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價上漲,不可理喻

1994年香港紅勘演唱會,中國搖滾新勢力。穿著海魂衫的何勇向香港觀眾喊道:「我要用一句北京話向大家問好,吃了嗎?」當時全場震動,至今尚有迴音。「吃了嗎」是民眾缺吃少喝時代留下的問候語,但目前,另一句問候語開始在民間流傳——「今天啥便宜?」去年11月9日,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表示,估計2010年的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要比3%稍微高出一點。這是發改委官員2010年的首次表態,換個不夠委婉的說法,就是「保3」失敗已成定局。食品接力漲價,從「蒜你狠」、「豆你玩」到「姜你軍」,再從「糖高宗」到「油你漲」、「蘋地 起」、「煤超瘋」接力不斷,新詞也層出不窮。為了應對,不少人還成了「海豚族」(海量囤積一族)。就像一副推倒的多米諾骨牌,物價已經不滿足於跳高和做俯 卧撐了,現在它們又開始玩起來接力賽來。物價升升不息,百姓跌跌不休最近,北京網友劉軍的微博更新一條信息:賣早點的地方貼著列印的字「物價上漲,請多諒解」。由於物價上漲造成的相似事件還在全國其他地方發生——東北的市民已經進入了購買冬儲菜時期。大連市陳女士介紹,2010年的大白菜、蘿蔔價格比往 年要貴,大白菜0.9~1元/斤,蘿蔔0.8~1元/斤。因家人特別愛吃蘋果,每年都要購幾箱蘋果。2010年的蘋果價格比前一年漲了許多。富士蘋果70 元/箱,之前36~37元/箱;王林蘋果120元/箱,之前是75元/箱。漲幅幾乎達到一倍。在近日《東方早報》的「物價大檢查」中,上海2010年蘋果價格漲了近三成,雞蛋價格也一度衝到歷史最高,而香港這一年農產品的物價波動卻不大。目前,上海的蘋果、雞蛋的價格均已高過香港。據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數據,2009年上海全市職工人均月工資為3566元,而同期香 港人均月工資為11342港幣(約合9700元人民幣)。一位受訪的上海市民表示,「物價漲得厲害,每個月要多拿出六七百元。大米原來是1.8元/斤,現 在2.5~3元/斤;金魚油原價40元/桶,現60~70元/桶。物價上漲,可工資並不看漲。」CPI上漲,約有62%的受訪上海市民對通貨膨脹感到焦慮。67%的市民理財方式是銀行定期 存款,19%投資股票,購買基金、債券和 購置房產實現保值的各為7%。49%的市民在理財投資方面表示無能為力,34%希望於政府提高存款利率,17%採取積極的理財態度,努力讓財產增速跑贏 CPI。CPI直接影響的是底層民眾生活。比爾·蓋茨要是掉了3萬塊錢,可能連低頭去撿的心情都沒有;月入千元的平民百姓少了30塊錢,想買件冬衣都要少吃幾頓肉。在《金融界》去年10月底的一項調查結果中,85%的網民抱怨「物價全面上漲唯獨工資不動,活不起了」。是調侃,還是無奈?深受物價上漲之害的百姓所能做的,只是伸著脖子沖物價喊:「跌!跌!跌!」立正,向後轉問題是物價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就算叫爹也沒用。稍微有點經濟學常識的人都知道,食品價格向 來是CPI走高的主要推手。根據國家統計局的分析,從價格上漲的各種影響因素和構成來看,中國目前還是一種結構主導型的價格上漲。但是影響價格上漲的新情 況開始出現,非食品類的價格也開始出現上漲,比如衣著類價格同比下降1.3%,但環比上漲1.0%。除了食品,今年物價身後的另一隻推手——流動性的力量似乎越來越大。年初,國家統計局總經濟 師姚景源在分析物價走勢時說,2010年中國出現通貨膨脹的風險來自三方面:第一個方面,輸入性通貨膨脹,其風險主要來自國際市場上大宗基礎性商品,比如 石油、鐵礦石、棉花等基礎性產品,只要國際市場出現價格暴漲,問題很快就會傳導到國內;第二個方面,個別商品問題有可能導致全局性問題,如2006年豬肉 漲價所帶動的物價上漲;第三個方面,貨幣和信貸的投放過大,帶來流動性加大。回顧過去一年,三方面風險一一出現。特別是國際、國內流動性過大,引發的價格 上漲更為明顯。今年以來,遊資在農產品領域就格外活躍,綠豆、大蒜、棉花等先後遭到熱錢炒作,出現價格飆漲的情況。中房集團董事長孟曉蘇的看法頗具代表性,他認為樓市就像海棉,對吸納、固化遊資貢獻最大!他援引吳敬璉的著名觀點「打壓房價會使物價全面上漲」來回顧2010年樓市調控以來各種產品輪翻漲價的實際情況,貌似很在理。2010年以來,影響通脹預期的因素似乎也比較多。從年初開始,工資上漲在許多地方次第出 現,人們由此預期會出現成本推動型的通脹。資源價格產品改革也在逐步推進,天然氣調價正在進行,階梯電價方案已交社會討論完畢。雖然我國農產品和資源產品 價格長期偏低,在調整經濟結構過程中,這些產品價格會合理上漲,但在食品價格已經上漲較多的情況下,資源價格的改革就難免對通脹預期產生疊加效應。其 實,2010年糧食再獲豐收,以及產能過剩,都是穩定物價的物質基礎。所以,更應該警惕過度的通脹預期擾亂民心,改變市場供求,甚至引發真的通脹。按照官方的說法,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加大結構調整力度,管理好通脹預期,是2010年宏 觀調控三大任務。在如何治理通貨膨脹的問題上,則集中表現了處理好這三者關係的難度。面對節節攀升的物價,政府有關部門不僅要合理引導通脹預期,消解公眾 的心理恐慌,更應該拿出辦法來管理好流動性,拿出辦法來補貼低收入人群,避免因物價上漲而降低他們的生活水平。物價若能「立正」並且「向後轉」,老百姓當然求之不得。然而這不符合經濟規律,所以發放補貼和提高收入才是避免居民恐慌的根本措施。是經濟學,更是民生大事下館子喝個小酒要多掏20塊,商場里已經找不到200元以下的毛衣……種種現象已經表明,社會中下層負擔正在加重。因為高收入的金領銀領對於多20少20根本沒感覺,他們才不去找200元以下的衣服。CPI這個概念一開始就是給咱窮人發明的。美元濫發導致貶值也好,樓市調控引起的熱錢炒作也罷,「保3」失敗的解釋眾說紛紜,各方都能 自圓其說,但「蒜你狠」影響的卻是普通民生。中央及地方的行政官員比掐著腰的經濟學家靠譜得多,早在去年5月國家發改委就決定向城鄉低收入群體發放臨時價 格補貼。浙江省2008年底就建立了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價格補貼機制,當季度價格同比漲幅超過3%時,按季度對困難群眾實行一次性基本生活價格補貼。 2010年第一季度浙江省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費用價格漲幅為4.2%,浙江省民政部門決定為城鄉低保對象及其他生活困難對象發放基本生活價格補貼。物價高壓之下,希望這個冬天不要太冷。
推薦閱讀:

通貨膨脹就是物價上漲嗎
化解物價上漲有何難?!

TAG:物價 | 物價上漲 |