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謝海:為什麼面對姍姍來遲的新水墨我們淚流滿面

  以前,說畫就是我們常態意義上的中國畫,沒有後來那麼凌亂。

  後來,凌亂了,而且非常凌亂,屢屢凌亂。

  400年前,徐青藤剛剛去世,美術江湖執牛耳者是董其昌,前者以大寫意見長,後者以禪喻畫提倡文人畫,強調畫家的道德修養及思想境界。無巧不巧,利瑪竇這時來華傳教,把歐洲油畫作品帶進中國,萬曆二十九年,這個義大利的畫家向明神宗所獻禮品就有油畫,但那時候,稱謂很亂,還是以畫統稱之。

  利瑪竇不走時,所以,油畫的中國化進程也不走時。100多年後,到了乾隆時期, 弘曆命宮中少年奴僕,隨洋人學泰西畫法(油畫技法),於是有了一個模稜兩可的叫法,叫油畫為西畫。又過了100多年,油畫、版畫、水彩到了「五四」前後都來了,而且,從者眾,於是,好事者把西方繪畫按照當時洋槍洋炮洋火洋酒的叫法,叫作了洋畫,不幸的是,我們現在概念意義上的國畫還是叫「畫」。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黨和國家領導人為了保護老畫家,由周恩來提議在北京、南京、上海成立中國畫院,從此以後,有了中國畫的概念。然而,「文革」結束不久,就有人提出外國人畫的中國畫算不算中國畫,為什麼所有的畫種都是用材料來界定,偏偏中國畫要用國名來鎖定,這場爭論到了1998年,上海雙年展,水墨的提法才浮出水面。

  在那一屆的上海雙年展上,我們聽到了幾乎對水墨的所有稱謂,抽象水墨、實驗水墨、先鋒水墨、現代水墨、都市水墨等等,等等。直到2010年,上海,又是上海,借上海世博會之際,一場名為首屆新水墨藝術邀請展的出台,「新水墨」的名稱得以橫空出世並旋即得到多方認可。

  就像100年前,洋畫之於油畫、版畫、水彩一樣,新水墨同樣包括了抽象水墨、實驗水墨、先鋒水墨、現代水墨、都市水墨等有別於傳統繪畫樣式所有以中國傳統紙、墨和毛筆為媒介的繪畫創作。

  借鑒西方,又要擺脫西方;吸收傳統,又想顛覆傳統。這幾乎是100年來中國文化界一直糾集的核心所在。所以,新水墨得益於中國偉大的人文傳統,同時也汲取著西方理性和科學的文明。新水墨正是在這種糾集中產生的,她法無定法,圖無程式,她只是中國傳統繪畫在當下的一種形態,她在拓展中國傳統繪畫邊界的同時,為東方繪畫特別是中國傳統繪畫挖掘、整理和大發展提供無限的可能。

  顯而易見的是,新水墨是個常新而未解的課題。不過,不是所有事情都是要等到有了定論才會付諸於行動的。今年9月,四川美術學院的張強教授將獨立策劃「2014中國畫的語言轉換高峰論壇」,其核心議題為:21世紀中國畫表達方式的可能性;早些時候,蘇富比、保利等拍賣巨頭也陸續試水新水墨的拍賣,獲利頗豐;去年,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招收了國內第一屆新水墨方向的本科生……新水墨的「航母」已經起航,糾結在「新」名稱上是沒有意義的,當我們越來越清晰地發現「新水墨」最終價值不是流派,不在「水墨」,而是一種文化趨勢,是一種新的維度審視中國文化傳統就已經足夠了。

  在現代藝術創作之中,要有大量「反映當下生活」和「反映過往歷史」為主的美術作品,要有對理想生活真切嚮往的作品,要有令人動容的、有藝術感染力的作品。但是,畫家不能僅僅是風景的拍客,僅僅是一個記錄者,還應該承擔起喬治·桑達亞納在《藝術中的理性》中談到的那樣:藝術必須立足此岸的社會人生,必須承擔起某種道德義務——唯其如此,藝術才是理性生活的一部分。

  從「刻圖記事」的勞動之需到「傳神」、「臥遊」、「抒懷」,再到「載道」說的成型,中國傳統的繪畫,從承擔使命到崇尚自然,到「寫胸中逸氣」,每一段的發展都證明著中華藝術歷久彌新的想像力和沉思天地的博大情懷。

  水墨畫在文學、攝影、雕塑以及與西方繪畫對峙的當下,著重對世相的仔細描摹,對生活中實際存在的真情體恤已經很不容易,但我們仍然寄希望於新的水墨形式不僅限於一己肉眼所見,更可以洞幽燭微,可以看到更深層次的悲喜與奇蹟——那應是哲學的光亮,美學的光亮和藝術的光亮之總和。

  林風眠、朱德群、趙無極、吳冠中、席德進等用生命蘸著水墨譜寫的藝術之聲餘音未絕,周韶華、劉國松、谷文達等穿梭於國際藝術舞台的水墨藝術家們又以天馬行空的藝術想像力和堅持,在多樣性的世界藝術格局中,續寫著最具辨識度和前沿性的先進中國藝術範本。

  從呂澂、陳獨秀的「美術革命」到林風眠撰《致全國藝術界書》長文,再到今天如何承繼和發揚中國優秀文化傳統,我們又用了將近100年,用100年重構人與萬物萬象的審美,和重新築通今人和古人的聯繫,時間太長了。

  不是我們等不起,而是,她悄悄地來了,在當代藝術如火如荼、潮起潮落的時間節點,貼靠著當下的文化概念,跌跌撞撞,蹣跚而至。

  我們等了很久。好在,新水墨,真的來了。

推薦閱讀:

面對金錢的考驗
男人四十 坦然面對性滑坡
《辯證看 務實辦——理論熱點面對面·2012》連載⑧
如何面對凈化業力中的進進退退?
面對生命的盡頭,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TAG:面對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