要的情感,追求一種簡單自然的生活方式,就可以獲得人生的真正幸福和快樂。人生的幸福和快樂不是別人所能給予的,而是自身良好的心態帶給自己的愉悅體驗。只要我們不鑽牛角尖,認死理,善於將人生的苦處轉移到人生的樂處上,就可以獲得快樂與幸福,就好比為我們的人生做了一道加法,為人生的精彩積澱了厚厚的分量;就好似為智慧的啟迪開了一扇大門,從這扇門走過去,就是人生的真諦所在。
而人生的真諦究竟是什麼呢?我們或都沒有標準的答案,古人的智慧讓我們窺見了人生的精神追求永無止境,我們需要做的就是保持快樂的心境,淡看世間百態。這樣我們不僅能感受到物質的愉悅,更是精神上的莫大享受。
推薦閱讀:
※王陽明心學:靜的智慧,為自己浮躁心靈養一方凈土
※NLP卓越人生智慧之旅02
※對眾生慈悲 你就開發了轉煩惱為菩提的智慧
※佛使比丘:一問一答一智慧
※從生態智慧到生態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